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第3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一众人等不敢说话,多尔衮只能将目光看向洪承畴。
    多尔衮问道:“洪大人,你如何看?我八旗又当如何应对大明进犯?”
    洪承畴沉吟片刻,站出来说道:“回摄政王大人,大明皇帝雄心壮志,魄力非凡。
    自登基之后,八年时间,他都从未对我大清发动任何一场战争,甚至连挑衅的话语都没有。
    而他的这番做派也使我大清上上下皆被他迷惑,以为他会选择做一个守成之君。
    谁想现在他举兵三十万大举来犯,其野心已昭然若揭。而我大清上下数年来被其所蒙骗,进取之心,敢战之志,已是削弱不少。
    如今若是贸然开战,只怕后果于我大清不利。”
    洪承畴这话说的稍稍有些委婉,要说的直白一点,那就是这场仗如果打起来,基本上那就是大清铁定要完蛋。
    这个话虽然说的很难听,但是一众王公大臣却也没人敢出言反驳。
    因为洪承畴说的也是事实。
    这几年别看鞑子还算安稳,然而之前在大明境内丧失的那些人马,这都是八旗的精锐,
    这人马不是兵器。可以说打造就打造出来的,这是人口啊,人口这东西那从生育到养成,最少也是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不是说恢复就能恢复的。
    现在大明提兵三十万来攻,想必其中必定精锐大军不少,大清又拿什么去抵抗呢?
    一众鞑子王公大臣心里都说这可是三十万人马啊。一人撒泼尿都足以淹了整个盛京,这一次大清真的是有难了。
    多尔衮听了洪承畴的话,不由得也是眉头紧锁,
    “洪大人,依你之见是说如今我大清若是与明国开战,胜算很低,是吗?”
    “回摄政王大人,是的,如今大明经过八年休养生息,国力己是日渐恢复。
    特别是其海贸,更是繁荣昌盛,为大明赚取了无尽的钱财。而反观我大清,自明国皇帝清算山西商人后,我大清与明国的商路就己断绝。
    这几年若非朝鲜,蒙古他们进贡,以及与倭国,南洋等国通商,我大清物资早已崩溃。
    现在此消彼涨。正是因为明国皇帝看到了个中差距,他这才是露出了虎牙。”
    洪承畴这话得到了一众王公大臣的赞同。
    确实,这些年因为没有山西商人对大清输送粮草物资,铁器草药,大清盛产的貂皮,人参、鹿茸等物又没有办法变现,
    这些东西虽然贵重,但又不能当饭吃,就算是可以当饭吃,可又吃不饱。
    若不是和倭国,南洋等国进行通商,还有去朝鲜,蒙古劫掠,就那么一点可怜的物资,大清估计早就崩溃了。
    “那依洪大人的意见,我大清该当如何应对这次军情?”
    多尔衮心中这时候也是没有主意,不由的向洪承畴询问。
    洪承畴心中早有计较,回道:“以微臣看,当今之计为有议和。”
    “议和”这两个字如果放在十年前大清国力鼎盛的时候说,那洪承畴无疑会被鞑子一众王公大臣的唾沫星子淹死。
    而现在这这两个字却无异议是所有人的救星。
    只要能够议和,仗就不用打了,他们这些人该享富贵的照样享富贵。
    至于大清衰不衰落,那也不是他们能够左右的。
    再说了,他们也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宁愿牺牲自己的富贵,也要换来大清的强盛,他们还远没到这种地步。
    “对对对,洪大人说的不错。如今我大清虽然在摄政王大人的治下,兵马战力也是恢复了很多,
    但是明国毕竟也是大国,那汉人多的杀都杀不完。现在我八旗人马不比从前,最好还是要再多养一代人,
    到时候兵强马壮,再伐明不迟。”
    洪承畴一说议和,立时便有一个八旗王公站出来赞成。
    他是一说完,便又有几人站出来纷纷响应。
    不过也有人感觉这样做实在是太丢脸了,所以也有人主张应战。
    不过这样的声音毕竟是少数,现在是个傻子也知道明国不比从前,真要开战,那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也是两败俱伤,
    到时候他们手下人马损失惨重,估计又要被多尔衮兼并也有可能。
    所以于公于私,他们都不可能会选择这个时候和明国开战。
    多尔衮见主张议和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于是说道:“好,既然你们同意议和,那本王便接受你们的意见。
    既然要议和,便要有议和使者,那你们以为何人可前往明国,和明国皇帝商谈议和之事?”
    多尔衮目光扫视众人,众人一接触多尔衮目光,不由得纷纷是退缩。
    开玩笑,虽然说汉人讲究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是这时候那是紧张时刻,明国皇帝似乎开战之心异常坚决。
    虽然议和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只要条件开的好,那估计也有一线希望,
    但毕竟那也只是一线希望而已,真要是明国皇帝上嘴唇碰下嘴唇,那谁去议和便是死路一条。
    见无人回应自己,多尔衮不由的是怒火中烧,“怎么了?遥想当年你们是何等的英姿飒爽,在马上雄伟天下,
    现在让你们去议和,为我大清出这么一点力,都畏畏缩缩,畏之如虎。你们还是我大清的巴图鲁吗?”
    众人被多尔衮训斥,那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自然也是不可能被多尔衮激将到。
    最后多尔衮的目光看向洪承畴。
    几年前八旗兵临山海关,那时便是洪承畴出面议和,他是见过明国皇帝的。
    若是派他出去,那也是轻车熟路。
    多尔衮刚想要开口,洪承畴便立即出班说道:“摄政王大人,微臣推荐一人,可担此大任。”

第七百四十二章 你为何让我去送死
    “好,洪大人你说,你推荐之人必是有担当之人。”
    “回摄政王大人,微臣推荐太子太傅宁完我宁大人。”
    洪承畴这话一说,落在那旁边的宁完我身上,那是五雷轰顶,好些没一个踉跄摔在地上。
    这个时候宁完我在心里那是把洪承畴的祖宗十八代都给问候了一遍,
    宁完我心说你这洪承畴,我是哪得罪你了?你要这么狠,让我去议和,那不是明摆着让我去送死吗?
    你当我傻啊,你自己怎么不去?
    不过这话又不能拿到台面上说,见多尔衮目光向自己看来,宁完我这时候也知躲不过,出班说道:
    “奴才回摄政王大人,奴才也想为我大清出使,为我大清效力,可不巧这段时间身体实在抱恙,不宜远行,还请摄政王大人体谅。”
    不怪宁完我不敢去,实在是他和洪承畴那也是半斤八两,都是老牌的汉奸,汉奸资历跟范程有的一笔。
    这样的人哪里敢去见明国皇帝。
    而洪成畴把宁完我推出来,那也是没办法,
    上一次洪承畴去见李起,他就差点死于刀下,被处以凌迟。
    现在你再让他去,估计他情愿撞死在这大殿之上,也不会去的。
    多尔衮一听宁完我这时候竟然以自己身体抱恙为由拒绝出使,哪里还能不知道他的心思。
    这些鞑子王公大臣,每一个人都是在多尔衮的密切监视之下,谁身体抱恙不抱恙,他难道心里还没数吗?
    多尔衮眉头一皱,冷声说道:“宁大人,你真的身体抱恙吗?要不要本王命太医给你看一看,把把脉?”
    宁完我吓的两腿直打哆嗦,心知自己推脱不过去,只的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见出使的人选有了着落,多尔衮心里也是十分高兴。
    不过这议和毕竟也是希望极小,他也不能全指望上。
    所以多尔衮同时命令八旗各固山额真,还有汉八旗蒙八旗这些人全部做好备战准备。
    大清举国上下,凡十三岁以上,能拿刀的全部动员起来,不论男女老幼,有一个算一个。
    然而他的动员令和李起相比,却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八旗虽然说这时候占据的土地也是极多,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奴隶制的政权,
    在他的治下只有少数的八旗鞑子有地位,其他的人都是被抢夺而来的,都是奴隶。
    你指望奴隶去打仗,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在阵前反戈一击,到时候不但不可能对战争做出贡献,反而要形成拖累。
    所以多尔衮的动员令也只是针对于这些鞑子而言,被他们抓去当奴隶的汉人,朝鲜人,俄罗斯等人口却都不在动员范围内,
    这些奴隶他们还是如猪牛狗马一般为鞑子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
    为了防范这些奴隶趁势作乱,造反,多尔衮还必须又要留下一部分的人来看守他们,所以这就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人口,更加是雪上加霜。
    即便七七八八动员下来,多尔衮能够用的人也不过十二万,而其中除去汉八旗和蒙古八旗。真正的鞑子兵不足四万人,
    其他的人,不过也就是凑凑数而已,打打顺风仗还行,真要打硬仗,这些人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相比真鞑子还是差一大截。
    想想自己费劲老命才凑出这么点人,但是明国皇帝不过一纸令下,三十万大军就出来了,听说还有一百万运送粮草辎重的民夫。
    这真是人比人,气死人,都是朝廷,都是上位者,这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却说我宁完我下了朝堂,直接便是拽住洪承畴的衣领不放。对他骂道:
    “洪承畴,你安的什么心,这样的差事你竟然推到我头上来。你我都是汉臣,何必要如此针锋相对,难道逼死了我,你能得到什么好处吗?”
    洪承畴一阵苦笑。“宁大人,此事确实是本官做的不对,但本官也是无可奈何。还请宁大人体谅。”
    “体谅,我体谅你,谁体谅我,现在你让我去出使,一旦有个闪失。老夫这把骨头就得丢出去,到时候我宁家就完了。”
    这话还真不是宁完我矫情,要知道在鞑子八旗里面,他们这样的汉人别看官居高位,但是却也没有什么地位。
    便是想当那些鞑子皇帝或鞑子贵族的奴才,那也是没那么容易。
    没地位,自然也就得不到那些鞑子的尊重。
    像当年范程是何等受器重,官位在汉人里面也可说是最顶尖了,但是他的小妾被多铎看中,
    多铎丝毫不理会范程的官位,也不理会他在皇太极面前是如何的受到重用,直接就跑到范程的家里,把他的小妾给抢走。
    范程的小妾被多铎在家中玩弄了几天,在此期间范程奔走求援,但是都不得。
    最后皇太极被范程求的抹不开面子,让多铎把人还回去,多铎这才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把人给送了回去。
    这还是范程在的时候,境遇尚且如此,那就更不要说不在了。
    而宁完我在鞑子朝廷里面的身份地位还不及范程,若是宁完我这一次出去回不来,那么别看这时候他们宁完我一家还活得还人模狗样,
    但是随着宁完我的死,瞬间就有可能被贬为奴隶,做那鞑子的猪牛狗马,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洪承畴自然也知道自己的建议对不起宁完我,但有道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他宁完我去死,总比自己去死强。
    所以这时候洪承畴也只是不敢回嘴,任由宁完我痛骂,甚是尴尬,惹得一众鞑子王公大臣都是一阵嘲笑指点。
    被宁完我骂的狗血淋头后,洪承畴终于是回了自己的府邸。
    一回来,洪承畴不由得也是思索起自己的后路来。
    虽然说议和的主张是他提出来的,但是他上一次见到离李起后,被李起的气势所震慑,深知这一次李起动用举国之力兴兵来讨,是绝对不可能答应议和的,

第七百四十三章 早作打算
    所以他必须要提前想好出路,以免身遭不测。
    再投奔大明,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洪承畴知道自己在大明的名声太臭,因自己而死的汉人多不胜数,
    李起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原谅他的,回大明去,那绝对是死路一条。
    而大清这边几乎也是败局已定,所以要想活命,他只能是偷偷逃走,远离这个是非之地,有多远走多远。
    至于留下来给大清殉国,他可没有这个觉悟,当年他在松锦大战中败了,那时候一股热血一时上涌,他还有为大明殉国的心思。
    但是热血一过去,他就蔫吧了,选择当鞑子的狗,活下去。
    连大明都不能让他殉国,大清又算哪根葱。
    于是洪承畴悄悄的叫来自己的心腹家丁,对他一阵交待,命他偷偷做好准备,收拾金银细软,然后再联系船家,到时候出海远走南洋。
    以洪承畴的身家,以及他的才智,只要逃出这个是非之地,那么他相信不论是去南洋,又或者去倭国等地,那都能混出样子来。
    说不得到时候自己也学那些南洋小国,自己也拉起一支人马,占个土地,自己也做那小国之君。
    却说宁完我千不情愿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