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反,54岁的皇太后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正竭力把自己打扮成为沙皇俄国的光辉形象的化身。她喜好奢华生活,所以私人高级马车是六套,招待宴会热闹豪华;她崇尚人性的青春活力,所以身边总有大批年轻英俊的骠骑兵与文官侍从紧紧跟随;她想承袭叶卡特琳娜大帝的遗风,所以时常身穿俄**服,胸佩绶带,来到在沙皇近卫军中,进行检阅仪式…。
若非“英国俱乐部”的坚决抵制,加之俄国民众的普遍反感,以及军方的不卖力支持,皇太后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就差一点取代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成为又一任俄国女沙皇。
尽管没能如愿坐上俄罗斯帝国的皇位,但费奥多罗芙娜皇太后依然能对自己的儿子施加相当大的政治影响力,包括提升或罢免某位内阁重臣,军队将领等等。
可唯独在解除斯彼兰斯基的国务大臣职务的问题上,亚历山大一世违背母亲的意愿,我行我素,继续让这位乡村神甫之子,以俄国上等人的高雅姿态进入沙皇的皇宫。
温柔体贴的皇后伊丽莎白给予国务大臣安排的专座,是位于她本人与法国大使科兰古侯爵之间。这显然是对斯彼兰斯基的极高敬意,令后者心存感激,频频起身致谢。
不过,皇太后却对此嗤之以鼻,她心中开始怀疑儿媳是否与那位“乡村神甫之子”有着某种暧昧关系。曾有某位骠骑兵军官向自己报告说,斯彼兰斯基与伊丽莎白皇后时常在某个下午茶中相聚,一起谈论英国的文学,法国的诗歌,还有加泰罗尼亚出版的《德赛童话集》。
“该死的娼妇!”皇太后暗骂一句,随即将头转过一边,妆模作样的欣赏舞台上小丑剧。在心中,这位恶毒的老妇人却在盘算如何向沙皇儿子劝言,将皇后的奸夫斯彼兰斯基撤职查办,最好是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让“乡村神甫之子”在偏远之地履行他与生俱来的神职。
舞台之上,两个马戏小丑搞笑的幽默剧,招惹达官贵人们阵阵欢笑声。他们头戴压扁的宽边礼帽,穿着裤腿稍短的格子长裤,皱皱的五彩戏服和宽大的大头鞋,的确荒诞而滑稽。
不过,斯彼兰斯基却没有任何兴致勃勃观赏的乐趣,因为皇后伊丽莎白手中看似随意晃动的毛茸茸扑扇,总是有意无意的划过他的胳膊与大腿,令男人有点心驰荡漾,想入非非。
俄国宫廷的荒淫无度,同这座宫殿的奢华生活一样,享誉整个欧洲。
彼得大帝时代如此,叶卡捷琳娜大帝如此,亚历山大一世时期也同样如此。
50多岁高龄的皇太后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面首无数,那些想要获得晋升捷径的年轻近卫军军官们一个个排着队,踩着点,轮流赶到皇太后的寝宫,在床上尽心服侍这位老妖婆。
而沙皇亚历山大同样拥有专属的情妇,美貌迷人的玛丽亚?纳里金,他们还生育有几个私生子;此外各种谣传说,妹妹叶卡德琳娜女大公与哥哥沙皇亚历山大之间同样不清不楚。
至于皇后伊丽莎白也并非白玉无瑕,她的私人感情方面充满了各种纠葛。数年前,皇后的秘密情人,奥科尼可夫不幸蒙难之后(据说是被嫉妒的沙皇派人干掉的),这位艳丽、娇媚的俄国皇后沉寂了一段时间,如今又寻找到另一个新的替代者,兴趣相投的斯彼兰斯基。
为了竭力压制心中不可名状的情…欲,斯彼兰斯基狠心将头一转,改道与身旁无所事事的法国大使,科兰古侯爵闲谈起来,并得到后者的积极响应。于是,这两位内廷外臣便有一句,没一句的拉扯各种话题。当然在这种场合,两人间的谈话都与政治、外交、军事无关。
“今天的天气不错!”
“法国价值3法郎的大梨味道鲜美无比!”
“嗯嗯,我发现两个小丑的精彩表演令所有人开心不少!”
……
尽管两人表现的友好亲切,但作为国务大臣的斯彼兰斯基并不喜欢这位法国驻俄大使,除了科兰古侯爵是当年谋害当甘公爵的主要凶手之外,更多原因,是他那虽然穿着华丽的绣花礼服,但仪容不振,举止生硬,酷似木偶的表演,就像眼前的马戏小丑一般,滑稽可笑。
此外,科兰古大使在圣彼得堡的奢华程度令人睁目结舌。为了摆脱俄国上层对他的偏见,时常举办各种招待会、晚宴,以及各种喜庆活动,而且通常都是三、四百人的大集会。由此带来的巨大花销,令这范围法国大使几乎到了举债的地步,可依然乐不思疲。
尽管如此费尽心机,法国人仍旧无法改变圣彼得堡宫廷,俄国贵族与普通公众的舆论。科兰古侯爵在俄国的一切外交努力,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根本不被接受的。
谈到最后,斯彼兰斯基也不乐意与之继续瞎扯。好在20分钟之后,亚历山大一世身边的武官侍从洛巴诺夫匆忙赶来,他在斯彼兰斯基的耳边嘀咕了两句。
于是,沙皇的国务大臣便离开起身,再向皇太后、皇后,以及各位嘉宾表达致歉之后,两人一同向皇宫内的孔雀大厅走去。
……
………………………………
第39章沙皇亚历山大的愤怒。。。
一秒记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统治俄国长达3百年的罗曼诺夫家族,或许是欧洲命运最为悲惨的皇室。很多每一位励精图治,愿为俄罗斯帝国开创希望与富庶的英明君主,其结局都死于非命。比如说,那位将落后保守的冰雪小国,一手带入欧洲强国之林的彼得大帝,就死于他的第二任妻子。
当然,俄国宫廷与官方对外的宣称,是彼得大帝不幸死于中风。
可事实上,自从彼得大帝之后,每一位被推翻或暗杀的俄国沙皇,其死因都属于“中风”之列,其中就包括1801年被政变处死的保罗一世。以至于塔列朗尖酸讥讽的提出建议:“俄国人应该发明一种新的致命疾病,以便解释俄罗斯皇帝之死的原因。”
事实上,俄国弑君历史源远流长,历任沙皇中过半数遭遇谋害,妻子为夺权杀死丈夫,贵族除掉不听话的君主,已成为其政治生活中家常便饭的事情,俄国公众早已习以为常。
通常,弑君者们会站在沙皇的尸体旁,高喊:“国王已死,国王万岁!”的口号,再辅助一位看似听话的罗曼诺夫家族成员成为新沙皇。比如说,保罗一世之后的亚历山大一世。
与其说,俄罗斯帝国是君主集…权专…制的典型,倒不如形容是俄国大贵族、大农奴主的联合执政,这与同为斯拉夫民族的波兰极为相似。但又有两点不同,俄国是君主世袭制,沙皇也是东正教的教宗;不过波兰国王就倒霉了,连君主封号的选择权都掌握在议会手中。
所以当一位不称职的沙皇赶下台后,罗曼诺夫家族依然属于俄国皇族,而波兰则需要繁琐的议会民…主选举,未来的君主(王储)必须得到每位贵族议员的认可—自由否决权。
当然,俄国的最高统治者…沙皇,哪怕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大帝,他们仅仅是维护贵族统治的工具。当君主与之利益符合时,贵族会表示尊敬与顺从;反之,大家就兵戎相见吧。
历史上,俄国贵族的弑君行动也不是每次都能如愿以偿的获得成功。在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那位杰出的俄国女沙皇就成功平息了莫斯科贵族们幕后煽动的“普加乔夫起义”。
不久之后,叶卡捷琳娜大帝又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并在众多情夫的帮助下,同以莫斯科为据点的保守派贵族达成相互妥协,最终避免了圣彼得堡与莫斯科的分裂。
在叶卡捷琳娜大帝的英明统治下,这个疆域辽阔、横跨欧亚两州的世界性大国,总算是摆脱了彼得大帝去世之后,数十年来国力不断衰落的尴尬状态,并重新回归到欧洲列强俱乐部。由于叶卡捷琳娜大帝不留余力的积极干预欧洲各国事务,俄国被称作“欧洲宪兵”。
然而在这位自幼嫁到圣彼得堡,并取代丈夫,成为万众瞩目俄国沙皇的德意志女人心中,她对俄国的保守派贵族,尤其是那些聚集在故都莫斯科的贵族们依然怀有极深的敌意。
只不过在那时,励精图治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将主要目光放在普鲁士、波兰、土耳其与波斯的战争中,无暇无法对国内的保守派势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于是,女君主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孙子亚历山大身上。为此,她精挑万选,让一位拥护专…制君主,又深受启蒙思想熏陶,并同情法国雅各宾派的瑞典人,阿拉尔普担当亚历山大的私人家庭教师。
平日里,阿拉尔普,这位瑞士的自由主义者,秉承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意愿,除了教导俄国储君一口流利的法语外,还谈及了哲学、道德与政治,更向这位未来的绝对君主灌输法国的革…命思想,反复强调亚历山大在当政之后,必须尊重民众意志。
当然,这类民众被亚历山大理解为通过法令纳税,拥有享受投票权的自由民与富人。
但好景不长,当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最后一位得宠情夫,普拉通?朱波夫公开挑逗亚历山大的新婚妻子伊丽莎白时,这位俄国王储敢变得极为羞愤,他面对祖母的情夫怒不敢言,却将晦气全部撒在妻子伊丽莎白,与祖母聘用的老师阿拉尔普身上。
与此同时,由于阿拉尔普不愿公开谴责法国弑君者………雅各宾派,也令他遭到罗曼诺夫皇族与圣彼得堡贵族的一致反对,最终瑞士人选择离职,离开了俄国。
从那时起,亚历山大的教育由启蒙思想家与雅各宾派那里,转移到俄国固有的保守思想领域,因为他的身边到处都是讴歌与赞美俄国传统的马屁精。
尽管心中不怎么乐意,但亚历山大依旧要看似认真的去学。等到俄国老师们转身之后,他又会拾起一位投效俄国的立陶宛贵族暗中送来的英国历史与大宪章条文,孜孜不倦的阅读。
一年后,叶卡捷琳娜大帝病逝,崇尚普鲁士风格的保罗一世继位担当俄国的新沙皇,而亚历山大也成为皇太子。很快在保罗一世的要求下,这位年轻的王位继承者宣布放弃了该死的俄国式的学业,继而在俄国近卫军中无比畅快的亲身体验到军旅生活。
保罗一世上台伊始,就改变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的政治与外交策略。
他先是迫不及待的与俄国的军事顽敌,普鲁士进行同盟,随后又毫无准备的,大张旗鼓的推行俄国社会体制改革,到最后,保罗一世居然头脑发热的与欧洲各国王室的共同敌人,来自科西嘉的小矮子……拿破仑握手言和。
保罗一世种种“倒行逆施“的做法,自然令俄国保守派忍无可忍,最终在英国大使的怂恿下,一场宫廷政变断送了保罗一世的性命,并将皇太子亚历山大推上沙皇宝座。
尽管保守派在积极筹划针对保罗一世的暗杀行动时,亚历山大从亲随那里有所耳闻,但没主动参与其中,当然也没向极度厌恶自己的父亲揭发政变者的阴谋。
如此,冷眼旁观的亚历山大在享受到宫廷政变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成为俄国君主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不得不背负起了弑(父)君者的罪名。
为在欧洲各国君主面前,尽早摆脱弑君阴谋者的糟糕政治形象,亚历山大一世命令俄国…军队重新加入了英国人倡导的反法同盟。
不信的是,奥斯特里茨战役(著名的三皇会战),以及接下来的埃劳…弗里德兰战役等,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令这位年轻的俄国沙皇心情陷入低谷,国内支持率直线下降……
多年以来的不平凡遭遇,也造就了亚历山大一世的犹豫不决而又偏执固执、刚强坚毅而又优柔寡断,崇尚西欧式的自由主义改革,又不希望触动俄国固有传统利益的矛盾性格。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亚历山大一世都希望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并以最真诚的愿望希望俄罗斯社会进一步开放和自由化,但与俄罗斯的现实格格不入。
很明显,年轻沙皇接受了保罗一世被叛乱者杀害的血淋淋教训,他不愿和社会保守力量发生直接而正面的激烈冲突。所以,每一项改革措施出台后,亚历山大一世都是尝浅辄止,知难而退,最终也没有一项措施能够得到切实地执行。
所以1811年7月下旬,当莫斯科的大农奴主与圣彼得堡的贵族们达成相互妥协,他们与罗曼诺夫的女性皇族成员一道,共同要求沙皇及其责任内阁停止有关农奴问题的讨论之后,亚历山大一世也一如既往的纳善如流,决定放弃对自己国务首席秘书的政治支持。
不过在此之前,亚历山大一世必须解决好一个异常棘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