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害了高岳的又何尝不是赵元亮等人,若无他们的怂恿,高岳又怎会陷入犹豫。
  至少高澄在听说这群人见高岳犹豫不决,想要杀尽渤海王府,替高岳斩断退路的时候,着实出了一身冷汗。
  虽然并非原主,但与娄昭君也是许多年的母子感情,当年同甘苦的情谊又怎能轻易忘却。
  对于这群人的处置,高澄也一反过往绝不牵连家眷的原则,他讨厌这种下属替上司做决定的事情。
  毕竟他与段韶、斛律光彼此交心,能够完全信任他们,但随着两人地位的提高,也会有自己的亲信幕僚与部将。
  无论如何,这种下克上,胁迫上位的风气必须扼杀在摇篮。
  “将这些人的家眷,三代以内,尽数搜捕,等候行刑命令。”
  高澄不想再理会这群人,挥手吩咐一句,让人将他们全部带走。
  “高子惠!罪不及家人!你枉有仁义之名……”
  赵元亮、张崇等人闻言,挣扎着大声喊道。
  罪不及家人?你们都谋划着要屠尽渤海王府,还和我提罪不及家人?
  “叔父,可要与我一同观刑?”
  高澄看向一旁被押来听审的高岳,问道。
  高岳一脸灰败之色,他在听说了这群下属的密谋后,已经陷入一片死寂。
  如今高澄询问,高岳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颓然道:
  “此事我实不知情,大将军若要杀我,岳亦无恨,只求放过府中老小。”
  怎么处置高岳,对于高澄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常言道论迹不论心,高岳的所作所为,究其根底,只是在高欢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心生犹豫,没有及时通知高澄。
  其余无论是戒严,还是亲自坐镇三级佛寺,都是可以解释过去。
  危急时刻的应急之策而已。
  前文有提到,高岳一开始确实打算通知高澄,但也正是由于赵元亮等人劝阻才作罢。
  如何处置高岳,其实上下之间的操作空间很大,但这不是高澄所能决定,他必须要知道高欢如今的真实情况。
  对于高欢,高澄的判断与高岳一致,倾向于已经死在乱军之中。
  否则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他为何没有回晋阳这个漏洞。
  沙苑之战,高欢骑着骆驼一骑绝尘逃回晋阳的潇洒英姿,可一直记在高澄的脑海中。
  但高澄存了一份小心,还是命人往华阴打探消息。
  若高欢还活着,高岳只能交给他来处置。
  高澄将高岳带往渤海王府囚禁,同时严令不许任何人与山氏提起晋阳城的变故。
  老太太身子骨不好,真要气出个万一,高欢又还活着,指定又要受他斥责。
  在拜见母亲娄昭君时,久违的被她搂在了怀里抽泣。
  娄昭君自打听说高欢前线兵败,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尤其是高岳隔绝了内外消息,更是让她担惊受怕。
  “阿惠,高岳狼子野心,何不趁早杀之。”
  娄昭君哭罢,恨声道。
  她从来就是一个自私的性子,这一点从她因难产而厌恶高淯,就能知晓。
  高澄劝慰道:
  “高岳纵有罪过,也需父王裁决。”
  娄昭君闻言,不悦道:
  “如此,岂不是要轻易放过了他。”
  到底是二十余年夫妻,娄昭君对高欢的性格太了解。
  高岳并未扯出反旗,只是在权力的诱惑下动了心,既然如此,高欢决计不会杀他。
  顶了天也就是罢官,甚至顾念情谊,还可能只是一番表演后,贬职外放,不再使高岳接近权力中心。
  权力的诱惑,他贺六浑最有发言权,否则一个区区晋州刺史也不会老想着反叛尔朱氏。
  高澄也是个小狐狸,心中倾向于高欢已死,但是言语间总会表现出深信高欢无虞的坚定。
  栗姬不就是在汉景帝未死之前,过早表现了欣喜,才便宜了刘彻。
  学史使人明智,从来都不是一句虚言,只不过后人总喜欢重复前人的错误。
  高澄向娄昭君告辞后,得到通禀,参与谋诛渤海王府的幕僚与部将,三代以内尽被擒获。
  他倒也没向之前问的一般强逼高岳前去观刑,可到处的权贵倒有不少。
  亲自监斩的高澄一声令下,骑卒们的马刀落下,嚎哭、谩骂声戛然而止。
  近百颗人头滚滚,暗红色的血液在肆意流淌。
  高澄并不觉得自己残暴,只杀三代而非三族,已经是仁慈的表现。
  处置了有罪之人,也到了抚慰有功之人的时候。
  高澄召见了孙腾、高归彦、薛虎儿、张末四人。
  对于孙腾、高归彦,高澄从渤海王府中搬出布绢两千匹,黄金两百斤,分赐两人。
  又命人在晋阳为高归彦购置宅院,准备奴仆婢女,让他可以搬出高岳府中。
  赏赐当然不止于此,高澄表示官爵赏赐必须由高欢定夺。
  孙腾、高归彦自然理解,立即向高澄称谢。
  而进城送信的薛虎儿、张末,高澄也依照承诺讲两人调入亲卫都,担任幢主、队主,仍领旧部。
  换言之,就是薛虎儿麾下一百人全部归入高澄麾下亲卫。
  两人连忙磕头谢恩。
  高澄阻止道:
  “快起来,你们再与我详细说说晋阳之事。”
  薛虎儿、张末便把两人混进晋阳城中,以及往孙腾府上报信之事尽数告知。
  孙腾正要接着往下说自己是如何与高归彦联络,高澄却问向薛虎儿:
  “你们是说有位人间绝色呼唤奴仆,将你二人捉了起来?”
  孙腾闻言心里一咯噔,心想:完了,这两家伙嘴巴怎么这么大,啥都往外说。
  在孙腾看来,高澄哪都好,就是太好色。
  毕竟大小尔朱这对姑侄就是孙腾给高澄做的媒,不止如此,曾被他与封隆之争夺的元明月,也是被高澄收进了府。
  孙腾大感悔恨:怎么就忘了交待这两人不要提及那名家伎。
  但也庆幸,自己还没下嘴。
  薛虎儿、张末对于高澄的询问给予肯定答复。
  高澄又向孙腾询问那人姓名、身份。
  孙腾哪知道名字,他都是今天才知道府上有这么一个人。
  “只是府中一名家伎,不曾得知姓名。”
  孙腾不知道姓名,但高澄却有了猜测,如果所料不错,凭着孙腾府上家伎的身份,必定是原主一生最喜爱的女人,元玉仪。
  可是孙腾才立大功,便要从他府上抢女人,似乎……不太地道。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世子不爱权
  高澄到底还是没有急着讨要元玉仪,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接过这份家业。
  在笃定高欢已死的情况下,高澄已经在盘算着为他置办后事,以及筹备坐领关东。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哪有自己当家来得快意。
  现在只等斛律光从华阴传回消息,如果华阴也没有高欢的踪迹,那么不管是死或是被俘,都没有区别,小高王可以着手将自己名头前面的小字抹去。
  堂堂正正当一个新高王。
  但高澄还没有等来斛律光,斛律金先行派来的信使已经到了晋阳。
  “什么!你说父王正在华阴养伤!”
  高澄面露惊喜之色,但袖中的拳头已然紧握。
  “高王坠马受了伤,昏厥了几天,是窦将军将他背去了华阴。”
  信使肯定道。
  ‘原来是昏迷被窦泰背走了,难怪他迟迟没有回晋阳。’
  高澄心道。
  “得天之幸,有窦将军临危救主,不使我高氏有难,全我父子者,窦泰也。”
  高澄长叹一声,继续追问道:
  “华阴守军可还充足?”
  信使只当高澄关心高欢安危,如实回答道:
  “城中本有斛律将军领三万人留守,后续有诸位将军前来汇合,城中现有七万大军。”
  高澄又追问高欢的身体状况,信使并不清楚,有窦泰、薛孤延两人日夜守卫,他又怎么可能亲眼见到,只是转达斛律金之言一切安好。
  高澄闻言欣慰道:
  “你辛苦了,且下去休息。”
  说罢,派人向娄昭君传递消息,又让人唤来城中勋贵,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他们。
  众人闻言全都松了一口气,毕竟高欢不死,权力格局暂时不会有大变,追随在高澄周边的那群新人,也难以在短期内上位。
  遣退了众人,高澄独自坐在幽暗的烛光下,久久不语。
  毫无疑问,他的接班计划被打破了。
  追问华阴守军数量,也是在问自己能否做一次李世民,逼迫父亲让位。
  在问到这一问题时,高澄甚至在计算有没有可能获得河北三父的支持,或者直接招姑父厍狄干、姨父段荣、舅父娄昭三人来晋阳,将其中反对者扣留,派上自己的心腹前去接管。
  没有人会甘心将手中的权柄归还,但理智终究战胜了心中的欲望。
  得知华阴尚有七万中兵,高澄已经明白,他不可能为了提前接班,就贸然挑起高家父子间的内战。
  高澄再一次向华阴派出使者,向高欢详述如今晋阳的情况,并请他回来主持大局。
  同时,高澄在晋阳处理事务时,常常会向娄昭君请示。
  对此,娄昭君无奈道:
  “阿惠,为娘对军政大事一无所知,你自决即可,何必问我。”
  高澄却正色道:
  “父王在外,孩儿不得已暂代权柄,为避嫌,自当事事征询母亲。”
  娄昭君不得已,只好继续任由高澄这般作为,凡是他所请示,全都是好好好的准许下来。
  高澄这副不为权力所动的模样,配合他之前始终坚持高欢无恙,也让晋阳一众勋贵交口称赞。
  都说高王有个孝顺儿子,对亲情看得远比权力更重。
  殊不知,高澄内心对权力的不舍与不甘。
  要不是自己本身就是继承人,只需多忍几年,他真要冒险一搏。
  高澄在晋阳默默忍受权力的煎熬时,宇文泰也不好过。
  原以为高澄离开,可以趁机夺取潼关,但段韶在慕容绍宗、王思政、可朱浑元、侯渊、独孤永业等人的辅佐下,领三万战兵,三万州郡辅兵严守。
  首先在禁沟设伏,小胜一阵,之后严守关隘,任凭城外如何造谣,始终不为所动。
  新得了一万降卒,将他们整编入军的宇文泰,领着三万战兵,一万降卒,六万州郡兵,共十万人在潼关外碰了一鼻子灰,只得抱憾退兵。
  不过整场战事,宇文泰毫无疑问是胜利者,不算民夫在内,宇文泰俘斩并州胡三万余人,更重要的是在高欢大营中缴获了大量物资。
  当日夜袭,一万骑兵中,两千人放火制造骚乱,八千人驱赶东魏溃兵,追击高欢。
  而剩余两万步卒,则是救火的任务。
  就算高欢在华阴建立了一个物资集散地,但不可能每日按时从华阴运粮,营中十七万战兵,四十万民夫的用度,足以缓解宇文泰的粮食危机。
  他很清楚,在沙苑大败高欢之后,南梁的粮食基本不会再运来。
  高欢经此大败,短期内不可能再行西征,南梁又不真是在做慈善,关中没了灭顶之灾,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样不计成本为关西输血。
  而柔然那边的行动,着实让宇文泰失望,但是面对阿那瓌的和亲请求,他还是在关西的宗室之中挑选了一名元家女儿,送往大漠。
  阿那瓌或许不能帮上什么忙,但他足以坏事。
  宇文泰在无法夺回潼关的情况下,在组织春耕抢种之后,立即征调民夫在风翼塬与黄河之间狭小地带,新建一座潼关。
  位置正是后世唐潼关后移。
  风翼塬与潼关所在麟趾塬的中间通道,就是入关的必经之道:禁沟。
  宇文泰此举自然是夺不回潼关,便再立一座关隘堵死禁沟的入关通道。
  一切也正如宇文泰所料,关东短期内没有再发动对西魏的攻势,这一次西征所征调、损失的民夫,已经耽误的春耕,同样让关东需要缓上一口气。
  并且士卒也急需休整,镇守潼关的段韶等人担心埋伏,也不敢骚扰宇文泰新建关隘。
  南梁见此情景,认为关西没有覆灭的危险,也中断了对宇文泰的输血行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高欢在华阴已经得知了高澄真正掌控了晋阳的局势,也得知了高岳的作为,病榻上的他不由长舒一口气。
  他对高岳并没有太多怨恨,经历过权力诱惑的高欢,明白高岳的艰难。
  没有旗帜鲜明的叛乱,已经算是顾念昔日情义了,因此高欢也没有让高岳暴毙的想法。
  如果真要是高岳主动推动,而不是幕僚背着他谋划,高欢无论如何也不能留他。
  说到底,高欢要是一个不能容人的性子,郑大车、小尔朱早就被杀,也不会恩宠如故。
  534年郑大车与小尔朱先后给高欢戴了绿帽,第十子高湝却是与小尔朱所生,生年没有记载,但已知第九子高湛是537年所生,由此可知,高湝出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早于5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