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赵为帝- 第1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人并肩朝着外面走去。
    必须要指出来的是,虽然暴鸢和芒卯在战阵之前有一些口角,但那只是因为他们都希望能够尽可能的保存自己国家的实力罢了。
    将目光放到整个战国七雄的局势之中来说的话,魏国和韩国之间的盟友关系反倒是最牢固的。
    从地图上一看,魏韩两国的东边是齐国,西边是秦国,南边是楚国,北边是赵国。
    这一个个要么是以前的霸主级国家,要么是现在的霸主级国家,要么是雄心勃勃准备成为新霸主的准霸主级国家……就没有一个好惹的。
    所以为了生存,韩魏两国的友谊自然是必须得源远流长才行了。
    因此,暴鸢和芒卯聊天的时候气氛是相对而言比较轻松而诚恳的。
    暴鸢边走边道:“芒卯将军,你看这白起和乐毅之间明显不对付,怕是将来必有一战啊。”
    芒卯耸了耸肩膀,有些无所谓的说道:“齐国战败,七大战国之中必然有一个新的国家取代齐国成为霸主。以如今这天下局势而言,新霸主非赵即秦,这两人分别是赵国和秦国大将,若是能够看得对眼,那反倒是咄咄怪事了。”
    暴鸢一想好像还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看了看左右无人,便笑道:“若是这赵秦相争,对于你我两国而言倒也是好事了。”
    当年秦齐相争的时候,两大强国就是争先恐后的拉拢韩魏两国,那段时间韩魏两国可是得了不少好处。
    别的不说,函谷关一战韩魏两国就赚得盆满钵满,只可惜后来伊阙之战全都输回去了。
    一想到这里,暴鸢就不由得看了一眼面前几十步之外那个已经快要走到大门口的秦国将军身影。
    该死的白起。
    芒卯并未察觉到暴鸢心中的思绪,或者说他此刻的注意力并没有在那方面,稍微思索了一下之后,芒卯轻轻的叹了一口气,道:“暴鸢将军所说的前景固然是好,但是在某看来,可真就未必啊。”
    暴鸢愣了一下,道:“芒卯将军为何有此一言?”
    芒卯道:“暴鸢将军莫非忘了,这秦国和赵国实际上行的都是法家之道,也便是所谓的霸道。只有齐国因为稷下学宫之缘故,行的乃是儒家之王道。王道之下,方才有了齐国和你我两国联合的函谷关之战,但这霸道嘛……恐怕,将来的伊阙之战又要再一次的发生了。所以某觉得,恐怕将来你我两国的日子,会更加的难过了。”
    暴鸢听了芒卯的这番话,微微睁大了眼睛,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是好。
    ……
    大梁城的宫殿之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气氛相当激烈的讨论。
    孟尝君整个人的脸色涨红,说话的时候口沫横飞:“大王,如今正是大魏崛起的大好时机啊!只要魏赵一同进军,攻破了临淄之后便可平分整个齐国!到那个时候,天下诸侯虽多,又有谁敢瞧不起大魏?文侯、武侯之盛世再临,亦并非空谈啊!”
    面对着孟尝君的极力进谏,魏王却多少显得有些迟疑。
    过了好一会之后,魏王才道:“孟尝君啊,你的意思寡人自然是了解的,但是你也要考虑一下,这临淄……当真有那么容易被攻破吗?”
    孟尝君十分激动的说道:“大王,齐国在陶邑和高唐两次大败之后,早就已经丧失了能够防守的力量,难道大王没有发现那赵主父力主继续进攻吗?这便是因为赵国人也看出了这一点!如今齐国兵力空虚无比,加上人心震动,只要打到临淄城下,那临淄必然被攻克!临淄一克,便是齐国灭亡之时。大魏若是不参与进去的话,一切就和大魏无关了!大王,请三思啊。”
    面对着孟尝君的劝说,魏王只是沉吟不语,直到被孟尝君说得急了,才道:“且让寡人考虑考虑。”
    孟尝君再三劝说未果,心中也是愤怒,干脆负气而去。
    看着孟尝君离去的身影,魏王的眼底也不由得闪过几丝阴霾。
    孟尝君离开之后,在场的几名魏国大臣面面相觑,终于有人忍不住说道:“大王,这孟尝君身为臣子却如此咄咄逼人,实在是太过分了!”
    又有人道:“大王,孟尝君如此极力劝说大王伐齐,无非是想要借机扩大他的薛邑封地,将周围齐国土地吞并。大王不可为了他的一己之私而让大魏利益受损啊。”
    还有人道:“大王,齐国如今虽然大败,衰落已经成为定局,但是孟尝君所言的攻破临淄覆灭齐国,未免也太过匪夷所思了一些,臣以为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今秦韩都已经开始退兵,若是大魏继续攻伐的话,万一被秦韩来了个背后偷袭又该如何?为今之计,应当稳稳吃下大宋和方与两郡,便足矣。”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
    孟尝君偌大的名气,从齐国入魏直接出任相邦,也不知道绝了多少魏国大臣的念想。
    加上孟尝君其人心高气傲,行事又颇为霸道,自然又更加不为众人所喜,以至于今日一走之下竟然遭到了同僚们的群起而攻之,就连几个往日和他颇为亲善的魏国大臣也是一言不发,没有任何想要为他解释的意思。
    而且这些大臣们的话也不是单纯对孟尝君的攻讦而已,魏王仔细一想,发现他们说的其实都挺有道理的。
    魏国毕竟不是当年的那个霸主魏国了,和赵国一起平分齐国?孟尝君作为曾经的霸主国相邦自然是敢这么想也敢这么做的,但从魏王这么一个朝不保夕的二流国家大王立场而言,他更愿意安安稳稳的开疆拓土,小富即安。
    一举灭掉齐国,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大了,对于魏国来说,野心太大不是好事,甚至反而可能会把自己个撑死!
    饭,还是得一口口吃才行啊。
    况且,现在魏国又不是没有好处。
    宋国的富裕那是天下皆知,陶郡是秦国的,寡人也不去和秦国抢,只管拿到剩下来的大宋郡和方与郡,同样美滋滋不是?
    魏王一念及此,长出一口气:“行了,寡人明白了。传令到高唐,让芒卯速速回师,驻守大宋郡和方与郡吧。”
    ……
    秦国,咸阳。
    秦王高坐上首,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不仅仅是秦王,穰侯魏冉同样也是喜上眉梢。
    两大秦国头面人物都是如此,大殿之中的秦国众臣无论是身为哪一派的,自然也都是喜气洋洋。
    打了胜仗,自然是开心的。
    魏冉开口道:“大王,高唐城一战大破齐军,为大秦之前的函谷关之战而雪耻,究其原因乃是大王领导有方,臣不胜敬服!”
    魏冉说完之后,恭恭敬敬的朝着秦王行了一礼。
    魏冉这么一带头,大殿之中自然是一片马屁如潮。
    秦王面带笑容的看着魏冉,心中却好像吃了个苍蝇一般,原本的好心情一下子少了不少。
    这魏冉为什么跳出来对秦王大加吹捧呢?当然不是因为魏冉突然想明白了,不再跟秦王争权夺利了,而是因为……陶邑。
    众所周知,魏冉一直以来都想要陶邑作为封地。
    现在这高唐都打下来了,陶郡眼看就是秦国的领土了,魏冉这时候跳出来示好,那意思就再明显也不过了。
    赶紧把陶邑封给我啊!
    秦王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番,有些不情愿的朝着身边的一名寺人招了招手。
    老寺人会意,立刻向前两步,拿出一份早就已经拟定好的诏书念了起来。
    “穰侯魏冉公忠体国,对大秦多有功劳……今将其封邑迁至陶郡,食邑十万户!”
    魏冉闻言顿时大喜过望,直接朝着秦王拜倒:“臣谢大王隆恩!”
    秦王看着魏冉这个样子,心中别提多腻歪了。
    依照秦王的心思,别说是陶郡了,就是一个陶邑城他也不想给的。
    但没有办法,魏冉不但有太后的支持,而且在外面还有赵国给他背书,这一里一外两大压力之下即便是秦王也无可奈何,干脆大笔一挥将整个陶郡都给了魏冉,也算是在太后那边卖个好。
    总有秋后算账日。
    秦王忍住心中的不适,好生勉励了魏冉几句,一时间大殿之中一片君臣相得的景象,也是引来了无数赞叹,作为大殿角落的史官更是奋笔疾书,颇多褒扬。
    终于,双方的演戏节目圆满结束,进入了真正的议事环节。
    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白起究竟要不要从中原抽身。
    秦王咳嗽一声,道:“从眼下的局势来看,那赵主父如今明摆着是想要继续进攻齐国,攻克临淄甚至谋求更多的东西,有人向寡人建议大秦应当也在其中插上一脚,让白起继续率军配合赵国伐齐,所得收益自然是和赵国平分,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秦王在接到了高唐城的战报之后又产生了新的心思,这才再次拿出来作为讨论。
    主要是……齐国输得太惨了,几乎是连底裤都要输掉了。
    这让秦王觉得,自己和大秦或许可以从齐国那边得到更多的东西。
    然而秦王的这个议题刚刚抛出来,就遭遇了魏冉为首众多秦国大臣的反对。
    魏冉正色道:“大王,白起将军在中原征战已经将近半年,士兵们多已开始思乡,况且如今中原又是雨季,加上秋收将至,实在是不宜继续作战下去啊。再说了,就凭那赵国一国之力,又能从齐国那边得到多少东西呢?”
    秦王看了魏冉一眼,知道自家这个舅舅其实就是巴不得秦国这边早点结束战争,他好赶紧派人去接手陶郡。
    只不过魏冉这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理由也是相当充足,加上附和者甚多,倒让秦王一时间有些无法反驳。
    再转念一想,陶郡虽然是魏冉的封地,但本质上还是秦国的领土,秦国获得了陶郡之后就等于是在中原打下了一颗钉子,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更何况秦国还把义渠也拿了回来,两个郡的土地和人口摆在这里,收获不可谓不丰厚了。
    这么一算的话,魏国的大宋郡和方与郡也就那么回事。
    至于四国伐齐的发起者赵国,现在的收获也就一个高唐城和小半个河间地,算起来甚至还没有秦国多呢。
    退一步说,赵国就算真的能孤军攻破临淄,难道还能灭了齐国不成?
    一想到这里,秦王自己都忍不住露出了一丝微笑。
    或许是寡人真的想多了。
    罢了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就让这赵国人放手好好的捞一次吧。

第208章 燕王?往后稍稍(4。2K,一万三更新完毕,求订阅)
    邯郸。
    赵何的声音在宫殿之中颇为响亮。
    “寡人必须要说一句,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是无知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无知,也不是说他们生来就是低人一等。其实要寡人说的话,所有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最终决定他们成为什么样人的归根结底是父母和老师,还有他们成长的人生路上所经历的事情。
    简单的说,当你出生成为寡人的儿子之时,你就已经超越了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你就注定要成为一个引领华夏世界的人。寡人这么说不是为了让你骄傲,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当有一天寡人的生命走到终点,你便会加冕为王,那个时候,寡人希望你……哎呀!”
    赵何猛的把头一偏,正好躲过了一股迎面而来的淡黄色水柱,然而赵何心中才刚刚产生庆幸的情绪,随后脸色就是一变。
    头是躲过了,但衣服还是被小赵谦给尿湿了。
    赵何又好气又好笑,伸出手指对着刚刚作恶的那只昂首朝天的小雀儿就是一弹:“没大没小,胡闹!”
    “哇!”回应赵何的是一阵婴儿的大哭之声。
    一旁早就已经守候在旁的王后哭笑不得的接过赵谦,埋怨道:“大王,谦儿才几个月大,话都不会说,怎么能够听得懂你这些大道理呢?有什么话等到谦儿长大一些再说也不迟。”
    赵何哈哈一笑,抖了抖自己湿漉漉的肩头和衣袖,不以为意的说道:“王后这你就不知道了,其实咱们赵国这边有个习俗,那就是孩子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应该给他听一些诗和曲子,也就是所谓的‘胎教’。这样的话长大之后他就会成为一个高雅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一个能够为人民服务的人。
    咱们赵国有一个年轻但却已经小有名气的儒者叫做荀况,他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一个大王对国家、对他的子民没有任何的贡献,那么这个大王的统治就是风雨飘摇的孤舟,随时都会被他暴怒的人民掀起的滔天巨浪所掀翻。你懂吧?所以呢,这个胎教其实是很重要的,但是错过就错过了也不要紧,咱们现在从婴儿开始抓起,那也是来得及的。”
    王后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