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韦孝宽行伍多年,所立功勋数不胜数,当然,原时空中最广为人知还是两点。
  其一是玉璧之战,作为东西魏五战之中的最后一战,韦孝宽孤军数千人守卫玉璧,高欢举倾国之兵来伐,却只能望城兴叹,苦战6个月,最终丢下7万具尸骸,悻悻归返晋阳,心怀郁结之下,听了斛律金一曲敕勒歌,不久撒手人寰。
  其二则是离间北齐君臣,韦孝宽派人传唱童谣,往斛律光身上泼脏水,比如‘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
  最终也成功使得北周统一北方最大的障碍斛律光,被栽赃以谋反罪处死,当然,这不是韦孝宽一个人的功劳,没有祖珽的配合与高纬的愚蠢,韦孝宽也无法如愿以偿。
  但韦孝宽谍战,或者说使用细作的能力上,远远超出于李远,同时代除了高澄这种以身诱敌(宇文小姑)的狠人,难有人能与之一较高下。
  高澄自是与韦孝宽、李远二人频频眉目传情,高欢也准备再与其余降将寒暄,只是可惜刚从高澄那里学的手段暂时派不上用场,毕竟大家伙刚刚也都看见了那一场戏。
  斛律光一步上前,禀告战果,立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第三百二十七章 西潼关
  一连串初步统计的数字从斛律光的嘴里道出,此役京畿军伤亡步骑三千余人。
  主要集中在两军对垒时,小股部队的连番鏖战产生,高欢麾下晋阳大军近万人的伤亡也多是由此造成。
  三路大军与敌接战时,反而由于西魏将筹码押注在宇文泰的斩首行动上,在得知宇文泰失败以后,西魏军阵迅速瓦解,而少有伤亡。
  西魏军中也是同理,只不过多了大量在混乱中的踩踏死伤,斛律光汇报,一共在战场上觅得西魏将士遗体接近两万余人。
  两方合计共四十万人的大决战,以东魏伤亡步骑一万三千余人,阵斩西魏两万余人告终。
  真正让人瞠目的是此役俘获士卒近十万,其中就有韦孝宽、李远二人捉拿于谨,率部投降的西魏中军六万州郡兵。
  十四万八千人的西魏主力部队,除去一万六千骑随宇文泰向西而去,以及两万余人阵亡、近十万人被俘,尚有超过万人不知下落。
  按高澄推测,兴许一部分随将领寻宇文泰去了,另一部分只怕是躲进了山林里,剩余的只怕是脚步飞快,如萧纪一般逃去了西潼关。
  萧纪麾下蜀兵倒没死多少人,毕竟他们此前一直没有投入在战斗中,后续全军奔溃,萧纪领轻骑入关城,被抛下的蜀兵们一旦被东魏骑卒追上,也降得干脆利落。
  五万蜀兵除去不足千骑随萧纪逃去西潼关,其余尽数被俘。
  不过西潼关如今已是死地,按理说甚至无需理睬,屯驻大军于关外即可,待城中粮尽,萧纪等人自然开城乞降。
  不过为了避免突生变故,高澄得知萧纪入关城以后,立即派遣了一名文吏前往西潼关劝降,与萧纪等人商谈条件。
  此役,俘获西魏与南梁联军近十五万,粮秣、兵械等军资更是不可计数,可以说宇文泰辛苦多年积攒下来的军事力量,被毁于一旦,除去成建制的野战部队只剩了身边的一万六千骑兵,战果远超高氏崛起的韩陵之战。
  众将纷纷向高欢、高澄道贺,哪怕是新近归附的降将也极尽吹捧之能事,仿佛这场败仗与他们无关。
  当然,这种场合也不会有人阴阳怪气,高家父子收获大胜,正在兴头上,这时候挑事岂不是领导夹菜你转桌,简直是故意拆台。
  于谨的人头很快被送了上来,哪怕是死了,也是怒目圆睁的模样,估摸着临死前没少咒骂高澄。
  想来也是,自古被俘不降,哪怕身死,敌方君主也应该感其气节,善待家眷,偏偏这高澄不按套路出牌。
  其实高澄与于谨算是初见,往日无怨,今日无仇,之所以针对他,只是看着这些宇文泰的顽固死忠就觉得生厌,都已经被活捉了,居然敢在他面前自矜。
  还想着不牵连家眷,你于谨既要自己保全名节,也要家眷安享富贵,合着好事都你一个人得了呗。
  当然,高澄也不是为了一时置气,而冲动做出决断的性子,于谨再有才能,不能为自己所用,自然弃之如敝履,还不如用来发挥点剩余价值,比如拉拢韦孝宽、李远。
  就在高家父子与众将谈笑风生的时候,之前被派去西潼关的劝降的文吏全须全尾的打马而回,高澄一看他没被为难,就知道招降西潼关有戏,无非是条件高低而已。
  果然,文吏将困守西潼关众人的条件道出,萧纪希望能够放他以及麾下千骑回南梁,西潼关守将则希望能够继续当然关城镇将。
  高澄一听这条件当场忍不住笑出声来,一旁的高欢也在直摇头。
  都什么时候了,这萧纪还想着把他那一千骑卒带回南方,你怎么不干脆索要五万蜀兵降卒,没准他们高家父子脑子抽了,还真给答应下来。
  其实高澄真看不上萧纪那点骑兵,或者说只是一群单人单马的骑马步兵,只是南方少马,萧纪通过与宇文泰贸易好不容易换来了一千匹优质战马,故而看得跟宝贝似的。
  高澄懒得与萧纪等人讨价还价,他对文吏说道:
  “你且再走一趟,告知萧纪,他若降,我可许他派人南下,求要赎金,待赎金送抵洛阳,他自可孤身南下,若不降,城破以后,亦不愿自戕,大魏物产丰盈,多有矿场,到那时可就少不得请他往矿山里劳作。
  “至于西潼关守将,你转告他,我可许他留在军中听用,但如何安排自有父王一心独裁,没有他商量的余地,若是这次谈不成,那等关城中粮用耗尽再谈,不过,这到了那时候,可就没这个价码了。”
  高澄说罢望了一眼高欢,高欢当然不会在这种小事上折损儿子的威严,他轻轻颔首,得到了父亲的同意,高澄赶紧让文吏再去西潼关。
  对于高家父子来说,西潼关无关轻重,他们目光更多的放在了长安。
  骑卒与战马们都休息得差不多了,高澄请命亲自领骑军主力奔赴长安,总不能让宇文泰走得太从容,若有特别好的机会,少不得还要与他干上一场。
  三年前斛律羌举请求领骑兵主力奔袭长安,却被高欢拒绝,只是因为对方是武川人,如今换成了亲儿子,高欢答应得极为爽快,却也不忘告诫高澄,伺机而动,若无把握,还是等待大军抵达长安再做计较。
  高澄自是一口应承下来,如今关中已然得手,他又怎会犯险。
  得了高欢军令,高澄走出临时帅帐,调集高敖曹、彭乐、窦泰三人近三万骑,又有尉兴庆统领的一千亲卫随行,打马向长安而去。
  高澄走不多久,文吏便再度折返而来,这一次总算是带来了好消息,萧纪等人愿降。
  原来随着大量溃卒逃往西潼关,关城中的粮食着实支撑不了多长时间,关外又有莫多娄代文虎视眈眈,在其身后更有东魏近二十万大军清扫战场。
  哪怕东魏主力注定要向西去,但有莫多娄代文麾下五千骑看守,萧纪等人也难以脱身,毕竟还有独孤永业镇守的潼关堵住去路。


第三百二十八章 撤离
  条件都已谈妥,高欢派遣斛律光领军前往接收西潼关,也算是刻意给他这个立功表现的机会。
  若非青睐有加,原时空里,高欢也不会派斛律光给高澄当亲信都督,在邺城相伴十年。
  当然,其中肯定也有其父斛律金的原因,但十七岁从军西征,生擒宇文泰长史莫孝晖,肯定还是让高欢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
  由于京畿军骑卒尽被高澄调走,其中也包括斛律光麾下千骑,他只得领了四千步卒前往西潼关。
  斛律光抵达关前时候,月光下,关门大开,萧纪与西潼关守将不知从哪牵了只羊,出城请降,身后更是有近万士卒赤手空拳,陆续出城。
  西潼关原本就有守军数千,之后更是涌进了数千西魏溃卒,再加萧纪麾下一千骑卒,有近万人,斛律光倒也没惊讶,他翻身下马,几步走到萧纪与守将面前,将跪降的二人扶起。
  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跟了高澄这么多年,多少也学到了一些他的做法,斛律光好生安抚众人,派遣将士占据了西潼关,在莫多娄代文的骑卒配合下,将一众降人带去高欢的临时营寨。
  帅帐中,西潼关守将被任命为帐下都督,也就是没有实际兵权,但至少可以参与军议的将领,无论如何,将校的地位是保住了,自是暗生欢喜。
  不过萧纪却难受了,他觉得高欢索要绢布五千匹的赎金,未免狮子大开口,希望能降到绢布一千匹。
  一番讨价还价以后,双方各自让步,定在了绢布三千匹,萧纪当场要过纸笔,便与其父萧衍去信。
  事情尽数忙完,夜色已深,高欢犹自兴致不减,原本还打算在军中设宴,与诸将以及一众降将们宴饮,只不过惦念着明日一早就要启程前往长安,终究还是将这兴奋劲给压了下去。
  次日清晨,高欢尽起大军押解十六万俘虏,向长安而去,父子俩都在关中的情况下,高欢不可能分兵把十六万俘虏送往洛阳。
  此外将俘虏押去长安,沿途也可以震慑关中豪杰,例如于伏德等人。
  于伏德协助东魏降卒举义,发动家丁私兵占据了咸阳,这种行为按理来说定然是有功的,但这些土著豪强拥有的实力还是引起了高欢的重视,他已经在估摸着到时候找个理由,将于伏德等人派往关东为官。
  长安子城,慕容绍宗站在城墙上,目睹了此前宇文泰领一万六千余骑奔入长安的画面,起先虽然有所猜测,但他还不能确定前线战场的胜负,直到不断有西魏将领带着少量轻骑陆续狼狈而回,慕容绍宗心底的一颗石头在终于落地:这一战,必然是胜了。
  只可惜,麾下尽是步卒,否则慕容绍宗怎么也要领军出城截击,抓些俘虏回来。
  宇文泰回到长安以后,立即领着将士们搬运府库库存,实在带不走的,也选择放火烧毁,决计不能留给高家父子。
  有部将建议大索全城,让士卒发泄以及劫掠财物,昂扬士气,却被宇文泰拒绝,哪怕是要退往陇山,甚至可能会被逼得入蜀,但宇文泰还想着将来要打回长安,虽然这件事的难度着实不小。
  若是眼看要放弃关中,于是放任士卒祸乱长安,将来再要回来,可就要面对军民同心御敌的局面。
  身处禁宫中的元宝炬得知前线大败,惊恐不已,别人落在高氏手里,或许还能求活。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自己这个西魏天子只有死路一条,高家父子不杀他,元善见也要杀他,当年元善见之父一日之内就一连闷杀了元朗、元恭、元晔三位废帝。
  好在宇文泰并没有放弃元宝炬的打算,哪怕有袭占巴蜀,向南梁称臣的可能,但等缓过劲来,北伐关中的时候,还是要用到元宝炬这杆大旗,毕竟也做了这么多年的关西天子,多少应该还有点号召力。
  宇文泰的亲族们都在整理行囊,准备随他撤离长安,其中就有不情不愿的宇文小姑。
  她是真想留在长安,等待情郎入城,从此与他双宿双飞,但这事开不了口,若与旁人说自己要留下来,届时谁都能猜到她心里有鬼,很轻易就能把她与降卒叛乱联系到一起。
  宇文小姑也只好随着众人一起收拾包裹,却在暗地里盘算着还是要找机会留下来。
  若高澄知道她的心思,定然是要豪言哄骗,让她继续跟着宇文泰走,好为自己效力,毕竟小高王身边美妾如云,不缺她这一个,哪能体会到宇文小姑的相思之苦。
  宇文泰知道时间不等人,将长安府库搬空、烧光以后,立即召集众人,准备随他撤离长安,先往陇山去。
  陆续逃回来的将领们自然携带了家眷,士卒们也纷纷偕老妇幼,好在都是骑卒,一人双马,可以腾出一匹马来拉车。
  而那些迟迟未归,不知生死的将领,如于谨、李弼、李远、韦孝宽等人的家眷,宇文泰也没强迫她们离开。
  他知道这些人或许已经降了高氏,但靠家眷胁迫这种手段其实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使当年的情分尽消。
  如今将这些家眷留在关中,让他们能够团聚,降将们嘴上不说,但心里到底是要念这一份情,将来真有北上之日,或有易帜之时。
  宇文泰以为不管是死是降,这些人的家眷都不会被为难,降了自不必说。
  对于守节而死者,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怎么也应该嘉奖这种行为,让麾下将领们效仿才对。
  只是怎么也想不到,这世上还有小高王这种思路清奇的人物。
  一切就绪,随着宇文泰一声令下,众人随他出城向西,这是一支庞大且臃肿的队伍,不止有一万六千骑卒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