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建奴入关,其势不可免。”张慎言和钱谦益商议道。
    他们靠着联络来的武力支持,和他们在南京中的势力,基本控制了整个南京。
    璐王只是个傀儡吉祥物,在南京的皇宫里随他醉生梦死。
    张慎言他们要做的是,尽快的北伐,和建奴共同绞杀逆子。
    “建奴不足惧!逆子当受诛,只要迎回圣天子于逆子之手,大明基业可保无忧。”
    “我等此举俱是为了太祖基业着想,还望诸位合心戮力。”
    其他东林党徒也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赞同。
    崇祯那是多么好的皇帝啊,只要愿意听从他们东林党的政见,何愁大明不中兴?
    讨逆檄文是要发的,这是颜面。
    兵还是要用的,山东作为一个战略要地,在一干文臣的商议下,觉得应该首先拿下。
    那里新近反正,北京派去的巡抚必然立足不稳,快刀斩乱麻。
    以璐王的名义发布檄文。命令刘良佐部,和刘泽请部兵分两路,向山东挺进。
    消息传到李岩处。
    李岩还真是坐立不安,他手下有多少军力自己当然清楚,根本不足以应付刘良佐和刘泽清的任何一支。
    更别说两个人一起上了。
    “你是说……刘良佐和刘泽清都来了?”李岩来回走了半天,突然停了下来,紧接着问道。
    “是的……刘良佐部准备取道徐州,刘泽清部准备取道海州两路并进,欲取山东。”汇报的军士回道。
    李岩突然有了什么想法。大笑了起来。“好好好……若是一人,本官却是忌惮,两人同来,山东无恙矣!”
    尴尬的军士好懵逼,完全不知道李岩在说些什么。
第一百六十二章 攻阵(首更试水,求首订)
    京畿。
    阿齐格命令各属扫平了周围的府县之后,切断了京城的后勤。
    虽然,直到现在还没能得到辽宁皇帝的去向。
    但现在显然已经不是考虑那么多的时候了,总不能一直耗下去。
    也是有个限度的,如果辽宁皇帝一直不出现,那便先将京城拿下再说。
    阿齐格命令吴三桂部打头阵,率先向京城进军,并发动首轮进攻。
    ……
    通往京城的道路上,布着一些五颜六色的铁蛋,有的长的像个西瓜,有的外表又雕刻华美。
    当关宁军的前军路过这一带时,纷纷好奇于这些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自然有人尝试着抱起来一探究竟。
    有的军士指指点点,有的军士品头论足,发表高论。
    或许可以带回家给小孩子玩耍等等。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那些奇形怪状的铁蛋……bang的一声,一连串的爆炸了。
    死伤一片。
    这便是地雷的始祖……慢炮,也叫明雷,出现于正德年间。
    明雷不光是指这雷是大明朝研制出来的,更是在说明,这雷是放在明面上的地雷。
    和我们所熟知的地雷,完全是两种设计思路。
    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的想象力丰富。
    但是……这种地雷,也就图个新鲜,能够造成一定的杀伤,却还不足以扭转战局,最终还是要靠刀子硬碰硬说话。
    前军一连串的爆炸,关宁军受到了一定的创伤。
    当吴三桂在中军中得到消息后,不禁皱起了眉头。
    “回平西王,前部有近四百人死伤。”军校回禀道。
    “传本王军令,所部众人,但遇明雷,绕而行之,有随意触碰者,斩!”
    地雷事件只是个小插曲,还不足以对吴三桂部造成致命的打击。
    京城已经近在眼前。
    在广渠门之下,已经收到军报的王先通命张庆臻的步兵营背墙列阵。
    四个圆阵排布在城门之前。
    那是朱慈提出的长枪兵和火器兵的混合编制,后又经李岩提出一定的改良方案后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击退李自成之后,京城的兵源得到了补充,足够的喘息时间下,京城完全有余力出城作战。
    尤其是率先抵达京城的乃是那个开关投降的狗贼吴三桂,对于这么一个人,向来死忠明廷的王先通光听着他的名字都觉得恶心。
    恨不得将其凌迟处死,但是这些都是想想而已,面前的硬仗,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逃避的。
    无论是王先通还是张庆臻,实际上都清楚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不强,
    但是他们对于圣上,却有着迷之崇拜。
    圣上留下来的阵列,他们这段时间一直在练习,直到今天,在面对吴三桂的到来时,决定拿出来一用。
    在广渠门下列阵,直面精锐的关宁军。
    圆阵是圆的,这是表面,核心取材去西班牙方阵的近远程协同作战的理念。
    从而将火枪兵的作用彻底发挥出来。
    从明初开始,明军便非常重视火器的发展,然而直到现在,火枪兵一直都难以完全代替冷兵器兵种。
    并非是没钱无法装备全军,实在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火绳枪兵,缺陷很明显。
    一分钟两发,射程两百步,一名火枪手在骑兵冲到他们面前的这个过程中,最多能射出三发。
    等到开始白刃战,基本就没火枪手什么事了。
    他们完全可以退到后面去找人打斗地主,坐等战争结束。
    浪费无疑比卖y更可耻,于是乎,这种热冷兵器结合的阵列,彻底将火枪手的扑克撕掉,让他们能在敌人近身之后仍然发挥作用。
    这也是西班牙方阵的优势之处。
    另一方面,同一时期的明朝火器和西方火器有着一定的差异。
    理性来说,各有长短。
    明朝的火绳枪在西方的火绳枪之上,创造了火绳塞住火门式的设计结构。
    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明朝火绳枪的装填速度和射速比西方慢。
    但好处在于,不会出现火药从枪管里洒落的尴尬,并且每次射击的成功点火率要比同时期西方火绳枪高出三成左右。
    且没有拖拽长线火绳的必要,排列起的阵列会比西方的传统西班牙方阵更加密集。
    在火力就是王道的热兵器时代,阵列越密集,也意味着能够对敌人造成更加有效的杀伤。
    圆阵比方阵更加严密,防御力也更强,缺点就是移动起来的话,很容易散架。
    但现在王先通面对的乃是关宁军,若是不用圣上留下来的阵法,王先通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对待。
    四个千人圆阵的出现。
    让吴三桂好好的打量了一番,圆形的阵列,正常训练过的军队都能结成。
    若是仅仅如此,倒也没什么好特别忌惮。
    按照吴三桂的经验,只要以骑兵猛烈冲击圆阵,在圆阵上撕开一个大口子,这样的阵列便彻底瓦解。
    而对于关宁军的冲击力,吴三桂还是很有自信的,毕竟这可是唯一一支,能够和八旗军野战相抗衡的部队。
    在稳定住阵脚之后,吴三桂命令所部的骑兵,主攻最右翼的那处圆阵。
    嘹亮的号角声响起,关宁军像下水的鸭子一般,向右翼圆阵猛攻过去。
    明军严阵以待,在中间指挥将校的命令下,缩紧了阵型。
    长枪兵支其了长枪,直指着敌人方向。
    火枪兵将伤口对准敌人。
    五百步。
    三百步。
    二百步。
    开火!
    双方基本同时进行着白刃战之前的拼火器环节。
    但明显防守的一方更有优势,由于阵脚稳定,火力密集,命中率要比在马背上颠簸开火的关宁军要高出很多。
    一轮射击后,关宁军十数骑倒地落马,明军也有几人中弹,被推入阵中,继续紧缩阵列,保证阵脚不乱。
    关宁军的标准火器是三眼神铳,白刃战前可连射三枪,本来的正常流程是先开枪后冲锋,毕竟以前他们面对鞑子骑兵时基本是小受的状态。
    现在竟然改了!他们竟然能够扬眉吐气的当一次小攻了。
    边冲锋边开枪,感觉很爽。
    但激动的关宁军发现……似乎当个小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嗨皮。
    至少在拼火器阶段,他们对明军的杀伤只是己方伤亡的零头。
第一百六十三章 鞑清援军(咬牙作死第二更2/4)
    当第一名骑兵冲向圆阵面前时,等待他的是火枪和长枪的洗礼。
    直挺起来的长枪,又粗又黑又硬又长。
    骑兵的身躯冲撞过来之后,便被长枪给戳满了窟窿。
    掉下来的骑士,被后面的骑兵踩踏,更无生还可能。
    而亦有些能够感觉到不应该直接冲过去的骑兵,勒住战马,从阵列之侧绕而行之,试图寻找合适的攻击位置,然而这么以来,极速奔掠过来的冲击力也大打折扣,被身侧的火绳枪兵抬枪爆头。
    关宁军的铁骑前仆后继,圆形的阵列抗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阵型被挤压。
    双方都互有伤亡。
    然而,在圆阵不溃的情况下,防御能力大的惊人。
    那就仿佛是水流遇到了石头,冲击虽强,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军中坐镇的吴三桂,直勾勾的看着这一切,原本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圆阵,竟然如此的坚固。
    他双眼凝视圆阵,试图想要从那阵列之中窥视着玄机。
    当一个个关宁铁骑,接二连三的倒下,当一个个周围的军校劝说暂且鸣金收兵,再做计较。
    吴三桂,约摸明白了一点,这王先通好像还有些门道。
    “收兵!”
    哪怕是明雷,也只能让吴三桂笑笑而已,但……这阵列,却不得不让他重视。
    如果没有研究出合适的对策,按正常的流程攻击话,只会徒增伤亡。
    关宁军是吴三桂的班底,虽然新近投降鞑清,想要立下投名状,但若是关宁军的实力受到大幅度削弱的话,在鞑清那里也难以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甚至他那平西王的头衔,都有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被剥夺。
    关宁军鸣金收兵。
    第一次接战结束。
    吴三桂以千余人伤亡的代价,最终也没能破掉那一个千人的圆阵。
    至于明军一方,战损不足百余人。
    这样的结果让王先通和张庆臻都难以想象。
    “此阵真乃固若磐石!坚若玄武。”第一战胜利的消息,无疑让全军振奋,王先通抚手大笑。
    尤其是他们面对的乃是天下精锐关宁军,能让关宁军吃瘪,也足以让他们守卫京城的信心大增。
    “圣上果然是天纵之子,我军有此阵,建奴亦不足惧!”巩永固也很乐观。
    “此战虽胜,却仍需谨慎为妥。”张庆臻言道,实际上他认为圣上留下的阵列确实强悍,坚固,在防御能力上一流,但是他却有些担心。
    虽然他们还没看出这个阵法有什么可以破解的方法。
    但是作为敌人,作为远远比他们更加强大的敌人,恐怕他们肯定会好好思量。
    如果只是盲目的乐观,显然并非可取之道。
    “圣上还没有消息么?”张庆臻又问道。
    这个问题一直留存于众人之间,早先圣上带人说是迎击建奴,然而直到现在却没任何准信。
    是生是死,都不知道,甚至有人觉得圣上或是跑了,但也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而已。
    毕竟辽宁皇帝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通过绝强的手腕,震服了京城。
    上至大臣将领,下至平民百姓,大都不会觉得辽宁皇帝会畏惧敌人而去逃跑的怂人。
    即使有些人会冒出辽宁皇帝逃掉的想法,也绝对不敢说出来。
    锦衣卫对在谢芳的管控之下,仍然监察四方,辽宁皇帝余威尚存,无人会自找苦吃。
    便是这般……使得目前的诸军,仍然处于旺盛的斗志之中。
    军阁中的众将,听到张庆臻的问话,无不无奈的摇头不语。
    自从十六日圣上离去之时,便没有任何消息。便好像人间蒸发了一般。
    只有王先通,安若泰山,直到现在,知道实情的他却对此事绝口不提。
    圣上去辽东,凶多吉少,若是将消息提前放出,的确会让京城的压力减轻很多,但是……那等于将圣上置于死地。
    忠于明廷的王先通,将皇帝的生死看的远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
    无论面前遇到怎样的艰辛,王先通势必要咬紧牙关抗住压力,为圣上捣毁贼巢,争取更多的时间。
    “此时无须多问,圣上出征,自有圣上之道,我等只需固守京师,待圣上凯旋而归!”
    王先通压住了继续讨论圣上去向的苗头,将众将的注意力重新放到如何抵御建奴上来。
    ……
    吴三桂收兵返回军营无疑是很窝火的,对明军的野战竟然是吃了大亏!
    纠其原因……便是那诡异的圆阵。
    “此阵,诸位怎么看。”吴三桂部在军帐内讨论如何应对明军的圆阵战术。
    再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前,实在不能莽撞的冲锋。
    “末将以为此阵坚固,断不可催,以骑兵尚不能破阵,步兵亦不能进。”副将杨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