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1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他们对于谁来主宰大顺的未来,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看法。
    在这几个月来,陕西那边是比较乱的,李自成这家伙,走就走了,也不留个一儿半女,让大家伙根本没办法有一个主心骨。
    最适合当闯王的是李来亨,虽然年级不大,但和李自成也有着一定的血脉联系。
    在顺军中,比较容易形成号召力。
    但是,刘宗敏不干,当初在攻打京城的时候,被明朝皇帝给离间了,或许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局面。
    可现在却无疑是一个钉子,扎在了闯军将领之间,刘宗敏担心,和李自成很有关系的李来亨会在上位之后,清算自己。
    坚决反对李来亨来执掌大顺的未来。
    在众人准备拥护李来亨上位的时候,发动兵变,彻底撕破脸。
    兵变的结果是,顺军主要分成了两大派系,李来亨以及支持他的袁宗第,和刘芳亮的守李派系。
    和刘宗敏的造反派系。
    这一段时间,大小规模的交战十分的平凡。
    但总的来说,刘宗敏依靠着他个人的能力,在这种斗争之中,占据了上峰,并且顺利攻克西安。
    同时还是河南袁承志部的支持,基本上以武力一统顺军内部,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朱慈的明军一直都没有进行干涉,一方面是和鞑清大战后元气大伤,无力进行长距离大兵团的征讨。
    一方面,则是如果直接出兵陕西,那些原本相互打起来的顺军两大派系,或许会重新联合起来抗击明军。
    除了派出细作,侦测陕西的局面,基本上北京的朝廷,是在等候西安方面的最终结果。
    顺军两大菜鸡互啄。
    但也有人保持着清醒,认为再打下去,只能让外面的人看笑话。
    像田见秀这种就是中立派,,在大家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试图让大家坐下来好好的商讨一下,和平解决目前的事端。
    但是,他本人却有能力有限,想的很多,能做的却很少,提不出任何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最终还是没能阻止。
    眼看着李来亨部基本很难反盘了,处于中立派的田见秀,最终决定投靠刘宗敏,加速大顺内部的统一过程。
    这一结果也很见效。
    袁总第被杀,刘芳亮败走湖北。
    而李来亨被迫入川,投靠了张献忠,以汉中的归属为筹码,向张献忠借兵复仇。
    此时的张献忠,已经将四川纳入自己的地盘,既然在蜀地称帝,必然知道汉中对于蜀地的重要性。
    扼守汉中,纵有百万大军,也难以踏入蜀地。
    张献忠虽然沉迷于当土皇帝的快乐之中,但也意识到了,顺军内部的动乱,是对他们西军来说,是绝好的机会。
    接纳了李来亨后,封李定国为安西大将军,统帅大军出川,接收汉中的同时,利用李来亨在顺军内部的声望,收编其部曲扩充实力。
    其结果也是超出了张献忠的预期,他的这个二儿子,简直就是战神在世,所向披靡。
    本来刘宗敏在打赢了李来亨之后,手下的人也已经疲惫。
    现在突然杀出了一个李定国让他措手不及。
    汉水之战,李定国抛弃缓慢的步兵阵列,率数百轻骑,绕过敌人的先锋,直插敌方主营,斩断旌旗之后,大破刘宗敏的主力部队。
    蓝田之战,设下伏击于山左。
    将田见秀的援军围困,全歼,后者乔装百姓才从李定国的手中逃出。
    在崇祯十七年下半年中。
    李定国大小十七战,无一败绩。
    当张献忠接连收到前线的捷报时,也是心里也是乐开了花。“都说明朝小皇帝如何如何,老子有玉儿在何惧大明?”
    作为文官之首的孙可望,心里却总不是滋味,按照道理来说,他才是大西的二号人物。
    但李定国的军事才华,实在太过于强悍。
    又接二连三的取得大胜,如果再这样下去,他的地位不知道还能不能保全。
    “父皇,臣以为,定国连胜,虽然可喜可贺,然其孤军深入,还应以稳为先,倘若失败,则悔之晚矣。”
    “说的也有道理。”张献忠点了点头,虽然李定国的军事能力很强,但在西军内部,张献忠显然还是比较信任这个有文化的“大儿子”。
    “定国所部连连征战,恐已疲惫,应以文秀代替定国征讨陕西。”
    “那便依你所言。”
    张献忠没什么不能同意的,北边的战事确实喜人,但与此相比,在后宫造孩子的快乐,更让他难以自拔。
    西军中的大权,孙可望有足够大的影响力。
    李定国在接到收兵的命令后,并不是太高兴,作为一个只懂军事不明政治的狂热分子,只有战场上才是他的乐园。
    功劳不功劳,倒是次要最起码的,为赏识自己的义父尽到自己的责任才是他所想的。
    “将军,这次回川,还应给东将军备上金银为好。”李定国虽然自己的政治智商不高,但手下还有许多幕僚提醒着李定国一些事情必须要做。
    大家都能看出,孙可望是个非常自私,欲望很强的一个野心家。
    但这样的一个人,却是西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如果忽略了这个人的存在,哪怕是强如李将军,也难免会受到打击。
    提到金银,李定国却无奈的摇了摇头,他之所以能够一连串的打胜仗,不仅仅是他的指挥有方,而是他赏罚公正,军纪严明的结果。
    没错,打胜仗,得到金银之类的战利品,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那些战利品早就被李定国用来激励士气,分发给了下面的将士。
    哪怕他自己都没有得到半分的好处,又怎么会有余钱,去孝敬孙可望。
    况且他觉得孙可望是自己的大哥,有必要孝敬么?
    “何故要为东将军备以金银?”

第三百三十五章 小公主
    “东将军善妒,若不于金银,怕对将军不利。”
    “但本将手中却无金银,如何能给?”
    金银什么的,李定国并不在乎,下属的提醒也是好意,李定国并没有生气。
    但现在不是给不给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很显然李定国两袖清风,啥玩意都没有。
    “不若回川之时,劫掠百姓,以足金银。”幕僚还是有损招的。
    “此事万不可。”李定国摇头,打仗归打仗,政治归政治,但伤害百姓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去做。
    哪怕是手下的人,不小心踩了百姓的庄家,也会被军法处置,也正因为如此,李定国所过之处,百姓都十分的爱戴。
    最终,李定国空手回川,并没有按照幕僚的建议,通过金银修缮和孙可望的关系。
    当刘文秀代替李定国对陕西进行收编之时,实际上刘宗敏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李定国给击的溃不成军。
    刘文秀过来,也不过是来捡漏的,西安被攻克,潼关投降西军。
    刘宗敏从陕西逃入河南。
    但部众已经溃散,与河南的袁承志联合,似乎也只能苟延残喘。
    这些都是,辽宁元年之前发生的事情。
    在明廷在平定内部争执的时候,农民军又重新洗了次牌。
    年初的时候,形成了目前的形式,西军已经取得了陕西和四川两地,明廷的北方实际控制区已经接壤。
    王先通被派到了山西,统筹山西的军务,防止西军可能出现的进犯。
    京城的军器局在日夜开工。
    一支支自生火铳出炉,被尝试性的列装皇卫营的步兵营。
    自生火铳的威力,相比于火绳枪,性能提高了很大。
    原本的熟练的火绳枪手三分钟能撸出两发子弹。
    自生火铳的出现,将其提高到了两分钟三发的地步。
    同时由于不需要携带大体积的火绳,装备自生火铳的部队在排兵布阵上可以更加密集。
    密集阵列。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排队枪毙。
    这种出现在近代的战术,也彻底解锁。
    想想朱慈都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试一试,新兵种在战场上的威力。
    不过山西那边并没有传来不利的消息,据说入陕的李定国,已经被刘文秀换了下来。
    这让,颇为想要收了李定国的朱慈,有些失望。
    坤兴都十六了,再不把驸马给掳过来,都要变成老姑娘了,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妹妹,还真是亏了。
    但现在还真的急不来。
    皇卫营,在扩充,在训练,军事局在生产,在研发新火器。
    皇卫营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实力上,想要平推全国,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这个时候,朱慈除了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政事之外,除了经常性的在军营中刷新他的存在感之外。
    也只能静下心来,等待。
    当然,如今的朱慈,只需要不断地把控着大局,统筹着大明的力量,通过约束手下,来完成接下来的全国的肃清工作。
    而像刚登基之初的御驾亲征,到处去浪的行为,基本完全没有再次如此的必要了。
    这并非是坏事,这本来就是皇帝应该做的工作。
    直到三月份的时候,或许是因为他在去年战争中积累的凶名,无论是西边的西军,还是河南的刘宗敏残部,都没有进一步去和明军对抗的大规模的举动。
    虽然也有各地出现的暴动,但也在可控的范围之中。
    三月初二时候。
    毛龙儿生了。
    一个闺女。
    毛龙儿无疑是失望的,在这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哪怕是女人也希望自己生个儿子,来获得夫家的重视。
    更何况皇家的偌大家业,没儿子怎么继承。
    女帝?不……不,这完全不合情理,那怕朱慈这个很重妹轻弟的哥哥也不会觉得大明王朝出现女帝会是好事。
    儿子啊,似乎有一个就够了,养出第二个正德,也是极好的。
    怕就怕再被淹死了。
    当然,朱慈自己都随时有可能被淹死的危险。
    失望的毛龙儿,再看到朱慈抱着小公主开心的样子,心里头那种失落的感觉顿时减轻了不少。
    但还是有些内疚对朱慈道。“臣妾未能为圣上诞下皇子,还请圣上恕罪。”
    “哎?这是什么话,生男生女,是男方决定的事情。”
    “呃?”
    毛龙儿完全无法理解朱慈话中的含义,生男生女为什么是男方决定的?
    当然,这只是朱慈随口一说,xy染色体的事情,恐怕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圣上可以决定生男生女?”
    “哦……大概可能吧。”这还真不好说,虽然现代都知道,生男生女是和父亲有关,但哪个父亲能控制自己射出的是个什么玩意?
    没法控制。
    这句话本身就是很不科学的,只是笼统的交代,精子是又两种属性,孩子的性别由进入的精子属性决定,父亲本身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性别。
    “好可爱呢。”昭仁垫着脚,看着襁褓中的娃娃,甚至忍不住用小手戳了戳小公主的小脸。
    “微婼要做姑姑了么?”
    关于毛龙儿生产的事情,基本上是宫里最大的事情。
    无论是崇祯夫妇,公主和皇子,还是宁皇后,在孩子呱呱落地之后都陆续来看孩子的出生。
    或许皇帝的孩子,会有很多,有些时候并不值得特别注意。
    但这毕竟是第一个孩子,也几乎和大明的气运相关。
    朱慈并不重男轻女,甚至有点重女轻男,但崇祯和周太后都被封建思想所残害着。
    得知是公主后,热情顿时冷了许多。
    公主生出来之后,那便是起名,皇家的起名,自然有皇家的规矩,这个过程十分的繁琐,怎么个繁琐法,作者也说不上来。
    明朝正统被燕王抢了,燕王的辈分由朱元璋制定,那是改不动的。
    也就是。
    高瞻祁见佑,厚载诩常由等等。
    但这是皇子的辈分。
    公主是另当别论的。
    总的来说,公主的辈分没有定的,比较随意。
    但是第三个字在明后期,基本都是女字旁的。
    偏向于妩媚感。
    像坤兴公主,本名,朱微娖
    昭仁公主,本名,朱微婼
    朱慈的大女儿,小公主,被定为,朱清娅

第三百三十六章 春闱
    “哥哥,这东西好软喔。”
    似乎从那天开始,昭仁便习惯于称呼朱慈为哥哥,这个称呼本身好像拥有着这某种魔力一般,能将兄妹之间的关系拉的更加亲密。
    朱慈并不讨厌,反而觉得很好。
    此时在昭仁公主的寝宫之中,昭仁对于朱慈拿出来的东西,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悦和好奇。
    “真的好软啊。”
    “喜欢么?”
    “恩,好喜欢,摸起来好舒服。”昭仁笑道。“会不会坏掉?”
    “不会的。”
    “那如果这么动呢?”
    “不会。”
    “这么呢?”
    “也不会。”
    “哥哥你也来一起动吧。”
    “不,哥哥是皇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