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让你们分心煮盐,是对大家的性命不负责任,我绝不为之。
  “我自组建京畿军起,与众将士盟誓三条。
  “其一,有功必赏!只需勇猛作战,一众记功的随军文吏都看在眼中,冒记、漏记都有相应惩处,若自认功勋被人冒领、忽视,可往军法官处申诉,无论是将校,还是士卒,都会认真受理。
  其二,有过必罚!澄初上战场,于襄阳城外与梁将陈庆之激战,有士卒私自劫掠物资,以致阵脚大乱。”
  说着高澄看了一眼身后的高季式,向他示意。
  高季式会意走上前来。
  高澄指着高季式道:
  “千钧一发之际,是他,冀州渤海人高季式,领五百亲卫向梁军发起冲锋,这才使局势转危为安,此役,我没有立即抽杀士卒,以明军纪。自是因为我明白,士卒无饷,以劫掠为生,罪不在他们,而在大魏一百五十年的陋习。
  “既然罪在制度,澄痛定思痛,在征得父王同意后,为各军将士发饷,自此,各军再无私自劫掠之举,战场所获,战后统一分配。
  “而各军军饷,耗用足有两百余万户租税,若非强迫一百余万僧尼还俗,府库早已空虚,财政难以为继。
  “我且问你们,襄阳之战,是抽十杀一难,还是出两百万户租税以改陋习困难?”
  一开始只有寥寥几处声音在回答,片刻后,全军共同呐喊:
  “租税实难!大将军仁义!”
  呼喊声此起彼伏,这让高澄只能举起手止住了众人的呼喊,才道:
  “有过必罚,既然罪在制度,澄便以两百余万户租税改之,若罪在个人,又何惧于杀人立威?你等当谨记,行伍之中,军纪第一,若有触犯者,严惩不赦,莫要错估了襄阳之战后,我严肃军纪的决心!”
  众将士齐声应诺,高澄又接着三条盟誓道:
  “其三,士卒身残者,由朝廷奉养,死难者,除去抚恤以外,子嗣往高氏义学就读,无后的死难者,我也会从其宗亲之中,择幼童继嗣,不使其缺了祭祀。
  “过去,这些遗孤或入行伍为军官,或往衙署为小吏,如今开科举,习文者更可以科举应试。
  “五年前,仅一所高氏义学,建于洛阳,以供襄阳之战捐躯的四百亲卫子嗣进学,如今高氏义学在各地都有开设,这项优待也不再限于京畿军,而是惠及关东各军。
  “我今日与你们说这些,就是要告诉你们,为我高澄卖命,你们不用忧心家眷,不用担心有功不能赏。
  “如今你们军饷为每年三石,以外兵供给,若是将来能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我定会将你们升为中兵,每年发放五石米粮。
  “这一誓,与诸位共盟!”
  声音传扬开来,在某些将校带领的节奏下,全场共呼:
  “大将军赤诚相待,我等必效死力!”
  在欢呼声中,高澄瞥向一旁的高季式,他胸脯挺得老高。
  自从高澄在两万大军面前夸赞他五百骑力挽狂难之后,享受众人崇敬的目光,高季式就因激动,脸色到现在都涨得通红。
  这些年,出于喜爱等各种原因,高澄着重施恩高季式,到如今,只怕让他捉了大哥高乾、二哥高慎,高季式也不会有一丝犹豫,转头就把他们绑来。
  落到高敖曹身上,才会据理力争,为那位三哥求情。
  高澄在高季式等人的护卫下,亲自下场穿梭于盐兵各行列之中。
  由于与张亮早有沟通,这次召集全军,没有盐兵携带兵械,高澄到达之前,张亮还特意让一众人等相互检查,防的就是有人怀揣短刃。
  有什么样的主君,就有什么样的臣属,高澄一众心腹受他影响,安全意识没得说。
  高澄让众人就地而坐,自己不厌其烦地穿梭于其中,与将士们拉家常。
  一直到傍晚,高澄还留在军中与盐兵们共食,把同甘苦的姿态做足了才回信都。
  高澄没有径直回府,而是先去拜访舅父娄昭。
  “阿惠在外奔波辛苦,回了信都怎不急着去见娇妻美妾,反而来看我这老叟。”
  出门迎接的娄昭朗声笑道。
  “公事为重,舅父莫要戏弄甥儿,况且舅父正当壮年,又怎可以老叟自居。”
  高澄摇头无奈道。
  娄昭知道了高澄是有公事来寻,当即将他引入府中,舅甥两人在厢房中对坐,娄昭说道:
  “阿惠有何事,但说无妨。”
  高澄目视随行的高季式,高季式立马往屋外值守,防止有人偷听。
  确认不会被人听去墙角,高澄也不藏着掩着,直抒胸臆道:
  “澄招募两万盐工为军,与父王说是看护盐场,实则另有大用。”
  娄昭闻言脸色大变,劝阻道:
  “阿惠,姊夫信爱于你,你万万不得被权欲所惑,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祸事,我听闻姊夫堕马以后,患了头疾,时常发作,阿惠再且忍耐一些时日。”
  高澄闻言,哑然失笑。
  也难怪娄昭要乱想,如今关东牢牢控制在高氏手中,高澄突然神秘地告诉他的,自己手头两万盐兵将有大用,娄昭自然以为是高澄耐不住寂寞要与高欢相争。
  “舅父多虑了,当日在晋阳,澄归权于父王,如今又怎会忤逆不孝。正如舅父所言,父王体态欠安,澄所虑者,唯久在洛阳,于晋阳军中素无根基,于是新建两万盐兵,与京畿军合兵五万,再加以父王旧恩,当可稳定局势。”
  娄昭听他解释这才放下心来,只要不是他们父子争权反目,别的都不算个事。
  但他还是疑惑道:
  “阿惠与我提起盐兵,所为何意?”
  高澄正色回答道:
  “我欲练就两万强兵,唯舅父可受此重托。”
  当即就与娄昭分析起来。
  高澄没办法把这两万人带回洛阳,总不能打着看护盐场的幌子组建起来的盐兵,却常驻洛阳吧。
  而他也没打算把盐兵分散在煮盐的幽、沧、瀛、青四州。
  既然要选一州集中安置两万盐兵,则非冀州莫属。
  首先冀州与沧、瀛、青三州相邻,与幽州相隔不算远,若有暴乱,可随时奔赴。
  其次冀州刺史是他亲娘舅娄昭,把这两万人交由娄昭代为掌管,远比旁人放心,毕竟他无法在河北久留,终究是要回洛阳的。
  尤其是得知自己出巡的一个多月里,娄昭专心处理政事,并未与高洋、高演有过交集。
  这般明理,也是高澄放心将这两万人交托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娄昭久在军旅,自是一员良将,由他代掌,也可主持操训。
  当年一众京畿兵,大部分是由慕容绍宗与斛律光练成,他们一个镇颍州,一个镇梁州,鞭长莫及,高澄麾下不缺大将,但多有任职,被安排在河南南部,防备萧梁。
  在河北能够信任的将领只有舅父娄昭与姑父定州刺史厍狄干,定州距离沧、青二州较远,而且与高澄的感情也不比得娄昭。
  娄昭毕竟与他同镇洛阳五年有余。
  当然,高澄只是与娄昭说了冀州的地理位置,以及他对舅父的信任,至于监视等事,那是绝口不提。
  娄昭听了高澄一番肺腑之言,也不推辞,他拍着胸脯保证道:
  “阿惠尽管放心,我会将政务交由幕僚代为处理,专心练兵,不出一年,必为阿惠送上一支精锐士卒。”
  高澄摇头道:
  “欲得强军,还得战场上见真章,不过,一切就劳烦舅父了。”
  说着,他起身向娄昭郑重行了一礼,身为舅父的娄昭坦然受之。
  其实对于高澄来说,青州刺史赵彦深、相州刺史杨愔,都可以托付,但两人都是文士,到底是比不得娄昭熟悉军务。


第二百一十三章 奴隶与耕牛
  高澄在信都游历乡里,体察民情,耗费了太多时间,但也并非没有收获,以冀州为模版,多少增加了对这一时期底层民众的了解。
  毫无疑问,田亩分配是所有人最关心的事情。
  东魏承袭北魏旧制,十五岁以上男丁授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但实际落实时,通常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即男丁授田80至120亩,女子授田40至60亩,也称“倍田”。
  历史上,至北齐立国,虽然东魏西部遭遇巨大破坏,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但还是减少了分田数额,由男丁80至120亩,确定至80亩。
  而更关键的一点是将授田年龄由15岁提高到了18岁,北齐在12年后建国,已经面临不小的人口压力。
  而到了隋朝初年,在狭乡地区,男丁更是仅授田20亩。
  不同时期的土地兼并方式,也有不同。
  北魏、东魏、北齐民众私有的田亩仅男丁所授20亩桑田为永业田,可以流传子孙,其余都是需要归还国家。
  法令明确规定永业田不允许买卖,因此这一时期的土地兼并,以奴婢授田与耕牛授田为主。
     竒  書  蛧   W  W  ω  。 q   í  s ú  W  à   N  G  。 c  o  M 
  奴婢授田等同良民,在东魏治下,男仆得80至120亩,另有桑田20亩做永业田,女仆授田40至60亩,麻田5亩。
  每头耕牛授田60亩,每户限4头,即240亩。
  这就是目前高澄所面临的土地兼并方式,世家大族依靠奴婢与耕牛占有大量田产。
  而依靠门阀上位的隋唐最终废除了奴婢与耕牛授田,但到了唐朝却开了一个更大的口子:
  允许永业田买卖。
  因而唐朝土地兼并方式则以世家大族积累私田,即永业田为主,最终导致公田越少,而私田越多,最终引发均田制的崩坏。
  北魏至北齐世家大族依靠奴婢耕牛获得大量土地,但说到底,这些土地属于国有,而永业田的兼并则属于土地私有。
  高澄现在面临一个窘境,人口越多,人均分得田地越少,百姓越贫困,也更容易卖身为奴,从而使得田亩更向世家大族集中。
  改革税制,由按户收取人头税改为按人收取人头税,效果有。
  按户收取人头税的唐朝15年新增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按这样的速度换算,人口翻倍25年足矣。
  而高澄所要效仿的汉朝,人口翻倍却需要38年时间,足足能够延迟13年。
  改革税制从来都只是延缓人口增长速度。
  汉朝除了因对外扩张,穷疯了的汉武帝将幼童的人头税提前到3岁,其余都定在了7岁,这也是考虑到了古代婴儿夭折率的问题。
  人口税并非从出生就开始收取。
  改革税制,同时配合废除奴婢、耕牛授田,让世家大族的畜奴行为除了个人享受之外,得不到任何利好。哪怕高澄将奴婢的人头税设置极低,也能逼迫世家大族大量释奴。
  高澄管不了后世子孙怎么做,但在他的执政下,废除奴婢、耕牛授田,维护永业田不得买卖的制度,就是对土地兼并的重拳出击。
  这一行为不能等到统一全国再开展。
  必须在掌控力度最强的关东开展,将来陆续吞并其余地区,便能自动纳入关东体系。
  真要等将来统一之后再实施,所面临地将是全国性反对,叛乱也将周而复始。
  特别需要提出一点,按户收取的人头税税额与按人收取人头税税额不同。
  按户收取,每一夫一妻每年收布帛1匹。
  (汉朝时一匹布大概300钱,唐朝贞观年间一匹布大概360钱,没查到北魏至北齐的数据,就以300钱为算。)
  恢复汉制,按人收取,以汉朝人头税最高的汉武帝时期为例,成年男女每人每年120钱。
  即一夫一妻每年240钱,这意味着在孩童长到7岁缴纳20钱的口赋以前,所需缴纳的税额是要低于按户收取。
  也相当于三个孩童7岁以后,所需缴纳的赋税才与按户收取相同。
  而前7年,每年可为百姓减税60钱。
  因此税制改革,对于拥有子女不超过三人的夫妻,几乎没多少影响,甚至还能给她们在前7年减轻负担。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生小孩跟产猪崽一般的人家,但他们享受7年减税的同时,也只需要熬过剩余8年即可。
  高澄回到府中,当即写信对税制改革与高欢做具体汇报,之前的沟通已经得到了对方同意。
  在税额上,高澄效仿汉武帝,十五岁以上成年人,人均120钱,但在儿童口赋,他提升了20钱,即40钱。
  养育三个子女,前七年每年节省60钱税款,后八年相较于按户收取增加60钱的税款。
  换算下来,一夫一妻在同一时期养育三个子女成年所承担的税额不变。
  与高欢详尽说了这些,便开始着重提起废除耕牛与奴婢授田。
  如今河北的倍田制度已经举步维艰,高欢在给高澄的回信中也深感忧虑。
  高澄的应对之举正是效仿隋唐,连人的田地供应都已经出现短缺,哪还有空余再跟耕牛分配。
  而废除奴婢授田高澄也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