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残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补残明-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汪克凡却与他意见相左,崇阳只是一座小县城,城中能容纳的军民有限,太多的败兵百姓帮不上什么忙,更重要的是,楚王的号召力是一柄双刃剑,岳州府的官兵未必会拼死相救,树大招风,倒可能把满清的主力引过来。

    一番解释之下,许秉中如梦初醒,立刻同意了他的意见。汪克凡派了一队士卒,把楚王送往常德府堵胤锡处,只是强行留下了太监王洲,还有那四百多名矿徒。楚王急于脱身,并不在乎一个阉人家奴的生死,连王洲的面都没见,就匆匆逃离了崇阳。

    汪克凡带着吕仁青,来到了软禁王洲的小屋,王洲一见是他,又怕又怒,惊慌不定。

    “你,你来干什么?还不放我出去,我要面见楚王殿下!”

    “王公公不要生气嘛,以后咱们同营为将,就和兄弟姊妹一般亲近……”汪克凡刚刚说到一半,王洲立刻叫了起来。

    “谁和你是姊妹?谁和你是姊妹!咱家虽然身有残疾,也是堂堂七尺男儿……,还有,同营为将是什么意思?”

    汪克凡脸上闪过一丝尴尬,真是敏感的玻璃心,一不留神就伤害了他,以后得注意点。他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嗯,奉楚王口谕,命中官王洲参赞恭义营军务,兼任第十八哨哨官,受守备汪克凡节制,协助守卫崇阳……”

    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王洲木呆呆愣住了,好半天才一屁股坐到床上,嘴里喃喃自语:“王爷这是不要我了,不要我了,这是让我去送死呀!”

    “王公公这话就不中听了,难道我等将士守卫崇阳,都是送死不成?”汪克凡和颜悦色地劝道:“汪某也是惜命之人,不会带着大家送死,无论如何,都会保王公公平安无事……,嗯,介绍一下,吕仁青你是见过的,他是你的副哨官,以后多亲近亲近……”

    ……

    跟着汪克凡出了小屋,吕仁青仍是满脸涨红,兴奋异常。

    他加入恭义营以来,一直担任书记官等文职,不受重用,今天突然做了副哨,哨官王洲还是个傀儡,简直是一步登天的感觉。

    “仁青,你是不是一直有怨气,怪我不让你领兵?”汪克凡突然发问。

    “吕山不敢。”吕仁青忙说道:“我只是志在疆场,不愿每日埋首案牍,天天跟文字账目打交道。”

    “你和滕双林家世不同,就算给你个哨官,你能招来兵么?招来的兵肯听你的命令,卖命杀敌么?……”

    兵为将有,节节相制,在汪克凡的部队里,基层军官都是哨官的心腹之人。吕山是个穷秀才,家里没有依附的佃户,在乡里也没有号召力,就没有可以担任基层军官的班底,如果胡乱招些散兵游勇,战斗力得不到保证,指挥上也会失去控制。

    “这些矿徒都是难得的兵源,从里面选上二百人编成一哨,给你两个月的时间,把他们练成一支可战之兵。”汪克凡嘱咐道:“咱们恭义营练兵的法子你都见过,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向汪晟他们几个请教……还有,王洲要看紧点,一定不能让他跑了,当个幌子稳定军心。”

    “吕山惭愧,从前不懂云台兄的一片爱护之情。”吕仁青深施一礼,赔罪表态:“末将必定奋勇杀敌,纵然肝脑涂地,也誓死不悔!”

    汪克凡点了点头。

    “嗯,那个会用火药的捻子,就放在你身边当个亲兵吧。这个人将来有用,把他给我看好了。”他加重语气说道:“哪怕全军覆没,只要你没死,就得保证他还活着!”
………………………………

第七章 向崇阳进兵

逃难的百姓越来越多,到最高峰的时候,每天都有上千人经过崇阳,除了继续挑选工匠之外,汪克凡又从敦厚的农民中挑了数百青壮,交给孟宝帮助守城。

    诡异的是,一场早春的小雨后,逃难的人流突然断了,从最高峰的每天上千人,迅速降到几十人,几个人,最后连着三天一个人影都没见到。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大军过境的迹象,该跑的百姓已经跑了,剩下的想跑也跑不了……

    从蒲圻到崇阳的官道上,一支大顺军正在急匆匆地赶路,将旗上一个斗大的“袁”字,旗下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脸上线条分明,眉头紧锁。

    袁宗第,李自成麾下大将,大顺朝绵候,右营制将军。

    右营是大顺军的五大主力之一,袁宗第最多时有二十几万人马,刘体纯、刘体统两兄弟,以及郝摇旗、王进才等人都是他部下的将佐,不过,此时他身边只有数千士卒。

    满清入关以后,大顺军连战连败,损失惨重,袁宗第的右营驻扎在河南一带,没有参加北京之战,相对还比较完整。但是武昌府一场大败,袁宗第担任后卫,阻拦阿济格的追兵,连番苦战之下,好容易跳出清军的包围圈,部队却被彻底打散了,和李自成也失去了联系。

    武昌府的船只都被左良玉带走,大顺军从荆州等地又调集了一批船,武昌失守的太快,这些船又落到清军的手里,李自成离开武昌之后,只好从陆路前往江西,现在到了哪里,袁宗第也不知道。

    袁宗第对此非常担心,大顺军全靠两条腿行军,清军却可以乘船追赶,如果李自成不离开长江沿线,肯定无法摆脱阿济格的追兵。但是,离开长江沿线就等于放弃了便捷的水路,难以跳出清军的重兵合围,河南、江西、湖广……除了清军就是明军,无论南下北上,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反而更加危险。

    要解开这个死局,只有尽快攻占九江府,在当地征集船只,前往长江下游明军兵力薄弱的地区。这是李自成离开武昌府时就定下的方案,袁宗第突围之后,也立刻绕路赶往九江府。

    他不得不绕路,长江沿岸到处都是清军,袁宗第避开他们,打算走崇阳、通山一线进入江西。

    这条路相对安全一些,但通山一带都是山区,人烟稀少,袁宗第的部队好容易才突围,携带的粮食不多,进入通山之前必须要进行补充。

    无奈的是,一路路过的村庄十室九空,百姓们都逃了个精光,他有心离开大路,找几个富庶的村寨打粮,清军将领博尔辉的追兵却紧紧跟在后面,让他腾不出手。袁宗第无奈之下,干脆急行军直奔崇阳,准备到那里暂作休整。

    袁宗第以为,崇阳的明军应该早就跑掉了,只希望城里还有些百姓,还有些丢不下家产没有逃走的缙绅大户,可以征集足够的粮食,但是斥候带回来的情报却出乎他的意料。

    崇阳,竟然还有一支明军驻守。

    ……

    从咸宁到蒲圻的官道上,一支清军正在急匆匆地赶路,追赶袁宗第的农民军。

    领兵的清军将领是个三十多岁的满族汉子,身材粗壮,头大脸阔,浑身上下透出一股剽悍的气息,身后一面三角型的白色织金龙旗,表明他特殊的身份。

    博尔辉,阿济格麾下大将,正白旗二等甲喇章京,署巴牙喇纛章京。

    章京是满语,从汉语的“将军”二字演变而来,甲喇也是满语,后金实行八旗制度,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二等甲喇章京,类似于明军中的参将,而巴牙喇纛章京,则是大名鼎鼎的白甲兵指挥官(白甲兵就是巴牙喇兵,满清最精锐的部队),那面三角型的织金龙旗,是巴牙喇营独有的军旗。

    但是,博尔辉只是“署”巴牙喇纛章京,换句话说,他只是正白旗白甲兵的代理营官,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兵权。

    从后金时期到迁都北京,满清的政治军事制度不断进行调整。皇太极当政时期,将八旗兵的主力红甲改为披甲,部分精锐并入白甲兵,同时,八旗白甲兵分编为八个巴牙喇营,各设巴牙喇纛章京统领,巴牙喇纛章京直接听命于皇太极,不受各贝勒的管辖,皇太极通过这种手段,掌握了各旗所有的精兵。

    满清入关之后,一直保留着巴牙喇营这个编制,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正白旗巴牙喇营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博尔辉能担任这支王牌部队的指挥官,代表着他深得多尔衮信任,八旗之中,不知有多少武将妒忌得两眼发红,在暗中冷嘲热讽,指指点点。

    博尔辉对这些风言风语不屑一顾,他能有今天这个地位,都是一刀一枪,在战场上拿命挣来的前程。

    他是正统的白甲兵出身,从最低层的披甲干起,作战悍不畏死,天聪三年当上巴牙喇壮达(队长),阵斩赵率教的副将,提拔为三等甲喇章京,十几年来积累战功,先后授予、提拔、担任世职牛录章京、刑部理事官、世职二等甲喇章京,署巴牙喇纛章京……

    在战场上打滚厮杀了这么多年,博尔辉已经变成了一个冷酷的职业军人,在他身上,保留着更多后金时期的野蛮气质,并不喜欢如今大清朝廷的各种变化。

    比如这个巴牙喇纛章京,他当初就坚决推辞不干,最后还是多尔衮亲自责问,才勉强接受了这个职务。

    在博尔辉年轻的时候,能够加入巴牙喇营,成为一名白甲兵,是每一个八旗子弟最高的荣誉,但这几年巴牙喇营不断扩编,人数比原来多了一倍。满清人口有限,征兵的标准只能跟着降低,白甲兵新兵的素质越来越差,和早年的红甲已经没多大区别。

    这样的白甲兵,是对巴牙喇兵这个称号的侮辱,更令博尔辉难以接受的是,如今的白甲兵渐渐沦为王公贝勒的护军,成年不上战场,却和那些“二等虾”、“三等虾”混在一起。(满清侍卫,别称“虾”)

    在博尔辉看来,那些王公贝勒身边有侍卫就足够了,巴牙喇营的主力也不用总留在北京城,应该把白甲兵都派到战场上来,像他们的先辈一样,砍下上百敌人的首级,才能无愧于巴牙喇兵这个称号。

    但是,多尔衮却对他的牢骚毫不理会,强逼他担任正白旗的巴牙喇纛章京,直到他的父亲指点迷津,博尔辉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这里面牵扯到主子之间的矛盾,白甲兵直属于顺治皇帝,实际却控制在多尔衮手中,巴牙喇营招收的八旗青壮越多,各个贝勒亲王掌握的精兵就越少……,简单一句话,如今的八旗已经不是老罕王(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王公贝勒的兵权太大,无论皇太极还是多尔衮,谁当主子都不放心。

    至于数千巴牙喇精兵始终留在北京,就更加意味深长,北京虽然已经是安全的大后方,但多尔衮防的不是外人,防的就是大贝勒豪格,和辅政叔王济尔哈朗……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太多,让博尔辉悚然而惊,他当天就收拾行装,赶往阿济格军中效力。作为一员武将,没必要操心主子之间的家事,服从命令,专心打仗才是正理。

    跟随阿济格一路杀进湖广,武昌之战中,博尔辉和袁宗第打了一场恶仗,以数千人马击溃对方一万多人,这其中,跟在他身边的五十名白甲兵起了关键作用。

    正白旗的白甲兵一共只有几百人,大部分留在北京多尔衮身边,阿济格那里又留下一批,博尔辉身为巴牙喇纛章京,手边却只有五十名白甲兵。但是,这五十名白甲兵却组成了一个锋利的箭头,带着数百名披甲反复冲杀,摧枯拉朽,冲垮了袁宗第的阵型。

    不过那袁宗第也是善战之将,在全军崩溃之前,带着大部分精锐及时撤出了战斗,一路向东南方向逃窜,博尔辉死死咬在后面,从武昌府一直追到了蒲圻。

    根据斥候报来的消息,袁宗第没有在蒲圻停留,而是向崇阳方向加速行军,有渡过隽水河,窜入江西的迹象。博尔辉当即下令,全军轻装向崇阳前进,一定要在袁宗第进入山区之前截住他。

    ……

    从蕲州到通山的山路上,一支大顺军正在急匆匆地赶路,将旗上斗大的一个“郝”字,旗下是个三十多岁的高大汉子,外表粗豪,相貌忠厚,但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他的两只眼睛滴溜溜转个不停,又透出几分狡黠和精明。

    郝摇旗,大顺军右营裨将,袁宗第的部下。

    作为陕西起事的老兄弟,郝摇旗追随李自成多年,但始终不得重用,别人早就封侯封伯,他还是个裨将,离着袁宗第差了好几级,不过此时此刻,他手下的人马远远超过了袁宗第,足有两万多人。

    这件事也是巧了,武昌大战的时候,郝摇旗负责押运粮草,大顺军被阿济格击溃之后,长江两岸到处都是断粮的败兵,郝摇旗手里却有几百石粮食,趁机大量收编败兵,部队轻松扩充到两万多人。

    这个时候,郝摇旗按道理应该到九江去,和李自成的主力汇合,但是清军已经追了上来,如果继续沿着长江向东走,免不了接连恶战,甚至被清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