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残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补残明- 第3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重要的是,张天禄既然拿出这么个态度,就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俗话说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果然,张天禄给他下了死命令,让他率领残部向贵池外围的馒头山发起进攻,如果取胜,可以将功赎罪,如果再一次打败仗,必定严惩不贷。

    虽然明知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卜从善哪敢讨价还价,老老实实地领了军令,乘小舟下船上岸,准备返回自己的军营。

    “他娘的,起码没有挨打!”卜从善是个乐观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活得没心没肺,他本来已经做好了挨军棍的准备,张天禄却没提这个茬,他也就逃过了一劫。

    当然,卜从善非常清楚,张天禄肯定不是忘了,而是急着让他去送死,所以才免了这顿理所当然的军棍……噼里啪啦一顿军棍把他打坏了,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到船上养伤,不用去攻打馒头山。

    馒头山就在贵池附近,是贵池周围唯一的制高点,不用派斥候查探就可以肯定,楚军肯定驻有重兵防守。卜从善手下却只剩四百多人的残兵败将,其中一半还是丢弃盔甲武器的溃兵,想要攻下馒头山,不啻于痴人说梦。

    “这是借刀杀人,逼着我去送死啊!”

    卜从善之所以人缘差,是因为性格扭曲又太自私,却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与之正相反,他就是因为算盘打得太精,处处不让人,总爱卖队友,才把同僚都得罪光了。

    “他娘的,干不下去了!”他看着那艘高大的帅舟,狠狠吐出一口唾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大不了再向明军投降,领着他们杀回来,挤了你张天禄的卵子!”

    主意拿定,卜从善勒缰绳扭转马头,带着几名亲兵策马如飞,绝尘而去。(未完待续。。)


………………………………

第六十五章 池太总兵的作用

    楚军进兵南直隶之前,曾经反复讨论,是否强迫敌占区的百姓士绅剪辫子。

    和年轻而无所顾忌的李来亨不同,楚军中的老成稳重之辈,比如顾炎武就认为,如果强迫百姓剪辫子,就和强迫百姓剃头的满清一样了,如果有人因为什么原因不愿剪辫子,总不能因为这个杀人。

    汪克凡也有些犹豫,楚军这次进兵南直隶,抱的是打了就走的态度,不会在一个地方久留,强迫百姓剪辫子意义不大……进入贵池之后,他忙于救火安民,迎击清军援兵,没有时间理会这件小事,没想到过了两天出门一看,贵池的百姓士绅全都自发地剪掉了辫子。

    “还我旧河山,复我旧衣冠!”百姓们不仅剪掉了辫子,还脱掉了长袍马褂,换上了汉家衣冠。

    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剃发令之外,还大力推行“改冠易服”,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必须穿着满族装束,只有死后才能换上宽袍大袖,上衣下裳的汉服,这就是所谓的“生降死不降”。

    在屠刀之下,百姓们被迫屈服,但是没人喜欢穿成这副鬼样子,听说明军入城之后,纷纷剪去辫子,换上汉服,欢天喜地的迎接收复失地的大明王师。纵然有个别人担心将来还会出现反复,但在这股潮流下也不敢做螳臂当车之举,跟着一起剪掉了辫子。

    连着好几天,贵池城里鞭炮不断,像过年一样热闹,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舞龙灯,耍狮子。欢庆贵池光复。士绅商贾纷纷慷慨解囊,送来银两米肉劳军。汪克凡身为楚军最高统帅,在繁忙的军务之余多次接见劳军的代表,为城里的士绅商贾讲解当前的抗清形势,鼓励他们为明军提供更多的帮助。

    士绅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楚军能否长期留在池州,清军会不会卷土重来,重新占领这里。汪克凡对此并不讳言,坦承楚军主力下一步会离开池州。

    “我们暂时离开池州,是为了消灭更多的鞑子。安庆、徽州、南京、镇江、苏杭……这些地方都需要我们去收复,只有把鞑子彻底赶回江北,池州才能成为真正的后方,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他笑着说道:“我们走了之后,并不意味着放弃池州,而且正相反,只要把鞑子杀光了,打跑了,我们很快还会回来的……”

    他刚刚说到一半。李玉石匆匆走了进来,附耳低声报告,卜从善所部已经开到了馒头山,准备向楚军缴械。

    汪克凡点点头。接着又对士绅百姓的代表说了几句话,然后让李云聪陪着他们在军营里参观,自己转身出门。带上亲兵卫队,上马直奔馒头山……

    馒头山。像馒头,就在贵池东北方向的平天湖附近。距离长江也不远,这里以盛产优质煤矿著称,为了防止当地人滥加开采,也为了防止破坏地脉风水,史可法曾经特意下令,禁止开采贵池乌金山的石炭。

    因为距离贵池只有二十里,馒头山是贵池东北方向的重要屏障,恭义营乙营和火器营、江骑营的一部就驻守在馒头山周围。

    此刻,天色正是风紧云急之时,两千名楚军士兵在馒头山前列阵肃立,一面面战旗被劲风来回撕扯,发出接连不断的劈啪轻响,刀枪上闪出点点寒光,在昏沉的天色下分外醒目。

    长枪兵、火枪兵、骑兵……两千名楚军士兵摆出了一个马蹄形的阵型,冷冷注视着中间站着的四百多个当涂绿营兵。

    “末将当年向鞑子投降,确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些年已然追悔莫及,前几日不知王师驾到,冒犯虎威还请汪军门恕罪……”

    卜从善身着戎装,却特意没有披甲,双膝跪在地上,向汪克凡磕了个头后,双手举起佩刀:“末将今日反清归明,从此愿为军门马前小卒,为大明朝廷效命,与鞑子誓死不共戴天!”

    现在清强明弱,主动反正的清军还很少见,楚军刚刚进入南直隶,只是为了千金买马骨都应重用卜从善。所以汪克凡哈哈一笑,把卜从善扶了起来,又把佩刀亲手为他挂在腰间,再拿起一顶头盔替他带上,遮住了脑后乱蓬蓬的短发。

    “国家正是用人之时,卜将军弃暗投明,功在社稷,本镇将来也多有倚重之处,无需这么拘谨。”

    “多谢军门提携!”

    卜从善再次躬身致谢,然后一指身后的几百名部下:“末将麾下共计兵将四百二十七名,其中游击一员,都司三员,守备四员,披甲战兵一百九十名,战马二十七匹,听凭汪军门发落。”

    “这个不急。”汪克凡摆摆手,笑道:“眼下正在战时,还要依仗卜将军为国出力,你的兵马还由你带,不用缴械了。”

    “多谢军门!”卜从善大喜过望,再次跪下磕头,然后转身跑到队伍前面,把几员手下将领都带过来,一起参见汪克凡。

    汪克凡哭笑不得,卜从善的情商明显有问题,自己已经敲打的这么明显,他却毫无反应——你既然反正归明,总得拿出个投名状、见面礼什么的,只把辫子一剪就参见了明军,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卜将军反正之后该如何安排,还得等朝廷的旨意,不过,不过你当年擒杀黄道周,可得罪了不少人呐,若能立下一份大功,本镇倒可以代为疏通。”汪克凡不再拐弯抹角,直接把话挑明。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是个傻子也能听明白了,卜从善连忙说道:“末将刚刚反正,尚未走漏风声,愿为军门诈取铜陵,以为觐见之礼。”

    铜陵县,是池州府北部的一个县,也在长江岸边,紧邻着太平府。

    “只一个铜陵么?还不够。”汪克凡摇摇头,目光炯炯盯着卜从善:“我还要芜湖和当涂,要整个太平府。”

    当涂,是太平府的府城,距离南京只有一百四十里。

    “这个……”卜从善犹豫着说道:“芜湖或者不难,当涂却在三百里之外,我若突然回师当涂,城中必然起疑,未必能够诈开城门。”

    “无妨!你是池太总兵,按理正管当涂军务,总有办法可想的。”汪克凡说道:“我可以派一支精兵同去当涂,助你一臂之力,只要在城中安排好内应,奇袭之下必能一举破城!”(未完待续。。)


………………………………

第六十六章 应对

    人生最美妙之处,就是意外和惊喜无处不在。

    在汪克凡的作战计划里,原本没有考虑攻打太平府的芜湖和当涂,攻打池州府也只是为了向北虚晃一枪,然后就准备掉头向东,朝最终的目标杭州进军……太平府却过于靠近南京,位置偏北,和杭州有一种南辕北辙的感觉,楚军如果从贵池——铜陵——芜湖——当涂一路平推过去,清军必然调集重兵节节抵抗,连续的攻坚战下来,对楚军来说得不偿失。

    卜从善的意外反正,却给汪克凡带来了莫大的惊喜,他立刻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攻占太平府的绝佳战机……

    当天下午,卜从善率领手下的四百多人马,进驻贵池东北一个名叫林家冲的小村子,距离馒头山只有二十里,然后扎营下寨,挖掘壕沟,积土为墙……他们虽然已经秘密反正,却仍然打着当涂绿营的旗号,摆出一副和楚军对峙的架势。

    张天禄听说后,立刻派了一名中军官前往卜从善营中,催促他尽快向馒头山发起进攻,不要在林家冲耽搁时间。

    卜从善却拒绝执行这个不合理的命令,并且义正辞严地指出,他手下的兵力太少,一味蛮干强攻肯定会遭致失败,只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是正确的战术。

    张天禄派来的中军官姓康,一开始态度非常傲慢,俨然一副上级领导部门来故意找茬的模样,卜从善却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摆事实,讲道理。说的他无言以对。

    终于,他点了点头。为难地说道:“卜帅的难处我都明白,但是末将领命而来,若是就这样空着手回去,没法向张军门交代……”

    “无妨!康中军只管回去转告军门,末将愿立下军令状,最多五日之内必定用巧计诱敌出战,将其一举击溃,然后夺取馒头山,若是不能成功。听凭军法处置!”

    “口说无凭!”

    “好说,拿笔墨来!”

    卜从善表现的非常光棍,完全没有推诿耍赖的意思,拿起笔来点点刷刷,真给他写了一份军令状……

    听说贵池失守之后,张天禄就一直呆在船上,不敢上岸。

    南京虽然是江南第一重镇,但是经过多次抽调之后,兵力已经非常空虚。他手下的这三千五百名披甲战兵,就是马国柱手里所有的机动兵力,如果被楚军消灭,就只能龟缩在南京城里。再也无力反击。

    当然,南直隶这么大地盘,还能从其他的地方抽调兵马。尤其在安庆府和徽州府前线还有不少江南绿营……由于楚军单刀直入突然杀进南直隶,攻占了池州府的府城贵池。为了将其尽快消灭或者逐走,马国柱和张天禄已经下令全省紧急动员。从各个州府抽调兵马,一起向池州府方向增援。

    首先是长江以北的安徽(最后提醒一次,明末清初没有安徽省,在叙述内容里采用这个地名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对白里不会出现),因为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守军,安庆巡抚刘弘遇把安徽各地的绿营驻军抽调了将近一半,拼凑了八千多人马,正在向池州府附近的长江北岸集结。

    至于安庆府本身的防卫,就扔给屯布儿了,安徽北部的凤阳府和庐州府,只剩下不到一万绿营兵分守合肥、凤阳、宿州等比较重要的城市,以及境内各处山口、关口、渡口等军事要隘……除了长江之外,安徽境内的淮河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沿线的泗州等地都必须长年驻军,否则万一闹起抗清民变,就会席卷各地,酿成大祸。

    刘弘遇,辽东士子出身,原来是祖大寿的幕僚,投降满清后被努尔哈赤弃之不用,但他不甘寂寞,几次毛遂自荐,等到努尔哈赤死后,终于得到皇太极的赏识,从此官运亨通,一步步做到安庆巡抚……顺治初年的安庆巡抚和其他巡抚不同,权力要大得多,管着半个安徽还兼任提督操江,所以刘弘遇才是水师将领夏建仁的顶头上司。

    他本来是个文官,但是作为祖大寿的幕僚,曾经和清军打过几年仗,对军事方面多少也懂一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水平……去年金声桓刚刚反正的时候,安徽各地抗清义兵纷纷响应,局势一时无法收拾,刘弘遇调集重兵,很快将他们一一扑灭,所以得了个“知兵善战”的名声……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信以为真,各种马屁、恭维、赞誉、嘉奖之下,他也自认乃是一代儒将,就算比不上多智近妖的诸葛亮,起码也有辛弃疾、王阳明的水平。

    安庆巡抚又称安庐池太巡抚,池州府就归刘弘遇正管,楚军竟然偷袭贵池,是不忍孰不可忍?刘弘遇调集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