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7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的话,传入耳中,马城一概不理,只用一句话便打发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明军前锋,大举挺近瀚海城以后,归附而来的边民,便越来越多。不出半个月,便集结起一支半军,半民的武装。白焕章按照归附者的习性,分部分族,实行半军事化的安置。
  但凡大明边民,有户籍者,一概编成军事单位,跟随镇军作战。当地土人,则被安排去了做运输或者屯田,妇孺则编入食品加工,补给后勤里头。此外,白焕章又亲自编纂教材,抽调人手,对土著进行一对五、一对十的教导。
  同时又拿着他亲自编写,辽王殿下修订的小册子,内中有着大明帝国理念、律法常识以及生活展望,编成的半歌谣文字,俗名叫《明宝书》。对土人进行同化教育,对来归附的无知识牧民,传授大明文化。
  不出一个月,瀚海城以东局势稳定下来。
  “明宝书?”
  这是一项复杂到无以复加的大功业,幸亏马城在辽东时就做了准备,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这时起了巨大的作用,组织起来数量多达数十万的人口,也有条不紊。如此一来,大军西进的速度又缓了下来。
  如今,大明军中,清一色的辽东改良战马。一人双马,三马,轻轻松松就能奔出上百里,拿着当世最锋锐的刀枪,身背最精良的火器,三军早已按捺不住。偏偏,白焕章按照步步为营的策略,慢吞吞的进兵,故此,以骑兵为主的中军,后队极为抱怨。
  随着马城的中军,又整整走了一个半月,才算抵达瀚海城。这时秋季将过,西北风漫天,河中地区冬天会来得比沿海早。
  “立冬之前,要打一仗了。”
  遥望瀚海城,这座建立于贝加尔湖西侧的西疆城市,鼎盛时期人口达到五六十万,这样的人口是极其恐怖的!这个时期可没有高楼大厦,城市向上纵深,最多两三层楼,而且那通常是富裕人家才能够建的房子。平民的房子都得是平房,所以五十万人口的,城市占地面积已经很大了。
  如今,瀚海城已是一片肃杀,甚至混乱不堪。东逃的,北撤的,各种武装力量,边民云集此城,除了城防还算稳固,民政早已处于瘫痪状态。
  “老臣,叩见殿下。”
  西域总督倪元璐,负荆请罪,跪在中军账前。
  马城叹气:“行了,起来吧。”
  细看这位倪总督已眼窝深陷,白发苍苍。马城原本正在气头上,却也不忍再责罚于他。说穿了他是能力不足,非战之罪。他自幼读圣贤书,行军打仗,治理地方也是半路出家。
  他那一套治理之道,早已被时代淘汰。
  “你,荣休吧。”
  一句话,令倪元璐瘫坐在地,一时老泪纵横。自此,大明中兴时代最后一位老臣,黯然退隐。
  秋末,冬初。
  大雪虽然还未落下,寒风刮来,却已经像刀割在脸上。前出瀚海城二百里,此地,已是前线战区。
  一队大明骑兵,军民混编,顶着寒风西进,李茂给冻得够呛。兵学生说起来,都是文职,身体到底不如前线边民强壮。
  “扛得住吗?”
  见边民关心自己,李茂还是勉强点头,道:“扛得住。”
  “呵呵呵。”
  几个编入军中的边民,善意轻笑,李茂不禁有些汗颜。亏了这几个月不断翻山越岭的锻炼,加之辽东本就严寒,这般冷的天,也不是第一次了,适应力提高了很多,所以他还撑得下去,然而也没法走得太快。
  五百骑的队伍走走停停,搜索敌踪,对面忽然迎来了一队骑兵,走得甚是急忙。
  “戒备!”
  一时,骑队喧闹起来。
  “听声音大概只有十余骑,大人,怎么办?”
  李茂一震,忙滚鞍下马,布置防御。他虽是首次出征,这战术动作是极纯熟的,一时间数百骑有的下马布阵,有的向两侧展开,好不热闹。
  “自己人!”
  迎面而来的十余骑,奔行甚急,李茂迎了上去,穿着边民服饰的十余骑,望见他们大队人马有些警惕,勒马停住,及看明是自家服饰,才问。
  “对面哪里来的兄弟?”
  李茂眼睛眯起,喝道:“大明镇军。”
  那队骑兵的首脑一喜,策马迎了过来,笑道:“原来是朝廷大军到了。”
  李茂道:“前锋到了,中军也快了。”
  放眼望去,便瞧见这十余个边民马后,还拴着几个人,心中一动。
  “这几个家伙,是你们抓来的?”
  “正是。”
  那伙人将腰牌递了过来,笑道:“我等,军宪司麾下……”
  李茂恍然,查验过腰牌后,不禁心生敬佩。兵马未动,这些军宪司的弟兄,却早已在前头奋战多日,肃然起敬。这时候,明军作战与崇祯年间,那可是大大的不同了。那些年明军打仗,哪里会讲什么探子探查,破坏,袭扰,都是一股脑的压上。
  如今,却不同了,二十万大军前锋未到,军宪司,军情司早已打的欢实。
  “兄弟,辛苦,辛苦。”
  “好说。”
  那队军宪司密探,抱了抱拳:“我等还要押送人贩,如此,便别过了。”
  李茂会意,军宪司抓了人,自然是要送去后方,细细审问。
  “等等。”
  看着前方荒凉,他又有些心慌,忙道:“兄弟,前头……如何了”
  那边民打扮的探子,招呼了他走开几步,然后才低声说:“不太妙,前头出乱子了。”
  李茂心中一凛,脸上也没有掩盖这种惊讶:“什么乱子,遇到叛军主力了?”
  那军宪司的人说道:“不是,是叛乱,我们这正奉了上官的命令,捉拿叛贼,眼下正赶路,就不与你多说了。”
  李茂拉住他道:“等等,兄弟你给我一个实话,前头形势急不急?若是形势紧急,我可不想一头栽进去啊。”
  那军官笑骂了一声,说他胆小,道:“凭着那些人,能成什么气候?不过他们趁乱夺了几个村子,这会正在负隅顽抗,你放心吧大体上来说没什么事情。”
  李茂心中踏实下来,赶忙道谢。
  第一千六百章 少爷兵
  “如此,兄弟珍重。”
  “珍重!”
  两队骑兵,交错而过,李茂率本队继续向前。再往前,虽只五十里的路程,却走了整整两天。这时雪已经停了,但夜里却冷得更加厉害,连夜赶路的话何止是耗体力,简直是玩命。
  再说前方也不知是什么形势,说不定仍然需要战斗,所以得保存体力。
  第二天,中午之前,终于望见了前方哨堡。哨堡其实规模并不大,只是山口平地上,一个五十步见方,两层高的小堡,修建得也不是很好,然而要在这样一个地方修建堡垒,却仍然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驾!”
  “亮旗!”
  靠近哨堡,一营骑兵才亮出日月战旗,排头兵策马扬鞭,高举战旗,轰隆隆开了过去。一营骑兵还没走近,哨堡内部有人望见,已经派出五骑来迎。
  李茂出示了令牌,道:“我等奉命,前来协防。”
  来骑严明令牌无误,便挥动一面黄色旗帜让哨堡解除警戒.
  “咔咔!”
  关闭的栅栏,缓缓打开,援兵到了。进了哨堡,才发现下面有一个驿站,依托着哨哨堡,占地面积却比哨堡本身要大了许多。又驰出一队人马来,却是这座哨堡的守备哨官出来。
  进了堡,李茂便大骂起来:“这鬼地方,冷得让人受不了!”
  哨官一身重甲披挂,哈哈一笑,将李茂迎入棚内。棚里生了火,却没有门,冷风嗖嗖的灌进来,火上暖着酒。
  “来两口,暖暖?”
  辽东兵学之中,严禁饮酒,不过来了这前线,天气又如此严寒,多数兵学出身的军官,学会的第一件事便是……喝酒。
  “咳咳咳。”
  灌下一口烈酒烧刀子,李茂猛烈咳嗽,全身便像是烧着了。
  “哈哈!”
  堡内重甲战兵,哈哈大笑起来。
  歇息片刻,李茂暖了过来,便登上木头搭建的高处。那驿站与这哨堡乃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建筑,哨堡高耸,哨堡之内驻兵,驿站供往来人员用的,驿站是月牙形,只有一层,又分为内外两部分。
  再外面是给过往商旅用,叫外驿站,里面一部分是供过往的士兵和公务人员用,叫内驿站,哨堡居高临下,可以监视整个局面。又有垛孔,如果下面发生动乱,可用火器击之。
  外驿站处处漏风,内驿站比外驿站好些,但终究也不如哨堡里头舒服。
  李茂点头,这防御,倒是布置的像模像样,问道:“哨堡内有多少兄弟啊,只怕,乱起来施展不开。”
  守备哨官,笑了起来:“人有两百多,都是本乡本土的,乱不了。“
  李茂一呆,笑道:“那就好。”
  不久,天色渐晚,刺骨的冰寒笼罩大地。
  哨堡棚屋中,生了火,火光明亮。此时,多数新来的士卒,都在擦拭着手中火枪。枪械保养,这在辽东兵学是必修课程。在李茂等兵学生军官的影响下,闲暇时维护火器,也便成了习惯。
  “这是什么铳?”
  守备哨官奇道:“这铳,没见过。”
  李茂一笑,将配发的新火枪递过去。一铳在手,守备双目便亮了起来,这火铳,与平日见到的制式火枪,有些不一样。首先是铳托,守备哨官觉得就象天鹅的脖颈,他试着瞄了瞄,感觉非常有利握持与贴腮瞄准。
  “有些意思。”
  这种天鹅的脖颈式,似乎还有节俭工料,减轻铳枝重量的考虑。想想也不对,因为若节省工料,整个铳身与铳托,就不必用上好的核桃木了。这种硬木。一向是优良的家具用材。
  此木木纹理直,结构细匀,容易雕刻不说,上漆后更光泽良好,木料可不便宜。更不说,枪托底板还用了黄铜,用着螺栓锁上,被挨一铳托都不得了,想想一铳砸在自己脸上,守备哨官想想都牙疼。
  再看铳口下部,可以看到有一铜箍束紧,中部也是如此,而通条头两端包了精铁,上有铁片锁紧,明军通条很多是木制,经常折断,这些新式火铳,显然没有这个缺点。
  铳的前后两端,还有火铳背带,上有金属扣环,可以自由的伸长缩紧,很方便的背在身上行军。
  “好枪,到底是御林军。”
  这枪,越看越是喜爱。引起守备哨官注意的是铳机上的火门装置,他慢慢扣动板机,就见枪机慢慢开启,阴阳二机同时联动,配合之妙,击铳时便有大风,也不怕吹散门药,临敌无有不发之患,还省了开火门一步。
  看着上面的工序精良,每个部件都磨得光滑,整杆火铳观之精美,作战又非常犀利,守备哨官不由叹息一声。比起前线军中用的火铳,眼前这些火器,才是真的犀利精致。
  “我也瞧瞧。”
  堡内,一些边军出身的士卒,也忍不住向着新来的镇军,要去一杆火铳端详。还学守备哨官样子扣动板机。
  “别的都好说,就是这阴阳机不好造,记得万历年间,便有赵中书研制轩辕铳,不惧风雨。但到了现在,官兵中很多火铳,也没有这种阴阳机,一开火门,其风甚猛时,药信便被吹走,临战经常不能打响。”
  也不怪他这样说,阴阳机虽在万历年间便由赵士祯造出,但一直存有争议,上便有言,两个字,费事!
  费事,便难以大规模打造。
  又要来一杆杆火铳,端详良久,似乎每一杆火铳,都若孪生兄弟一般。堡内各人,不断的啧啧称赞,这要搁在十几年前,就算有工匠可以打造几杆这样火器,有些精美程度还不输于此,然如此规模化,批量化,是谁也不能想象的。
  特别那种标准化,给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子药合一,拿进铳内便可使用,不像边军,边军手中火器种类繁杂,各人铅子或大或小,常常难以通用。不过看来容易做来难,便如这口径合一,真要做到,也是两个字,费事。
  “唉,真是御林军。”
  堡内气氛,不禁有些微妙,李茂感受到了一丝丝敌意。
  “诸位严重了,哪有什么御林军。”
  这一路走来,御林军这戏称,不胫而走。这表明前线边军边民,对这些学兵军官为主的辽东镇军,颇有些不满,也在情理之中。还有一个蔑称,私底下叫……少爷兵。
  第一千六百零一章 炮击
  这不满也在情理之中,大家伙都是大明的兵丁军官,凭啥这待遇差别,如此之大。这伙少爷兵啊……
  守备哨官叹口气,对一旁正在烤火的李茂,笑道:“镇军的火器,下官一向敬仰,不知长官,可否为兄弟们演示一二,让我等开开眼界?”
  堡内各人,一起纷纷笑起来。对李茂这一营少爷兵,他们不知什么情绪,鄙视倒没有。毕竟,这都是兵学结业的高才,好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