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在这个时候,秦良玉却重新站了起来。
    “老身是大明忠贞侯秦良玉!”额头上渗着血流满了脸,那眼神似乎也开始游离起来,但她仍然站了起来。
    让本来准备冲过来的西军士兵,又畏惧的后退了几步。
    这样的战神,足以让人敬畏。
    这样的战斗,也可以称为……看你还能坚持多少秒。
    西军的数量,是源源不断的,但秦良玉的体力却是有限的,她已经杀的有些迷失了自我。
    直到那即将被捅到的人,有些熟悉。
    “祖母……”
    鲜红的白杆枪,距离马万里的面门,也只有五公分的距离,被生生的停了下来。
    熟悉的容貌,熟悉的声音,秦良玉突然笑了起来。“孙儿,跟在祖母身后,祖母带你杀敌!”
    “贼军……退了。”马万里眼睛湿润了。
    “退了……”秦良玉愣在原地。“退了?”
    “恩,孙儿带援军来了。”身后都是马万里呼唤的苗兵,在听说普州城门被攻破之后,急行至此,没有任何犹豫的向张献忠发动攻击。
    只想着尽快弄死秦良玉的张献忠,虽然有所准备,但毕竟兵员的战斗力,被大量的壮丁稀释,简单的组织了些抵抗,却很快被杨秀明的苗兵击败。
    败退而走。
    马万里并没有追击,终究在城中找到了已经快要油尽灯枯的秦良玉。
    此时,秦良玉的身边,只剩下几个人,加上普州城内,各处侥幸活下来的石柱将士。
    原本离开时,还有八九千的石柱兵……此时零零散散的聚集来的,不过七八十人。
    其他的人……全部阵亡。
    这一战,极其惨烈。
    哪怕是杨秀明的苗兵,从普州的街区穿行时,也被道路上塞满的尸体,所震撼。
    “是哦,祖母,贼军已经退了。”马万里重复道。
    而这个时候的秦良玉,竟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各种伤势的复加之下,便一头栽倒在了地上。
    ……
    被苗兵击退的张献忠,怀恨在心。
    手下并没有进献秦良玉的首级,张献忠并不知道秦良玉死了没有。
    不过想了想,如果秦良玉真死了,下面的人肯定不会把那价值千金的头颅,当球踢没了。
    苗兵进驻了普州城,对张献忠来说,倾注了全部力量的攻势,也随之失败。
    那股力量,已经威胁到了他在成都内的宫殿和他的川妹子。
    虽然知道这或许,担了很大的风险,但思考了一番,张献忠终究向剑阁的李定国下了密令。
    将其调回,增援对秦良玉的作战。
    ……
    东线以秦良玉为主的石柱兵,在张献忠厮杀的惨烈。
    北线,也出现了转机。
    红夷大炮的威力,终究是发挥了作用。
    当西安城被轰塌了一断城墙,当西安城内的守军看不到援军的希望。
    戚宗明,又以围三缺一的手段,逼迫着城内的刘文秀,商议着突围而去。
    东西南,被封死,从北门逃出的刘文秀,又受到了伏击,残存的军力,出现了叛乱,最终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死忠,逃出了包围圈,不知所踪。
    戚宗明并没有深究,至少就已经得到军令,在攻破西安之后,立刻将火炮部队,调向剑阁。
    对于明军来说,攻坚战并不复杂,大炮突突突,一番便可以拿下大多数城墙不高的城池。
    也只有像西安这样的大城,或是剑阁这样的险关,才能抵抗的长一些。
    但早晚,也不得不缴械投降。
    北线的主力,接到了东线的回报,邢氏汇同着黄得功,张煌言,得知了秦良玉作战的事情,并就此事,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第三百九十一章 破关
    “忠贞侯不愧是国之良将啊。”邢夫人赞叹道。
    秦良玉在军界绝对是名气和实力都很强的存在,如果不是此时秦良玉的年岁已高,朱慈都想着招她进入军部,授以高职。
    这是毫无疑问的。
    邢夫人在北京之时,经常会听到圣上拿她和秦良玉类比。
    一方面当然是肯定着她有一定的能力,另一方面显然是把秦良玉当做女子的榜样,当做楷模,号召大家效仿。
    那其中对于秦良玉的推崇,远非寻常将领可以相提并论。
    如今在看到秦良玉以石柱弱兵,竟然硬是吸引了西军大量的力量。
    这个时候邢氏,也意识到,在能力上,她和秦良玉相比,还是蛮有差距的。
    假如可以,让秦良玉来充当北线主力的主帅,或许这仗更容易打一些。
    无论是高杰,还是黄得功,张煌言都有些坐不住了。
    东线的战场,已经拉开,秦良玉甚至以她的力量突入普州的地界,那是哪里?那是四川的腹地,距离成都也不过三百余里!
    他们北线拥精兵强将,结果却被阻绝在了剑阁一个多月,没有任何进展。
    说起来还真是惭愧……
    “忠贞侯确实厉害,咱们也不能这样耗着啊。”黄得功是有些急,他烦躁最主要的是最近基本没仗打,天天到剑阁下面叫骂,骂,有什么用。
    人家想当孙子,你有什么辄?
    “靖南侯说的没错,大军在外,靡费颇多,朝廷连年征战,实在不宜久托不下。”高杰也这么觉得,随口补充道,打仗么,就是干他丫的,婆婆妈妈实在不是爷们所为。
    “你们说的也有道理,但松锦之败却是先例,若是过于急躁,怕会损失了大军。”邢氏想了想道,压在她肩膀上的担子有点大,没人比她更加谨慎。
    松锦战役,本来稳扎稳打下,黄太吉最后只能去吃翔,不过朝廷的大佬们,更在乎会花多少钱,完全傻了吧唧的让前线尽快主动出击,早点结束战争。
    最终酿下了全军覆没的惨剧。
    朱慈所在北京,基本没有太过于干涉对张献忠的作战,让他们考虑到实际情况,斟酌而行。
    所以,理智一些的话,根本不必要急躁,完全可以等到戚宗明的火炮部队结束对于西安的作战,继而火炮轰上一个月,足以将剑阁完全摧毁。
    但是现在有些不太一样。
    最主要的是,秦良玉的东线已经发动的攻势,并且和张献忠接战,至于结果现在还不知道。
    但很显然,已经牵扯了西军大量的兵力。
    “玄着,你怎么看?”黄得功在桌子底下拿剑柄捅了捅一直默不作声的张煌言的大腿,这厮怎么说也是一方总兵了。
    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打酱油的话,也太咸鱼了吧。
    张煌言只是没有成熟的主意而已,挠了挠有些疼的大腿说道。“现在猛攻剑阁,或许也可行。”
    “忠贞侯在四川,以微弱兵力,绝不可能胜,然贼军兵力被束缚于其中,剑阁便绝无援军可求,甚至于说,张献忠,很有可能调军支援东线。”张煌言冷静的分析局势。“如今剑阁虽为险关,断然不可能阻挡我大军破关,虽保持均势,也只是西军强弩之末罢了,若张献忠真的调走了剑阁之兵,哪怕是剑阁内只走了艾奇能或李定国一人,都应是咱们进攻的时机。”
    “你确定,张献忠会从剑阁调走军力?”邢氏问道。
    当然,种种迹象表明,剑阁还是那个剑阁,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巡逻,防止明军突然袭关,对于守备工作,已经做到了尽可能的地步。
    明军若想强攻,不付出一定的伤亡是绝对不可能的。
    张煌言并不确定,他只是猜想,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放飞着自己的想象力,推演着接下来的的发展。
    “忠贞侯在东线和西贼而战,若咱们不配合猛攻,怕是冷落了友军,到时候让圣上知道的了,恐怕也不好交代。”张煌言说道。
    当张谎言掏出了圣上,那似乎更有说服力一些。
    在秦良玉东线开战的时候,北线实在不能再如此迟疑下去。
    伤亡,或许会有,但是……如果眼睁睁的看着东线部队覆灭,却无动于衷,那不仅仅有可能承担圣上的震怒,等到张献忠缓过神来,解决了东线,全力对北后,或许对于剑阁的攻坚战将会更加惨烈。
    邢氏被说服了。
    她觉得张煌言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现在似乎还得把力量压过去。
    戚宗明的火炮部队抵达后,轰隆隆的火炮声,开始在剑阁关上响彻天空。
    当然,已经决定必须要尽快突破剑阁的北线的明军主力,那就不能只在剑阁外打炮玩。
    先是以火炮压制,继而火铳部队在盾兵的保护下,试图射杀城墙上的守军。
    这样的攻击还远远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更加直接的云梯战,还有造好的吕公车也派上了用场。
    西军对于明军苦苦抵抗着。
    艾奇能亲上城池,和登城的明军接战。
    张煌言一直在一旁助攻着,不断下面纵人朝着关内呼喊。“破城了……破城了!快逃吧!快逃吧!”
    明军在击溃敌人的肉体,张煌言则在打击敌人的士气。
    在一连串染血的战役后,也正如同当初所设想的那般,剑阁的兵力已经远远比想象的要弱上许多。
    至少,他们最为忌惮的李定国,确实已经离开了剑阁,支援东线作战去了。
    根据被俘虏的士兵得知,那已经是五天之前的事情了,当初李定国离开的时候,还特意叮嘱过,务必要保守他离开的秘密,让明军以为他还在剑阁之中,从而使得剑阁可以多守些日子。
    这也是为何,明军可以在激战了三天之后,完全拿下剑阁的原因。
    伤亡,肯定是有的,数千人,其中一部分是入陕之后,张煌言收的降部,虽然张煌言竟然奇迹的按耐住了脾气,没有杀降,但拿他们当炮灰用,减少主力军的伤亡,那绝对是毫不手软。
    总归是攻破了剑阁,而在这之后,成都的面前终究是一马平川。

第三百九十二章 北部问题
    “从辽宁元年三月到八月这几个月之间,蒙古人有记录的犯边掳掠总计有八十余次,而在我京城中的皇卫营南征的如今,蒙古部落无论在犯边的次数,还是规模上,明显开始增多。”
    大明的国内形式还远没有安稳。
    朱慈所需要头疼的问题,可不止张献忠一处,各地传来的消息,仍然需要朝廷任重而道远。
    第一个要头疼的,是西南的土司叛乱,将原本镇守于云南的沐天波,追的到处跑。
    以至于沐天波根本无力出兵,攻取四川。
    当然,根据有效级的问题,朱慈显然只能将沐天波放养,暂时没办法管云南的事。
    至于沐天波结果会如何,也只能希望老沐走位风骚,风筝好叛军。
    第二件是郑芝龙的奏报,荷兰的船队侵扰福建沿海,与他的人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不过已经被打退。
    当然,海洋上的问题,其实远不用朱慈来操心,朱慈对于明末的局面还是有一定了解。
    目前是英国和荷兰称霸全球的局面。
    他们正靠着黑暗的人口贸易发家致富,尤其是荷兰,全世界有两万艘船,据说有一万五千艘是悬挂着荷兰国旗。
    不过荷兰再嚣张,对明朝来说都是非常小的威胁。
    大明最需要担心的仍然是北边。
    即使鞑清的入侵已经被击退,但他们对于中原花花世界的觊觎,却从没有停止过。
    蒙古各部,由于鞑清的失败,脱离了鞑清的同属,但这对大明来说,并不完全是好事。
    至少,蒙古又回归了老本行,三天一偷,五天一抢。
    他们完全不会想着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财富。
    本着干一票,吃半年的节奏,靠着寄生在汉人身上,吸食汉人的血液为生。
    就如同现在这样,随着这一年来的休战,大明得到了喘息,同时草原上的力量,也有所恢复。
    对于明朝的触发,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巩永固,小心翼翼的把整理来的军情,汇报给朱慈,心里却也忍不住的吐槽。
    要不是,之前过草原的时候,把人家黄金家族唯一的直系骨血给砍了,也不用到现在这般不死不休的地步。
    要是以往,蒙古人和大明的关系不是这么差的话,双方只要像隆庆的时候,开关开马市,足以保证边境的稳定。
    现在,是没机会了。
    蒙古人连派遣使者,开求开市的机会都懒得做了,啥都不说,直接撸开袖子就干。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或许要不了多久,蒙古人就足以聚集起力量,再次来北京城下挑衅,那时候面子可就亏大的。
    “还有阎应元的塘报,清虏的大军,最近经常出现在锦州之外,多有操练事宜,或是炫耀武功,或是准备有所动作。”
    巩永固,继续说道。
    “你觉得,该当如何?”朱慈听完后问道,最近这些大臣,无论是军部,还是政部,文武官员,被朱慈撸来撸去,结果是他们很听话,听话到朱慈让他们向西,绝不敢提东的地步。
    有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