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北灭隋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南北灭隋唐- 第4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今南洋的汉人加上吕汉、婆罗洲两地已经将近五十万人,相对于此时整个南洋也不超过一千万人的规模,这已经算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王泽正在考虑是不是要在这些地方设立郡县。

    富饶的南洋各地,在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后已经成为夏国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光是这里每年生产的稻米、水果、矿产、金银铜铁等等,对夏国的经济利益越来越重要,仅靠着周强率领的南洋守备师已经不能完全保证夏国的利益,王泽必须派出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常驻这里。

    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的人数如果算上港口后勤人员的话,都是近一万人的规模,而主要驻扎在明珠群岛、定戎城的第三舰队人数就要少一些,不过也达到了五千人的规模,战船上百艘。

    因为当初杜盛在明珠群岛之战中受伤,因此从那时候开始一直是由阚乐在管理第三舰队,因此如今的第三舰队主官依然是阚乐,副官孙宇,而伤势已经转好的杜盛则是主动请求被派到了致远群岛担任第四舰队的主官。

    第四舰队驻扎在致远群岛,因为距离夏国最远,又要长期震慑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克苏姆帝国,保证夏国在西洋贸易中的利益。

    因此驻扎在这里的夏国海军人数也保持在六千人以上的规模,虽然大型战船少了一些,但是鲸鲨级、海鲨级战舰加起来近一百五十艘的庞大数量,也让所有西洋国家都对他们保持着足够的敬畏。

    除了这四支大舰队之外,夏国还有已经移驻蓬莱洲(北美洲)的凌诚所部、驻守琉球的张峰所部,以及驻扎在夷洲的朱辽所部等多支分舰队。

    在加上这些分舰队之后,夏国的海军人数,已经达到恐怖的三万六千人的庞大规模,要知道在后世欧洲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期,拥有上万人海军的欧洲国家就已经可以称霸全球海权。

    因此在冷兵器时代夏国保持着三万多人的庞大海军,光是每年维护舰船所需要的费用就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不要说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花费,可以说光是这三万多人的海军,就比夏国那十八万步军还要花钱。

    不过在王泽看来这些钱却是必须要花的,如今夏国把持着东西方海洋贸易主导地位是怎么来的?还不是因为夏国的战船更加厉害!

    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利益是如此的庞大,相对于夏国在海军上面的投入,他的收入更是惊人,这样的投入完全是一本万利,更何况庞大的海军数量更能够保证夏国对外海上贸易的通畅。

    除了步军、海军之外,还有抗击突厥人入侵时紧急组建的三十万骑兵,在突厥人撤退后王泽依然不准备裁撤这些骑兵,日后夏国面对的将是更加强大的北周、隋唐,以及草原霸主突厥,他必须保留着这三十万骑兵。

    骑兵除了三万人被选入到中护军外,其他二十七万人被划分成五个骑兵军,胡秉常、姬翔两人率领的骑兵军都在六万人左右,而杨武、燕小五、李红鱼三个骑兵军则是分别五万骑兵。

    这些骑兵全部配备着精良皮甲、长枪、弩箭、霹雳雷、郑氏火箭等武器,钢刀更是铸剑城生产的上好九锻钢。

    当然了在扩建这些军队的同时,王泽也不忘记将自己的中护军扩编,身为国家的权力者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自己对军队的掌控,枪杆子里出政权并不是***才懂的,古人都知道‘帝王将相本无种,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道理。

    这一次扩建之后,中护军除了水军只增加到八千人,骑兵增加到三万人之外,其他各卫都是扩增到一万五千人,这样中护军总兵力则是在十二万三千人。

    因为镇海郡已经成为夏国的核心国土部分,为了保证日后中护军的战斗力,王泽下令所有的中护军必须轮番到边疆地区驻守,只有常年参与战事才能保证中护军的战斗力。

    经过这么一番整编之后,夏国的总兵力竟然达到吓人的六十四万多人,就这样夏国还拥有人口达到五十万的国民卫队,以及近二百万人的庞大预备役,这样恐怖的兵力和后备动员能力带来的底气,使得王泽有信心击败一切敌人。

    当然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军队的强大,他还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结构,武将们打仗可以,但是让他去治理国家地方民生,那就实在是有些难为他了。

    在整编完军队后,王泽又开始了对夏国政治体制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变革。
………………………………

第四百六十二章新体制

    随着夏国国土面积的迅速扩大,王泽开始觉得之前的政体逐渐的不再适用,于是他在对军队完成整编后,与刘忻、羊枯、萧敬、吕文等人商议一番后,终于决定对夏国的文官体制也进行大改编。

    首先他设立政务院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这实际是一个相当于三省六部中尚书省角色的机构,夏国几乎所有关于文官吏治方面的事情都受到它的管理,在后世也叫做国务院。

    虽然改编后担任政务院总理的刘忻和副总理的羊枯,都是王泽信得过的人,不过他依然要为限制政务院的权力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完善的制度比一切都要信得过。

    于是他先是设立宪法院来制定大量的律法,在王泽过去二十年来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夏国官员们都已经习惯了根据法律条文来治理国家,过去对于法律缺失部分都是按照道德条文来判处,不过如今这些缺失的法律正在被迅速制定完善起来。

    很多对社会风气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条文,很快就被赋予法律力量,绝对不会出现后世那些扶老奶奶却被讹诈的事情,虽然很多外来人口来到后觉得夏国的律法太过严苛,不过在夏国生活了几年后的民众却知道,正是这些律法的存在,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日后不受权贵的侵害。

    虽然现在夏国绝大多数民众大多都会武艺,手里也都有刀枪,甚至是弓箭,用这些武器也可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王泽绝对不希望自己建立的国家,要靠民众自己用手里的武器去维护。

    在律法中,民众合法持有刀枪、弓箭都是必须的,其实这些在古代历史中对民众持有这些武器也是很宽容的,不管是唐宋百姓都可以持有刀枪,只不过对弩箭的限制非常严格。

    因为宪法院目前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出众多的律法条文,面对着由大量夏国勋贵、武将、教师、工人、农牧民、工厂主组成的宪法院成员,主持宪法院的人必须有着很强的调和能力,于是对这方面最为擅长的萧敬成为了宪法院的院长。

    还别说,自从萧敬担任宪法院院长之后,宪法院制定律法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且绝大多数条文在王泽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看来用人就必须用到地方,萧敬这人在处理政务时很圆滑,可是用在这个方面就适用的多了。

    其实萧敬还是相对狡猾许多,他将成书于高演时期的北齐律借鉴了很多,这个北齐花费了十几年才终于制定的律法,在隋唐时期,乃是后世都被大量直接采用,是一本地位很高的律法条文。

    只不过再好的律法没有执行也是白费,北齐因此而灭亡丝毫不冤!

    有了律法就必须有执行,王泽又正式建立起最高法院,由已经年近七旬的吕文担任最高大法官,日后这个大法官的位置都是由国王直接任命,而且一般没有犯错的话都是终生制。

    在确定最高级别的政治体系后,在地方郡县上也会逐步建立类似的体系,不过宪法院到了地方上只能叫做宪台院,他们没有律法的制定权,不过却可以监督地方行政官员是否依法办事。

    如果地方官员有违法乱纪的现象,宪台院的成员则可以通过法院起诉,当然如果是诬告的话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

    在这次王泽正式确定了夏国的地方体系为郡县两级,郡县官员由政务院委任,实行异地为官的法令,所有的官员都必须在自己家乡以外的郡县担任,这样可以极大避免贪腐问题。

    郡县也不是想设立就可以设立的,只有区域内人口达到十五万人才能设立郡,而县的设立则必须保证本地常住人口满万人,对于那些人口不满万人的区域,一律设立镇。

    依据夏国过去在东海实行的地方民众自治体制,这些小的城镇一律由本地民众自由选举产生,这数十年来东海的民众早已经对这个套路熟门熟路,这种方式更有利于维护他们这些人的利益。

    大法院设立后的一个月里,对其他犯罪行为处罚的不多,却处罚了一大批违纪官员和严重触犯环境保护法律的新移民,这些人大多数是原高句丽、中原迁移来的汉民。

    虽然夏国原民众不厌其烦的对这些新移民进行过一些法律的传授,告诉他们在夏国尤其不能擅自开垦荒地,不得擅自砍伐林木,不过这些新国民显然都没有把这些忠告放在心里。爱倍多书城 

    过去在中原和高句丽,对于荒地的政策都是谁开垦谁受益,虽然每年都会有人被权贵把自己开垦的土地夺走,不过只要有荒地,大家可以继续去开垦大量荒地,因此这些民众有着丰富的垦荒经验。

    等到了夏国之后,他们顿时发现在自己分到的土地周围,还有那么多肥的流油的黑土地,如今自己每人都有五十亩土地,如果再卖力气去开垦一部分,那么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开出来上百亩,这样一来自己家岂不是又要多出来几百亩地?

    大量肥沃而又平坦便于灌溉的良田,这对这些新移民产生的吸引力有多大是很显然的。

    于是这些人很快就把官府的法令抛在脑后,开始拼命的去开荒,甚至还有人去私自大肆砍伐林木去卖钱,最多时甚至有上千人在违法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结果这些人很快就被各地的国民卫队抓获。

    甚至有一些民众被抓时还一脸茫然,不知道官兵为什么要抓自己,显然他们早就把当初迁移来时,教给他们的律法抛在了脑后,或者说他们当初就没有对这些律法放在心上,毕竟周围还有在夏国生活了多年的邻居在给他们说这些事情。

    一开始还有很多民众觉得无所谓,既然官府一口气就抓了这么数千人,加上他们的家人这可就是几万人的规模,根据华夏上千年法不责众的惯例,官府肯定还是教育一番后就把大家给放了。

    可是他们忽视了王泽维护律法的决心,当初为了维护律法的尊严,王泽甚至敢把夏国仅有的十几个郡守中的一个给罢黜,如今为了维护律法的严肃,别说是数千人,哪怕是数万人也必须依法处理。

    于是当最高法院根据《山林时狩律》、《湖泽律》、《田土律》等一系列律法,宣判这数万人的罪行后,他们绝大部分人都要判处流放,大部分是流放南洋,一部分是流放西洋,甚至还有数十人要与一些贪官一样要被流放到三万里外的归义城。

    听到这么严肃的宣判后,绝大多数新国民都惊呆了,不过在联想到当初夏国民众对自己的再三叮嘱后,他们不由得顿时庆幸自己因为刚刚来到,干啥都是小心翼翼的,这才躲过一劫。

    不过从此以后,这些新国民对夏国的律法更加敬畏起来,只有当民众心中抛去了‘法不责众’这个心理,他们才能够对法律有足够的敬畏,只有让他们知道律法是保护他们权益的有力工具,他们才会更加爱护律法。

    在完善这些政治体制的同时,夏国王家科学院正式在镇海悄悄挂牌成立,它几乎包揽了夏国目前所有科目上有贡献的人员,其中大部分人是兵工坊的工匠出身,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农学、医学、造船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随着王家科学院的建立,夏国这一年新增加了二十座高等学院,当初王泽在济州岛、平阳郡等地设立的大学城培养出来大量人才,如今夏国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增加高等院校的实力。

    这些高等院校几乎分布在每一个夏国的郡,只不过因为玄蒬郡的地理位置太过危险,人口又实在少,因此也就是只有玄蒬郡没有高等学院,其他各郡甚至连江州郡、辽东郡两地也分别有一个农学院和冶金学院。

    王泽建立这些高等学院,肯定不是像后世大学那样专门培养好吃懒做的废人,作为进入高等学院的孩子们绝对没有那么轻松,他们不仅要学习每一种理论,还必须亲身实践。

    可以说这些高等学院的学生,都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好的一部分人,每一个高等学院都有相配套的工坊、工场、农场供他们实践之用。

    除了高等院校之外,基础的技术学校当然更是王泽重视的地方,高等院校只是代表未来,而这些技术院校却是代表着现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