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本的城池大多是坚固的山城,易守难攻,却很快成了一个个被分割的孤立堡垒。
  五千骑兵杀气腾腾,在倭国京师心脏地带纵横如飞,很快击溃了几股晕头转向的倭军,三日之间,从十几座山城出来的倭军损失惨重,才出山城便被明军骑兵呼啸而来,践踏一番又呼啸而去,各部倭军被打的晕头转向,纷纷龟缩回山城死守,不敢再轻易出城野战了。日本虽然多山,沿着海岸线行军却是一片平坦。
  五日后,第二批明军援兵登陆,躲在山城中的各部倭军已经被彻底分割了。
  马城心中十分畅快,轮到老子们用骑兵欺负人了,被骑兵堵在家门口无法结集的滋味不好受吧。这一招还是从建虏那里学来的,建虏入关明军各部便吃尽了苦头,被人家死死堵在城里,出不了门呀。人腿怎么跑的过马腿,你敢出城么,保管你出城不到半天就全军覆没,打不过也跑不掉。
  静冈,帅营。
  马城从容问道:“杨天生的前锋兵马,行到哪里了?”
  一个参谋恭敬答道:“已到大阪城下。”
  马城满意道:“大阪倭军,有无出城袭击?”
  参谋笑着答道:“不曾,杨将军的军报刚刚送到,说大阪倭军只在城头观看,闭门不出。即使我军挑衅,倭军也不接战。”
  马城哈哈一笑,倭人打的主意必是先守而后战,各城的将领都指望着援军从别的地方赶到,却不知道登陆日本的骑兵有整整两万,虽然大多是骑马的步兵,可也足以将倭国踏平了。当骑兵数量达到极限的时候,倭人那些骄傲的战术,战法,谋略也就成了笑话。
  笑过之后,马城便威严道:“传令给杨天生,就地征粮,彻底断绝倭国南方的救援,若有一兵一卒从南边溜过来,我砍了他!”
  几个参谋官轰然应诺,人人脸上都露出笑意,杨天生前锋足有五千骑兵,用五千骑兵来遮蔽战场,彻底断绝倭国南方的援兵,太奢侈了。
  马城想了一想,又森然道:“再命水师各部,加大侵扰倭人沿海郡县的规模。不求攻城夺邑,只要他们对沿海郡县造成威胁,使得倭人不敢轻易出城救援江户,我便记水师将士大功一件!”
  传令官轰然应诺,转头要走,马城又把他叫回,嘱咐道,“告诉李公,要对水师中的倭人严加勒管,可不要闹了笑话。”
  传令官会意走了,李旦的部下里不乏倭国出身的浪人,虽说这些倭人,倭寇出身,烧杀惯了的军纪很不好,也不拿自己当倭人,可还是要严加防范。这一点李旦应该也早想到了,李旦在东海海盗里还是很有威严的。
  万事俱备,平倭大军横在日本中部,兵压大阪断绝了南方援兵,强大的舰队又采用蛙跳战术对京都一带的山城避而不攻,用大量骑兵遮蔽了战场,江户城逐渐被孤立起来,成为一头待宰的羔羊。花费十几天时间,平倭大军便完全将各地倭军分割了,分割成一个个消息断绝的孤岛。
  骑兵遮蔽战场,孤立敌军的强大作用展露无疑。
  崇贞五年,三月中。
  马城骑在高头马上,勒住缰绳向前看了看,又转头往后看了看,他亲率的乃台湾镇军主力,有一万多人,其中有精骑三千,余下都是骑马的步兵。俗话说,人到一万,无边无际,好似滚滚洪流,前后望不到边际。
  兵法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换后世的语言来讲,讲的便是斗智为上,斗勇为下,斗智的方法很多,比临战的用军计谋是斗智,分化、瓦解敌人的士气也是斗智。第二阶段的江户攻防战,马城打算用分化、瓦解的手段,动摇江户倭军的信心,手握天皇陛下求援的血书,衣带诏,攻略日本就不必硬来,得靠谋略。
  两万五千兵力能征服,占领日本全境么,那是痴人说梦,二十五万兵力还差不多。
  那封衣带诏血书也是真的,日本后水尾天皇与德川幕府不和,这是事实。当代日本后水尾天皇与德川家的恩怨,世人皆知,马城这一招叫阳谋。这份衣带诏的杀伤力,应是十分惊人的,打着讨伐不义的名义兵临城下,倭人不得不在天皇和德川家之间做一个选择,日本人站队的时候到了。
  马城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俘虏的倭兵送进城,信上,马城向忠于后水尾天皇的倭人许诺,不必投降,也不用相助大明,只要忠于天皇的倭人肯在交战的过程中按兵不动,那么待大明获胜,这些倭人,倭将便平安无事。而且还许诺一旦城破,将会把大权交还给天皇陛下,以正法纪。
  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起码对不服德川家的将领非常有利。
  坐山观虎斗谁不会,大明胜了他们的地位不变,天皇重掌大权免不了要重用他们,大明若负,可以预想德川家必然也会损失极大,德川家损失越大,他们便越高兴,对自己利益更是毫无半点的损害,没准儿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可能,何乐而不为。
  江户城,德川家的军议。
  “明国的主力,距江户还有多远?”
  “不足三十里,明贼主力行甚快,至迟,入夜前后可到。”
  “大阪等地有没回信送来?”
  “至今尚无。”
  早些时候,德川秀忠与一干家臣在城头观兵,曾说到各地援兵三五日内可到,其实,不管是秀忠,还是一干家臣都知道,这不过是奢望,明人的骑兵实在太多了,德川家得罪的人也实在太多了,然而谁也不肯先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来,必然扰乱军心。这时候敢说话的,也便只有一干跟随家康打天下的老臣。
  家臣之首伊达正宗,不屑道:“明贼此计,乃先剪我侧翼,然后直捣黄龙是也,小小计策,以为便可陷我江户城于险境了么。”
  德川秀忠慌忙道:“计将安出?”
  伊达正宗侃侃而谈:“我军的优势,在于坚城,城中的军马俱为精锐,粮草亦足供数月之用。名贼虽锐,其劣势亦然明显,加之明贼运输不便。吾的计策还是那一条:守。”
  “我江户城方数十里,他渡海不易,来的兵马能有多少,如果实在等不来援军,我军也大可以主动出击。到时候,只需要择一上将,引三千精悍,出城奔袭,抄其后路,断其粮道。如此,无须数日,则贼军必自相溃散!吾敢断言,半月之内,我军必胜。”
  伊达正宗信心百倍,转过头,忧心忡忡。
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伐
  伊达正宗是伊达氏第十七代家督,如何能不知兵,明白江户不会有援军到来之后,饶他智计高明,也定然束手无策,除了依旧坚持一个‘守’字外,别无他法。
  城外三十里,明军大营。
  马城和颜思齐对坐闲聊,说起来德川秀忠与一干德川家的遗老,颜思齐与秀忠是相熟的,两人从至交转变成仇人,无非是德川秀忠固执的闭关锁国,颜思齐对此人的评价是刻薄寡恩,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想来如此,打天下时德川家需要大明海商的钱财支持,坐天下时便刻薄寡恩了。
  德川家一干名将也大多凋零,曾经辉煌过的德川十六将大多已经老死了。
  如今家臣之首伊达政宗,算是一位名将,伊达政宗的母亲是当时奥州的强势大名最上义守的女儿最上义姬,是最上义光的妹妹。当时伊达家有意与最上家联姻,派有反叛之心的中野宗时做使者到最上家提亲。
  永禄十年,伊达政宗出生于出羽国米泽的米泽城。在这个孩子出生以前,即有人说这个孩子是神僧万海上人投胎转世,因此,在他出生以后,寄予厚望的辉宗将孩子的幼名命名为“梵天丸”。
  元龟二年,才五岁的梵天丸,罹患当时最容易让小孩丧命的疱。伊达辉宗在梵天丸生病时,另有一子竺丸,但梵天丸是自己最重视的儿子,因此伊达辉宗日日夜夜命人在梵天丸的病榻祈祷,其中也包含曾预言“梵天丸必遭一大劫”的法印和尚。最后,梵天丸终于逃过此大劫,但代价是右眼失明,也因为一眼失明,人称“独眼龙”。
  一个身经百战的独眼龙大将,狡猾多智,颜思齐对此人颇为忌惮。
  马城反不放在心上,也不急着攻城,要知道江户也是一座新建设的新城。
  但凡新城大多拥有完善的防御体系,日本人建城的本事还是很高超的。
  江户城用坚固的石条垒成,街道十分狭窄骑兵无法机动,却对倭军巷战极为有利,这也是倭国城池的特色。城的周围设置塀是为了强化防御力,但是这反而会影响到城内的应战。但是如果把塀撤掉虽然对城里的巷战有利,但是整个城的防守能力就会下降。
  所以为了守城士兵应战用的狭间就诞生了。
  所谓的狭间,并不是指地理上的那个狭间,说白了就是射击孔。在塀上打出专供射击用的小窗口。狭间也分为矢狭间和铁炮狭间。那为什么要分这么细呢?那时因为弓矢和火铳在射击的时候视角和动作都不同,所以狭间的大小形状都有所不同。于是就区分出了矢狭间和铁炮狭间。此外,有的狭间是直接设置在石垣里的,统称为“石狭间”。
  大规模巷战,是马城要极力避免的,巷战必然导致伤亡惨重。
  在江户这样一座街道狭窄的城池里,和身材矮小的倭人打巷战么,马城自问还没有疯,是绝不可能去做的。因此马城下令架炮猛轰,集中了台湾炮营三十余门六磅炮,八门十二磅重炮猛轰,轰到倭人开城投降。明军此战是立于不败之地,台湾水师战舰驶入江户湾,相州浦贺海面下碇停泊,船上的三百余门大炮,不怀好意地瞄准了岸上。
  从江户城到港口不过五十里,明军在三百余门舰炮掩护下,有恃无恐,攻下江户只是时间问题。
  西线,毛文龙大营。
  杀!杀!杀!
  朝军前沿喊杀声冲天,声音在天空中回荡,久久不散。
  连城里正在观战的黑田家将领都坐不住了,城外援军狂攻了五天,伤亡惨重,朝军一度崩溃终究还是挺住了。因为朝军有了援兵,朝鲜国贞明公主率一万朝军越海而至,即将崩溃的朝军士气大振,居然硬生生顶住了。城外早已是一片狼籍,朝军失去了两道防线,却在第三道防线挤成一团,凭借密集火力硬生生抗住了一波波猛攻。
  无意间,毛文龙做对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密集火力。
  说实话毛文龙并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经验,他的这一套还是明军的老旧战法,挖掘几道深深的战壕,建立车阵,士卒躲在车战后面挤成一团,密集开铳的老战法,然而此种战法却刚好克制了倭军的战法。因为倭军缺炮,缺乏大炮的倭军对挤成一团,刺猬般的四万多朝军无可奈何。
  没有大炮,这时代的倭军能攻破四万朝军,抱成一团的车阵么,那是不可能做到的。要破朝军这个乌龟阵,只能用大炮轰,想断四万朝军的粮道也不现实,朝军的后路可是有风帆战舰掩护的。倭军稍微进入舰炮射程之内,海面上那些暴躁的风帆战舰便吞云吐雾,火光闪烁,将雨点般密集的炮弹砸过来,人力不可抗拒。
  在城墙上来回走了几步,栗山家老停下了脚步,决然道:“集结兵马,准备好夜攻!”
  栗山家老战争经验也算很丰富了,深知城外援军已经筋疲力尽,此时城内若是再无半点反应,这仗也打不下去了。这场仗已经打到了决胜时刻,连朝鲜贞明公主都披挂上阵了,这是国运之战。可怜这位家老还茫然不知,北边的江户城已经危在旦夕,还在做着击溃朝军的美梦。
  很快黑田家的一千五百精兵准备出城大战,后面还有两千人弓手,铳手配合作战。黑田家的精兵可不是那些农夫,是以武士为核心的精锐兵马,夜攻,是栗山家老想到的最好办法,趁乱取胜吧。
  入夜,雷声轰隆,闪电划过,弯弯曲曲像一道银蛇,陡然亮彻了天地,这光亮来的如此突然,出乎了毛文龙的意料,也出乎了栗山家老的意料,这位身经百战的家老还是下令出战。霎那间,喊叫、喧嚷,成百上千的弓弦同时拉开、箭如雨下,然后倭军突然从城中杀出,朝军大乱。
  两千倭军精兵用的强弓,赶在闪电消逝的一瞬,开弓、搭箭,电光泯灭,朝军前沿开始出现伤亡。一千五百精兵全副披挂,在带队武士的率领下发动亡命冲锋,这场战事从一展开,就直接陷入了激烈的鏖战。
  靠近城门的朝军守将金延世,打了不到两刻钟,便向毛文龙求援了三次。战不及午时,前沿阵地失守两处。一干朝军将领轮番上阵,率队反击,毛文龙的几个生死兄弟带火器营前往驰援,鹅毛大雪落了下来,箭矢如蝗,烟火弥漫,杀声震天。
  另一侧的倭人大军听到动静也发兵策应,再次猛攻朝军大营。
第四百八十四章 义州兵
  中军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