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没有去两广,而是选择了更加艰辛的一条道路,北上陕西,投入到当地的抗清斗争中。十几万义师会攻西安,一时间天下震动,但可惜的,在吴三桂和孟乔芳的合力反扑下,陕西义师最后还是失败了。
隆武朝廷,他已经不抱希望了。
至于汪克凡这个名字,他也曾几次听说过,但都没有在意。乱世中风起云涌,大浪淘沙,各种各样的人物走马灯般的登场,或者能风云一时,往往转眼间又销声匿迹。
“不过是个军头罢了,碰巧立下救驾之功,才会青云直上,终归是江南四镇一样的人物。”顾炎武可是亲眼见过,江南四镇当初是如何的嚣张跋扈,军阀反制朝廷,耗尽了江南钱粮,等到清军南下的时候,却纷纷倒戈投降,转过身来就把屠刀对准了百姓。
果不其然,孔有德只用了两三个月,就占领了湖广全境,汪克凡在哪里,不知道。
接下来姜瓖举兵反清,顾炎武奔走山西各地,忙碌之余,偶尔一鳞半爪的,也能听到从南方传来的消息。
都是好消息,江西金声桓反正,明军取得湖广大捷,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和怀顺王耿仲明相继毙命,清军退出四川南部,大西军归顺南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南明的地盘向外扩张了一倍,把清军重新赶回长江一线,还消灭了对方十几万人马。
顾炎武坐不住了,很想回南方看看。
隆武朝廷现在是什么样?为什么能发起这样的绝地大反击?
带着姜瓖的重托,和王辅臣辗转回到江西,一路上听到了很多更加详细的消息,在这些消息里,汪克凡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出现。
听说,汪克凡才是湖广大捷的第一功臣。
听说,楚军才是消灭勒克德浑的主力。
听说,楚勋才是隆武朝廷发生改变的关键。
听说,湖广和别的地方都不一样。
听说,楚军也和别的官军大不相同。
听说,汪克凡本人更加特别。
……
顾炎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去看看楚军,看看汪克凡。
紧接着又传来消息,楚军又打了一个大胜仗,为南昌解围,把谭泰赶回了九江。
一定要去看看!
顾炎武和黄宗羲一起,特意在吉安府下船,求见汪克凡。
没想到,汪克凡突然翻脸,强逼着大家一起去湖广,顾炎武表面没说什么,心里却很生气。但是随着一路上新奇的所见所闻,随着了解的加深,当初的小小不快,早就忘到了脑后。
湖广、楚军、还有汪克凡这个人,都给他一种全新的感觉,最起码在顾炎武的认知范围内,大明朝从没有过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地方行政,这样的封疆大吏。许多只在设想中才能做到的事情,在湖广和楚军身上,都变成了现实。
如果在十年前,大明朝有这样的军队,有这样的地方行政,有汪克凡这样的官员主政,绝不会落到亡国的地步!
“天赐良才,以救汉家江山……”
在江西和湖广转了一圈后,顾炎武可以肯定,南明朝廷能够挽回败局,一大半的原因都要落在汪克凡身上。
“保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有责。”顾炎武对君权并没有太多的愚忠,对拯救汉家江山却不遗余力,在他内心深处,突然闪出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也许,汪克凡才是真正的汉光武刘秀……
当然,这种事情只能在心里想想,现在还远远不到时候。况且择主如择妻,在没有真正了解对方之前,顾炎武不会轻易纳头便拜。
但他已经下定决心,为了抗清大业,无论如何,都要帮汪克凡做点什么。
作为一个睿智的学者,顾炎武对自己擅长做什么非常清楚,学者型的人,往往都长于筹划,具体执行却是弱项。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他决定给汪克凡提几个建议,从大方向上帮他把把舵。
献策“效仿封建”,就是他的第一个建议,也包含着试探的意思。
但是,汪克凡的回应不冷不热,既没没表示反对,也没有表示赞同。
“药不对症啊!”顾炎武知道,肯定是哪里出了毛病。
隆武朝廷大概是个什么样,不用看也知道,肯定还有很多弊病。湖广争取到更大的地方权力,对抗清大业才更有利,但是,汪克凡似乎有什么顾忌。
“那就去桂林看看吧,反正也不远了。”顾炎武定下心来,不再和汪克凡讨论那些敏感话题,既然准备帮他,就再做些观察,找到更好的办法再说。
虽然如此,他和汪克凡之间谈论的其他话题也更深入了,就像男人和女人捅破那层窗户纸一样,男人之间有过诚恳的交心,只要渡过随后的尴尬期,关系也会更进一步。
从全州到桂林的路上,经过汪克凡的介绍,他对朝廷里的内情更加了解,也包括刚刚发生的那场风波。
交谈中,他也终于明白了汪克凡的顾忌,其实原因很简单——南明相比满清,还处在弱小的一方,内部再不团结的话,肯定无法和满清对抗。
“湖广只有一个省,就算加上半个江西,总共也只有一个半省,哪怕搞的再好,也不可能独自打败满清的。国难当头,唯有同舟共济,我若强求‘封建’,前面要对抗满清,后面自家还闹着别扭,这是自取灭亡!”
汪克凡的这番话,顾炎武没有反驳。南明是一盘棋,整个抗清大业是一盘棋,他只提“效仿封建”,的确有些不妥。
既然棋局铺的很大,就要重新考虑布局,顾炎武继续观察,继续思考。
两天之后,船到灵川县,离着桂林只有四十里,汪克凡命令在灵川停船,派出使者到朝廷禀报,等候隆武帝召见。
如此郑重其事,汪克凡有意为之。
这次回来,是要刺刀见红的,上战场之前,先停顿一下,然后一鼓作气的杀进去。(未完待续。。)
………………………………
第一一六章 茅塞顿开
当天晚上,汪克凡一行弃舟登岸,到灵川县休息。
顾炎武没想到,竟在这里遇到了熟人和亲人。
“舅舅,您怎么来了?”一个十**岁的敦实少年跪了下去,向顾炎武磕头行礼。
“我还要问你呢!原一(徐乾学字),你又怎么跑到广西来了?你爹你娘还好么?”顾炎武把他扶了起来,满脸笑容,目光中充满了喜爱。
这个少年名叫徐乾学,是顾炎武的亲外甥,自幼早慧,八岁能文,在乡里间颇有才名,只是因为国家动荡,苏州地区一直没有科举,徐乾学到了十八岁,仍然是个白身。(徐乾学,康熙九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内阁学士。)
“是我带他来的。”朱茂皖接过话头,笑着说道:“他爹娘的身子都健旺,只是在鞑子治下,气闷是难免的。听说朝廷广开科路,就托我把原一带到桂林来,试试能不能进国子监。”
朱茂皖也是江南名士,顾炎武的好友,祖父朱国祚是明熹宗时期的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南直隶沦陷后在家隐居不出,不料此刻却出现在灵川县,还穿着一身大明五品官服。
顾炎武询问之下才知道,朱茂皖半年前就已来到桂林,投奔隆武朝廷,以他的身份和才名,立刻被朝廷户部收录,最近刚刚出任灵川县令。
“我朝中兴有望,江南士林欢欣鼓舞。但凡有志之士,无不想方设法逃出南直隶,投奔大明。报效国家。和我一起来的,还有几个你早就熟识的好友,回头都有机会见着的……”朱茂皖介绍着自己的情况。
顾炎武却有些奇怪:“灵川县令,怎么会是五品?”
“啊,亭林有所不知,桂林刚刚被定为陪京,灵川县是桂林的附郭县。所以愚兄是五品县令。”
“把桂林设为陪京,皇上竟然允了么?”顾炎武有些吃惊,他这两天听汪克凡说过。因为设置陪京的事情,朝廷里曾经起过一场斗争,因为隆武帝不同意,最后不了了之。没想到刚过几个月。这件事还是变成了现实。
“这你也知道。看来亭林的消息很快呀。”朱茂皖叹了口气,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此事说来话长,总之一句话,朝廷现在南党得势,东林固然噤若寒蝉,楚勋也不管事,就连皇上也得让象冈先生三分。我做这个灵川县令,其实是架在火上烤。难受得紧……”
隆武帝废止新政,东林党固然遭到了当头一棒。负责执行新政的楚勋也变成了众矢之的。当初推行新政的时候,楚勋集团的官员们都是主力干将,方方面面得罪了很多人,事情搞到一般停下来,他们承受的压力,不比意图政变的东林党小多少。
利益,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东林党搞政变,得罪的是隆武帝一个人,最多加上忠于隆武帝的帝党,楚勋推行新政,减租减息,得罪了所有的士绅地主和王公勋贵,清查盐政和吏治,又得罪了所有的官员,甚至还包括两广的各路军阀。当初有皇帝撑腰,这些人都敢阻挠新政,现在隆武帝既然服软,他们一下子反击过来,巨大的合力几乎让楚勋承受不住。
在明处,不断有弹劾楚勋官员的奏章,推行新政时发生的一些冲突,都被当成重要的案子,被别有用心的翻了出来,很多楚勋官员都成了待罪之人,只是在隆武帝和傅冠的保护下,暂时还没有被定罪的。
在暗处,各种舆论波涛汹涌,谣言满天飞,中伤的矛头从普通的楚勋官员,已经转到傅冠、文安、朱天麟甚至汪克凡身上。在这背后,既有乘胜追击的南党,也有意图把水搅浑的东林党,甚至还有帝党在隐隐推波助澜。
傅冠、文安、朱天麟等人,现在的压力都很大。
隆武帝的日子也不好过。废除新政,只是为了自保,隆武帝本人并没有任何好处。
还有帝党。帝党在推行新政的时候同样卖力,现在同样很难过,为了转移视线,帝党这些人总想往楚勋的身后躲,比如马吉祥和庞天寿,最近都明显和楚勋疏远了。
“我这样的外来户,夹在中间很难做人啊。”朱茂皖说道:“朝廷里现在乌烟瘴气,每次朝会都吵个不停,愚兄早就想外放,做些实事总是好的,这次能到灵川县来,也算躲清静吧。”
桂林现在类似于京城,当京官升迁的机会更多,朱茂皖这样的人物,在朝廷里混几年,以后很可能出任高品大员,出来当个县令,升迁上却慢了。
“官场荣辱福祸,往往在旦夕之间,兄长退而自保,正是勘破世情的大智慧,可喜可贺!”顾炎武说道:“守牧一方,造福百姓,这才是为官的正道,那些人削尖脑袋往上爬,不理政事,却耽于党争,我辈岂能与之为伍?”顾炎武不擅长政治斗争,是脾气和性格使然,并不是不通世情。
朱茂皖如果留在朝廷里,就必须明确站队。作为江南名士,他和东林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投奔南党和楚勋肯定不合适,但是东林党现在风雨飘摇,还不知道能不能过了这一关,所以,朱茂皖最好的选择,就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了
“守牧一方,造福百姓,说来容易做来难呀。”朱茂皖叹道:“唉,新政废止之后,缙绅豪强固然意气洋洋,贫苦百姓却更加艰难。当初推行新政的时候,给佃户们减去了不少田租,现在却被重新追缴,年前的那些借贷合约,如今也都不作数了,正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下子多了这些出息,贫苦人家恐怕又得断粮了。”
农民种地也有成本。如果家境不好,在耕种的时候没钱买种子肥料什么的,没钱购置修理农具,就只能四处借贷。新政通过减息政策,借贷的利率被限制在两成到三成之间,农民可以承受,但是现在新政被废止了,那些低息的借贷合同也被撕毁,农民承受的负担突然增加。
“唉,这都是老把戏了,所图的,无非是田地罢了。”顾炎武脸色冷峻。
普通农民种地度日,都是能省则省,借贷额度并不大,借上一两半两银子,甚至百十文钱都有可能,就算百分之百的高利贷,哪怕是百分之二百,三百,对地主豪强来说也没有几个钱。
之所以一定要恢复高利贷,为的就是加重农民的负担,把他们逼到断粮的地步,不得已,卖掉自耕田……一切的一切,就是为了土地兼并!
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地主为了实现土地兼并,无所不用其极。
“废止新政,皇上固然迫不得已,官场上其实也多有非议,但凡想干些实事的,谁愿意看到眼下这个局面?愚兄虽然躲到灵川县来,其实还是没有逃出党争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