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北灭隋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南北灭隋唐-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后世前苏联时期,光是混同江北岸的这片土地出产的黄金就占了整个苏联黄金产量的近乎一半,其他的财报更是多的数不胜数,目前还有后世已经绝迹的东珠,可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宝地。

    不过王泽觉得自己如今对找外东北的金矿已经是没有什么感觉,反正如今东海的金银矿多的数不过来,光是大型金银矿就有一二十个,他如今最渴望的,反而是希望能找到一个规模超大的铁矿,而且还要是富铁矿。

    从王泽攻略耽罗岛开始,东海就一直缺少铁矿,不过一开始因为人少,而且又有随后三齐之地的大量钢铁支援,因此这个情况一直没有受到众人的重视,就连王泽也给忽略了。

    可是随着东海形势的发展,到如今铁矿、铁料极度缺乏的严重问题,已经是王泽和几乎整个东海所有文官、武将的一个心病了,只要他们听到哪里可能发现了一座铁矿,这些人几乎就是饿狼扑食一般的一拥而上。

    好吧,我道歉,似乎用‘饿狼扑食’这个词来形容自己麾下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官员们似乎有点过分,可是王泽实在找不到另外哪一个比较适合的词语来形容当时那些文官和将领的表情。

    没办法,东海真的实在是太缺少铁矿了。

    对于这些一心推动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文官们来说,只有有了大量的铁矿、铁料,勤劳的农夫才能有足够的铁去打造农具去进行生产,这样才能保证东海的粮食安全。梦生 

    只有有了足够的铁料,东海这些日也不断开工的工坊,才能有足够的原料制造机器,船场才能够有足够的铁钉去制造更好更大的战船、海船等,经济才能够得到保证。

    对于武将们来说,只有铁料得到充足的保证,曹磊负责的兵工坊才能够有足够的原料制造更好的兵器、铠甲,他们麾下的士兵才能够有足够的兵器铠甲去打仗,而这一切一切都离不开铁矿。

    可是谁能想到,之前接连不断发现大量惊人的金山银山,还有大量铜矿场的东海各岛,却没有能发现任何一个可以值得大规模开采的铁矿,哪怕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铁矿也好呀!

    不过还是抱歉,这个真没有!

    在对倭国进行灭国之战的时候,对整个东海各岛的全面勘测工作也在进行,可是出了几个规模即小、品味又低的小铁矿之外,也就是发现了几个大型铜矿、和金银伴生矿,要是以往在三齐的时候王泽肯定为这个消息开心不已。

    可是这时候王泽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想要是能够把这几个大铜矿换成铁矿好了,要知道这时候的铜就是货币的代名词呀,有时候铜器比同重量的铜钱还要值钱,因此王泽觉得为了这个铁矿自己都要疯了。

    回想当初自己老爹王勇还占据着三齐之地的时候,那时候整个三齐之地光是产铁的长白山和益都等地的铁产量就足可以供应整个三齐之地不说,每年还有能力向南陈、东海等地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钢铁(要是陈茜听到这句话,能唾王泽一脸),而且当时东海各地的钢铁也全部是三齐之地提供的。

    当时一段时间,甚至还因为产铁量太大,负责铁矿的曹铁匠还一度想要减少一些,如今想想那时候真是太幸福了,也幸好那一段时间王泽为了预防未然,让曹铁匠将一部分多雨的铁料运到长广郡存放起来,准备运到东海。

    那时候,长广郡的铁矿产量已经不再被占据三齐之地的王勇看在眼里,于是连着长广郡的钢铁也一起被运到东海,这些当时运来的铁料可是为东海这里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可是这一切美好的过去,都随着潍水以西各郡被北齐重新夺回去成了过眼云烟。

    在失去了长白山和益都的产铁地后,目前齐东各郡也就是长广郡附近的山里还有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的铁矿可以产铁,这些铁矿不仅规模远远不如长白山的铁矿,而且品味上也差的甚远,因此在冶炼时很是麻烦。

    这样一来,王勇失去其他的产铁地后,又只能指望着长广郡的铁矿,这样对于东海的铁矿供应量就要减少很多,两方面都需要这里的铁矿,这样差额就越来越大了起来。

    更主要的是随着东海各郡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整个东海汉民的人口数量已经从当时的几万、十几万,飞速增加到了数十万、上百万,这么多人口在生产生活中对钢铁的需求和消耗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据。

    有这么一个庞大的人口基础后,哪怕是整个长广郡的全部铁矿都来提供给东海都还不够用,就更不要说还要跟王勇那边平分长广郡的铁产量。

    因此如今还想继续依赖长广郡的铁矿来提供整个东海需要的生铁,已经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

    这两年来,在不知不觉中整个东海地区的铁料价格已经比当初提升了至少两倍,要是这个情况还得不到彻底解决的话,将会在接下来的时日里极大影响东海各地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稳定。

    对于东海各岛不产铁的情况王泽也不是这么甘心接受,可是在经过多年的勘测后,目前王泽治下的原倭国地区,鲸岛、库页岛还有夷洲等地全部都勘测过没有发现一个上规模的中型铁矿。

    就连之前各地曾经发现过那些个小铁矿王泽也没有放弃,可是也就是集中开采了两个月不到,就全部被开采殆尽,而且冶炼出来的铁料也只能制作低强度的农具,根本不能制造兵器。

    目前王泽治下各地,也就是南洋的吕汉那里一片丛林里发现了一个接近中等规模的铁矿,可是因为环境的恶劣,以及周围土著部落的袭扰,每年也就是勉强可以为东海提供一百万斤的生铁料。

    但是这个数据对东海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东海各郡各岛对铁器的极度渴盼。

    在这么些前提条件下,王泽对混同江流域勘测开发的重视程度就可以理解了,如果这一次能够在混同江流域发现一个大型铁矿,哪怕要跑上几千里路才能开采王泽也愿意呀!
………………………………

第二百八十四章被耍了

    当王泽正忙的脚不沾地到处找铁矿的时候,统们江入海口附近的战局依然是保持着宁静的僵持局面。

    统们江下游大片平原周围是绵延的群山,就在北岸平原附近有一处非常隐蔽的山坳,这处山坳四周都是高耸的山丘,加上山上及周围大片绵延的原始丛林,因此很难被外人发现。

    山坳面积不小,是一大片足足长四五里,宽三里多的山间小盆地,若是和平时期定然是一个鸡犬相闻,极少受人打搅的桃花源。

    山间小盆地最里面有一条源于一口温泉的溪流,滚烫而又清澈的溪水散发袅袅的水汽,在山间流淌中逐渐变凉,汇聚在山坳里的一个水潭后又流出去,最终流出山坳汇入到附近的统们江里。

    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天然用来隐藏军队的风水宝地,既有平坦的土地安扎营寨,还有足够的溪水保证大军人马的引用时安全,而且这片山坳是如此大,哪怕里面藏上五六万大军都没有问题。

    大概是因为山坳一圈都是高山,而且山坳里又有温泉存在的缘故,因此这山坳里的气温要比山坳外面高出个两三度,也让在山坳里隐藏的高句丽士兵觉得好过许多,没办法,这里的冬天实在太冷了。

    此时这个山坳内实实在在的被数万大军塞满,除了山坳出口附近有几名放哨的士兵不时在走动外,整座大营里面竟然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光是凭着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高句丽大军的精锐程度。

    由于没有风吹拂的原因,就连中军大帐旁边高耸的旗杆上,写着‘乙支’两个篆体大字的大旗都放佛被寒冷的空气凝固了起来,有气无力的低垂着,没有发出一点点的声响。

    原来这支军队正是前来支援高文的高句丽援军,数量足足有四万多人,全部是高句丽国内最为精锐的部队,而他们的主帅便是高句丽国王高阳成最为信任的统兵大将之一的乙支惠。

    这一次乙支惠率军来到这里,除了要奉高阳成的命令帮助高文夺取夏国设立在东北方的镇海城之外,还有以大军震慑以高句丽东部耨萨、大对卢渊大祚为首的一部分心怀不满的旧贵族的意思。

    渊大祚是高句丽五部之一的顺奴部出身,他和他的父亲都是高句丽的东部耨撒和大对卢,在过去的时候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不仅在东部耨萨这里拥有相对独立的选官权和司法权,还有独立的兵权,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不过因为百十年来高句丽历代国王不断的削减大对卢和五部耨撒大人等旧贵族手里的各项权力,所以这些旧贵族心里很是有些怨言,这些年也与高句丽王室越来越貌合神离。

    而这些人中,尤其以东部耨萨渊大祚手中掌握的实力最强,所拥有的威望也最高,因此这一次高阳成借着乙支惠率军协助高文的机会,准备压迫渊大祚在一些事情上对自己让步。

    说起渊大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仁兄是怎么回事,可是他有一个长子叫做渊盖苏文,却是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的。

    渊盖苏文又叫渊盖金,是后来高句丽一个非常强大的军事独裁者,在中国的许多评书里面,比如隋唐英雄传里面经常以泉盖苏文的名字出现,将一个个内战中神勇无比的隋唐名将打的闻风丧胆。

    不过渊盖苏文被改为泉盖苏文那是因为要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名讳,不得不吐槽一下,幸好唐朝也就三百年不到就完了,不然这样避讳下去不知道大家还能不能说话、写字。

    好吧,言归正传,对于渊盖苏文这么一个超级牛人的事迹想必大家也都听的耳朵磨出茧子来,也不再多说,相对而言渊大祚能有一个这么巨牛的儿子,他本人的能力也差不到那里去。

    可是这时是渊氏毕竟还不最强大的时候,面对着高阳成派来的高文和乙支惠两支大军的威胁,渊大祚很是明智的低头认错,让高阳成很是满意渊大祚的识相,可是却不知道渊氏心里更加痛恨高句丽王室。

    乙支惠虽然不知道渊大祚怎么想了,但是他依然可以感受得到渊大祚内心的愤恨和不满,不过他依然什么也没有说,反正他已经达到了高阳成的要求,而且高句丽王室对付渊大祚也没有绝对的实力。

    若是真的将渊氏逼反,双方一场大战,哪怕己方的胜率很大,可是接下来也没有对付夏国的实力了,还不如暂时维持现状,等到王室逐渐的扩张实力,拥有压倒性的力量后再来对付这些耨萨、对卢、行台等旧贵族。大夏中文网 

    对于乙支惠来说,压制渊大祚低头只是一个应付高阳成的事情,他也不愿意跟在高句丽国内依然有强大影响力的旧贵族集团作对。

    在他心中目前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接下来好好帮着高文搬回一局,给一路紧追高文来的夏军一记重创,甚至干脆全部消灭,然后将夏军在东北部这个叫做镇海的据点拔除。

    因为高文和乙支惠之间有一些交情,因此乙支惠心里非常同情高文的遭遇,本来乙支惠对之前高文的行事还是很赞赏的,并且对他在收揽白山部部众和北沃沮人部众时的所作所为很是赞叹不已。

    毕竟凡事‘恩威并施’才是王道,尤其是对于白山部、沃沮人这些畏威而不怀德的土著,在乙支惠的心里认为,若是能够将这一做法坚持下去,必然可以将附近的土著部落全部收编。

    可是因为高文之前老觉得将这些功劳一起上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再加上之前因为大雪封山,导致高句丽东西两边交通不便,于是高文也就将军报压了下来,准备等自己夺取夏军的镇海城之后,再向平壤城的高阳成汇报。

    可是高文万万不曾想到,自己竟然会在距离镇海仅仅只有百里处,被人数还不如自己多的夏军给击败了,而且两万大军损失过半,要是这件事传到平壤,怎么都不会好过起来。

    于是在乙支惠率军来到后,高文不仅处处配合乙支惠,还向他很是一番哀求,最终让乙支惠答应了给高阳成写一封书信求情,至于管不管用也就只能看高阳成受到书信当时的心情了。

    这时山坳里的高句丽中军大帐中,乙支惠正俯身案前认真书写着书信,他毕竟和高文之间有一些交情,加上对高文还有些欣赏,因此他还是想给高文推脱一些罪名,最少也要将原本杀头的罪名减小到最低。

    于是在乙支惠的笔下,高文成了一个忠心耿耿一心为国的忠臣良将,他一心想要等着攻破镇海城后,再一起向高阳成报喜,可是万万没想到敌军竟然使出诡计,最终惜败。

    可是高文虽然战败,却丝毫不乱阵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