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到朱慈是从民间得到的菜谱,崇祯还是松了一口气。
    皇帝喜欢当厨子可不是好事,哪怕朱慈的爱好是啪宫女,也比做厨子正常一些。
    不过朱慈告诉昭仁这是民间来的菜谱时,昭仁显然有一种很期待的感觉,想到皇兄每天都在宫外,那外面的民间应当比宫里更有意思些吧。
    “皇兄……民间好玩么?能带昭仁去民间玩么……”嘴边还沾着炸鸡的油脂,昭仁忍不住的问道。
    能么?
    显然不能……外面并不安生,并不是昭仁这样的小花朵可以随便乱跑的。
    万一还有潜伏的瘟疫,把这小花朵摧残了,那就不是朱慈能接受的了。
    “民间可是有吃人的妖怪,专吃昭仁皇妹这样的小公主!怕不怕!”朱慈故意吓唬昭仁,免的她太过于惦记出宫。
    然而昭仁虽然刚满七岁,却真有着皇家那传承来的骨气,毫不犹豫的道。“昭仁才不怕哩。”
    “为什么不怕?”朱慈笑道。
    “因为皇兄可是皇帝呀,再厉害的妖怪都能打跑!”昭仁信誓旦旦的道,他对于朱慈有着迷之自信。
    昭仁的话让朱慈突然有种凝涩之感,虽然是无意之间,外面的局势可不是有妖怪作祟么。
    是啊……再厉害的妖怪,也要打跑……朱慈暗暗想道。
    “皇兄……你在想什么?为什么不开森呢?是不是昭仁说错话了……”昭仁见到朱慈的样子有些惶恐。
    “没有……”朱慈回过神,给了昭仁一个宽慰的笑容。“皇兄在想,等把外面的妖魔鬼怪都打跑了,就带昭仁去民间玩……怎么样?”
    “真的?!”
    昭仁惊喜了起来,哪怕这只是朱慈对于她的许诺。
    “真的!”
    “拉钩。”
    拉勾勾……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小小的公主……正如那笼中的八哥,向往的是宽阔的天空……与自由的飞翔。
    ……
    四月九日。
    永平县。
    这里是京畿距离山海关最近的一个县城。
    明将李成栋按照命令,率人从京师压来第一批送往山海关的粮草,试图第二次安抚吴三桂。
    然而……他们的命运却……

第一百三十二章 口水战
    原高杰部将李成栋,现如今他是大明皇卫步兵营副统领,本是负责押运钱粮去山海关的。
    不过到了山海关就感觉有些不妙,在先行派人入关通知吴三桂出关接应钱粮后。
    关内竟然是炸出一声炮响,关宁铁骑从关内冲出。
    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
    李成栋部在短短的时间内,便被吴三桂的关宁军包围。
    “逆子窃国!理性革除!尔等莫要执迷不悟,即刻投降,免遭屠戮!”
    关宁军的将领带着一众军校朝着李成栋部呼喊道。
    逼迫其投降。
    面对这样的局面,上至李成栋,下到明军的其他官兵惶恐不安,显然……关宁军反了。
    李成栋当时就蒙了,这他妈的什么情况。
    然而对他来说……已经没时间思考了,关宁军的三眼神铳尽皆指向被包围的这些粮秣队。
    “你们竟敢造反!”李成栋失声道。
    吴三桂手下的游击将军郭云龙才不在乎这些,他只认吴三桂,至于是不是造反,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抬起手来,准备命令关宁军开火。
    只要一轮齐射,这些粮秣队便会成筛子。
    在强势的高压下,李成栋终究是……放下了武器,他屈服了。
    只是李成栋还没准备说出投降感言,便被后面的副官拿刀给捅了个透心凉。
    李成栋不可思议的回过身,望向副官……记得那副官似乎是从京营出身……
    京营是朱慈的嫡系,随着不断地洗脑性教育,以及跟着朱慈打了几个大胜仗后,方方面面的因素导致京营嫡系对朱慈的忠诚度非常高。
    以至于朱慈将京营嫡系安插于皇卫营中,起到了控制皇卫营统属的作用。
    实际上……他们也就基本相当于政委的作用。
    当为首的将领出现叛变之时,这些京营军户便挺身而出,击杀叛将,重新带领士兵战斗。
    京营出身的副官王化见李成栋欲降,二话不说斩杀了李成栋,接着冲着其他被包围的明军呼喊道。“我等蒙受皇恩!怎能贪生怕死卖国降贼!兄弟们!和吴狗拼了!”
    王化的鼓舞下,明军不怕死的向关宁军冲去!只是……在敌我悬殊,又被重重包围的状况下,王化等人的勇气……终究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
    在以命搏命之下,击杀了十几个关宁兵后……一百余名明军……英勇就义。
    这样的结果……令吴三桂感到震惊,他所认识的明军,都是一触即溃,根本毫无作用。
    然而……仅仅是一批粮秣队竟然能表现出如此的悍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明军已经完全不同以往了。
    此时,豫亲王多铎作为先锋官,已经进驻山海关内和吴三桂进行最直接的碰头。
    看到吴三桂能够直击明军,对他的投降深信不疑。当然更重要的是议定接下来的行动方案。
    现在直接攻打北京还是太不现实,后方的集结还没有结束,起码要等到四月下旬,全部的五十万大军集结完毕并南下之后,踏平中原的军事行动才能彻底展开。
    多尔衮作为目前鞑清的支柱,他的为人是极为谨慎的,入住中原可不是闹着玩的,一切的计划都有着缜密的安排。
    稳定后方,步步推进,蚕食大明……这是从黄太吉时期就遗留下来的对明方略,被他更加彻底的贯彻执行。
    虽然吴三桂和多铎还在等人,并不急于攻打过去,他们也不担心大明会攻打过来。
    他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战争前的先礼后兵。
    也就是……说,肉战之前,先来波口水战,这几乎是每次战争前的必要过程。
    口水战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占道德的制高点,这对于战争的胜负……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多铎和吴三桂商议后,首先向朱慈的明廷喷口水,发布对明作战檄文!
    通告天下!
    ……
    四月十一日。
    朱慈在校场上试刀,这把刀是工部专门为朱慈量身定做的砍刀。
    根据人体力学,结合了朱慈臂力并不怎么强,又爱耍帅的特点,打造了这把刀。
    作为皇帝的御用战刀,基本上运用了大明最尖端的锻造工艺,足足炼制了九九八十一个时辰,才锻造完成。
    这把刀的特点。
    轻便,锋利,炫酷……吊炸天。
    而且还有个非常暴躁的刀名刻在刀柄之上……夷狄之灾。
    朱慈挥着夷狄之灾,手感相当好,砍一颗碗口粗的树,竟然毫无阻绝感,砍一只鸡,鲜血喷溅,刀刃上竟然留不下一丝血迹。
    足以见的是把好刀,唯一的缺点是做不到一刀破碎虚空。
    除了刀之外。
    朱慈的御用坐骑也换了,良马的同时,马甲也为朱慈量身定做。
    在马的脖子处,那里的马甲特别的加厚。
    厚到朱慈的夷狄之灾也难以砍动。
    这一切都是为了和建奴作战,所必要的准备。
    事实证明,乱世中坐在庙堂的皇帝只能任人宰割,只有把军队亲自握在手中……这才是乱世帝王之道。
    这一天……
    朱慈收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还有……多铎和吴三桂搞出的什么讨明檄文。
    檄文如下
    伪明朱慈烺者,性非和顺,业实咸恶。昔为太子,不顾父君之恩。
    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
    杀姊屠帝,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明朔正君,幽在别宫;贼之宗盟,委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三桂者,皇明旧臣,大清者,慕之临邦。奉太祖之成业,荷明朝之厚恩。
    ……(省略三百)
    洋洋洒洒的声讨檄文,一下子把朱慈的头疼病都治好了……如果朱慈有头疼病的话。
    檄文被摔在了政堂之上,让范景文等一干老臣传阅一番后。
    朱慈问他们的感想如何。
    感想?
    有毛的感想,那个吴三桂都恬不知耻的投降了,还和建奴搞了个这么不要脸的声讨檄文。
    朝堂上的哪个人又不是进士出身。所谓的进士……脑子里不进点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进士。
    别的没说的……骂人他们肯定在行。
    建奴和那吴三桂沆瀣一气骂过来,有的没的先怼过去再说。

第一百三十三章 嘤嘤嘤
    从山海关发来的檄文,传达的三个信号。
    第一,吴三桂降清了,大明和鞑清之间将无险可守。
    第二,鞑清将要又一次入关来干大明了。
    第三,还没喘过气来的京师……将再一次面对更加困难的境地。
    朱慈还是挺生气的,他觉得已经尽可能的去安抚吴三桂了……然而该降的贱人,终究是挽留不住,还白白折损了一百多士兵。
    以至于在面对群臣时,脸色阴晴不定。
    朝堂上的大佬,本事不一定很强,但一个个绝对是忠贞不二的忠直之士。
    或许他们“直”的属性已经被朱慈给删除掉了,在高压的政治局势面前,哪怕他们对朱慈心存不满,也绝对是有气不敢出,有屁不敢放。
    长此以往,很容易内分泌失调,内分泌失调的结果就是……脾气暴躁。
    他们不敢对朱慈发火,但对狗汉奸和鞑子,却毫不口软。
    “吴三桂世受国恩,背主叛上,实在罪不容诛,臣以为当夷其三族,以儆效尤!”
    孟兆祥首先以法理的角度议定吴三桂的罪责。叛国投敌之罪确实应该夷平亲族,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朱慈并不急于如此,吴三桂的家眷的确都在北京,被朱慈刻意的软禁起来,想要灭族也只是抬手之间的事情。
    杀人只能一时泄愤,达成目的才是首要任务,如果吴三桂的家人对于朱慈还有利用价值……那么朱慈并不介意他们多活几天。
    “此事暂且不提。”朱慈压了下去。“吴三桂既降,你们觉得该当如何?”
    从李自成退却之后,朱慈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应对鞑清的问题,现在确实谋划好了一套完整的战略计划,但这套计划却真不能告知任何人。
    万一消息提前走漏,势必功亏一篑。
    李岩被支去了山东,是这次计划的其中一环,但是给他的那封密旨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更多的,都被朱慈闷在心中……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完全启动对建奴的作战方案……直接硬怼侏儒衮。
    在此之前,朱慈在朝堂上听着众臣对汉奸和鞑子的恨之入骨的发言。
    他们将所有恨意都释放在了民族和国家荣辱之上。
    “竖子三桂,与建奴沆瀣一气,枉顾君恩,实在可恶之极,圣上当以天兵伐之,斩奸除恶!肃清寰宇!”王家彦进言道。
    “臣附议。”
    附议……
    朱慈的高压政策下,党争现象根本不存在的,只要有些脑子的都能闻到政治风向。
    朱慈是什么人,有着强硬手腕,又有着堪比成祖军事才能的君主,至少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以至于许多人对于朱慈有一种迷之自信,他们总觉得只要朱慈在,就肯定能出现奇迹。说不定山海关那边就掉块陨石下来了。
    这个时候……哪怕是建奴大军即将来袭,哪怕京师的军事力量和建奴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文官们一个个仍然叫嚣着……打!狠狠地打,打出大明的气势,打出天朝上国的风采。
    反正有朱慈这根大腿,他们只要在身后喊六六六就够了。
    ……
    不过文臣们在对敌上并非一无是处。
    至少……他们语文学的好啊。
    尤其在面对檄文本身。
    这里面的遣词造句,亦令诸臣恼怒,赤裸裸的辱骂圣上,以及还有许多莫须有的罪名盖在圣上的头上,这不是在打朱慈的脸!
    这是打他们大臣的脸!
    主辱臣死。
    范景文和倪元璐都主动请缨,以笔伐贼。
    也就是说,既然建奴和狗汉奸恬不知耻的发了檄文,那么大明也不能怂啊。
    也得写个檄文硬怼之,才能解气。
    大明是文治之邦,哪怕已经有很多进士投了鞑清,哪怕朱慈已经屠了一波文官了,大明内读书人的质量和数量仍然完爆鞑清一脸。
    敢在他们这些文学博士面前,班门弄斧,卖弄文采,还斗檄文?……几乎所有进士以上文凭的文官,都跃跃欲试……想要接下这封战书,以文回之。
    不但可以撒气,运气好的话,文章流芳,名垂青史……那都是文官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朱慈连这种机会也不给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