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岳犯下弥天大罪,相王、大将军,不予治罪,以宽容待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岳向苍天立誓,此生再有负于高氏恩义,子孙世代为人奴婢,岳自身甘受天谴,亡父于九泉不得安宁!”
  高岳刚刚发下毒誓,高欢却变了脸色,厉声训斥道:
  “你要立誓,言你自身便是,言及叔父又是何意!”
  高澄在一旁打圆场:
  “父王息怒,叔父立下如此誓言,只为表明心意,将来定然谨守誓言,断不会扰了叔祖安宁。”
  高欢这才放过了高岳,但神色间,还带着一丝怒意。
  似乎是对高岳的誓言谈及他根本没打过多少交道的叔父高翻,有着很大的不满。
  高翻英年早逝,贺六浑当上信使,能够离开怀朔的时候,洛阳早就只剩了高岳与山氏这对母子相依为命。
  当然这些都只是插曲,高欢依旧带着高岳亲自回清河公府去拜访婶母山氏。
  而高澄也将高归彦带去了厢房,孙腾不需要安抚,他太了解高欢了。
  这次虽然放过了高岳,但也会将他调离权力中心,哪怕这一番施恩之后,高岳绝对不会再有二心,对于高岳的处置也不会改变。
  之所以不杀他,只不过是顾念了山氏、高岳母子之间的情谊。
  这一次的表演,对于高欢来说有利无弊,正如他自己所说,真有人效仿,自有高澄处置。
  而他今日的宽恕,却能再次聚拢因河西战败而动摇的人心。
  让大家看到,顾念旧情的高欢,才是为大家遮风避雨的港湾,而不是小高王。
  高家父子都是这样,他们在感动之余,始终能保持一份理智。
  无论高欢知道高澄主动归还权力有多感动,也不耽误他安排窦泰、薛孤延等人迅速接手城防。
  高澄同样如此,在为高欢与山氏母子的情谊感动的时候,也不忘安抚背刺高岳的高归彦。
  “叔父且坐。”
  厢房内,十七岁的高澄说道。
  “世子莫要折煞了我,唤我归彦便是。”
  十四岁的高归彦神色间带着深深的不安。
  “叔父莫要这般说,自高祖父起,能当澄这一声叔父之人,当今之世,也只有归彦叔父与清河公。”
  高澄不以为意道。
  他们宗族确实人丁凋零,高琛死后,自高祖父的血脉算起,高澄也就这两位叔父,否则高欢也不至于要将高归彦这个家族私生子接回来。
  高归彦一听见清河郡公,眉头不由皱了起来,却又很快掩饰过去。
  见他这般神色,高澄宽慰道:
  “叔父莫要忧虑,清河公很快将要外放地方,与叔父难有交集。
  “况且叔父于澄与父王,有大功,待成年,当有大用。
  “或许异日与清河公相见,他当要以下官之礼,拜会叔父。”
  说罢,高澄似乎当真看见了那一幕,笑出了声。
  高归彦闻言,心中一松,也笑了起来,过去苛待自己的族兄,遇见自己,以下官的礼节拜会,想一想心中就有几分得意。
  “归彦日后造化,全凭世子栽培,愿为世子驱使,鞍前马后。”
  高澄倒了茶,笑道:
  “叔父这般说就见外了,来,喝茶。”
  清河公府一应高岳家眷,除了山氏被蒙在鼓里,人人都知道高岳的处境。
  但也没有人敢向山氏透露半个字,让她去求情。
  高澄把丑话说在前头,真没人敢去触他霉头,毕竟小高王不敢对山氏无礼,收拾其余人倒没多少心理负担。
  今天高欢归晋阳,高澄特意让人又交代了一遍,只秉持一个原则:谁说谁死。
  就怕有不开眼的人以为高欢来了,便急着央求山氏去讨个情面。
  以致于高欢、高岳来到清河公府,面见山氏时,山氏对于高岳的遭遇一无所知。
  一面惊讶于高欢容颜衰老,一面也责怪高岳没有侍奉好这位兄长。
  高欢与山氏感慨春秋易逝,白头换了青丝。
  高岳则是低头不发一言,只是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慰问了山氏许久,高欢才让高岳送自己出府。
  临别之际,高欢突然说道:
  “晋阳,洪略不能再留,我会将你外放,你以后用心镇守地方,我死后,你无需担心,阿惠是个重情的,否则也不会特意瞒着婶母。”
  “阿兄莫要再这样事事顾念着我,我……我不值得。”
  高岳今天都要将眼泪流干。
  高欢摇摇头,只留了一句:
  “好好照顾婶母。”
  便在亲卫的搀扶下,上了车驾,在高岳的目送中,驶回渤海王府。
  高欢来寻高澄的时候,他刚刚送走了高归彦,正要去寻陈元康,与他辩日。
  “阿惠,与我说会话。”
  这次回晋阳,高欢很少再用孤来自称。
  高澄依言搀扶着高欢在厢房坐下。
  由高澄沏了茶,高欢喝了一口,征询道:
  “我打算将孙腾调回洛阳,再任侍中一职,加太保,他的爵位已经是郡公,阿惠以为封王如何?”
  高澄当即反对道:
  “孩儿以为,当今之时,王爵不可滥封,不如为咸阳公增加封邑即可。”
  这时候,高家自己都只是一个王爵,自然要将王爵的封赏收紧。
  高欢闻言大笑:
  “我还以为你看在孙腾义女的份上,会为他揽下这个王爵。”
  “公归公,私归私,孩儿对元氏确有好感,却也不会枉顾私情。”
  高澄恭敬答道。
  “行,就为龙雀(孙腾)再加封邑。”
  高欢颔首,却又告诫道:
  “孙腾新立大功,你却觊觎他府上家伎,名声传出去,不好,往后要注意。”
  高澄很想回一句:父王多虑了,你我父子,哪还需要在意这方面的名声,早就臭不可闻了。
  但眼看高欢还没有像自己一样摆烂,似乎想要在名声上再做挣扎。
  高澄也给出了另一种说法:
  “孩儿此举,也是为了父王大业,汉武若非贪恋卫子夫的美色,又何来卫青、霍去病、霍光这三位大才。”
  高欢被他这说法逗笑了,好一会,才与他说起了正事:
  “我会将洪略外放地方。”
  “自该如此。”
  高澄对此没有意见。
  高岳经过高欢这一出表演,无论如何也要尽心竭力,否则他面对的将是天下人的鄙夷。
  高欢又问道:
  “阿惠可有合适去处安置?”
  高澄摸着下巴想了一会,回答道:
  “徐州。”
  以高岳的军事才能,将他放置于腹地州郡着实浪费,不如镇守魏梁边境,也能保一方平安。
  高欢闻言,颔首道:
  “正合为父心意。”
  随着两父子达成一致,高澄也在魏梁边境由东向西,构筑起了一条防线:
  东徐州刺史李愍、徐州刺史高岳、南兖州刺史刘丰、豫州刺史尧雄、东荆州刺史杨愔、南荆州刺史源子恭、荆州刺史侯景。
  其中只有杨愔一个文士,但他恰巧处在尧雄、侯景、高敖曹、源子恭等人的保护之中,无需担心。
  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东徐州刺史李愍,这个时空出身赵郡李氏的他表现一直很好,但毕竟在历史上是一员叛将,对于他,高澄还有待观察。
  高欢又问道:
  “阿惠以为何人可守华阴?”
  提到这个,高澄可就不困了,宇文泰丢了潼关,还可以在风翼塬与黄河之间新建关隘堵路。
  但华阴就是一颗钉子,死死钉在河西,其重要性,无需多言。
  高澄当即举荐道:
  “孩儿以为,恒农郡守王思政,可担此重任。”
  高欢闻言大感惊讶,正因为华阴的重要性以及孤悬河西的地理位置,都注定了驻守此地的危险。
  因此高欢才要另寻将领镇守,而不是将斛律金置于险地。
  而王思政是高澄的岳丈,由亲信都督升迁京畿军都督,再由他镇守恒农,可见信任。
  对此,高欢问出了心中疑虑。
  高澄回答道:
  “孩儿常与王思政推演兵事,孩儿主攻,思政守城,其守备之才,世所罕见,父王何不亲自召见,试探一二?”
  高欢见他说得信誓旦旦,已然信了大半,当即决定命人往潼关招王思政来晋阳,亲试才干。
  高澄打铁趁热,劝说道:
  “华阴虽经王罴修缮,到底孤悬于外,非坚城不能守,王思政此人善工事,父王若认可其守备之才,不如再将修筑一事就由他来主持。”
  高欢对此自然没有意见,高澄于是继续进言道:
  “新城当冠以新名,父王以为玉璧如何?”
  恰巧一阵清风从窗外涌进,吹得高欢后脊发凉。
  “这等小事,何须问我,你自决之。”
  高欢的心情突然就变得很差,实在找不到由头,便怪在那阵风的头上,是它让自己觉得不舒服。
  “阿惠,将窗户关下。”
  高澄赶紧合上了窗。
  商讨了孙腾的封赏、高岳的安置以及未来玉璧城的守将人选。
  高欢终于提到了高澄,他喝了一口茶,淡淡道:
  “为父欲以河北相托,阿惠可能担此重任?”


第一百八十五章 掌控地方
  又来这招?
  高澄第一反应是高欢又要试探自己。
  老套路了,他甚至觉得这是高欢的恶趣味。父子俩都是千年狐狸,整天在这跟他演聊斋。
  正要推辞,却又听高欢说道:
  “阿惠,这是为父诚心之言。”
  看着高欢诚挚的眼神,高澄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意,晋阳归权,已经是父子间最后一次考验。
  已经大权在手的高澄坦然归还权力,于高欢而言,哪还需要再用河北的归属来试探。
  一念及此,高澄并未再做迟疑,他自信道:
  “父王诚心相询,孩儿不敢欺瞒,莫说河北,便是天下,儿也能担起重任!”
  高欢闻言,乐道:
  “如此说来,以河南、河北相托,还是让阿惠屈才了,你且再等几年,总有一展才能的时候。”
  这次西征的失败,身体受创的同时,也对高欢的精神层面造成重大打击。
  曾经的他只是身体迈入老年期,如今的高欢在心态上也开始衰老。
  这么多年来,他终于对高澄放下了所有的疑心。
  值此关键时刻,小高王绝不会飘,他动容道:
  “子欲养而亲不待,此人生大不幸,只盼父王安康长寿,能使儿尽心侍奉。”
  高欢闻言,心中感慨良久,才道:
  “继续谈论正事吧,将河北交由阿惠,为父专心在晋阳领军,必要一雪前耻。”
  时不时发作的头疾,让高欢感觉精力远不如前,这也是他放手河北,专心并州军事的原因。
  当然,在高澄看来,这个耻,不雪也罢,免得再送一波。
  但也不能打击了高欢好不容易聚积起来的一点信心。
  “孩儿愿助父王一臂之力,匡定天下。”
  “攻略关西,少不得阿惠的辅佐,你我父子勠力同心,必取黑獭首级。”
  听得这般说,高澄才放下心来,看样子一场西征失败也不全是坏事,至少高欢没了过去的傲慢,算是将他彻底打醒了。
  而对于高澄来说,最大的收获自然是得到了高欢全部的信任。
  既然说到河北,必然绕不开河北三父,姨父相州刺史段荣、姑父定州刺史厍狄干、舅父冀州刺史娄昭。
  高欢主动提起了河北三父的职位调动,他打算将段荣调离相州。
  倒不是段荣镇守邺城六年,高欢心生疑虑。
  而是段荣太老了,六十岁的他又疾病缠身,高欢打算将段荣接至晋阳照养。
  高澄对此也有了解,他很清楚段荣熬不过明年。
  正因为清楚这一点,他向高欢提议将段荣以及家眷送往洛阳养病,身在虎牢的段韶也能时常回洛阳探望。
  也许是想到了高澄之前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高欢点头同意了这个请求。
  又与高澄商量好了段荣在洛阳的职位安排。
  加侍中,授予司徒的虚职,毕竟让他去洛阳是为了养病,又怎么可能真的赋予实权,任他忙碌。
  而段荣离开邺城,必须另择相州刺史。
  河北诸州,以相、冀、定三州最为紧要,非心腹不能胜任。
  而三州之中,相州更是重中之重。
  高欢既然决定将河北交予高澄,自然不会自作主张决定刺史人选:
  “阿惠打算由谁接任?”
  高澄沉吟许久,才举荐道:
  “孩儿以为东荆州刺史杨愔,可任此职。”
  杨愔到底是个文官,老放在魏梁边境也不能让他全心治理,虽然他在东荆州确实干得很出色。
  而身处相州,则完全不需要杨愔分心军务。
  对于杨愔的治理才能,高澄是认的。
  他最核心的幕僚群体中,陈元康运筹帷幄、赵彦深行事谨慎、崔季舒最有眼色,这三人论治理才能,还是差了杨愔许多。
  历史上,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