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应星让匠户把锅炉给灭了,风扇随之停摆。
    继而打开了铁皮盖子,将蒸汽机的内部构造展现给了朱慈。
    那里面有些几个简单的管道,用来输送高温的蒸汽,而其中还有着一些构件,在高温蒸汽的积压下,会被迫运动,继而带动连接的构件跟随运动。
    “但,此物泄气颇多,水力的不足用,若是能密封之,为佳。”或是自言自语,或是说给朱慈听。
    大体的意思是,蒸汽机的是搞出来了,但能量的转化率太低。
    这么巨大的锅炉,产生的力量,只能驱动一个风扇……
    恩,这样的风扇,也就和朱慈后世见到的厂区大风扇差不多的大小,但转速却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估计这样的转速,换做电力供应,一天也吃不到一度电。
    而这样的风扇,却是以日耗煤三百斤的量来供应,简直浪费。
    估计应用在轮船上,都带不动轮桨。
    好在,宋应星也意识到这一点。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密封其中的构件。
    密封严了,可能会爆掉,密封松了,就像现在一样,产生的力就如同挠痒痒一样。
    “如果是密封的话,或许……”朱慈摸了摸下巴,宋应星都想不到的话,他能怎么办。
    但如果是密封的话,朱慈只是想到了一种材料……橡胶。
    大明有没有橡胶?
    好像没有哎。
    哪里有?
    南美洲?东南亚?
    “你知不知道,有种叫做橡胶的东西,可以用来密封?”
    “橡胶?”宋应星脸色一愣,而后摇了摇头。“臣未曾闻之。”
    不知道也并不奇怪,似乎还没传到大明。
    估计西方人还没认识到橡胶的价值。
    “你再想想法子改进,朕也替你去找找橡胶,或许能帮你解决问题。”
    朱慈自顾自说着,离开了宋应星的实验地。
    巨大的熔炉再次燃烧起来,电风扇又开始缓缓的转动起来。
    “橡胶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宋应星百思不得其解。
    ……
    橡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
    关键大明还没有。
    东南亚那边,是暂时没法占领掠夺。
    朱慈只能给郑芝龙下旨,描述了一下橡胶的特性,让他利用在海外的关系,去找些橡胶进贡过来。
    至于能不能成,那就只能等了。
    ……
    锦州。
    明军陆陆续续的进抵前线。
    袁枢和阎应元在锦州迎接着朝廷大军的到来。
    当远方黑压压的人群,队列,出现之后。
    袁枢那内心中的激动也逐渐昂扬起来。
    等了两年了,终于……终于等到这个时候了。
    清虏从万历时期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在辽东肆虐,每一个爱国志士的心头,无不念想着平定辽东,灭杀鞑子。
    但朝廷大军节节败退。
    直到前年还被拿下了山海关。
    现在,现在终于到了收服辽东的时候了,他这个辽东巡抚,也也该真正的巡抚辽东了。
    不过阎应元却依然一副咸鱼脸,干完辽东,圣上应该能让他退休了吧,阎应元想的是这个问题。

第四百七十五章 很不甘心的夏完淳
    作战檄文已经发布。
    剩下的就是把军队怼过去,见神杀神,见佛杀佛就够了。
    东征的兵力总计有十二万人,几乎倾注了朝廷最为精锐的力量。
    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准备上,和去年伐西的大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古代的军队,动胤就是几十万对几十万的开战。
    但实际上,无论是攻方还是守方,都不可能把几十万人扎堆般的聚集在一起列阵硬干。
    也许你不会相信,之所以不可能让大军扎堆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上厕所很不方面……试想一下,十几万人在狭小的空间内排便上厕所……我的天……无法想象。
    除此之外,还有行军,水源,补给等等各方面的原因。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以及无数年的实践经验,一股军力最合理的兵力在一万到三万之间为宜。
    正常的主帅,都会分兵推进,数路大军齐头并进,听起来也很霸气。
    这次的主帅是戚宗明。
    经过数次大战的经验,以及戚家那优良的军事基因。
    指挥作战,并不是太大问题。
    军事目标只有一个,彻底荡平鞑清,将辽东收回版图。
    他将十二万大军分作五路。
    第一路军,一万两千人,北上广宁,屯住于大凌河沿岸,虽然察哈尔等部的蒙古人已经脱离了鞑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鞑清的力量。
    但科尔沁蒙古,等几个部落的蒙古人,仍然对鞑清忠心耿耿,他们的蒙古八旗骑兵,战斗力也不能小看。
    大凌河的方向,对应着北方,那里也是科尔沁蒙古南下的方向。
    第一路军的作用也是为了防备鞑清蒙古八旗从侧翼,插入锦州腹地,明军的后方。
    第二路军,二万二千人,从辽河方向进逼沈阳,那边虽然已经是空城,但在战略位置上,仍旧是辽东的中心,对于牵制鞑清的兵力布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切断蒙八旗和辽东腹地的直接联系,以图形成包围态势。
    而另一方面,沈阳以东,抚顺以西的驻扎的是吴三桂的关宁部。
    第二路军很有可能和吴三桂碰头,不过关宁军的力量,并不是很主要,即使真的打起来了,以二路军分配的兵力,也足以应付。
    第三路军是主力,总计三万人的队伍直击西平堡。
    作为辽阳的门户,鞑清防备的最后据点,西平堡对于鞑清的意义可谓是绝不容有失。
    而根据锦衣卫无微不至的探查,鞑清最为精锐的满八旗的军力,也以西平堡为中心,布置开来。
    可以说,这场战争的关键,便是争夺西平堡的归属。
    只要拿下西平堡,辽阳对明军来说,就像一个被剥光的小姑娘,等待她的只有被无情的中出……等等,这句话好像再哪里见到过。
    第四路军,八千人,沿海岸向三岔河推进,那里是汉八旗主要的力量所在,击溃汉八旗,从而切断鞑清的侧翼,进逼海州,耀州,满清的大后方都将一览无余。
    第五路军,在右屯和大凌堡布防,等待后续命令。
    一连串的军令下达,明军将领一个个接到命令后离开。
    戚宗明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却被夏完淳叫住。
    夏完淳心里很复杂。
    他现在是第五路军的小小把总,相当于连长级别的人物,虽然是关系上位,不过考虑到古代关系户直接给当统帅都很常见。
    给夏完淳做连长,已经很低了。
    夏完淳并不在乎这些,他只想上阵打仗。
    之前在坤兴面前夸下海口,至少砍一百个鞑子的人头回来,让大舅子乐呵乐呵。
    不过这被安排在第五路军是什么情况。
    第五路军,看任务也是等于留守部队,除非其他路军支持不住了,才会出动支援协调。
    万一,很顺利,没他们第五路军什么事情,这来辽东一趟,和旅游有什么区别?还是单身游,憋的慌。
    “戚帅,就让吾跟着大帅去三路军吧。”
    正准备往马背上爬的戚宗明,回头看着这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也很头疼。
    这娃娃可是刚成亲不久,还是圣上的亲妹婿,肚子还没把人家搞大,就被安排来了战场。
    能力先不说行不行,这要是有什么闪失,回去不好交代。
    五路大军,最安全的自然是第五路,由牛逼轰轰的阎应元大将亲自执掌,戚宗明根本不担心。
    这小子跟着混些功劳也就罢了,还真想去前线作死么?
    “军令已下,诸军已有安排,岂能擅自改动?”戚宗明随口敷衍道。“驸马还是在五路军中等待便可。”
    “可是……”夏完淳还想再说什么,但面对戚宗明这样的沙场老手,却说不出非要去前线的理由。
    直到四路大军开拨,望着那远行的队列,心里总觉得挺失落的。
    “五路军不好么?”身后突然的声音,让夏完淳猛然惊醒。
    回身一看,却是那阎应元。“阎总兵!”
    “某人的五路军怎么了?驸马是不是不喜欢?”阎应元舔了舔嘴巴,看不出什么表情,手里还有个青萝卜,掰成两半直接当水果啃。
    分给夏完淳一半,后者不好意思拒绝,跟着吃了一口,那直冲鼻子的辣气,让夏完淳这个上海人很不好受。
    但不知为何,心里却平静了一些。
    阎应元,夏完淳还是听过的。
    通州守卫战,还真是声明远播的人物,夏完淳心里也有敬意。
    之前和戚宗明的对话,估摸着是被阎应元听到了,不过看起来阎应元并不怎么生气。
    “阎总兵……吾只是想……”
    “想着报效国家,上阵杀敌是吧。”阎应元出身民间,没啥讲究,直接席地而坐,享受着青萝卜大美味。
    “对。”夏完淳点点头,再次啃了口萝卜,那味道,还是无法承受的住,他有些不理解,萝卜这种东西,竟然可以生吃……至少也要切成丝凉拌放些糖才行啊。
    “想法是好的,恩。”阎应元嗯了一声,看着手里的萝卜梗子。“萝卜……萝卜……”
    萝卜?夏完淳看着手中萝卜思索了片刻。“阎总兵是说,打仗就像吃萝卜一样,必须忍着辣味,也要坚持下去?”
    “不是……不,某人是说,你要不喜欢吃,把那萝卜还给我……”

第四百七十六章 内斗
    沙漠,草原,湖泊,碎石,时不时的风暴,汇聚了成了北庭的一景。
    无数马匹在草原上驰骋,澎湃的规模下,还真有一种当初蒙古大帝国的豪迈。
    车臣汗硕雷,土谢图汗衮布,扎萨克图汗素弟,总计八万蒙古铁骑,在达兰扎尔汇盟。
    原本的喀尔喀三大汗,各自都有着各自的领地。
    相互之间,关系并不怎么好,但任何次要的矛盾,在面对主要矛盾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化解。
    主要矛盾有了,那个大明最近很皮啊,到处惹是生非。
    让汉人一窝蜂的来草原上搞事,已经威胁到他们最本质的利益了。
    “没想到,有朝一日,咱们竟然还有联手的时候。”
    “也的亏汉人如此不将咱们放在眼里。”
    三个大汗,也不急,难得见面一次,暂时消除矛盾的他们,放下了过往的仇恨,畅所欲言的交谈甚欢,好的跟一个人似的。
    “咱们这次出兵,一方面是和大清国之间的盟约,一方面,也是杀一杀汉人的锐气,免得他们真觉得咱们蒙古人是好欺负的!”
    “这话说的在理,想当初我大元何等的威武,四海之内莫不臣服,他们汉人在那个时候,就是牛羊一般,现在起来了,还真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没错,汉人是该死,祖宗的荣耀也不能忘记。”
    “除此之外,察哈尔部,基本没了,他们的人都跑到咱们那里躲着了,让咱们出兵给他们收回地盘,你们怎么看?”
    “把汉人给打跑了,然后把草原重新还给察哈尔和土默特那些人?”衮布问道。
    理是这么个理,的确,汉人现在占的地盘,就是土默特和察哈尔的故地。
    考虑到蒙古一家亲的原则,如果驱逐了汉人,这些地盘也应该还给同胞。
    不过……没人愿意把到手的东西拱手相让,三大汗也不例外。
    “咱们辛辛苦苦打回来的土地,就让出去?”
    “不,那怎么可能,咱们三家出力,那南边的草原也该属于咱们三家,还给他们,没门。”车臣汗硕雷说道,他和衮布都垂涎着察哈尔的草原,从蒙古分裂以来,察哈尔的草原,无论在气候上,还是草地覆盖上都是最为优良的存在。
    那里放牧,水源都极为充沛,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其他部落对察哈尔那一带草原的垂涎由来已久,如果不是那里被黄金家族把控着,有着道义上的话语权,那还真是游牧必争之地。
    如今黄金家族最后的继承人,被明朝一刀砍了,再去争夺那片地盘,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车臣汗,土谢图汗,已经开始准备瓜分察哈尔。
    但扎萨克图汗素巴弟就不怎么乐意了,他的地盘和察哈尔不但不接壤,并且离的很远,就算分给他一块地,也是飞地,根本没法经营。
    “本汗觉得,你们分了察哈尔也可以,但是本汗和察哈尔离的太远,若是分地的话,你们车臣把乌尔格割给本汗便可,剩下的察哈尔,你们爱怎么分,怎么分。”
    “胡闹!乌尔格对本汗何等重要,如何能让给你?!”硕雷一听素巴弟要乌尔格,顿时恼了火。
    草原上建城本来就不容易,乌尔格是喀尔喀中为数不多的城池要地了,且周围都是丰茂的草原,他们车臣中最适合放牧的地方,让给扎萨克图?简直做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