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他们把我大明搅的天翻地覆,最后李自成走了狗屎运,竟然破了我京城。
否则,那鞑子又怎么可能攻破得了我京城?
此后朕于武清起兵,不过数年时间便将鞑子赶出关内,此便是鞑子实力不济之明证。”
一众文武大臣听李起这样说,不由的也是感觉豁然开朗。
感觉以前自己对鞑子过分重视,现在经李起这样说,不由的也是在心中回想过往的种种。
以前鞑子一次又一次给大明造成危机。在辽东攻城略地,屠杀汉民,甚至几次兵临京城。
可最后又如何?
一点事都没有。我大明安然度过难关,就像李起说的,鞑子在一片石战斗中打败李自成,而后占据京城,那也不过是捡了李自成的便宜。
后来李起在武清起兵,几乎可说是以迅猛之势一举改变天下大势,继而收复京城。
这也确实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鞑子确实不行,看似兵强马壮,犹如虎狼,实则他们自己也是问题多多,打起来也就那样。
否则,又怎会如此这般被李起轻松搞定。
见一众文武大臣都是大概明白了自己的话,李起又接着说道:
“所以说鞑子并不可怕,一直以来他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从来就没有资格成为我大明的对手。
之所以以前天下大乱,不过是因为我大明遇上了天灾人祸,在内部不稳的情况下,这才是让鞑子有机可趁。
若是我大明内部稳如泰山,又怎有他鞑子猖狂的地步。
现在我大明内部祸患己除,正逐渐恢复安稳,百姓也得以休养生息。
只需三五年时间,我大明便可国力恢复。那时候对付鞑子不过是手到擒来的事情而已。
那时候可谓是稳操胜券,既然如此,又何必现在和他开战,去做那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傻事呢?”
第七百三十三章 不合时宜就要废除
尽管李起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但堵胤锡这时候还是难免担忧,说道:
“可是皇上,如今鞑子与我大明京师不过只隔着一道山海关而已,一旦哪一天遇上纰漏,鞑子又兵临城下,扫荡我京畿重地,那岂不又是一场浩劫。”
堵胤锡这话顿时便也引来许多文武大臣的赞同。
“是啊是啊,皇上,虽然说我大明国力正在逐渐恢复。但是鞑子毕竟也是近在眼前。若是置之不理,只怕后患无穷啊。”
“是啊皇上,臣也认为一道山海关绝难独挡鞑子兵锋。若是突然有一天他们又重演崇祯二年故事,那天下又将动荡啊。”
见一众大臣如此说,都是担心,李起却是满不以为意,自信无比的说道:
“朕于武清起兵的时候,不过几百人而已,凭着这几百人朕都能把鞑子赶出去,难道还会怕他打上门来吗?
他们不来还则罢了,若是来了,便让他有来无回。
真要那样,朕还要谢谢他们呢,谢谢他们为我大明省去了路程上的粮草辎重。”
众人听李起说的也是有道理,不由的也是放下心来。
确实,就凭着李起的赫赫武功,鞑子如果真的敢再打进来,只怕李起就要给他们来个关门打狗了。”
一众文武大臣见李起说的有理有据,自然这时候也不好再极力主张即刻对鞑子用兵。
即便像李定国,岳来,郭云龙,戚正他们这些将军,这时候也是服气了。
尽管说他们也非常渴望战功,但是他们也不是那种不爱惜将士生命的人。
如果真的像李起所说的那样,在大明恢复国力后,以秋风扫落叶,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剿灭鞑子,以减少伤亡。
那么他们届时不但可以获取战功,又可以少则损手下士兵,试问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而后李起坐在龙骑上,对堵胤锡问道:“堵爱卿,如今商税征收事宜如何了?是否可以替代农税,成为我大明财政支柱?”
堵胤锡出班回道:“回皇上,商税进展十分顺利,如今各地征收的商税已经基本可以抵消减免的农税收入。
再加之现在陕西、四川等地也是逐步在征收商税,可想而知,商税超越农税已板上钉钉。”
“好。”
李起赞叹一声,而后便是说道:“减免天下农税三年,徭役三年的政策已过大半时期。
为大明江山计,为天下万民计,朕现在宣布再减免农税三年,徭役三年。”
不但如此,李起又说道:“凡在战场上立下战功,亦或受伤的士兵,家中在此基础上再加免五年,而战死的将士可再加免十五年。”
李起这话一出,一众文武大臣皆是振奋。
要知道李起在这之前对待受伤和战死的士兵,那待遇就已经非常优厚。
而现在他们的家属还可以在减免农税徭役的基础上再行减免,这样一来,这些家属不但可以照常得到战士们之前的那份俸禄,而且还不需要再向朝廷交税。
这也使得他们的支出大大下降,几乎除了平时吃穿,就已经不再需要花一文钱了。
可想而知这进项大增,出项大减,如此这般的一进一出,他们的生活必将因此发生巨大的改变。
而更让一众文武大臣惊讶的还在后面。
李起又接着说道:“从今天开始,全面放开民间海贸,允许老百姓自行出海,从事商贸活动,对他们征收一定的税收即可。
并且大明海师还要在航路上给予他们保护,让他们在海上大胆做买卖。”
也许这年头许多的人对海贸的利润并不了解,但是李起却是知之甚深。
李起知道未来的世界那就是海洋的世界。海贸生意内含的无限商机与利益,李起又怎能错过。
但是因为当年太祖高皇帝曾经禁止民间从事海贸活动,所以即便是沿海的百姓,想下海捕鱼也不行。
都得是偷偷摸摸。
因为是偷偷摸摸,所以风险也是成倍增加,随之成本自然也是成倍增加。
别以为朝廷禁海,他们就不下去。
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他们买通当地的衙门,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照常的出海。
但是这也增加了他们的成本,官员小吏剥取了他们的利益,而朝廷都没有从而得到任何好处。
可以说在百姓那里,朝廷没当好人,在官员那里,朝廷也没有当好人,可谓两面不是人。
现在李起全面放开海贸,老百姓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出海做生意,而不需要再向任何一个人行贿。
这样一来,老百姓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去赚钱,不需要再受到官员的盘剥,朝廷也可以从他们的身上赚取税收,可谓双赢。
唯一亏了的当然是那些贪官污吏。
不过在李起的朝廷里面,也不允许有贪官污吏的存在,所以对于他们,李起可说是毫不心慈手软。
李起的这个政策固然是于国于民都有利,但还是有官员跳出来反对。
一个兵科给事中,这时候便站出来说道:“皇上,禁海令乃是当年太祖高皇帝定下来的,皇上不可轻废啊。”
这官员说完,又有几个官员也是纷纷出来附和。
“是啊皇上,太祖高皇帝定下禁海的法令,必有其道理,若是皇上违背,于孝道不合啊。
我大明以孝治天下,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是啊是啊,祖制不可违,还请皇上收回成命。”
许多官员反对,李起却是不以为然,李起说道:“当年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禁海法令,不过也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他也没有说过要把这条法令贯穿万年,对不对?
再则当年之所以太祖高皇帝之所以禁海,不过也只是因为当年倭寇猖獗,扰乱边事,
为防止民间有人私通倭寇,太祖高皇帝这才定下这条法令,可现在时过境迁,倭寇在哪里?
早已销声匿迹,那么这条法令然也就不合时宜。
既然不合时宜,自然要废除。”
第七百三十四章 一日千里
李起纵然说的有理有据,但依然还是有那些冥顽不灵的官员在那里所谓的据理力争,那开始反对李起的兵科给事中又是站出来说道:
“皇上,太祖高皇帝乃我大明开基创业之祖,太祖定下的法令你不能废啊,废了,太祖会不瞑目的。”
李起听了,心中不由得是一阵好笑。
李起心说太祖高皇帝还定过宦官不得干政的法令,但是在天启年间,魏忠贤干政干的那么厉害,你这个兵科给事中当时也在做官,也没见他跳出来说啊,
现在跑来说这事,也不知道是借题发挥,还是想给自己扬名立万。
怎么着,你是要踩着我的肩膀,在历史上留名?
李起冷冷的笑了笑,而后说道:“当年太祖高皇帝还曾定下凡贪污六十两者,便剥皮实草。这条祖制你认为朕是不是要恢复一下?
若是恢复,爱卿你便以身作则,先从你开始调查,爱卿以为如何啊?”
李起这话一出,那官员当时便已是白了脸,傻了眼,险些眼前一黑,一个闷头栽在地上。
这些官员,其中许多人还是崇祯帝时期的官员,因为也没有犯什么大错,李自成和鞑子占据京城的时候,他们也是没有同流合污,隐姓埋名去了。
正是因为感念这一点,再加上照顾崇祯帝的面子,于是李起便启用了他们。
但是再没有犯大错,谁又敢说自己绝对干净,干净到贪的银子不会超过六十两?
谁敢!
“退下。”
李起大喝一声,只把那官员吓得两腿发抖,差点站立不稳,乖乖回了原位,再看他,脑门尽是汗珠。
李起看着大殿中一众文武官员,诚心说道:“太祖高皇帝是朕的先祖,现在他定的法令朕要废除。
如果太祖不满意,自会晚上来找朕,以旁人无关,你们只需做好朕交给你们的事情即可。别的无需多想,想也是白想。”
作为一个皇帝,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如果是崇祯帝说的,那底下官员估计也没人当回事,该怎么说还怎么说,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但是现在说话的人是李起,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李起的话可以说是板上钉钉,无人可以更改,管你搬出谁来,都是白搭。
所以那些不同意的官员这时候也是无可奈何,即便心中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同意。
不过开明的人也有,就比如说像那堵胤锡和顾炎武,他们那是完全赞成李起的。
他们见识广阔,自然知道海贸的巨大利益,有一句话叫出海跨国十倍利,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海贸的巨大利润。
当然,这句话也许有所夸张,十倍也许没有,但是三倍、四倍还是有的,可就三倍四倍这样的利润也是不得了了。
如此之大的利润,如果朝廷完全置身事外,不亲自去做这买卖也就罢了,但如果连税收也得不到,那岂不是亏大了。
这可就真应了那句话,端着金饭碗去讨饭,饿死也活该。
堵胤锡第一个站出来响应李起,堵胤锡说道:“皇上英明,禁海令当年因倭寇之乱而起,如今倭寇之乱早已平息。
而今世道沧桑,禁海令早已成为我大明国运昌盛的障碍,废除禁海令,沿海百姓必然欢腾。皇上不但可以尽收其心,还能因为海贸昌盛,而使我大明税收再上几个台阶。”
堵胤锡说着,又是转过头来,看着开始那反对废除禁海令的官员们,继续说道:
“遥想当年两宋时期,海贸是何等之繁荣昌盛,万国货物犹如邻村街巷。若非海贸巨大利益支撑,两宋何以支撑数百年?”
顾炎武也道:“不错,当年两宋内忧外患不绝,然而靠着这海贸的巨大利润,这才是国富民安,在四周虎视眈眈之下,竟然熬死了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若非海贸,两宋早已灭亡。
如今皇上重启海贸,于我大明有大利,于我百姓有大利,此利国利民之举,何以不可?”
李起是皇上,是天子,万民之首。堵胤锡是内阁首辅,百官之首。
他们两个人只要对同一件事情一点头,那可以说不管是什么事情,都是就此定下,无人可阻。
所以这个时候,那开始反对废除禁海令的兵科给事中,还有那一道附和的官员们,这时候也是一个个闭上了嘴巴,不敢说话了。
如此,禁海令被废除。
当这个消息传下去,果然如堵胤锡所说的那样,那沿海百姓人人欢腾。
他们之前因为朝廷的禁海令,使得每一次出海,那收获都要被别人拿去大半不止,即便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
但是现在禁海令一废除,他们再也不用跟孙子一般的讨好巴结那些官员了,每一次出海也可以堂堂正正的出去了。
不但如此,有了大明水师的保护,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海上运气不好,遇上了强盗,会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