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贵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大贵族-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眼见王师已至,还不甘心以为黔首,却愿意追随反贼逃亡,此等人,诸位难道还以为是灾民?
  百姓纯朴,却也难免有害群之马。
  之前上万的人暴乱,大多灾民都可以说是被胁迫,被生存所逼,但是绝不包括现在还忠心跟着反贼首领逃亡的那些人。
  那些人,必然是在之前的暴乱中得到好处的人!
  杀人、抢劫粥棚、菅淫妇女,必是这些人所为。
  所以,他们死不足惜!”
  众官无言以对,只得俯首听令。
  然后又各自汇报一番之前的任务,又领了新的差使,然后都下去做事去了。
  贾宝玉独坐堂内,仔细的摩挲着手中这把天子剑……
  虽然他并非恩威自重之人,但是也不得不说,这种大权在握,无人敢不从命的感觉,真的会忍不住令人沉迷……
  强自收摄心神,站起来。
  现在,还不是想这些的时候。
  若是差事干不好,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过眼烟云而已。
  ……
  山东境内,隶属黄河上游,也是此次山东水患的源头。
  工部的治水人马,将总部设在离此处三十里之外的高山上。
  此时,工部、户部负责此行治水的官员,全部聚集在一间临时搭建的房舍之内。
  大司空杜安樘居于上首,追问下方的斥候:
  “泰安之危已解?何人带兵所救?”
  “青州节度使亲自带领大部人马,赶至泰安,解了泰安之危。”
  堂下众人诧异。
  “青州的兵马,怎么会这么快就到?
  难道他江衍有未卜先知之能?”
  青州距离泰安怎么说也是好几百里路程,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发兵救援了?
  难道青州节度使这么大胆,闻讯就敢大肆调兵?他也不怕情报有误?
  “不管怎么说,泰安之危解了就是好事。不然,真要让整个山东的灾民闹了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杜安樘如此说道。
  他是立场坚定的二皇子党,此次泰安之乱,令他心焦不已,如今骤然听闻已经平息,自然轻松了不少。


第128章 迎月夜
  听闻杜安樘的话之后,众人都点头应是。
  一名工部的官员敏锐的发现贾政在听闻消息之后,点头长吁一口气的样子,故笑道:
  “我观存周先时几日脸上愁苦不已,必是为你家小子担心,如今知道泰安危险解除,存周兄可是能安心了?”
  “呵呵,你又不是不知道存周家的孩子,那可是得到太上皇青睐的少年才俊!
  你家若是有这样的后辈,别说是亲儿子,便是侄子侄孙,你也早捧到天上去了,哪里还有闲心在这里取笑存周?
  可惜,你家并没有……”
  贾政被两位上司同僚打趣,面上露出些许尴尬之色。
  因为,自从知道泰安有灾民暴乱以来,他就确实悬着心。
  虽然他知道贾宝玉已经和二皇子分开,在商陵县主事,但是商陵和泰安并不远,他很怕商陵也被波及。
  他就这么一个成器的儿子了,可不敢折损在这里……
  不过初时的尴尬之后,便是无尽的骄傲!
  是呀,哪怕你们官位比我高,但是比起子嗣的出息来,你们可比老夫差远了!
  上首的杜安樘也听见了下属的谈笑,他也笑了笑,然后又问信使:“二皇子殿下的境况怎么样?”
  信使闻言,似有些唏嘘之色,抬头看了前面的贾政一眼,躬身道:“听说,殿下身上的伤势过重,已经不能署理赈灾事宜,所以当众下令,设立山东赈抚使一职,全权署理赈灾事宜,并赐天子剑,且严令:凡山东境内,上至巡抚,所有官员需悉数听从赈抚使号令,违令者当斩!”
  “赈抚使?连巡抚都要听从号令?这不是说,连我们也要听从那所谓赈抚使的命令了?”
  工部郎中觉得稀奇,从来没听说过这么一个官职。
  便有人追问得殿下信任,担当此重任之人是谁。
  “正是先前的商陵赈灾使、巡按御史、昭信校尉贾宝玉,贾大人……”
  “呃……”
  好几个官员以为自己听错了,重复了一句:“谁?”
  “贾宝玉,贾大人。”
  一道道不可思议之惊叹声,在此间此起彼伏。
  众人又看向贾政。
  贾政自己也是愣愣的。
  那小子,又升官了?
  而且这一次还一下子升到天上去了?
  这还真是,他母亲的……
  贾政心中,忍不住冒出这样一个极能表示心态的词汇。
  “咳咳,存周,恭喜了……”
  “恭喜贾大人……”
  面对周围传来的充满无尽嫉妒唏嘘的问候声,贾政只能无奈的点点头,尽量让自己不要笑出来。
  事实上,他也真的笑不出来。
  那小子虽然给他争了光,但是同时,也将他的面子狠狠的撸到了地上。
  老子不如儿子,这也许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杜安樘显然对于这么个结果也是始料未及,有些惊讶。
  不过他到底与别人不同,作为工部尚书,他已经是国朝从一品重臣。
  虽然同样惊讶,但不至于心态失衡。
  “殿下既然做出如此决断,必有其道理,你们不可妄自非议。
  另外,殿下病重,按理我们身为臣子,当赶赴泰安问候。
  然治水乃关乎天下民生,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业,不可以有一丝懈怠。
  所以,从即日起,诸位当摒弃杂念,按照之前所议定的策略,各司其职,将山东水患,彻底掐灭在我们手中!”
  “下官等谨遵部堂之令!”
  ……
  帝都,紫禁城。
  竺兰法师脚步坚毅的跨进了勤政殿。
  一如往常,这里已经没有多余的人员。
  恢弘威严的龙案后面,是气息凛然的景泰帝。
  “贫僧参见陛下。”
  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一次景泰帝没有让他坐下。
  而是一言不发。
  竺兰法师却是丝毫急迫不安的情绪也无,就这么保持躬拜的姿势,一动不动。
  足足十余个呼吸之后,上首方传来一道阴冷的声音:
  “大皇子府死了一个小妾,你可知道?”
  “禀陛下,贫僧已经听闻。”
  竺兰满不在意的姿态,令前方本就阴冷的气息一下子变得危险起来。
  “哦,禅师莫非是要告诉朕,不知道此事系何人所为?”
  “贫僧确实不知。想来,大皇子乃陛下子嗣,天潢贵胄,不知道何人如此大胆,竟敢潜入王府内杀人。”
  啪!
  陶瓷制成的杯具被挥在地上,摔成碎片的声音。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竺兰犹豫了一下,缓缓跪下。
  压抑到令人窒息的气氛在此间弥漫。
  角落里,两个侍立的小黄门,已经被吓的伏在地上,瑟瑟发抖。
  “莫非,你以为你为朕立过功,是朕手中的一把利剑,朕,便不敢杀你?”
  “贫僧不敢。”
  景泰帝盯着下方之人,冷哼一声,道:“再锋利的剑,只有剑刃始终朝着前方,才能被持剑人所倚重。
  若是有一天这把剑的剑刃倒转,反而威胁到了持剑之人,朕想,或许此剑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朕之逆鳞所在何处,你不应当不知道。
  朕,只给你这一次机会。凡有下次,休怪朕不念昔日之情分!”
  “贫僧明白,谢陛下不杀之恩。”
  竺兰跪伏道。
  从勤政殿内光亮的可以倒映出人影的地面看去,可以看见,一张同样阴沉如水的脸。
  ……
  贾宝玉主政泰安。
  灾民暴乱之后留下了大片烂摊子,都需要慢慢收拾。
  重新设立粥棚,清查灾民当中的不安分子。
  凡是在之前的暴乱之中,主动带头闹事的,一经确认,立马便被下入泰安牢狱当中。
  除此之外,凡是在二皇子去曲阜期间,表现异常,贪墨灾粮的官员,也一并拿下。
  贾宝玉要知道,到底是何人在背后策划的一切。
  这也是二皇子的意思。
  可惜,数日以来,虽然清查出一些线索,但是所涉及的幕后之人,早已经在之前泰安的暴乱之中,消失殆尽,一点踪迹也无。
  便是连二皇子所中的弓弩来源,也是一点头绪也无。
  敌人,确实狡猾。
  利用数万的灾民天然形成的屏障,策划了这么一次完美到几乎没有留下痕迹的刺杀。
  既然抓不到元凶,贾宝玉也不纠结,将重心重新放入赈灾的事情上来。
  八名之前赈灾不利,贪墨灾粮的官员、管事被押在城头上,当着外面上万双灾民的眼睛,斩首示众。
  八颗滚烫的人头从高高的城楼坠落,算是朝廷对之前事情的一个交代。
  先礼后兵。
  朝廷表明了态度之后,所有灾民,便也不再是之前那样松散的管理模式。
  所有灾棚,进行军营式的管制。
  再有哄抢闹事者,斩!
  夜间随意走动者,斩!
  鲜血,才是抚慰创伤的最佳良药。
  短短十余日,泰安的所有秩序,便已经全部恢复。
  至于粮食……
  已经死了那么多人了,也不在乎一个两个。
  在贾宝玉下令于菜市口处斩一个风评极差、恶贯满盈的粮商,且抄没其所有家产之后,泰安城内,所有粮商全部懂事了,将早已经“卖光”了的粮食,从城外、从地窖,慢慢搬了出来。
  贾宝玉给了灾起之前的粮价予以收购,并对囤积粮食够多的粮商,赐爱国牌匾,彰显粮商们“主动”为朝廷分忧解难的功绩……
  此时,朝廷对于用灾民修建大坝、筑河堤的批复也已经下来。
  “同意。并,命工部尚书杜安樘调集境内所有可用官兵,沿途押送挑选出的灾民,莫使扰民、暴乱之事发生。”
  当杜安樘将这个消息传递至泰安之后,贾宝玉立马便遣使去见杜安樘,商量具体的行事方案。
  只要这件事一做成,山东赈灾的紧迫感,将会立马下降一半。
  剩下的,就轻松多了。
  ……
  时间流逝,转眼,炎炎夏日早已过去,秋天也悄悄迈过了近半的步伐。
  中秋,即将来临。
  青州,二皇子移居养病的行宫之内。
  贾宝玉坐在二皇子的病榻之侧,详细的给他介绍着关于山东境内的赈灾收尾事宜。
  “这些日子以来,子衡辛苦了。看看你,都瘦了。”
  二皇子经过两个多月的调养,气色已经好多了。
  他听完贾宝玉的汇报之后,满意之余,也露出几抹关切之意。
  贾宝玉下意识的摸了摸脸。
  确实,似乎比以前多了些许棱角分明之感。
  “呵呵呵呵……”
  二皇子笑了起来,道:“明日便是中秋,可怜你我二人都不能在京与家人团聚了。今晚子衡就留下来,我们两个凑一起,把酒对月,聊慰思乡之情。”
  贾宝玉刚想推辞,便看见二皇子不悦的面色,因此笑了笑道:“太医说了,殿下伤势未痊愈前,不能饮酒。”
  二皇子顿时以一种生气的情绪看着贾宝玉:“我已经很久没喝酒了,今晚乃迎月之夜,子衡也不知道将就我一次?
  再说,我已经痊愈了,不信你看看。”
  二皇子起身,顺势下榻。
  贾宝玉分明看见他脸上有一丝痛苦之色,却强忍着。
  便连忙扶过他来。
  心中一叹。
  外面的人如何知道,这两个多月来,这位从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天潢贵胄,经历了怎样的磨难。
  伤口愈合,化脓,剜肉,愈合……
  这样的循环往复,不知道经历了几次,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好在,如今总算是稳定住了。
  当夜,二皇子果真在行宫内举行小宴。
  所宴请之人,只有贾宝玉一人。
  在后花园中空旷的凉亭之内,无人打搅,只贾宝玉和二皇子两人,轻酌小酒,对月吟诗。
  俄而,二皇子又叹息:“我从小听着周围人的赞美与奉承长大,也自以为博览群书,才智过人,所以才会迫不及待的接下这次南下赈灾的使命,以证明自己的才能。
  可是,我还是失败了,不但失败了,而且连性命都险些被人谋去。”
  二皇子目露追思之色,心情似乎也变得略有一丝沉郁。
  贾宝玉道:“殿下不必如此,泰安之事,实乃居心叵测之人精心谋划,原非殿下之过。
  殿下南下之后,不论是行事还是手段,都无不证明了,殿下的智慧与才学。
  圣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敌人处心积虑,置百姓安危、家国大义于不顾,殿下又何必将敌人的阴险歹毒,当做是自己的过失呢?”
  “呵呵呵,子衡不必宽慰我,事实如何,我心中清楚。
  倒是,今次若非子衡,我真不知道此次山东赈灾最终的结果会如何。
  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