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前些日子礼部左侍郎刘汉文便上书,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又有了眼疾,于是请求回家养老,弘光皇帝因为迷恋戏曲,一直没时间批复,现在却是没想到瞌睡来了送枕头。
“爱卿所言甚是有理,朕这便准了刘爱卿。”
而后弘光皇帝便是立即在旁边太监的帮助下,找出了刘汉文的折子,提笔高兴的批复了。
批复完后,弘光皇帝便是对堵胤锡道;“堵爱卿,礼部左侍郎的官位可是不小,爱卿以为如何?”
礼部别看只是负责一些大典仪式,还有外国使者来了后,安排接待之类的事务,看着细碎,没什么好大作用,但礼部却是六部之首!
有道是礼乐崩坏,礼乐崩坏,这“礼”乃是古人最看重的,所以很自然,礼部的地位便是最高,即便是掌管百官升迁的吏部,尽管实权最大,但在名义上还是比礼部矮一头。
所以弘光皇帝说礼部左侍郎官位不小,这也不是空话。
不过纵然礼部地位非常崇高,但是在如今这样的乱世,礼部对这个天下局势所起到的作用,实在是非常有限,
所以很显然,堵胤锡志不在此。
但是君王所命,堵胤锡又不可能去讨价还价,失了臣子本分,所以堵胤锡纵然心里也是并不情愿做这个官位,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毕竟礼部左侍郎这个官位也不小,可以在朝堂上有一个站脚的地方,以后也可以直接参与朝堂上的事务,总比在家里蹲着强。
弘光皇帝见堵胤锡并不十分高兴,自然也是知道堵胤锡的想法。
这堵胤锡时常发表长篇大论,说的都是救国救民的道道,在私下里堵胤锡也曾经说过,若是能够在兵部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可以提调大军,为朝廷征战,为天下做事情。
但是现在兵部已经满满当当,也安排不进人,所以弘光皇帝也是没办法。
要说奸臣之所以能够成为奸臣,并且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和依赖,那不是没道理。
这时候马士英见弘光皇帝这样的神情,立马也是了然于胸。
而后马士英便又站出来,道:“皇上,兵部右侍郎马良马大人本是礼部出身,对我朝各项典章礼仪皆是熟悉,如今在兵部任职,反而是才不对章!
不如便升马良马大人为礼部左侍郎,让其从事自己熟悉的植物,而后再委任堵胤锡堵大人就职兵部右侍郎,不知皇上以为如何?”
弘光皇帝听了,大喜,看马士英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这个办法可真是好,一下子便是皆大欢喜。
“爱卿以为如何?”弘光皇帝高兴的对堵胤锡问道。
堵胤锡见如此安排,自然也是非常高兴,尽管兵部右侍郎在官职上没有礼部左侍郎的官阶高,但是官阶的高低一直就不是堵胤锡所关心的,
他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办事!
所以堵胤锡听得自己可以就任兵部右侍郎的官职时,便是极其高兴的答应下来了。
而后弘光皇帝又和堵胤锡闲话了几句家常,最后才是让堵胤锡退下。
第三百三十一章 李起入京
离开皇宫,堵胤锡顿感神清气爽,只感到自己焕发了第二春。
刚出宫,堵胤锡便是瞧见自己的至交好友陈子龙,只见陈子龙已经是在宫门外等候。
“仲缄兄,子龙已在酒楼为你精心备下一桌接风酒宴,还请仲缄兄大驾光临。”
“人中贤弟客气了。”
堵胤锡高兴的答应一声,而后便是跟着陈子龙去到酒楼,欣喜赴宴。
酒桌上,两人皆是感慨万千,陈子龙道:“仲缄兄,此次你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前番离去之时,仲缄兄还名不见经传,而此次回京,兄已名满天下!
兄之才能,实乃我辈之楷模。”
堵胤锡谦虚的摆了摆手,“贤弟言重了。”
说完,堵胤锡颇为有些心事重重的喝了两杯酒,见此,陈子龙不禁问道:“仲缄兄可是有烦心之事?”
堵胤锡在陈子龙面前也没什么隐瞒的,于是将心中的疑惑道出。
“贤弟,实不相瞒,我一直在心里便有疑惑,定王殿下虽然在见我之前,确实是出了这三道难题难我,但是细想之下,这三道难题却实在不甚困难。
事过之后,我曾百般回忆,若真的定王殿下有心要刁难于我,这是不是有些太过简单?
而且自从见过殿王殿下后,我的名声便是越传越大,感觉有点出奇了,仿佛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着一般,这让我感到有一些惶恐!”
陈子龙进士及第,自然也不是一般人,听了堵胤锡这话,便是不由得在心里过了一遍“定王三难堵胤锡”的故事,
而后便是说道:“此事确实其中颇有些蹊跷,但不论如何,也不管背后有没有人在推,不管怎样,仲缄兄都是最受益的人。
并且如今也成功的通过这件事情,仲缄兄位列兵部右侍郎,可以直接参与决断兵部事务,这正好也全了仲缄兄的心中抱负。
既如此,仲缄兄又何须多想,一切顺其自然,岂不更好!”
堵胤锡听了陈子龙这话,一时间也是豁然开朗。
是啊,想不明白又何须多想,如此,岂不是自寻烦恼。
看开之后,堵胤锡心情大好,和陈子龙连连举杯畅饮,好不痛快。
此后又是过了两天,堵胤锡正式到兵部走马上任。
一到兵部,堵胤锡便是立即推行自己的主张,和许多兵部同僚畅谈连李张,平鞑奴的政策,将个中厉害一一剖析。
在堵胤锡的影响下,许多兵部官员也是渐渐对堵胤锡的主张有了了解,并且也慢慢的开始认同。
但就在之后不久,一个重要消息便是传来,震惊弘光朝野。
原来吴三桂已经在河南招兵买马,麾下大军据说已过五万之数,已成大患。
虽然此时吴三桂还未明确打出反明大旗,但是鉴于吴三桂之前的过往表现,他的行为不得不引起弘光朝廷的重视。
所以很快,在朝堂上便是展开了一场关于吴三桂的议论。
以马士英为首的主战派,他们主张派出江北四镇之一的黄得功,让他前去攻打吴三桂,将其剿灭,以绝后患。
而以史可法为首的人则是主和派,主张安抚招降,希望可以将吴三桂再度收编,回归大明朝廷,
这样既可免了刀兵之灾,节省许多军饷钱粮,又可增添大明王朝的实力。
至于堵胤锡,他则是主张先招后剿,认为吴三桂既然和清廷反目,在无根漂浮之下,必然也希望有一方势力可以投靠,
所以不如先行对他招抚,以天下大义为感召,使其改正归明。
若是招抚失败,再出兵不迟。
弘光皇帝对军事上的事情一直以来便是两眼抓瞎。
当然,不光是军事上,就是对民政上的事情,他也是两眼一抹黑,凡事都是以马士英的意见为主。
此时弘光皇帝见马世英在朝堂上为主站争的面红耳赤,弘光皇帝下意识的便是认为马士英的观点应该是正确的,
于是便也采纳了马士英的主张,认为即刻出兵剿灭吴三桂,当为最紧要的主张。
堵胤锡见弘光皇帝心意已决,便是最后请命道:“皇上,黄得功生性高傲,加之如今又有拥立之功,性格日益嚣张跋扈,寻常监军必不可制他!
故,微臣请命,添为监军,一路监督黄得功大军出兵河,南,还请皇上恩准。”
弘光皇帝见堵胤锡竟然是不顾危险,主动请命去当监军,英勇报国之心可谓让人钦佩,不由得,弘光皇帝也是对堵胤锡暗自点头。
而后弘光皇帝又看了一眼马士英,见马世英也是点头,于是弘光皇帝便准其所奏,命堵胤锡手持尚方宝剑,随黄得功所部去河南剿灭吴三桂。
堵胤锡得令后不敢怠慢,散朝后便是立即动身,赶去黄得功大军之中。
按下这些暂且不表,单说堵胤锡离开不到三天时间,李起便是奉诏来到南,京,面见弘光皇帝。
这一天南,京城可谓是万人空巷,人人皆是跑到大街上夹道恭迎李起。
别看前翻李起自污,成就了堵胤锡的名声,但是这一点自污也不会对李起的名声造成很大的损害,毕竟李起的身份摆在这里。
先帝三皇子,并且还是如今硕果仅存可知的先帝龙裔,不但身份尊贵了得,而且还立下了不世战功,先斩满达海,后杀阿济格,两蹶名王!
并且还杀死鞑子一万多人,这可是自大明和鞑子交战以来从未有过的胜利战果。
若是大明早两年打出这样的胜仗,那么鞑子根本就不可能有入关的机会。
这般的滔天巨功,又怎么可能因为那一点点自污而受影响呢,不过是小节而已。
同样代表弘光皇帝前来迎接李起的是内阁首辅马士英。
此时只见马士英引领着数位朝中大臣,顶着太阳,在南京城外十里长亭等候,前来迎接李起,这待遇也可谓是隆重非凡,给足了李起的面子。
李起似乎也很高兴,只见他轻车简从,不过只带了三十几个人前来而已。
第三百三十二章 面君见驾
若非身份确认无误,别人还以为这只是哪个富家公子哥的出行队伍,又怎会想到堂堂定王李起,竟然只带了这么点人便来了京城。
要知道他给堵胤锡送行,那还派了两百人呢!
跟随李起一同前来的是顾炎武,刘桃树,魏千章,魏万章等人。
只见刘桃树他们三十余人亦步亦趋的跟随在李起和顾炎武的身边,时刻保护着李起和顾炎武的安全。
一进入南京城,面对着热情欢呼,兴高采烈的百姓,李起也是分外感到亲切。
这些人之所以这样对自己热情,一来是自己斩杀鞑子立下了大功,给他们出了一口气,
二来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自己是崇祯帝的三皇子,他们与其说是在欢迎自己,还不如说是在欢迎崇祯帝!
别看崇祯帝把大明治理的一日不如一日,但是那勤政爱民,艰苦朴素的名声却是没的说,老百姓都认,都说他是一个好皇帝。
李自成打进京城的时候不也是说嘛,皇上是个好皇上,奈何满朝官员腐烂透顶,终致大明民不聊生,大厦将倾。
死对头李自成都这样说,普通百姓对崇祯帝怎么样的看法,可想而知。
现在崇祯帝在京城城破的最后一天,宁死不降,宁死不逃,最后在煤山自缢,这般的刚烈节气,试问百姓何人不为之动容!
所以爱屋及乌之下,百姓此刻对于李起也自然是分外的热情,只把对崇祯帝的敬仰全部都转到了李起身上。
感受着一众百姓的亲切,李起也是动容,不住的对众人拱手回敬,脸上也挂着亲近和蔼的笑容。
李起这般的亲近之态,只把前来迎接的百姓们感动的是不能自己,许多百姓忍不住便是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李起似乎也是情到深处,不能自己,感觉只是拱手和微笑,并不能满足自己的情绪表达,
于是李起亲自走到百姓中间,对他们好言安慰,问了几句家常里短,甚至还和几个老者握了手。
李起这般姿态,只把那几个老者,还有身边的百姓看的是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扑通”一声,他们便是跪倒在地,口称“定王千岁”。
这一下犹如多米若骨牌一般,他们一跪,“哗啦啦”的便是有无数的百姓跟着跪拜,只一瞬间,李起面前便是跪下了一片。
李起见此,只是不住的扶起他们,但扶起了这边,那边又跪下去了。扶起了那边,这边又跪下去了,
如此反复,场面温馨感人。
马士英见李起这么得人心,面上虽然在高兴的笑着,看着,但是眼神里却是充满着深深的担忧,
“定王如此得人心,身份战功又如此了得,一旦寻得良机,举旗造反,试问天下何人可制!”
马士英目光之中闪过一丝狠毒。
“殿下,时候不早了,皇上还在宫里等着呢!”最后见天色己晚,马士英便来催促。
李起也不敢再多耽误,最后同百姓们宽慰了几句,而后跟着马士英便是进宫面圣了。
南京城,皇宫,奉天殿。
此时的弘光皇帝高坐大殿龙椅之上,挺直了腰板,瞪大了双眼,努力作出一幅有气势威严的模样。
这般样子,好似丑媳妇见公婆,他才是那个丑媳妇一样,那是显得颇为有些紧张。
但是李起却是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弘光皇帝不由得是有些急了,道:“为何定王贤侄还未来?”
有司礼部官员出班道:“微臣回皇上话,定王殿下此时己入京城,只因京城百姓热情迎接,以致耽误了一些时间,时已至此,想来当是快了。”
弘光皇帝听罢,嘴角强自挤出一丝笑容,道:“定王贤侄深受百姓爱戴,朕心甚慰。”
一众大臣听了,也无人敢回话,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