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西有人吗?有粮吗?
  既没人,又没粮,除了指望对手犯蠢,拿什么逆天改命。
  但坐镇河南的恰恰是洛阳的大高欢,而不是晋阳的小高澄。
  因此对于高澄来说,无论关中打得怎么样。
  只要高欢不落到宇文泰手中,替他叫门,一切都好说。
  贺六浑真要致敬明堡宗,当个齐叫祖,高澄也只能让人做一次于谦,推着救父心切的自己继承家业。
  太昌六年(537年),正月初十。
  在高欢领军出晋阳以后,高澄命令广州刺史高敖曹、南荆州刺史源子恭、东荆州刺史杨愔、豫州刺史尧雄、南兖州刺史刘丰等人严守边境。
  自己则领司州牧可朱浑元、北豫州刺史段韶、颖州刺史慕容绍宗、梁州刺史斛律光、心腹大将高季式等,统率京畿兵两万,亲卫一千、可朱浑部三千兵出洛阳,再往恒农驻守。
  临行时,高澄不急于与妻妾们道别,而是拉着护军将军赵彦深的手,一如当年面对娄昭,哽咽道:
  “此番出征,家事就全都托付给先生了。”
  赵彦深垂泪以对:
  “仆出身贫苦,得大将军青睐,才有今日之成就,大将军恩情,仆永世难忘,还请大将军勿以家事为念,仆必保洛阳安宁。”
  高澄闻言,责怪道:
  “先生如今贵为护军将军,岂可再以仆自称。”
  “仆不敢忘却曾为大将军幕臣,无论身处何职,都将大将军奉为恩主。”
  赵彦深目光诚挚道。
  高澄感慨道:
  “能有先生这样的人辅佐,是澄的幸运。”
  安抚了赵彦深,高澄又交代李元忠、高隆之、崔暹等人,嘱咐他们用心处理政务,如果有难以决断之事,便快马送往恒农向他请示。
  高隆之这个欺凌天子的大恶人,本就对高澄言听计从,又有高澄帮忙撮合,他直接让儿子改为本姓徐姓,从此都快成了高澄忠实的狗腿子。
  你让他在高家父子之间选一个,他至少要犹豫一刻钟,才能告诉你他选择高欢。
  毕竟这家伙只是快成了高澄的狗腿子,但他早就已经是高欢的狗腿子了。
  而赵郡李氏一门三女进了高澄家门,李元忠与他的关系自不必说,就连李元忠的宗人李愍,对于高氏的忠诚也与日俱增。
  李愍并非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李元忠为李氏宗主,但只被任为文职,赵郡李氏的家族武装就是由李愍统领。
  他追随高欢信都建义,履立功勋,被当做自己人来看待。
  但是,历史上时任东荆州刺史的李愍,被西魏使者赵刚劝说而心向西魏,结果不止自己身死连累宗族。
  更加深了高欢对河北士族的不信任。
  李愍这样的信都元从都能叛变,高欢在军事上哪还敢倚重除高敖曹之外的河北士族。
  毕竟高敖曹这个莽汉跟河北士族格格不入。
  这个时空,高澄将东荆州交给了杨愔,也决计不会再把李愍放在西线。
  将他任为东徐州刺史,你真要投就去投南梁吧,他还就不信了,原历史有元修在关西以君臣之名相招,李愍心向关西也说得过去,这个时空你南梁还能把一个河北人给说降了?
  北方豪族失了智才会跟着早就没了进取心的南梁混。
  高澄对洛阳事务的安排一如过往。
  由李元忠、高隆之两位尚书仆射共领尚书省,由崔暹代领吏部。
  大将军府则因为京畿兵全被调走,只让主薄温子昇在洛阳处理一些琐事。
  而长史崔昂则为高澄提供后勤保障,主要还是弓矢、兵械这些消耗品。
  粮草无需操心,经过之前屯粮,恒农城内就是不缺粮食。
  而大将军府司马王士良也留在洛阳主持听望司事务,一旦收到有关柔然、萧梁的重要情报立即发往恒农。
  高澄一一告诫了下属们,这才与妻妾们匆匆道别,正妻元仲华年纪小,养在清河王府。
  高澄便将渤海王府一应事务都交给尔朱英娥操持,尤其交代她看好了高洋,不许他进自己内宅。
  翻过年,高洋也已经要十二岁了,到了该防备的年纪,高澄可不敢犯高欢那种错误,自己领兵在外,让高琛偷了家。
  不过这一次留守晋阳的高岳却不可能干高琛的蠢事。
  高欢虽然与高琛是亲兄弟,但说到感情,还是与高岳这个堂弟更深。
  既有高岳自身的才能以及为人至孝的品性,更是因为高欢当信使时,长期往来怀朔与洛阳,每到洛阳总要住在高岳家中,两人长期同榻而眠,关系自然亲密。
  高洋在一点点长大,因为高澄在高琛丧期内的一番话,高欢从未想过要给予高洋展现才能的机会。
  甚至高洋随高澄南下以后,只有高欢亲至洛阳才会与高洋相见。
  也不能说高欢绝情,对这个嫡次子的忽视,就是对他最大的爱护。
  如果真的时时记挂着远在洛阳的高洋,对他嘘寒问暖,表现出自己的重视,又让一旁的高澄怎么看。
  这不是逼着多疑的高澄手足相残吗?
  所以哪怕明知高澄只教高洋道德书籍,铁了心要把他荒废成一个无用的废物,高欢也没有横加干涉。
  废点就废点,有高澄在,还怕守不住这份家业?
  既然家业无忧,高洋这辈子当个富贵闲王也挺好。
  但年幼的高洋却不能体会高欢这片苦心,在他看来,母亲不喜欢自己,大哥提防自己,就连小时候对自己表现过喜爱的父亲也开始疏远自己。
  本就性情孤僻的高洋,越发沉默寡言,还好有刘氏陪伴,劝慰着他,才能熬住这样的日子。
  这件事站在父子三人各自的立场,谁都没错。
  高欢做出了自认为对高澄、高洋最好的处理。
  高澄则觉得自己守住了底线,没有暗中下手弄死这个兄弟,也愿意给他一场富贵让他做个闲王。
  而高洋更是不理解自己什么都没做,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对待。
  他也想跟父兄一样驰马疆场,建立功勋。
  但高洋嫡次子的身份才是原罪。
  高欢、高澄两父子是一类人,所以他能理解高澄对高洋的猜忌,而不是加以训斥,告诉高澄应该兄友弟恭。
  就像高澄当日所言,无论自己权势再大,高洋想取代他,只需要一名刺客。
  父子两人都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也都明白在权力的诱惑下,谁都把持不住。
  高澄想把高洋培养成一无是处的废物,高欢又何尝不是紧紧握住晋阳兵权。
  时不时还要考验一番高澄是不是暗中与晋阳将领结交才能安心。
  而同在洛阳的两个庶弟未满五岁的高浚、高淹就比高洋幸福多了。
  尤其是生父不明的三弟高浚,深得高澄喜爱,外出游猎也偶尔将他抱在马上共骑,让他随自己打马奔驰。
  即将五岁的高浚自小聪慧,如今也开始进学读书,认了许多字。
  他也听见过不少有关自己并非高欢亲生的传闻。
  刚开始,高浚甚至以为自己是大哥高澄与母亲王氏所生,毕竟大哥在对待自己与嫡亲弟弟高洋的区别,高浚这个当事人最清楚。
  他甚至自己写信往洛阳求问母亲王氏,高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父亲。
  王氏接了这封信,羞得满面通红,高欢听说儿子来信,兴冲冲要看,看了之后险些没背过气去。
  但这事他最清楚原委,知道高澄的清白。
  也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高澄对这个弟弟的好,更加确认高澄并非绝情的人,只是因高洋嫡次子的身份心生忌惮而已。
  从此更是不插手高澄在洛阳教养兄弟,甚至还打算等西征之后将第五子,元氏所生的高浟、第六子,嫡子高演、第七子,初恋韩智辉所生的高涣尽数打发去洛阳,毕竟这三个小子,最小的也都要两岁了。
  而高澄安顿好洛阳之事,也第三次西行,向恒农而去。


第一百七十一章 各路动态
  高澄这一次往恒农,不止带去了两万三千人的步骑,以及一千人的亲卫。
  青州刺史侯渊接到大将军调令已经率领部曲五千人早早启程西行。
  更是有诸如司州、北豫州、西兖州、梁州、颖州等地征调州郡兵三万,往恒农集结。
  河南州郡兵当然不止三万,历史上元修曾聚河南州郡兵十万对抗高欢。
  不过高澄必须要在南线留下足够的部队防备梁人。
  而这也是高家父子深受南梁忌惮的原因。
  占据关东富庶之地的高氏,军事实力太强了。
  不提高欢麾下二十万并州胡的主力军。
  高澄在应付梁人入侵的同时,还能聚集起一支七万人的部队屯驻恒农。
  而这两支大军居然还是建立在没有充分动员山西、河南,以及并未涉及河北的基础上。
  高氏能有如今的军事实力,除了高澄对地方秩序的恢复以外,更重要的是两次增户。
  第一次增户是逼迫一百五六十万僧尼还俗,增加纳税户口百万余户。
  五户供应一名中兵军饷,光是还俗僧尼,就足以供养高欢麾下二十万并州胡,与高澄麾下京畿兵三万四千人,这一庞大的中兵体系。
  三户供养一名外兵,三十万外兵合计需要九十万户的供养。
  而第二次增户,则是高澄主持在各地括检隐户,不提河南、山西,仅在河北就收获隐匿户口六十余万户。
  光是一次灭佛,一次人口清查,就足以供养高家父子五十三万余人的常备军体系。
  这是如今的东魏比原时空更强大,更富庶的原因。
  也是南梁真正恐惧的源头,以新增户口供应五十三万的常备军的军饷,提升部队战斗力,而这一切却并未对国家造成负担。
  这才有了南梁不计成本驰援西魏,期望他们能够拖住东魏统一北方的步伐。
  而高欢大军抵达蒲津,高澄部队驻防恒农,侯景部曲向上洛进发的时候。
  梁人也立即有了反应。
  陈庆之领兵北伐,誓要夺回白苟堆。
  夏侯夔领兵攻南兖州,欲要收复小黄县。
  但缺少骑兵的他们,其实给西魏的支援更多是在钱粮方面。
  两路袭扰大军中,陈庆之被救援白苟堆的高敖曹、源子恭汇合豫州刺史尧雄合力击退。
  而包围小黄县的夏侯夔,部众虽然精锐,但驻守小黄县的刘丰也不差。
  抛开州郡兵,刘丰麾下五千部曲就是当年在李虎、李弼、赵贵三人围攻下,坚守住灵州的那一批人。
  夏侯夔迟迟不能夺占小黄县,又得知陈庆之退兵也无奈撤围。
  在北方,没有提供粮食支援的柔然,应诺在东魏出兵后袭扰边境。
  可这一次西征战事,高家父子之所以没有动员河北,就是防的柔然。
  见到东魏早就在北境严阵以待后,柔然只是小打小闹一番,并未大举南下。
  声势尚且不如南梁。
  阿那瓌不可靠,或许从他拒绝借粮以及放东魏使团南归就能看出端倪。
  贪婪狡猾的他可以拒绝东魏,而与西魏结盟,也可以出兵袭扰东魏,牵制他们的兵力,但绝不会为了西魏而大举南下与高氏打得头破血流。
  之所以有南梁出兵出粮以及柔然出工不出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也与他们的处境有关,身处淮南的萧梁是高氏一统华夏不可能放过的对象。
  见到高氏强盛,危机感毫无疑问给拉满了。
  而身处大漠的柔然却仍然有与中原王朝缓和关系的可能。
  这也是阿那瓌放过东魏使团,并且命人护送出境的原因。
  阿那瓌从来就不是一个坚定的盟友。
  当然,关于南梁与柔然的军事行动暂时与高欢、高澄父子无关。
  高澄在恒农聚集了京畿兵两万四千、亲卫一千、可朱浑元部曲三千、侯渊部曲五千等战兵三万三千人,另有河南各州州郡兵三万,陕州州郡兵五千,共计六万八千人。
  随行将领有慕容绍宗、段韶、斛律光、高季式、侯渊、王思政、可朱浑元、独孤永业等人。
  高澄任慕容绍宗为中军大都督,将三万五千州郡兵交由他统领,命王思政为副。
  当初收复南兖州就是他两领着步卒,一正一副的搭配。
  这也是高澄比高欢聪明的地方,他很清楚自己的优缺点。
  动脑子他没问题,无论是临机决断,或是庙堂决胜,这些都是他的强项。
  但真要他细致微操,就非他所长,高澄更习惯于把军令下达给将领,由他们完成作战任务。
  高澄屯驻恒农以后,并未有过西进举动,只是一味操练兵马,同时打探消息。
  而高欢领二十万大军自蒲津渡河西进,沿途所过纷纷投降,仅有曾经击退司马子如的华州刺史王罴据城坚守。
  高欢命人冲华州喊话,喝问道:
  “孤吊民伐罪,顺应天命,自西进以来,所过尽皆降服,你为何要违逆天命,螳臂挡车?”
  高欢听说高澄喝退宇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