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慈很晚才休息。
    第二天的时候。
    朱慈翘了班,一大早的通知取消当天的朝会。
    昨天加班到了半夜,朱慈显然不会去学弘治皇帝那个皇帝界的异类一般不要命的工作。
    三十多岁就挂了,基本和他通宵达旦的处理工作,而不去和宫女们嘿嘿嘿有关。
    实在不值得提倡。
    许多早早到来的文臣,得知圣上消息后,在皇极殿外和阁臣们交换了一些政事上的意见后,便返回家中。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今的圣上,勤政的程度虽然比不过弘治和崇祯。
    但至少没有像嘉靖和万历一样,根本不见人影。
    方以智的心情却很复杂。
    他是想面圣的,那个突然赐给他的女人,在没搞清楚由头前,实在是忐忑不安。
    “圣上昨日劳累,如今还在安歇。”
    方以智在其他大臣离开后,找到王德化,想要问清楚柳如是的事情。
    “王太监可知圣上因何赐下官姬妾?”
    “这个咱家也说不清楚,圣上的心思很难猜透,但方侍郎被圣上看重,大家伙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咱家估摸着,这是圣上对你的恩宠。”
    王德化给的答案,还是模棱两可。
    并没有让方以智满意。
    没能见到圣上,方以智还是很失落。
    不过也只能回去。
    “对了方侍郎,怎么看你气色不太好呢?”
    “啊?”
    “莫非是昨晚太过于劳累了?”王德化别有意味的问道。
    “是啊。”方以智叹一声。“昨晚是没睡好。”
    “那你可要注意了,身体重要。”
    ……
    “为什么方相公不找些下人。”
    方家之中除了方以智外,便只有一个姓徐的阿婆,看起来颇为清苦。
    这和工部侍郎的身份完全不匹配,即使方以智不贪,即使官员的俸禄不多,也不可能过成这个样子。
    最起码,租一间更大的院子,肯定可以办到的。
    这一点让柳如是很奇怪。
    徐阿婆正在洗衣服,擦了擦额头,也是禁不住的吐槽。“如果少爷不去把银子去买那些破书,或许能请的几个下人。”
    显然对于方以智的古怪喜好,徐阿婆也很有抱怨,虽然她已经在方家伺候的几十年,但对于这么一个古怪的主子,徐阿婆也毫不掩饰的表现出了不爽。
    “方相公的俸禄都用来买书了?”
    方家虽小,但堆积起来的书还真不少,林林总总的基本成了小型的图书馆。
    书到处都是,有的甚至被老鼠啃了。
    还有几本用来垫桌子腿了。
    甚至于徐阿婆,随手就摸出两本,送给柳如是。“以后去茅房用这个,比树叶干净的多。”
    “……”
    “要说少爷有功名在身,买书做学问也就罢了,但除此之外,他竟买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老婆子都看不懂用什么用,还老贵老贵。”
    “就说这玩意吧,少爷说能把光分成七色。”
    徐阿婆指的是一个三个棱器物。“专门托外面的琉璃厂烧制的,花了好几两银子呢,你说,就是能变出七色光有有什么用,是能吃还是能喝,这少爷也真是的,让人想不明白。”
    柳如是想起了昨晚方以智所说的那些完全听不懂的东西,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物理?
    方以智并非穷,甚至他在枞阳老家还有许多良田家产,足够吃的好穿的好。
    只是把钱用在完全不能理解的地方而已。
    西式的怀表,望远镜,还有镜子,玻璃,这是似乎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材料,也堆积在屋角。
    这还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特别到柳如是都不知道该怎么想,完全没有任何生活的格调。
    “要不是老身看着他长大,早想着换个人伺候了,信不信他第二天就饿死。”徐阿婆絮叨着,不断地抱怨着方以智。
    被抱怨的方以智回来了,徐阿婆的吐槽仍然不会终止,方以智早已习惯,无痛无觉。
    “昨天睡的可还习惯?”
    昨天天人交战之后,方以智还是选择让柳如是睡床上。
    自己随便爬了会,便去早朝面圣了,现在还有些困乏。
    “还好……”
    在学问方面,方以智简直到了某种新的高度,但在某些方面,柳如是又觉得他蠢的不行。
    这似乎很矛盾,然而却是现实。
    “就是一个人睡有些冷。”
    就比如说,方以智在抓重点的思维就和别人不一样,一个人和冷两个点上,满脑子都是科学的方以智对冷这个字还是更敏感一些。
    “是啊,最近这些年,冬天总是早了些。”
    “也应该上炉子了。”
    “不过这炉子却不能直接放屋子里,你可知道,这炉子烧的碳火会冒出很多不好的气,如果这些气被人吸进去,会伤及心肺。”
    “许多人家,睡头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就醒不来了,就是因为吸了这些炉气。”
    “不过……这没关系,只要在这炉子上装上管子,把那些炉气排出去,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方以智说着就开始行动起来,亲自动手,按照他的想法在房子里安装套上了管子的炉子。
    那种认真的样子,让柳如是感觉有些好笑。
    但不知为何,虽然觉得方以智有些木的可怕,但这样的一个男人,还是挺可爱的。
    装好了的炉子内,煤火熊熊燃烧,而从那其中所释放的温度,透过了柳如是的手掌。
    在方以智那灰尘土脸的笑容下,似乎还夹杂着其他的温暖。
    “相公何故怜惜贱妾,贱妾蒲柳之姿,自愧难当。”
    柳没有任何情话,但方以智的行动派的所作所为,让她觉得远比那些油嘴滑舌的公子哥更令她觉得感动。
    这么好的接盘侠,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如果说昨天还只是听天由命的进了方家,现在柳如是真的心甘情愿的做为方以智的妾室。
    “你是圣上亲赐的人,若是怠慢了,怕不是要被圣上怪罪。”
    原本积累的感动瞬间熄灭了下来。

第三百零五章 左良玉和李岩的对峙
    美丽的女人,让方以智左右为难。
    只得又在忐忑中度过一天。
    ……
    寒冷已经席卷的北方的大地。
    虽说如此,北方的百姓们却享受到了难得的安宁,没有战乱,甚至连曾经横行的瘟疫也自然的消弭。
    崇祯十七年,不仅仅是历史的节点。
    也是气候人文的节点,在十七年以前,大明的土地多灾多难。
    天灾之中夹杂着人祸,将大明一步步推向深渊。
    而在十七年之后,却突然变了。
    曾经的灾害,自然的消失,干旱没了,瘟疫也没了。
    入关的鞑清简直运气好到爆炸,捡了漏般的进入中原。
    不过,在这里,就变成了朱慈朱慈登基为帝的大吉之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崇祯时期的灾害,在新皇登基后烟消云散。
    虽然气候的转好,和朱慈本人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扛不住大臣们很多还是很迷信的,大臣们很迷信,下面的百姓更迷信了。
    灾害的消失,简直就像是老天在告诉大家,新皇帝才是真正让老天认可的天子。
    原本朱慈的威信,在北方的百姓中已经到了顶峰,现在又在这种不可质疑的事实下面。
    更没有人敢于质疑朱慈作为天子的合法性。
    当然,朱慈对于京城以及附近的州县,已经统治的十分牢固,所谓的天象只不过是在他统治的基础上锦上添花罢了。
    不过,还在冷宫里崇祯心里可真不是滋味,在后宫里,听说了钦天监奏报的事实后。
    崇祯只能叹息……莫非大明那十几年的灾祸,真的是因为老天不喜欢他这个皇帝?
    凭什么啊?他哪里不好了啊!
    北方是平静的,只要经过几年的修养生息,很快便会恢复战争的创伤。
    但南方,还并没有安稳。
    李岩和左良玉之间的战争,基本拉开了序幕。
    无论是李岩和左良玉都打着大明的旗号,将北京的朱慈奉为正统,李岩效忠北京,那是当然。
    但左良玉也搞这么一出,实在让人觉得可笑。
    当然李岩知道,左良玉这么做也只是为自己留后路罢了。
    关键还是在这一次战争的胜负。
    这一战可是大明的国运之战!
    若胜,平定左良玉的祸根,内部稳定了大明的形势,无论是继续打击伪顺,还是伪西,都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若败,南京落在左良玉手中,这之前的努力都将彻底白费。
    在兵力上,左军占有绝对的优势。
    李岩依靠的是,南京那高到令人窒息的城墙。
    在左军行动之前,李岩已经做好了备战工作。
    从北边带来的兵力并不多,加上南京本地的守备力量,满打满算,不过四五万人。
    这四五万人,战斗力参差不齐。
    一部分是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事的乡间兵练,还有一部分是南京京营那些不怎么靠谱的混蛋们。
    作战能力比较强的乃是从北京调来的三千皇卫营部曲,由黄得功统领,他们基本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思想和觉悟性比较高,能够活下来,这就足以说明他们已经配的上精兵的称号。
    这样的阵容,看起来只是马马虎虎,要是对方是鞑清的精锐,或许还真有的打。
    被干掉,被碾压都不足为奇。
    但是……左良玉,那也只能呵呵。
    “左良玉只是徒有虚名而已。”黄得功在战场上混了这么些年,对大明的许多将领的能力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周遇吉,曹文诏那样的人,才当的上名将的称号。
    左良玉……还真让黄得功看不上眼。
    首先我们列举一下,左良玉在成为总兵的这十几年里那些骄傲的战绩吧。
    好了,列举完了。
    所以说,当黄得功对左良玉表现的不屑,也是有事实根据的。“左良玉号称百万,实则二十万,而其部精锐,在朱仙镇一役损失殆尽,能战者不过二三万,其余不过乌合之众而已。”
    李岩也深表赞同,他曾经是李自成的人,和左良玉还是大眼瞪过小眼的。
    他们农民军已经算是乌合之众了,被明朝一些强势的将领以少打多追着揍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是……左良玉的乌合之众,比农民军还要乌一些。
    这样的废物,竟然能做到总兵官,其手下二十万大军,还真是不敢想象,简直就是大明的悲哀。
    “还不是多亏东林人的保举。”黄得功不屑道。
    左良玉是东林党的军事代言人,东林党首脑侯恂亲自py起来的大将,他能不能做大,和他有没有能力,关系不大。
    只要亲近东林党,一个废物,都能推上大将的宝座,仅此而已。
    “左良玉,要么不敢进敌,要么遇敌则退。但有胜者,若非虚报功劳,便是拾人残羹罢了,实在不足为惧。”黄得功说道。
    李岩也深以为然。
    这也是圣上在安排对左良玉的军事事务时,并没太过于重视,似乎只当做跳梁小丑一般。
    除了派来三千皇卫营的将士充当中坚力量外,连援军似乎也并没有准备。
    左良玉所谓的二十万大军,也只是在数字上吓唬人而已,在某种程度上,左军的战争实力,比当初的二刘还要差上一线。
    但是,这并不代表李岩可以高枕无忧,随意的应对。
    在没有取得胜利前,李岩还是十分小心谨慎的。
    在左军抵达南京之前,不仅仅将兵力收缩起来,同时坚壁清野,储存好粮草,以防万一。
    九月中旬。
    左军浩浩荡荡的杀奔南京而去。
    二十万大军,水路并进,看起来还真有些壮观。
    这是孤注一掷的做法,只要能够干掉李岩,实际上也是给新朝廷一个下马威。
    当初因为自己实力强大,连崇祯都不敢动他,小皇帝竟然不把他放在眼里,也必将后悔。
    拿下南京,然后顺理成章的接受朝廷的招抚,为自己能够继续拥兵自重赢得政治资本,保证自己的利益和性命,这就是左良玉的想法。
    芜湖和南京相距并不远,前后三百余里,前锋兵势即将抵达南京。

第三百零六章 黄得功的野望
    黄得功的人送外号黄闯子。
    之所以叫黄闯子,并不是说他是闯王的儿子。
    而是在赞扬黄得功为人敢打敢拼。
    打起仗来,都是不怂,见面久干。
    乃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勇将。
    面对左良玉的二十万大军。
    或可以固守,毕竟南京城高,那可不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打进来的。
    但黄得功觉得,完全没必要困守城池。
    守城战,在某些程度上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困守城池,代表着和外界的联系彻底被切断,同时城墙遭受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