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残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补残明- 第3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比如……

    更比如……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黄宗羲还没有意识到社会结构转变的重要性,对农事更加关注。不过这也没什么错的,农业方面出了问题,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粮食吃,老百姓就要造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这个题目太大,一下子说不清的。明天一早,汪军门就要上井冈山巡视,两位先生若有兴致,不妨同去走一趟,晚生再仔细解释。”唐咏罡连连告罪,汪克凡刚才给他布置了好几个任务,正等着回去一一落实,不能再陪着这两个好奇宝宝海阔天空的聊下去了。(未完待续)r655

    s


………………………………

第一零一章 官田

    汪克凡缺乏人才,很想招揽顾炎武和黄宗羲,甚至包括脑后生着反骨的王辅臣。:3。

    但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只靠言语忽悠并不容易,哪怕像大耳贼刘备一样摔孩子外加哭鼻子,也未必能让他们忠心投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看,看看楚军和其他的军队有什么不同,看看楚勋集团的所作所为,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做出选择。

    合则留,不合则去。

    所以汪克凡要带他们一起巡视,以加深对楚勋集团的了解。

    对王辅臣的策略稍有不同。此人虽然身为武将,却是个心活的人尖子,稍稍流露招揽的意思,他就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权衡考虑,汪克凡还没有想好这个人该怎么用,所以不会开出太高的筹码。

    王辅臣年纪轻轻,还没有家室,如果足够明智的话,就会舍弃以往的那点成就,加入楚军重新开始,而不是回到大同送死……如果他看不清形势,执意要回大同,汪克凡就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以免满清得到这员良将。

    情况不同,区别对待,从庐陵到井冈山这一路上,汪克凡对王辅臣多有笼络,时不时会谈谈心,对顾炎武和黄宗羲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彼此之间还没有做过深入的交流。

    大家都不着急。等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或者有想不明白的问题,自然会进行交流。

    为了让顾炎武和王辅臣安心慢慢逛,汪克凡派人先行赶往桂林。向隆武帝呈交姜瓖的奏章,并且好言安抚顾王二人——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得给朝廷一个缓冲的考虑时间,把奏章先送上去后,等咱们到了桂林,隆武帝也正好考虑成熟,什么事都不耽误。

    对于山西战事的结局。汪克凡并不看好。由于山西位于满清控制区域的腹地,隆武朝廷哪怕倾尽全力,也只能从侧面进行支援。姜瓖兵败的结果很难扭转……坚持的时间长一些,对南明就更有利些罢了。

    鞭长莫及!

    既然鞭长莫及,就不用太过纠结,还要一些更重要。也更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

    军事方面的一大摊子事先不说。回到桂林后该采取什么策略,汪克凡就没有完全想好。隆武新政遭到重挫,必须进行坚决的反击,但是为了捉老鼠,不能把房子都拆了,这里面的分寸很难把握。

    下手太轻,文官勋贵和士绅地主不疼不痒,以后仍然是个巨大的隐患。

    下手太重。又会打破朝局的平衡,除掉一个日薄西山的东林党。又扶植起来一个更加难以对付的帝党,文官勋贵和士绅地主的同盟也更加牢不可破,楚勋集团却变成了众矢之的。

    “这种勾心斗角的事情,真是不好搞!”

    汪克凡前世是一位军校讲师,军事理论是他的强项,经过这几年的磨砺,实战指挥能力也大幅提高,对上孔有德、谭泰这样的满清名将毫不逊色,并且能够战而胜之。但是说到政治斗争,他却只是中上之资,大而化之的方针方向不会偏差太远,具体细节上却不够细腻……

    在寅宾馆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汪克凡一行人出了县城,在唐咏罡的陪同下前往井冈山。

    时令正值农闲,田野里看不到耕作的农夫,黄褐色的土地光秃秃的,没有越冬的庄稼。随着峰回路转,地势渐渐升高,进入了真正的山区,黄宗羲、顾炎武和篆姬都舍弃了颠簸的马车,或骑马,或乘驴,反倒觉得神清气爽。

    转过山脚,一片宽阔的谷地突然映入眼帘,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两岸种满了绿油油的庄稼,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这种的是什么?”顾炎武一愣,催马上前细看。

    “是麦子!”王辅臣是北方人,从小吃面食长大的,一眼就认了出来。

    “不错,种的就是麦子!”黄宗羲点点头,又对唐咏罡问道:“若是我猜得不错,这应该是稻麦轮种吧?先收了一季秋稻,又种了一季冬麦。”

    唐咏罡赞道:“梨洲先生果然熟知农事,本县的官田自两年前,就开始推行稻麦轮种,所收比往年增加六成。”

    黄宗羲一皱眉头:“稻麦轮种,一岁两熟,收成当然多于单种一季秋稻,只是过于耗费田力,贵县两年前就开始轮种稻麦,明年冬天恐怕就要休耕了。”

    “那倒不必。”唐咏罡笑着说道:“种上一季冬麦之后,第二年再种一季豆类,就能补足田力,还凭白多了些收成。”

    “噢?这法子倒新鲜,种豆子可以补充田力么?”黄宗羲大感兴趣。

    “这还是汪军门传授的秘法。”唐咏罡解释道:“无论黄豆、绿豆、泥豆、蚕豆、豌豆,只要开春种上一季,就可保田力不减……”

    豆类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增加土壤中的氮素,用豆类作物参加轮作,即能获得一季粮食,又能弥补土壤中养分的损耗,是一举二得的好办法。

    “汪军门还懂农事么?”顾炎武也来了兴趣。

    “应该是懂的吧……”唐咏罡有些吃不准,说道:“汪军门公务繁忙,不会拘泥于这些俗事,但晚生听说,稻麦轮种和种豆补田都是军门一力推行的。”

    “那些民夫是在修渠么?”王辅臣一指前面。

    “不错,农闲季节正好整修水利,水旱轮作还能增加田力,本县官田这两年俱是大熟,不但足额缴纳田赋,租种的百姓也衣食无忧。”唐咏罡露出矜持的微笑,永宁是一个山区县,农业生产能达到这个水平,他的考评肯定会是卓异。

    “哦,听唐大令昨日说,永宁百姓竟然愿意租种官田,这是为何?”黄宗羲从昨天晚上开始,心里就一直藏着这个疑问。

    《明史?食货志》里有这样一句话,“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翻译成白话,就是明朝的田地从大的方面来说,分为官田和民田两种,如果再进行细分,官田里又包括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赐乞田、百官职田、边臣养廉田、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等等。

    到了南明时期,官田中比较重要的,主要有没官田、断入官田、勋贵赐乞田、百官职田和军屯田这几种。

    赐乞田就是王公贵族和太监寺庙拥有的田产,百官职田就是文武大臣拥有的俸禄田,

    明末土地兼并严重,主要表现在赐乞田和百官职田上。

    由于赐乞田和百官职田的存在,王公勋贵、内庭太监、公主大臣、寺庙道观不但拥有大量的官田,还把侵占的民田挂到官田名下,佃农承担沉重的田赋,却都落到地主的手里,朝廷得不到一颗粮食或者一文钱,赐乞田和职田在全国土地中占的比例越大,国家财政就越吃亏。

    军屯田就是卫所兵拥有的田产。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明朝末年,卫所兵不但失去了战斗力,军屯制度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军户大量逃亡,军田要么荒废,要么被豪门地主侵占,没有逃亡的军户子弟变成了佃农,朝廷也得不到任何收入。

    在湖广和江西,尤其是楚军的地盘里,还有很多没官田和断入官田。

    没官田原来是民田,被政府没收变成了官田。

    湖广和江西的大部分地区都曾被清军占领,楚军收复这些失地之后,大力打击投降满清的汉奸,对于罪大恶极者一律斩抄家,所有田地房产充公,罪行不太严重但有过资敌行为的,也要罚没数额不等的银钱和田产,从中大大捞了一笔。

    断入官田归属不明,由政府收回变成官田。

    清军每次南下,湖广和江西都有大量士绅百姓逃亡,金银细软可以带走,土地田产却带不走,就成了清军的战利品,几年来明军和清军互相拉锯,这些田产也转了几回主人,最后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一处原属于地主张三的田产,清军夺去后赏给了汉奸李四,李四卖给了顺民王五,后来明军反攻,再被军阀赵六抢走,转手卖给孙七,清军再来,主人又变成了周八,楚军收复失地,镇压了汉奸走狗周八,把这块地当成荣军田,分给了忠贞营的退役士兵吴九,吴九不想当庄稼汉,把这块地卖给郑十,这个时候,地主张三又回来了……

    很多时候,张三未必能回来,或者周八罪不至死,田地的归属无法明确,最后也划入了官田。

    这些官田名义上都属于官府,但是在楚军的地盘里,官府未必听朝廷的命令,却都唯汪克凡马是瞻,无形之中,汪克凡变成了一个坐拥十几万亩官田的级大地主。

    官田一般都是产量高的好田,所以田赋较重,再加上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比如车脚钱、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蒲篓钱、竹篓钱、神佛钱等等,都是通行大明各地的惯例,所以佃户反而更愿意租种成本相对较低的私田。(未完待续!


………………………………

第一零二章 三姓家奴

    佃户租种民田,只要向地主交租就行了,田赋则由地主承担。** 。这虽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事情,但是明末的土地向士绅权贵高度集中,士绅权贵不但享受免税政策,还利用各种手段逃避缴纳田赋,所以佃户实际上的负担较轻,吃亏的只是国家财政。

    佃户租种官田,在缴纳地租的同时,还要向官府缴纳田赋,地方上的官吏又往往把官田当做敛财工具,设置大量的苛捐杂税,佃户们辛勤耕作一年,最后却入不敷出,食不果腹,所以宁愿去租种民田,甚至纷纷逃亡。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官府收不到足够的钱粮,就不断增加赋税,百姓冻馁饥贫,卖儿鬻女,最后被迫揭竿而起,大量的官田抛荒,严重动摇了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

    在农业社会里,国家却收不到足够的农业税,谈何长治久安?

    有明一朝,围绕官田赋税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大明王朝的有识之士为了确保国家的财税收入,想尽了各种办法——降低官田的科则和折色,临时减免赋税,以银钱折征田赋,论田加耗,论粮加耗,官民一体纳粮等等。但这些修修补补的方法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到了崇祯朝时期,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的催化,国家财政终于彻底崩溃,大明王朝轰然崩塌。

    (顺便说一句,官民一体纳粮并不是雍正的发明,张居正早就搞过。不过张君正人死政消,一条鞭法后来就变味了,还产生了很多新的弊端。比如从纳粮改为纳银,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的“火耗”,进而成为地方官员敛财的手段,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因为明朝制度上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所以围绕官田产生的各种问题,连张君正这样的牛人也搞不定。农事是国之根本,看到永宁县的百姓竟然愿意租种官田。还种的这么好,黄宗羲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疑问,拉着唐咏罡问个不停。

    唐咏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官田牵扯的方方面面很广,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来龙去脉,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再也收不住了。

    唐咏罡虽然年轻,政务上却精明强干。对永宁县的政务如数家珍。完全不像刚刚到任一年的样子,从全县农业的基本情况开始介绍,再说到这些官田的来历,以及如何平衡解决各方面的矛盾等等,因为都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讲述的非常生动,黄宗羲和顾炎武固然听得入神,连王辅臣都凑在旁边。生怕漏掉了一个字。

    “中!真中!没看出来,你还是个好官啊!唉。俺老家当年能有这样一个县太爷,谁还去当贼!”王辅臣自幼家境贫寒,这些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地租田赋,在他听起来更有感触,想起尘封已久的往事,他一阵阵怅然若失,甚至忘记撇官话了,河南乡音脱口而出。

    三姓家奴马鹞子,王辅臣本来姓李,小时候家里太穷,被卖到一个宦官家里为奴,吃了不少苦头,可是崇祯年间河南饥荒不断,他的父母最后还是饿死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