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对此,朱慈和李岩的态度是一样的,不需要怂,直接干。
    最后一份奏报就很有意思了……竟然是左良玉着人派来的奏报。

第二百九十章 双管齐下
    左良玉竟然也装模做样的给他上奏章,让朱慈刷新了三观。
    奏章中声称,他本来是打算倾心复归朝廷的,奈何李岩奸臣从中作祟。
    他准备起兵攻打南京,实在是为了替他朱慈诛杀奸臣李岩。
    左良玉这一招,借口倒是找的不错。
    不过,管他呢。
    朱慈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方学士这数字可通识?”
    朱慈最近很宠幸一个一个叫做方以智的男人,竟然约其密谈。
    尤其是方以智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颜值还是很高的。
    许多人知道安厘王,和汉哀帝故事的大臣,知道了这个事情后,心里头颇为古怪。
    朱慈倒没察觉到什么,他只是在和方以智非常纯洁的探讨学术上的问题。
    探讨学术,并不是朱慈的目的,朱慈的目的……是想要汇编出接近于现代教育的首批教材。
    最起码,数学,物理应当加入到大明豪华午餐之中。
    人选,自然是从方以智为开始。
    别看他现在只有三十三岁。
    但作为能够考上进士的高材生,智商还是够的,同时他不像大明的大部分文臣一样,偏科严重。
    方以智,还真特么的全才,经史子集自不必说,律数,琴乐,文字,医药,甚至连剑道,搏击,都极为精通。
    这样的学神,让朱慈这个野鸡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感觉压力十分巨大。
    人和人还是有差距的。
    朱慈很佩服方以智,方以智何尝又不对朱慈惊为天人。
    当初因为他而起的超擢案,牵连了许多人,以至于现在虽然为工部侍郎,但却很难融入大臣的圈子里。
    甚至于说,这些天,其他人总是向他投来诡异和莫名其妙的眼神。
    方以智觉得浑身不舒服。
    整个京城,算的上熟识的也只有那个被下狱折磨的侯方域,当初一起打过炮,也是有几个交情了。
    但现在……对于侯方域,他显然只能装作不认识,那谋害圣上的过失,可是不敢随意被牵连的。
    对于圣上的恩宠,方以智也不知道祖上烧了几辈子的高香,才换来如今的地位。
    哪怕不习惯阿谀奉承,现在的方以智也不得不抱紧圣上的大腿。
    可以想象,只要一失宠,那些原本对他怀有敌意的大臣,肯定乐于落井下石。
    另一方面,方以智原本只觉得,圣上在武功方面可以媲美成祖。
    但是在这几天的密谈中,方以智发现,圣上的学识广博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仅仅那个阿拉伯数字的运算……就已经让方以智彻底佩服。
    圣上不但知道阿拉伯数字!竟然还能用阿拉伯数字去做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
    好厉害啊!
    阿拉伯数字,博学的方以智还是知道的,但也只是浅显的了解。
    因为本土有着算筹的缘故,阿拉伯数字虽然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进入中国,但实在难以竞争的过,本土书写更加方便的算筹计数法。
    一直都没能在华夏内部推广开来。
    之所以在二十世纪初,改用了阿拉伯数字,实在是,想要发展现代数学,阿拉伯数字还是比算筹更加方便一些。
    并且……在今后和西方之间在科学上的取长补短,使用阿拉伯数字,显然为的是更加长远的打算。
    朱慈虽然不如方以智博学,但在阿拉伯数字的造诣上完全碾压后者,毫无疑问。
    方以智学东西还是快的,虽然不经常接触阿拉伯数字,但也在朱慈的授意之下,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其大体上的精通。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也是从实践科学,到理论科学转变的必要工具。
    朱慈算不上数学家,更不是物理学家,甚至在大学还挂过科,不过这并不算事情。
    只要给汉族一个科学发展的氛围,将发展的道路扶正,想要避免几百年后可能出现的列强入侵并不是难事。
    况且……即使朱慈什么也不做,只要汉人江山,还是汉人江山……肯定不会想鞑子一样,受尽屈辱。
    不过……稳妥起见,还是去干一些穿越者应该去做的事情。
    “圣上,这天方数和算筹难分优劣。”
    这是方以智的感想,他并不觉得阿拉伯数字比算筹好在哪里,还是说,圣上只是对西学感兴趣?
    “他日自见分晓。”朱慈很神秘的道。“你且编辑成书,待日后留用,但又不明之处,可与朕商议敲定。”
    “臣遵旨。”
    ……
    折腾方以智去研究数学物理,并且编书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
    则是对军事力量的提升。
    当初,面对李自成和鞑清,完全没有准备时间,所有的战役完全是刀口上舔血一般的赌命。
    现在有时间了。
    则必定要强大军队的硬实力。
    硬实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军容,一方面便是武器装备和兵种。
    军容方面,在逐渐完备的京营和皇卫营编制的升降制度下,以及从严执行的军法之下,有着很大的保证。
    武器装备,就比较惨了。
    火器基本还是那些火器,大炮的质量和数量,甚至连鞑清都不如。
    实在是汗颜。
    必须发展军工!
    从辽东调过来的工匠,开始在京城附近安家落户。
    以王恭厂为中心,隶属于军部的军事科研研发中心,正在扩建和填充人手。
    汤若望那可怜的家伙在兵乱中迷了路,辗转返回了北京后,被朱慈召见问他会不会造自生火铳。
    汤若望是懵逼的,他是个传教士,虽然懂的些火器知识,但这只是他的为了在大明生存的副业。
    在外面受到了那么多惊吓,也不知道安慰下人家,就让他去造一个还没搞清楚是什么东西的玩意。
    这上哪说理去。
    “臣……或可一试。”汤若望说的很虚,完全没信心,但是在这种时候,面对明朝皇帝的要求,就没法拒绝。
    拒绝了会被当成废物,在这种族歧视盛行的汉人王朝中,被当成废物哪可不是好事。
    大不了,放大招……一个拖字决,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不过……这已经让朱慈很失望了。
    所谓的歪果仁,看起来……被过分夸大了许多。
    “那铁套环会制么?”朱慈指的是燧发枪中的关键一环,弹簧,小小的弹簧,正是目前无法批量生产燧发枪的原因。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玩意,还真的成为了阻碍。
    不过此时的汤若望,仍然老脸懵逼。

第二百九十一章 军备发展
    汤若望并没有理解朱慈所说的是什么东西。
    古代对于西欧的那些事物的称呼,也并非像朱慈所了解的那样。
    所以在和汤若望的沟通上出现了某些问题。
    不过,朱慈还是用肢体语言,表达了他的意思。
    “就是一圈一圈的铁丝,压缩后还会弹回来的那种东西。”朱慈的手比了下形状。
    只要能产出弹簧,大明完全可以在西欧之前列装燧发枪。
    有了强有力的武器装备,接下来便是平推国内外各大势力,想想都有些激动。
    “圣上所指,可是federn?”汤若望想了想说道,这纯粹就是表述猜谜游戏,幸亏老子机灵,摸了一把汗,终究是猜到了皇帝说的是什么。
    不过弹簧这种东西,还没来得及翻译成汉语,他也只能忐忑的直接给朱慈一个德语名词。
    话说,圣上怎么知道那种东西,莫非是圣上把上次进献的怀表给拆了?
    “f……”朱慈的外语成绩实在有些捉急,在正常的外国人面前根本无法交流,更何况汤若望似乎是德国人,对于英语估计不会很擅长。
    “恩,就那东西,给你人力物力,能造的出来么?”
    不过看起来,这所谓的febern应该就是他所需要的弹簧,而这个时候,汤若望显然有些牵强。
    “若是有西人工匠,或许可以,微臣也只能一试……”汤若望有些难色。但也不好拒绝。
    可这已经让朱慈有些失望了,看来汤若望并不是他的小叮当,要什么就能造什么。
    既然怀表都能够生产了,西欧那边弹簧必然已经普及。
    在这一点上大明确实落后了一些,不过这并没有关系,这时候的西夷最喜欢全地球的浪,总会抓住几个西夷的工匠,就说澳门那块还有葡萄牙人,让广东巡抚抓几个工匠过来,料想他们屁也不敢放一个。
    有了些想法的朱慈,只能暂时安奈住研制燧发枪的迫切。
    退下了汤若望后,朱慈向广东下旨,抓几个葡萄牙工匠进京。
    不过考虑到路途太过于遥远,估摸着没个半年的时间,人是到不了京城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朱慈以其他的方式来提升大明的火器水准。
    朱慈又把范景文找了过来。
    燧发枪对于火器的提升不是一点半点,不但不惧怕风雨,同时装填速度起码提高50%。
    但是真正让火器威力提升到极点的并非是遂发式火枪。
    而是……后装枪……定量火药。
    无论是西欧,还是大明,凡是涉及到火器的战争,火枪兵都不约而同的站着举铳对射。
    这种站着举铳,实际上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的射程之内,士兵们能否活命,完全只能求佛拜祖宗。
    之所以大家伙都站着拿铳射击,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前膛枪必须从枪口里装火药,如果爬下来,射完第一轮,就没法顺利的继续装填第二波弹幕。
    直到后装枪的出现,彻底让火器向近代化的战胜迈进。
    在进一步提升了装填速度之后,更多近代的战法,也随之解锁。
    如果说,有了燧发枪,基本可以碾压国内……若是能发展起来后装枪,大明的军队足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朱慈叫范景文来的目的,就是……给他下达任务,弹簧可以研制不出来。
    毕竟还有葡萄牙工匠的后路。
    但后装式的火枪必须搞出来。
    “圣上,这火枪从前面装药和后面装药,不都是一样么,但要想从后部装药,必须在后面开口,但若是在后面开口,密封不济,即使不炸膛,威力也大不如前啊。”
    范景文是知道朱慈还是很懂火器的,当初连自生火铳这种完全没有列装的火器都知晓。
    圣上重视火器的发展,并不出乎范景文的意料,如今虽然保住了京城,但四海之中也并非升平。
    这个时候,必须加强军备,范景文至少这么认为的。
    但是……发展火器也就罢了,只要不是迂腐的大儒都不会说什么。
    可圣上这一拍脑袋,要造一种从后面装火药的枪是怎么回事?
    从嘴巴进去不好么?非要从屁股进?屁股里那乱七八糟的东西可多了,搞起来还费事,得不偿失啊。
    “所以才让你来负责招募人手,制出后部装填的火铳,人力,物力,自不必说,凡是造出了朕满意的后装式火铳,无论平民,工匠还是大臣,无爵着封伯,有爵着进其一等。”
    哪怕是当初西欧那会第一次出现后装枪,也非常不受当时人的待见。
    好多将军放出豪言,打死也不用后装枪……等到被后装枪部队干翻了后,不得不抱着后装枪道……真香……
    所以说,范景文并不理解从屁股进的美妙滋味,朱慈并不奇怪。
    只要他自己知道后装枪的强大之处就够了。
    朱慈是不会搞发明,但大明的民间牛人还是多的很,拿出足够的利益。
    想要研制出后装枪甚至比造出弹簧还容易。
    范景文无奈,他的劝说根本阻止不了圣上刚愎自用,行行,你是皇帝你说的算,就当给圣上造玩具了。
    不过,甚至连朱慈也没想到的是,当朱慈的这个研制后装枪的诏书下达后。
    整个北京城内都掀起了一股浪潮。
    大家伙都听说,搞些文人眼里看不上的奇技淫巧,就能封爵。
    并且听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把从前面进的火药门换到后面就行了?
    简直就是天降的好机会啊。
    于是,凡是能够接触到火器的人,除了军器局的那些工匠之外,连将领和士兵都开始琢磨起来,怎么样才能在火铳的屁股后面开个口?
    说起来简单,但考虑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密封性,火绳的引火,都需要考虑在内。
    急躁之间,在短时间内事铁定无法搞定。
    不过朱慈并不着急。
    九月份一过,天气逐渐转凉,小冰河时期的寒冷再次席卷了华夏大地。
    教育和军事研究是朱慈当前的两件必须要办的事情。
    和这些相比,自己的事情,都只是小事而已。
    譬如他的大婚,都在不断推迟。

无标题章节
    根据大明以往习惯,男孩子大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