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表面上这么说,其他有些聪明人对于朱慈选择住在军营并不感到意外。
    宫城之内,崇祯对于大内的影响还没有烟消云散,朱慈在内宫的根基很浅,难免会遇到心怀不诡的人。
    选择住在京营的安全系数更高一些。
    群臣正说着,却见张庆臻一伙压着一伙士子朝京营这边回来。
    那些士子,虽然多没有一官半职,但许多人还是挺眼熟的。
    这让群臣有些闹不明白怎么回事,但不明白归不明白,从那些士子垂头丧气的样子,以及新皇喜怒无常的个性来说,这些人恐怕要凉。
    想到此,群臣忍不住打了个冷颤,这些天死的人可是够多了,圣上似乎还没有停手的意思。
    ……
    还没有准备接见群臣的朱慈在听薛义成的汇报。
    “只有两个活口么?”朱慈问道。
    “是,跑了一个,还有两个死于乱刀下。”
    既然要清洗便要清洗干净,免得这些人私下里做小动作让朱慈难受。
    所以才想着让孟兆祥当个诱饵。
    不过薛义成作为锦衣卫,办事水平还是差的不少,既然刺客都跑了,为何不派人直接跟着,应该可以顺势找到贼人们的窝点?
    朱慈这么一问。
    薛义成赶紧跪地请罪。“卑职无能,请圣上赎罪!”
    无能归无能,朱慈不可能因此而真直接给他治罪,看来薛义成还真不是当特务的料。“起来吧,拷问可有结果?
    结果也没有,就是因为横竖都无法从刺客口中得到有利的消息和拷问出结果,薛义成才觉得心里不踏实,本着拿功劳的想法,却因此落上了办事不利的口实。
    “未有。”
    “把那两人放了。”朱慈告诉薛义成。
    薛义成很奇怪,这好不容易抓来的人,怎么说放就放?忽然间,薛义成意识到了圣上的真正用意。
    圣上这是打算依靠这两个人的逃跑,进而揪出来那些躲在暗中操控的人。
    觉得此办法还真挺靠谱的薛义成满口领命,却在这时张庆臻压着一伙士子进了京营。
    看到张庆臻抓来了这么多读书人,朱慈也懵逼的。
    完全没搞懂这是什么个情况,虽然他自己也认为他杀人还真是冷酷无情,但也并不是拿人命当娱乐啊。
    每一次杀人都是有着足够的理由,至少是朱慈觉得必须要杀的人。
    张庆臻抓来这么多人,莫非是给自己解闷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朱慈问回营的张庆臻。
    “启奏圣上,卑职得到西城浙江会馆有人械斗的消息,便立刻前去查看。”张庆臻施礼道。“结果就抓到这些人了。”
    “械斗便械斗了,交给刑部处置便是,为何还要带回来?”京城的治安问题,朱慈是不想去管的,眼下事情这么多,他可没心情操心这种小事。
    “按理说是如此便好,但卑职的初审之下,他们已经交代了买凶刺杀孟大人的实情……”
    好了,朱慈和薛义成还在商量着怎么从凶手中顺藤摸瓜的找到幕后指使。
    结果却被张庆臻的京军捡了漏,直接给带回来了。
    这是还真是顺利的出乎意料。
    一旁的薛义成略显尴尬,本来负责此事的便是他,这等于自己的功劳就被京军给抢了。
    话说回来,这些士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啊,明明都躲到暗处了,还能自己浮出来,其白痴的程度真是出人意料。
    又听着张庆臻的解释。
    朱慈才知道大概发生了什么,浙江会官的士子们买凶杀人失败后,想着凑钱封口。
    却因各自的出钱份额多少而发生矛盾,并演变成了械斗,从而引起了巡防京营的注意。
    再然后便被一锅端了。
    甚至于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骨头还是很软的,基本上张庆臻还没用大刑,这些人就立马招了。
    当一个人招了,其他的人也没有坚持下去的理由,于是乎,一个接着一个,像绑在绳子上的蚂蚱,被彻底牵拉了出来。
    凡是参与此时的人,几乎都没能跑掉的。
    浙江会馆中的士子一个个低着头,许多人打着寒蝉,如今成了暴君的阶下囚,结果几乎就已经注定。
    想到了之前的种种,一部分人还余火为了。
    “都是你!朱世守,要不是你个杂碎出这样的主意!我们能沦落到此么!”
    “吴又君你还有面目说,你们一个个吝啬钱财!毫无廉耻!既然要死,大家便一起死,省的看到你们烦心!”
    即使被带了回来,士子内部的矛盾却还存在。
    双方你来我往互相刷存在感,还真把朱慈看傻了眼。

第五十三章 政事决议(一)
    朱慈看着眼前的这群士子,只觉得可悲。
    明朝的读书人,却都是这样的德行?哪怕是大敌当前也还不忘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冷漠的望着这仍然在撕逼的白痴。
    对于他们的处置似乎并没有更多的选择。
    却在这个时候,有几个士子对着朱慈跪了下来,连连扣首。“圣上,刺杀孟大人的事情,都是由朱世守谋划的,我等亦是被其胁迫才参与其中,请圣上明查。”
    终究有些人意识到了,现在还真不是吵架的时候,暴君都把他们给绑了,火烧眉毛啊。
    想要活命的人,立刻跳出来,指认首恶,极力与其撇清关系。
    “圣上,我等都是无辜的良民啊……”
    硬骨头的读书人都被朱慈砍完了,剩下的这些软骨头的货,在感觉死亡临近之时,无不失声痛哭,丑态毕出。
    或许他们还期盼着朱慈内心,哪怕还存在着一丝仁慈?
    朱世守是死定了,但他们可真的只是声援和有限度的支持朱世守而已,这样微不足道的罪过,也没必要赶尽杀绝吧!
    但他们死不死完全就是朱慈一句话的事情。
    本来设了这个套,就是想看看还有哪些人内心还没臣服,想要搞小动作。
    恶大恶小倒是其次,朱慈需要的是,在李自成的兵锋抵达京城之前,将京城内的人心统一。
    不然,当攻城战开始时,谁也保不住,会有城内的人背叛他,开门迎贼。
    只诛首恶,那是不存在的,放了他们就能让他们感恩戴德的报效朝廷?
    先不说他们会不会感谢朱慈不杀之恩,就像他们这种德行,高不成,低也不就,反而会存在不稳定的隐患。
    既然把柄被抓住,也只是他们自取灭亡。
    这群人括燥令朱慈颇为不耐烦,他没闲工夫和他们浪费太多功夫。
    挥了挥手示意张庆臻将他们都带下去吧。
    张庆臻也对朱慈很了解了,自然知道接下来如何处置这帮货色。
    而随着众人一个个被哭爹喊娘般的带走。
    有人甚至喊出愿意宁愿投军杀敌,为大明战死沙场赖将功赎罪的豪言壮语。
    只是这样的话,却也引的其他的军户们忍不住耻笑起来。
    现在可不比以往了。
    第一道军改令的发布,让军户们再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以至于听说了军改令的许多平民们都羡慕不已,纷纷走关系,拖人情的打听,怎么才能入籍军户。
    即使朱慈还没准备募兵,城中愿意投军效力的人已经很可观了。
    战死沙场,那还真轮不到他们。
    想入军籍,更是做梦。
    ……
    京营外的高官,昏昏欲睡。
    却在这时,不远处响起来接二连三的惨叫之声。
    不禁令人汗毛冷栗。
    想必那群读书人已经被圣上给屠戮了。
    而在这样的惨叫的背景下,京营中便有军士传命过来,宣众位大臣入营议事。
    以范景文为首的大佬们这才整理好了官袍,抖起了精神,按照官职顺序踏入了京营之中。
    ……
    京营的营房,实在是极为简陋。
    直立的主梁,在一个大臣不小心碰到后,还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而房屋的屋顶,也晃动的脱落了些许尘埃。
    落在大臣的身上,不得不伸手拍去。
    这营房……也太年久失修了吧。
    把这样的地方当做早朝的地点……圣上也受的了?
    朱慈当然受不了,但他刚刚登基,城内许多善后的问题还没解决,这样的事情,被当做不是太过于紧要的事情。
    依然是面瘫一般的坐在并不怎么体面的龙椅上。
    众臣俯首跪拜,山呼万岁。
    “众卿平身。”
    “谢吾皇。”
    这样的官话,无关痛痒,朱慈并不喜欢太多的前戏,还是单刀直入更痛快一些。
    “有事早奏。”
    “臣有本奏。”李邦华首先递上奏章。“此为臣所列京中廪生,及其可受官职,请圣上过目。”
    选材任用,却是首先要做的事情,按照正常的步骤,一般的进士都需要派去地方历练几年,才留京任用。
    但是现在,读书人已经被朱慈杀的青黄不接了,以至于现在不得不饥不择食一些。
    许多完全没有太多执政经验的人被推了上来。
    但即使如此,朝廷中的空洞还有很大一部分没能补足。
    李邦华还是很谨慎的。
    遴选出的官员,最低要有进士功名,而且初次授予的官职也并不高,大抵是怕那些混了几十年才混到高位的人心中不爽吧。
    朱慈简单的浏览了下李邦华奏呈上来的人事任用,对于上面的人名基本都不认识,各自又有怎么样的才华,更不知道。
    当然,所谓的基本不认识,并不代表都不认识。
    这其中就有一个小有名气的人。
    方以智,崇祯十三年进士。
    这可是个宝贝啊。
    明末四公子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个真君子。
    像其他几个公子,就知道祸害董小宛,李香君之类的名妓玩。
    方以智的爱好是……数理化。
    其中他所著的【物理小识】一书涵盖了光学,磁学,力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理论。
    和同时期的伽利略,在学术上的成就多有重合,不分伯仲。
    可惜的是,当时战乱,他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科学研究中,而那本物理小识,也在某位号称十全的不要脸皇帝修编四库全书时,遗失严重。
    而现代,我们所熟知的物理之所以叫物理,也是因为方以智的原因。
    这也算是对这位中华的物理鼻祖的一份敬意吧。
    方以智正在京中,让朱慈喜出望外。
    总算有一个能看的上眼的人才了,虽然他所擅长的理论物理学,暂时对于守城没有任何帮助。
    但却是朱慈今后改革科举时必定要用的到的人。
    有备无患,先把他留着。
    有了这个念头的朱慈,立刻下旨。
    “其余官吏任用,皆可由卿与内阁决定,朕便不再过问,而奏章中的方以智有大才,可特授工部右侍郎一职。”
    ……
    感谢sfa董晨的500币,shajia的100币,胤龙的100币,哥一条的500币打赏。

第五十四章 政事决议(二)
    当朱慈特别点名要提拔方以智的时候。
    众臣不禁哗然。
    这方以智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得到圣上的特意关照?
    工部侍郎这个虽然只是副职,却也是正三品的大员,方以智之前不过是还不入流的进士,这直升的速度有些太快了吧。
    朱慈也知道这样做也挺急躁的,毕竟方以智虽然是个人才,但现在还没到非他不用的地步,完全可以慢慢培养,将其提拔到应该的位置上去。
    但是朱慈,需要确立的是他绝对的权威地位,也就是独裁。
    一切的权力受归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家机器以更高效率的运转。
    效率……是必须的,因为没有多少时间了。
    所谓的独裁,就是朱慈的话必须毫无保留被绝对执行,无论朱慈的决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其他人都不应当有异议。
    这么做有利有弊,弊点在于,如果朱慈个人出现了决策性的失误,那将毫无疑问的把大明推向深渊。
    然而大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朱慈觉得,哪怕自己真的玩脱了,也不会出现更坏的可能。
    而独裁的好处,便是可以将整个京城的力量拧成一个整体,这是在面对外敌时,最佳的状态。
    超擢方以智不仅仅是因为方以智的才华,更重要的是,朱慈对群臣的试探,他想知道他现在对如今的朝廷能控制到什么样的地步。
    而这种控制必须要得到绝对的加强。
    必须任性啊。
    “臣有异议,臣不知方以智有何才,然侍郎之职,位高权重,怎可轻易付以,恐人心不服。”
    出班进言的是施邦曜,刑部左侍郎。
    实际上,在昨日的第一次朝会之后,朱慈以雷霆的手段收回内阁,收回百官的权力后,这些大佬心里是不平衡的。
    但当时迫于形式,又无可奈何。
    而到了现在,百官们私下里也有所商量,那就是不能再让这位武宗二代胡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