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如今吞并关中,无论如何也该庆贺一番,高欢在长安连番设宴,不顾身体与众将日日欢饮,甚至都将斛律金招了过来同乐,随他一同来长安的还有驻守玉璧的三万鲜卑兵,毕竟关中以下,玉璧再不复当初的重要性。
  而接替斛律金镇守玉璧城的,则是在渭北筑城还没把地基打好的王思政,渭北筑城本就只是高欢逼迫宇文泰决战的手段,如今战事已经了解,自然没有耗费人力物力再去筑城的必要。
  高欢甚至提前放归了参与筑城的十万民夫,让他们将好消息带回关东各地,同时震慑怀有异心之人,不使关东因父子俩身处关中而生乱。
  如今返回关东就无须再走蒲坂,径直出潼关走恒农即可,倒是方便了许多。
  醉心于酒色歌舞中的高欢也没忘了派人控制于谨家眷,等候高澄回来发落。
  高澄处置于谨家眷,更多是要收揽韦孝宽与李远之心,作为父亲的高欢自然不会越俎代庖。
  父子俩搭档许多年,这点默契还是有的,一如不用高澄通知,高欢便派遣了五万步骑前往大散关支援。
  薛孤延、斛律平领三万大军赶至蓝田关下时,斛律光、斛律羌举等人才与攻伐萧关的潘乐、斛律羡在平秦郡(宝鸡)分别,一路向西南,一路向西北走泾河谷道。
  东魏在西潼关外大胜的消息早已传至蓝田关,得知宇文泰西撤,高氏入主长安,蓝田关内近千名守军早已是人心惶惶。
  又听闻东魏三万大军已至,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守将没做多少犹豫,当即开关请降,薛孤延、斛律平不做休整,派除部分士卒留守蓝田关,看押降卒以后,继续沿商於谷道进往武关,一路势如破竹,沿途郡县尽皆改旗易帜,纷纷反正。
  而武关守军也没做太多抵抗,毕竟东边是东魏河南地,西侧关中也尽入高氏之手,他们困守武关,没有丝毫意义。
  况且蓝田关、武关、西潼关等东部关隘守城将士多是被临时征召入伍的民夫,也没有多少战斗力。
  东线频频报捷,与这种行军式接收战果不同,西线却陷入苦战。
  虽然宇文泰只给李虎留了四千步卒,再加上原有的千人守军,也不过五千人,但是大散关城池坚固,地势险要,更因家眷就在关后陇山,将士们的战意更是高昂,若能轻易夺取反倒是件奇怪事。
  高澄分出大量人手,驱赶百姓回去关中,其实也是这一次攻城不顺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宇文泰在秦州休整后,调集陇西军队、百姓,向大散关增援的同时,领剩余的六军主力共计两万步骑走陈仓道南下,欲在汉中守将得知关中战事结果之前,袭取汉中。
  之所以执意入蜀,正因为宇文泰知晓陇山难守,当年侯莫陈悦据守陇山,轻易被自己覆灭。
  而巴蜀却不同,其内是天府之国,水土肥沃,其外又有崇山峻岭,蜀道难行。
  如今恰逢蜀中兵力空虚,此上天赐予他的根基之地,远胜于残破关中。
  萧纪北上的时候,宇文泰也多有了解巴蜀情况,蜀中虽然在他的治理下,恢复了生产,但占据人口大多数的还是僚人,这一次北上的五万蜀兵之中就有大量僚族将士。
  如今损失了五万有生力量,蜀地再遭重创,宇文泰可不想再重复关中的日子,他受够了人口短缺的苦。
  宇文泰之所以先要退往陇山,休整其实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心将陇西之民迁往蜀地。
  高澄能猜到宇文泰试图入蜀,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对方憋着劲要搞人口大迁徙。
  历史已经面目全非,他要还能事事预先知晓,料事如神,除非是穿越时给脑壳开了光。
  他这人聪明归聪明,但绝非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武侯一般,是多智而近妖的存在。
  当然,如果让张师齐动笔写一本《后三国演义》,说不定还真能给他塑造起‘长厚而似伪,多智而近妖’的人物形象。
  至于所谓的好色多疑,统统春秋笔法。
  指挥大军攻城的间隙,高澄回首望了一眼身后的张师齐,暗道:
  ‘以张师齐的史德,估计玩不转春秋笔法吧,毕竟他一贯都是如实记述,绝不弄虚作假。’
  这就叫说得多了,把自己都给骗过去了。
  虽然有宇文泰派兵支援,但东魏攻势太猛,李虎还在大散关城头苦苦坚持,甚至亲临前线厮杀。
  以高澄惜命的性子自然做不出这等事来,李虎此举也并非毫无作用,有他提振士气,大散关守军又抵御住了一波攻势,东魏攻城军队在高澄授意鸣金收兵后,如潮水般退去。
  李虎已然脱了力,他回身向南望去,只盼宇文泰能早些夺取汉中。
  与空虚的蜀地不同,汉中有大军屯驻,也正因为有汉中作屏障,萧衍才没有往蜀中调兵,毕竟先前要在东线发动攻势,哪有余力再去充实蜀地武备。
  由于消息闭塞,汉中至今不知关中战况,虽有大军驻扎,却因西魏与南梁的友好关系,多年无战事,防备称得上是松懈。
  毕竟也没多少人能想到关中大战失败的宇文泰,会把主意打到盟友身上,甚至汉中守将还不知道宇文泰已经战败。
  当追随萧纪北上的大将兰钦只身穿越群山峻岭,抵达汉中的时候,恰巧目睹了侯莫陈祟与尉迟迥作为先锋袭取城门,后续大军纷纷涌进的一幕。
  眼见西魏背盟,又想到这些年来朝廷对宇文泰的援助,甚至发兵五万参战支援,就连自己儿子兰京都身陷关中,只怕也做了俘虏。
  兰钦气急攻心,一口鲜血喷出,险些昏死过去,宇文泰得了汉中,下一步必然入蜀,如今自己归途受阻,也不知该何去何从,都怪两魏如今灭佛,否则说不定还能学陈庆之剃发伪作僧人逃回南梁。
  但兰钦还是准备经由东魏境内回归南梁,至少东魏很少有人知晓他的容颜、身份,不像西魏,这段时间跟着萧纪出入各种场合,早就混了个熟脸。
  再说宇文泰,顺利夺取汉中以后,他一方面继续领军南下,另一方面派人返回陇西,迁徙民众南下,再由陇西驻军守卫汉中。
  至于迁民的方式也无甚心意,就是各种诋毁造谣高家父子,什么盘剥百信,苛政猛于虎,什么滥杀成性,暴虐残民。
  在他们的口中,小高王都是那种在路上碰见了小孩子在吃麦芽糖,都要把糖抢了塞自己嘴里,然后再把小孩子煮了吃,其人物形象早已经被妖魔化了。
  由于宇文泰各种抹黑宣传,以及东魏骑卒每年踩踏禾苗等事情的相互作用下,在西魏百姓眼中高家父子是一点拟人的事都不干。
  无需西魏士卒胁迫,就有大批陇西百姓自愿相随,一如撤离关中时的盛况。
  所以说,人的名,树的影,还是要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也许是跟小高王斗久了,宇文泰也学了几分阴损,比如在迁徙陇山百姓之余,还派遣使者前往吐谷浑,要赠予陇西之地,以此引发东魏与吐谷浑之间的冲突。
  这就是一个明摆着的大坑,但关键在于吐谷浑汗能否抵御住诱惑。
  至于入蜀,宇文泰知晓最重要的就是行军速度,赶在尚未走漏风声之前入蜀。
  宇文泰继续派遣侯莫陈祟与尉迟迥并为先锋,由剑阁入蜀,由于蜀中军力被抽调一空,再兼各座关隘承平多年,防备松懈,故而西魏大军沿途势如破竹,一举冲入蜀中。
  蜀地北方重镇潼州很快失陷,侯莫陈祟与尉迟迥轻易逼近成都。
  成都毫无疑问是座雄城,但一旦被敌逼近,少有能够坚守,一如三国时刘璋降刘备,刘禅降邓艾。
  东晋时,成汉政权倒是坚挺了一波,但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东晋小兵误击前进鼓,故而三军用命,得以破敌,桓温也因此平定蜀地。
  这一次成都照样未能坚守,但也不能怪守将,确实是缺兵少将,西魏大军四面围攻,哪顾得过来。
  夺取成都以后,宇文泰立即命人将百姓尽数迁移入蜀,留宇文护领五千人守成都,又亲率步骑一万五千人东出,夺取楚州,即如今的重庆。
  楚州为巴蜀门户,宇文泰的谋划很清楚,先把门给关上,再去蚕食蜀南。
  且不提南梁反应,随着薛孤延、斛律平夺取蓝田关、武关后,很快,经过一番血战,潘乐、斛律羡也随即拿下萧关。
  只剩了高澄还在大散关前吃土,毕竟难度不一样,宇文泰可没想过去守萧关。
  不过连日强攻下,将士虽多有伤亡,但是破关在望。
  李虎此时已经是身心俱疲,眼见陇西百姓与将士家眷皆以南迁,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他率领守城将士冒雪逃了。
  等到第二天一早,高澄组织军队再要攻城,大散关早已是人去楼空。
  在东魏士卒控制了城防以后,高澄终于走入了大散关,他知晓宇文泰定然是已经入蜀,否则李虎不会走。
  但万万没想到,整个陇西之地却已经是人迹去无踪,千里无鸡鸣,宇文泰给自己留了一处空地,除了一些老弱病残实在走不了,或者深山老林里管不着,其余陇西百姓尽数被他迁走了,更别提留下什么物资。
  吐谷浑汗原本在宇文泰使者的蛊惑下,本想东出,后来听说如今陇山情况,又得知高澄四处派兵抢占重要隘口,终于极为艰难的压下了野心,派人与东魏接触,重申两国友好。
  高澄自然是极为热情的接待了吐谷浑使者,如今可不是向吐谷浑用兵的时候。
  孰轻孰重,高澄看得最明白,现阶段的任务是迁徙民众,既缓解关东人地矛盾,又充实关陇地区,同时休养生息,再做计较。
  这一战虽然夺取关陇,但由于宇文泰搬空了长安府库,又迁走大量人口,更是将在陇西只给高澄留了一片白地,实际上这次出征造成的财政亏空难以填补,至少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南顾。
  不过宇文泰玩阴的,想让吐谷浑给自己添堵,小高王自然要还他一份礼。
  高澄准备缓和与南梁的关系,让他们知道短时间高氏不愿再动兵戈,就看萧衍会不会趁着这段时间西进,将蜀地夺回。
  然而以他对萧衍的了解,只怕对方又要顾全大局。
  萧衍年老,却并不智昏,没有进取心是一回事,不代表他看不清如今的局势。
  三国时东吴袭取了荆州,诸葛亮、赵云等人一再请求刘备不要伐吴,自有其道理。
  南梁朝堂估摸着也不缺知晓天下局势的人。
  如今东魏尽得北地,虽然关中残破,但有关东人口,再休养生息几年,只怕势头更胜北魏,毕竟如今高氏正处于上升期。
  但是试一试又何妨,高澄打定主意再次派遣温子昇出使建康,事情不成,顶多是让温子昇白跑一趟,事情若是成了,宇文泰与萧衍交兵,他高澄自可坐收渔翁之利。
  眼看陇西已定,吐谷浑也没有东出的迹象,高澄也准备回师长安,他当即对陇西做出布置,暂时留大将窦泰领骑卒一万驻守。
  而大散关守将高澄属意将王思政调来,守城这档子事,还是自己岳丈用着放心,之所以不用韦孝宽,也是高澄之前与高欢商量过,不把降将置于关西。
  毕竟才新近依附,忠诚度有待考验。
  在那次讨论中,高欢也提起了离开晋阳,常驻长安的打算。
  过去之所以坐镇晋阳,除了它易守难攻以外,更因为晋阳出兵关中更为方便。
  如今关中已被夺取,如玉璧城一般,晋阳的战略重要性随之下滑,对于此时的高氏来说,高欢将大本营由晋阳迁往长安明显是更合适的选择。
  高澄留斛律光暂守大散关,等待王思政前来接替,正准备回师,却意外得到一个来自长安的噩耗。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临终嘱托
  当时间回到太昌九年(540年)十二月上旬的时候,宇文泰还在为入蜀而努力,高澄也正在大散关鏖战,而入主长安,一洗三年怨恨的高欢却欢歌宴饮,整日喝大酒。
  只怪这段时间的好消息着实太多了,前线将领夺占关隘的同时,也不断有州郡遣使归附,总有设宴庆贺的理由。
  高欢沉浸在今日醉、明日醉、日日醉的生活中,原本就已经每况愈下的身子哪经得起这样折腾。
  十二月十一日,夏州刺史遣使来降,高欢再设酒宴,也许是来了兴致,高欢酒后在高台舞槊,汗水在冬季的寒夜里被风干,罢宴后,当晚便开始高烧高热,人也陷入昏迷。
  长安城中稍有名气的医者被尽数捉来,却没有人能医治,在众将拔刀威逼下,有医者才大着胆子道出实情:高王时日无多。
  自身多年沉疴,而这段期间滥饮酗酒,又兼风寒入体,着实药石难治。
  众将都乱了方寸,还好有先前从玉璧被招来的斛律金主事,他在高欢病倒时就立即命人封锁长安城,禁止消息外泄,又派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