第四十一章 密谋
  高欢为天子人选烦心的时候,斛斯椿也寻机拜访好战友贺拔胜。
  “天下事在于你我二人,当日我们弃尔朱,则尔朱亡,如今我等功高震主,难免会引起贺六浑忌惮,如今他刚入洛阳,立足未稳,我等图谋他并不是难事。”
  昏暗的密室中,斛斯椿怂恿道。
  贺拔胜举棋不定,要说没有意动,肯定是假的。
  当年投奔尔朱荣的六镇豪杰,以他声名最盛,无论是现在控制山东之地的高欢,还是割据关西的兄弟贺拔岳,都只能陪衬他的骁勇。
  尔朱氏败亡,北方尽由六镇之人主宰,他却居于人下,心中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想法。
  但贺拔胜吃过一次亏,尔朱荣身死,他归附元子攸,滑台战败,又投降尔朱仲远,导致声望尽毁。
  这两年他多有悔恨,若是当初选择逃离洛阳,无论是投奔尔朱兆、或者效力尔朱仲远、甚至追随尔朱世隆诸兄弟,也许早就有了一块自己的根基之地,再与众人共诛尔朱,即使坐不得高欢的位子,裂土为王并非难事。
  “贺六浑诛讨尔朱,于国有大功,如果我们谋害他,这不是好事,这些日子,我与高王同寝,他与我缅怀在怀朔一同抗击卫可孤的情谊,期间还经常提起你我襄助他的恩义,我们没有必要担心他加害。”
  贺拔胜斟酌道。
  他之所以又反尔朱,是因为尔朱氏众人临敌内斗,败象已露,如今寄人篱下,高欢又锋芒正盛,无论如何也不肯再生事端。
  没有得到想要的答复,斛斯椿怏怏不乐,回府之时,却见到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候在自己府外。
  见到来人的第一眼,斛斯椿立即想到对方身后之人,进而联想到如今的天子之争,神色瞬间转晴。
  斛斯椿将那人引入偏室,明知故问道:
  “我听闻平阳王隐为乡农,思政不与大王同耕,怎么有兴致回洛阳寻我。”
  来人正是平阳王元修府中门客王思政。
  王思政出身太原王氏,是后汉司徒王允之后,初为北海王元颢的幕僚,深得信重,河阴之变后,元颢投奔萧梁,王思政被元修招引为门客。
  “尔朱氏乱政,大王不愿与之合流,方才隐世,城阳公(斛斯椿爵位)铲除奸贼,肃清朝野,故而思政受平阳王之命,代大魏宗室向城阳郡公致谢。”
  说罢,王思政俯身而拜道:
  “这一拜,为大魏一百四十六年社稷。”
  “王公快快请起。”
  斛斯椿不敢受这一拜,他慨然道:
  “昔日尔朱荣势大,椿也曾委身事贼,却不想尔朱兆竟敢行弑君恶举,但凡大魏子民,无不痛惋,更何况我世受国恩,为国诛贼,义不容辞。”
  王思政与斛斯椿相对而坐,这才说出自己的来意:
  “尔朱氏将亡,又有高氏主政,安定王(元朗)出自旁支,自请逊位,天子由尔朱氏所立,不为高氏所喜,囚于庙宇,废黜也不过旬日之间,当务之急是为国朝寻一明主,重振朝纲,兴复魏室。城阳公是大魏忠良之后,不知心中可有人选?”
  斛斯椿依旧装糊涂道:
  “我久在军旅,不识宗室贤良,还请王公教我。”
  王思政挺身昂扬道:
  “局势艰难,非有为之人不能担重任,平阳王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举贤尚不避亲,更无须避主,我以为能救大魏者,唯有平阳王。”
  斛斯椿沉默不语,他在等王思政代元修开出价码。
  果然,王思政许诺道:
  “若得志,大王愿以侍中、开府仪同三司相授。”
  侍中有入宫面圣之权,开府仪同三司重在开府,有权成立府署,以官位选置僚属。
  这确实是元修能拿出的最大诚意,兵权归属只有高欢能够决定。
  斛斯椿没有犹豫,当即表示道:
  “平阳王素有雅望,请转告大王,我愿做说客。”
  王思政再拜道:
  “城阳公相助之恩,平阳王必不相忘。”
  一时间,宾主尽欢。
  对于斛斯椿等人的密谋,高欢没有察觉。
  他这段时间为了选择一个合格的傀儡,绞尽脑汁。
  甚至一度考虑过投奔萧梁的汝南王元悦,又听说元悦暴戾无常,这才作罢。
  正烦闷时,得到心腹通禀,城阳郡公斛斯椿求见。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反复小人,每次看见斛斯椿,高欢总觉得见着了另一个自己。
  不,他贺六浑虽然阴损,但还有原则,斛斯椿这人毫无底线,如果不是他立有大功,高欢恨不得拿此人祭旗。
  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阴谋家,高欢还是压抑住了喜恶情绪,热情出门相迎。
  见过礼后,斛斯椿直言道:
  “大王因天子人选忧愁,椿为下僚,当为大王分忧,如今我听闻一人,是宗室近亲,却胆小懦弱,此人正合为天子。”
  高欢喜出望外,还有这样的人?当即询问究竟是谁。
  “启禀大王,椿所言,是平阳王元修,当初尔朱为祸,平阳王畏惧,居然仓惶逃出洛阳,我听说平阳王在洛阳城外扮作农夫,整日躬耕田亩,以求苟活于世,大王若立平阳王,其人懦弱,必不敢忤逆大王。”
  高欢闻言大悦,赶紧派遣斛斯椿去请元修入洛阳相见,他要亲自考察一番。
  翌日,斛斯椿果然带来一个农夫扮相的年轻人。
  高欢命熟悉宗室的新附之人辨认,确认对方就是平阳王元修。
  也许是高欢府邸甲士林立,元修表现得很是畏惧,恳求道:
  “身处乱世,惶惶不安,只望高王保全小王性命,不敢再作他想。”
  这让高欢暗自点头:果然是个怯弱之人。
  与之相谈,元修唯唯诺诺,举止无措的模样更让高欢满意。
  送走元修、斛斯椿,高欢召集心腹,打算与众人商议是否拥立元修为天子。
  还未开口,就有信使从邺城快马赶来。
  原来是前些时日,高欢派信使往邺城,征询小高王关于废立天子的意见,如今终于得了回复。
  高欢不急于与众人相商,打算先看看自己的好儿子怎么说。
第四十二章 亲事
  ‘父王容禀,孩儿听闻:自古天子之位,传承有序。前汉昭帝继武帝之位而不幸早夭,昭帝无后,霍光迎立武帝之孙刘贺,仅二十七日,旋即废黜,是何缘故?皆因霍光心仪武帝曾孙刘病已,才将刘贺纳入世系序列。
  本朝开国以来,一如旧制,父子相继,直至孝明皇帝为胡太后毒杀,尔朱氏主政,这才乱了秩序。
  孝明皇帝为孝文皇帝之孙、宣武皇帝之子,当今宗室凋零,孝明皇帝子侄多为幼童,父王正可用恢复次序为名,迎立幼主。
  清河王世子元善见,时年九岁,为孝文皇帝曾孙,可嗣孝明皇帝,待善见年长,父王权势早已稳固,或废或奉,只在父王一念之间。
  父王切不可因人言,而迎立长君,天柱之事,犹在眼前,不可不思之、忌之。
  儿澄,顿首百拜。’
  高欢将目光从高澄信上移开,不禁对堂下众心腹自嘲笑道:
  “贺六浑畏惧人言,欲立长君,寻访多日不得,却被阿惠一语惊醒。”
  说罢,将信纸交给孙腾等亲族旧友传阅。
  孙腾等人看罢书信,纷纷称善,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高欢彻底放弃了迎立元修的想法,元修懦弱,确实是个合格的傀儡,但正如高澄所言,长君哪有幼主合适。
  而且元修是孝文帝之孙,与孝明帝同辈。
  更何况他高欢诛讨尔朱氏而当权,迎立新君,继嗣孝明帝,名正言顺。
  高欢立即命人请清河王元亶与世子元善见入府商议。
  元修怎么也想不到,他一番精彩演技骗过了高欢,却输给了高澄一封书信。
  “孝明皇帝之后,尔朱乱政,皇位传承,辈分次序混乱,正需拨乱反正,清河世子为孝明皇帝子侄,宜继嗣孝明皇帝,为大魏天子,也请大王为大司马,辅佐天子,重振朝纲,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大王垂爱,亶与善见感激涕零,善见为元氏子孙,兴复大魏责无旁贷,善见,快,还不谢谢大王拥立之恩。”
  听说高欢欲要举荐自己为大司马,元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赶紧拉出躲在身后的元善见,说道。
  元善见被元亶拉了出来,却还是紧紧拽着父亲的衣襟不松手。
  他并非不晓世事的稚童,从父亲与堂上的高欢交谈之中,元善见知道自己要做天子了。
  但他很害怕,胡太后毒杀孝明帝时,他还小,只在旁人口中听说过,但元子攸被杀,元晔、元朗先后被废,元恭被幽禁都是近在眼前的事情。
  元善见读过不少书,刘宋以来被废的天子没有过好下场,他不知道将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
  一条白绫缢死?一床棉被闷死?还是一杯鸩酒毒死?
  在父亲的催促下,元善见颤巍巍地行礼道:
  “善见……谢大王……爱护。”
  这个孩子畏惧的模样,让高欢略微有些不忍。
  “莫要多礼。”
  高欢扶起元善见,为了安定元亶、元善见父子之心,高欢沉吟道:
  “欢有一女,与世子年岁相仿,或可为世子良配。”
  元善见还未有所表示,元亶已经迫不及待道:
  “大王恩情,亶与善见不敢相忘,亶也有一女,年方八岁,听闻世子尚未婚配,你我两家,或可再结亲好。”
  自古婚配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高欢也没想过要去征询高澄意见,一番考虑得失后,当即应允。
  三言两语间,自己的婚事就被定了下来,元善见想到了汉献帝迎娶曹操之女,最终保全性命的事迹,这让他心中稍安。
  赶紧拜谢道:
  “大王以爱女许我,善见必以高氏女为皇后。”
  高、元两家就此定下姻亲关系。
  如今的元善见只想保住性命,但在天子之位上坐久了,心中所想,谁又能知道。
  元善见父子辞别后,高欢立即召集洛阳群臣商议天子人选,授意孙腾以继嗣孝明帝为名,推举清河王世子元善见。
  众人对于高欢弃长君,立幼主的做法多有腹诽,但恢复传承次序之名无可指责,最终在高欢的推动下,确定元善见继任北魏天子。
  元修、斛斯椿、王思政等人的失望自不必提。
  新任天子人选既定,元恭即遭废黜,与元晔、元朗居于洛阳,府邸内外,多有监视。
  532年四月二十五,元善见过继给孝明帝,于洛阳东郊即位,以鲜卑旧礼祭拜天地,入御太极殿,受群臣朝贺,于阊阖门颁诏,改元太昌,大赦天下。
  同时任命高欢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
  任命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居尚书省。
  又加授高澄为侍中、开府仪同三司。
  旨意还没到达邺城,高澄已然怒火中烧:
  高欢派来幕僚传信,交代由高澄与娄昭君送婚,送大姐儿往洛阳去。
  高澄倒不是对自己的婚事有意见,元仲华本就是原主的妻子,年纪小了点也没关系,可以慢慢养成,反正他也才十二岁。
  不过他还是接受不了十一岁的妹妹嫁作人妇。
  幕僚无奈,只能去寻娄昭君。
  娄昭君来到高澄处理政务的厅堂时,就听见他在抱怨:
  “我就知道,鲜卑老公(老头)是个薄心肠!”
  “你父王出自渤海高氏,怎么就成了鲜卑老公,他又何时亏待过你,被你说是薄心肠。”
  娄昭君扬声走进堂中,对在场小吏厉声道:
  “你等先出去,我们母子还有话说,切记管住自己的口舌,假使大王知道今日之言,也不会因此怪罪阿惠,但你等却要自求多福。”
  小吏们本就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得了娄昭君吩咐,皆言不敢,纷纷应诺而出。
  娄昭君在高澄面前一直是位慈母,但她确实是个颇有决断的妇人,否则也不能在家人的反对下,毅然嫁给高欢。
  “大姐儿年幼,若非薄心肠,怎会将她嫁作人妇,我听闻十余岁产子的妇人,因难产,多有殒命,鲜卑老公全然不念父女之情。”
  高澄依旧愤愤不平。
  “阿惠疼惜大姐儿,为娘的心中甚慰,但大姐儿生在我家,得享富贵,自然也应为家事出力。何况天子也才九岁,阿惠莫要多想,且去听听大姐儿自己的想法,也好过在这埋怨你父王。”
  娄昭君抚着高澄的头,笑道。
  “见她作甚,定然是被阿母教导了一番。”
  高澄闷声道。
第四十三章 说亲
  “阿兄,婚姻之事自应遵循父母之命,何况身为皇后,也不算辱没了奴,你该为阿奴道贺才是。”
  高澄去寻大姐儿,她果然这般说道。
  几番欲言又止,终究还是唠叨道:
  “既然你有决定,我也不再置喙,但你且记住,夫妇之伦还是等年长些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