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柳如是的赐予相比,他年纪轻轻的就被扶上了尚书的高位,其实更加难以置信。
但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方以智对于圣上的隆恩,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汇报的了。
除了尽力工作之外,在朝堂上作为第一个支持圣上下达改革科举政令的人,也是他试图回报圣上的举动。
徐妈做好了饭,方以智根本没有任何架子,三个人至少在家里是看不出所谓的尊卑之分。
方以智是很缄默的,除非必要的事情,很少主动出口,但这一次他还是将自己升职为尚书的事情告诉了其他两人。
“做尚书做到你这个地步,也太不争气了吧,你看看其他的大官,哪个不比你阔绰。也不怕丢你们方家的人。等哪天枞阳的老家来人,看你怎么应付。”徐阿婆仍然冷言道。
方以智也只是笑了笑。
柳如是倒是向方以智道喜云云,总归得来些安慰。
……
科举改制的消息不仅仅传檄天下,当然连皇宫之中的人,也能得知。
太监宫女,当然不必说,科举和他们又没有任何关系,再说他们都是皇家的家奴,对于政令的品头论足也是一项禁忌。
但是崇祯有些坐不住了。
进士科从科举开端原本有两项,诗词歌赋,和经书教义。
到了大明开国的时候,将诗词歌赋从进士科中剔除,只考经书。
这可是太祖定下的规矩,祖制,祖制要是能乱改,那还叫祖制么?
所以崇祯在面对这项政治改革时,更多的是非常的不安。
“若是让太祖知道子孙擅改祖制,日后又有何面目面对祖宗?”崇祯用少有的有些严厉的话语质问着朱慈。
他也知道,几个月过去了,自己的儿子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彻底将他在朝中的影响抹除。
现在的他,根本没有任何权力可言,不过这事涉及到祖制,他怎么说也是太祖的子孙,也不能坐视不管。
改革的制度已经下达,那就没有回头的可能,祖制在朱慈看到,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他做的改制完全是为了大明的强大着想。
只是这个时代的人,很少能有人意识到并且认同这一点。
“太祖之所以立下祖制,亦是为我等子孙着想,然子孙受困于祖制,实乃太祖之本意。”
“若大明因子孙固执守旧而亡天下,更无法面见祖宗。”
老爹质问,仍然没可能左右朱慈的想法,强词夺理的反说服,实在是朱慈的强项。
崇祯继续道。“祖制,祖制,若是乱加更改,可还是祖制?”
“然若朱家天下和祖制不能共存,改如何取之?”
“这……”崇祯老脸一僵,天下和祖制哪个更重要,似乎很显然,没了天下,强行维护祖制又有什么用。
“你是说,此制不改,朱家便亡?实在是过于危言耸听。”崇祯摇头,语气也平静了些。
“并非危言耸听。”朱慈说道。“父皇执政之时,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实乃千古明君。”
讨厌,再怎么夸寡人也不会开心的啦。
听着好话,崇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朱慈继续道。“然天下之势越演越烈,辽东危机,陕西民变,大明大厦将倾,实乃群臣徒有其表罢了。”
“待朕杀伐用张,百官俯首,天下遂定尔。”
经过朱慈这么一说,崇祯有些认同了,他是不可能完全承认国家崩坏完全是自己的过失。
现在自己的儿子也说了,都是群臣的锅,他相比于儿子不足的地方,实在是因为自己比儿子要太过于仁慈。
当初如果能狠下心,把那些误国的大臣砍的人头滚滚,也不会发生闯贼打到北京的事情。
尤其是崇祯见到了朱慈一系列的暴虐执政的结果,却总是有惊无险的度过各种危机。
倒还真是这个理。
“然杀戮之事,实非朕之本意,然若群臣皆有用为国之辈,朕又何必如此?群臣起于科举,立于科举,昏腐于国无能,亦是科举之过也,”
“杀戮治其标,改制治其本。”
崇祯发现,自己的这个原本被养在花室里的儿子,说起话来总是头头是道。
他的世界观再次崩塌。
“你是说,一切因由在于儒家?”
不过崇祯还是从朱慈的话中找到了关键点。
“儒家不灭,大明必亡!”
准确的说,如果儒家的思想还在,汉族就仍然有被异族践踏的可能。
当蒙古人作为第一个完全主宰汉族的民族政权,为了让自己合法,更是保留了儒家,甚至抬高儒家的地位。
让后人觉得,凡是能够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王朝,凡是被孔家献表的王朝,都是华夏的合法王朝。
都应当被中原万民拥戴。
彻底将汉本位的思想压制到了最低点,通过偷换概念,让汉人臣服。
只要尊重汉文化,奉儒家的王朝就是华夏正统王朝?纯粹是狗屁。
本子国,和棒子国对于华夏文化的尊重,显然要完爆蒙古建奴这种游牧民族十条街,他们要是入主中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掩耳盗铃的将其定性为民族融合?
所以说,儒家思想被伪元扭曲之后,已经变成了亡族思想。
这种思想必须被抹除。
必须要让世人确立,只有汉族主宰的王朝才应当是正统王朝。
只要汉本位被树立,当外族入侵时同仇敌忾,这世界上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将其击溃。
伪元扭曲后儒家的思想不消除,汉本位的思想是难以被确立起来的,而没有汉本位,今后的华夏大地,很难说还会不会变成异族的游乐场。
崇祯听后,简直倒吸一口冷气,他倒没想这么多,但觉得自己的儿子这是在作死啊。
第三百一十五章 矛盾在激化
以京城为中心,科举改制所带来的影响还在发酵。
下面的士子们议论纷纷,暴躁的人,已经开骂了。
在茶馆等公共场合,或许还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在会馆等私人场所,士子们还是聚集在一起。
品论朝政,这种读书人的优良品德,是想抹杀都抹杀不干净的。
此时的士子,基本分成了两派。
一派士子当然对于朝廷突然改制很不爽,这些人大多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名落孙山,心态爆炸,心里头对着朝廷,对着社会有一种愤世嫉俗的念头。
另一派的士子,则是在听说科举改制后,除了温习原本的攻克外,开始尝试涉猎明算,明法之类的内容。他们大多是老实人,性格比较抖m,与其抱怨着抱怨哪,还不如好好看书,或许这一次的改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
这样的人大多很年轻,在院试,乡试的考试中,通过的比较顺畅,对于来年的会试有着十足的信心。
暴躁的人,显然比老实的人多一些。
不过再多,也没用,他们还算清醒,并没有聚集成有规模的反抗力量。
甚至连最起码得舆论压力,都还无法给于朝廷施加。
京城之中,还算平静,大体是因为生活在京城中的人,基本已经被锦衣卫和东厂的人撸怕了。
敢于铤而走险,和朝廷对着干的人,都在乱坟岗躺着来。
从王德化汇报来的京城状况。朱慈还算放心,京城作为天下的表率,只要京城稳定,想要稳定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科举制度的大概,朱慈所建立的考学部的落实,一系列对应的配套政策也逐步完善。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教育制度的完善。
原本大明的对于教育的投入还是很有力度的。
地方上,由于政府的扶持,建立大大小小无数处社学。
社学在数量上,还是学校的配套设施上,甚至比地方的县衙还要气派。
这当然归功于朱元璋的功劳。
而在中央上,有着国子监的存在的,类似于大学,不过和现代的大学显然不同,国子监更倾向于中央党校,培养的是为官的人才。
这还远远无法让朱慈感到满足。
国子监和社学的教授内容自然要随着科举改制而有所改变。
但是,现在还不急于如此。
已经放出去的风声是,来年的春闱是最后一次考取经义,在春闱结束之后,教授的内容再去更改还不迟。
另一方面。
军校也必须要建立起来。
皇卫营上到勋贵,下到士兵,文化素养不说没有,最起码还达不到正常的水平。
由于他们基本来源于军户,识字率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认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军官应当拥有军官的素质。
而不是看到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窝蜂冲过去开撸。
有素质的军队,和无素质的军队是两种战斗力的表现,就像德军,那一个个完全就是为打仗而生。
军校必须有,隶属于军方,优先选择品行优良的京营户籍军户入校,学成之后直接成为下层军官,此寻常士兵的起点高上许多。
忙碌的事情有些多。
最重要的是对于教材的修缮完备工作需要亲自把控。
另一件事情,则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来料理的家事。
在宫里的这些日子,只要从皇极殿返回乾清宫,昭仁经常会蹲守着等他,粘着他。
朱慈并非觉得烦,只是突然意识到了一点,昭仁年级也不小了,也应当开始蒙学。
最起码得会识文断字,将来做一个有文化的进步女青年。
女性在这个时代,地位低下,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话是这么说。
但想要在大明找到会识字的才女,那还真是一撸一大把。
许多宠溺着女儿的官员豪绅,并不介意专门请一个先生,给女儿教授学问。
甚至一些变态,以教授青楼女子读书写字为乐,吟诗作对,吟着吟着就yin了。
许多原因导致,大明之中并不缺才女。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明末的秦淮八艳,她们地位并不高,然而仍然具备文化知识。
朱慈当然也有条件给昭仁请先生授课,甚至还有条件请个貌美如花的女先生给昭仁授课。
不过完全没必要。
后宫之中,作为被挑选出来的老婆,宁槿的文化素质还是合格的。
而朱慈的便宜老妈,更是驰名古今的才貌双全的女子。
不过,最终朱慈还是把昭仁教给了宁槿调教。
主要是,老妈毕竟是老妈,朱慈是无法用严苛的君威,命令爹娘的。
而宁槿作为自己的皇后,当然必须听他的。
女子的正规教育和男子一样,最基本的是识文断字。
但是受教的内容,大多以女戒为主。
当然,女戒什么还是滚粗。
但是朱慈是掏不出来硬干货。
教授的内容,还是以正常的蒙学为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主。
……
京城暂时平静。
舆论没有出现波动。
并不代表,大家都认可朝廷对于科举的改制。
当初朱老大也动过科举的内容。
朱老大觉得孟子的内容太过于反动,将其从科举内剔除,甚至还放话说,如果孟子还活着,非剥了他不可。
你还别说,以朱老大的性子,还真有可能去干。
不过最终,朱老大还是迫于舆论压力,重新将孟子放回科举之内。
最多也只是对孟子的内容进行删减增补而已。
但朱慈似乎更暴躁一些。
彻底将经义完全拔出。
京城被弹压的没有人敢言,但地方上可就炸开了锅。
各种喷子一窝蜂的冒了出来,开始指责朝廷的智障,和舍本逐末的行为。
从直隶,到山东,在到学霸聚集地南直隶,对于朝廷的谩骂几乎在各地上演。
骂归骂,但似乎并不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他们的力量终究是太过于分散,又没有任何任何军事力量的支持,所以哪怕是真的不爽……也还完全达不到造反的地步。
不过,矛盾的种子已经种,他们缺的是一个领头的人,将全国各地士人的力量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能够让朝廷不得不接受的呼声。
孔衍植并不是傻子,他能从朝廷诏书之中嗅到火药的味道,四书五经剔除,将彻底动摇他衍圣公的地位,这是关系到他切身利益的事情,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管。
第三百一十六章 蓄势待发
孔家人坐不住了,但也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和朝廷对着干。
他们所代表的儒家,更像是一种宗教,只不过比大多数宗教理智一些的是,崇拜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明,而是真实存在的圣人。
儒家的特性,导致孔家人永远做不了皇帝,但是他们也没必要做皇帝。
王朝更替,中原易主,对孔家人来说,都不足为虑,只要儒家还在,换一个皇帝,对孔家来说也只是换一个打工仔而已。
孔家人在儒生之中,乃是超然的存在。
当朝廷的政策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