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到了跟着太宗皇帝打天下到现在,真的不想眼睁睁的看着大清就此覆灭。
    签订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注定要被万人所指,但这个时候必然要有所牺牲。
    索尼咬了咬牙。不得不接受辽宁皇帝的和谈条件。“臣使代表建州女真部,接受圣天子的条件,遣还五十万汉民,让出锦州一线,同时愿意赔偿天朝一万万两白银!”
    范景文和孟兆祥等人听后,无不目瞪口呆,清使竟然真的同意了?
    这也太丧心病狂了吧,圣上的一席话,竟然让鞑子俯首妥协,这是怎么回事?想明白其中因果的人,不得不佩服朱慈的谈判技术之高,想不通的人只能认为这是圣天子霸气侧漏,蛮夷之辈不得不屈服。
    但无论是怎么样的原因,众臣无不欢欣鼓舞,这可是自万历以来,大明对于东北鞑子最大的胜利。
    这就是他们的圣上,让人恐惧的同时,又不得不爱着他,讨厌。
    朱慈侧着头看向索尼,他确实没想到,索尼竟然答应的这么果断,看起来,这家伙的脑子还是赚的比较快的。
    既然如此,那么看起来是打不起来了,全盘围歼建奴全部的想法,也因为索尼的果断同意和谈条件,而不得不放弃。
    或许并不算坏事,只要把内部的搞平,灭满也只是手到擒来的问题。
    “那么……王家彦王尚书,拟定条约吧。”
    “臣遵旨。”
    ……
    “当时那个叫做索尼的鞑子使者,看到圣上后,直接吓的尿了裤子,想也不想的便答应了圣上的三个条件。”
    小茶楼,每日都是宾客齐聚,哪怕是战争的时候,通政司对宣传工作也是不遗余力。
    在全城统一抗战中起到了凝聚全城之力的所用。
    包括征调民夫,招募女兵等事情,通政司都是出了大力的。
    陈桂林每天兢兢业业的在茶楼讲报,因为他那极为个性的演说形式,以及极为正确的政治态度。
    他在京城中还是小有名气的。
    这两天随着局势好转,人气增加的更为旺盛。
    尤其是关于圣上的事情,乃是臣民最喜欢听的桥段。
    就比如说,陈桂林版本的沈阳之战,圣上一脚踹开沈阳城门,而后招来仙云让大军渡海而归等等。甚至还有戏剧作者过来采集灵感,变成了戏曲供更多人听看。
    “那是当然,圣上是何许人也,吹一口气都能把鞑子吹的溃不成军,小小的使者不尿才怪。”
    听到陈桂林的话,百姓倒也不觉得奇怪,或许朱慈还不知道的是,他在民间基本拥有了神格。
    一连串的奇迹,加上通政司的宣传工作,朱慈的皇帝身份被认可的很牢固,这一点毋庸置疑。
    “陈讲读,听说你要高升了,不知以后还能来这里跟大家讲报么?”
    听到此话,陈桂林无不有些伤神,升迁是好事,不过……这些日子以来,他似乎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工作,和大家吹吹牛逼,轻松愉快。
    这要是一走还真有些舍不得。
    “会。”陈桂林半哭半笑的回道。
    ……
    和鞑清的和谈,在朱慈的手腕之下,以压倒性的优势条件达成。
    当索尼返回八旗驻地后,被其他满臣怼出了翔。
    不过当索尼将当时和辽宁皇帝的和谈过程说明之后,并分析了厉害关系。
    其他的满臣却也意识到了,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似乎还真是不得不签。
    签吧,似乎也没多大点事,如果不签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感觉对不起这大清的国号。
    (满清篇结束,下篇大西篇)

第二百六十六章 条约的执行
    议和条约的签订,基本巩固了朱慈在这一战的胜利成果。
    阎应元三将被首先释放。
    同时以代善为首的满臣,带领着八旗军开始向辽东撤离,山海关,宁远,锦州尽皆拱手送还给朱慈。
    关于辽东的事情,需要重新支撑起来。
    于是新一任的辽东人事安排,也紧随其后。
    阎应元被改为宁锦总兵,主持宁锦一带的军务。阎应元其实想回家看老妈的,他的腿脚受了伤很不利索,况且京城的危机已经解除,所谓的功名利禄,对他来说吸引力根本就不大,忠心尽到了,总应该尽孝心了不是。
    但是……明末的人才实在太过于匮乏。
    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超稀有的人才,怎么能让其退役。
    软硬并施让他继续为大明的伟大复兴发光发热。
    阎应元也就被按在锦州,充当所谓的宁锦总兵。
    袁枢被进为蓟辽总督,只是职权有所下降,作为文官,首先负责的是民政事务,关于军事,他是无权过问。
    辽东军政大事,基本交由阎袁两人负责,同时包括监督鞑清的条约履行的情况。
    鞑清退出锦州的工作,最先完成。
    其次是五十万汉民工匠,陆陆续续的被坐镇锦州的袁枢接受。
    当然,辽东的汉民肯定不止这么多,虽然鞑清很舍不得,但也不是拿不出来。
    拿不出来的是那一万万两白银。
    根据之前敲定的细节。
    首先应付先行款项,八百万两。
    余下的款项,每年五百万两,二十五年还清。
    汉民交还了,宁锦退出了,只要再交付八百万两,理论上福临也就可以回来了。
    余下的钱,怎么还?到时候再说!
    不过这八百万两已经让代善和其他满臣抓耳挠腮,他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哪来的八百万两?
    如果沈阳还在,或许八百万两也不算什么事,那里有着他们多年来的存银,还起来还是有把握的,但沈阳已经被洗劫过一遍了,所谓的存银能找到一部分都足以谢天谢地了,东拼西凑之下,勉强凑出了六百多万,却已经是油尽灯枯,实难再赔下去了。
    当索尼到锦州和袁枢洽谈这件事情的时候,袁枢并没有任何同情鞑清的意思。
    奶奶的,因为和你们鞑子打仗,加派三饷,花了不知道多少钱,让你们先赔八百万,已经是圣上的仁慈了,现在哭穷,谁鸟你啊。
    索尼好说歹说,袁枢甚至连去给京师答复的意思都没有,这样的事情,基本不用问,圣上也不可能再给他们宽限的。
    “还有一千万石粮草,按照条约先交付一百万石。”袁枢此时就是十足的地主样子,对于欠钱的索尼,毫不退让。
    甚至还引用条约内容的指出除了银两外,还有粮食需要交付。
    “粮食今年也实在拿不出了,不然辽东百姓恐会食不果腹。希望袁总督能体谅宽限一二,代臣使向圣上美言几句。”
    说着索尼拍了拍手,身后便有下人抬了一个箱子放在袁枢的面前,打开后尽是些稀奇古玩,初步估算,也有十几万两的价值。
    袁枢倒吸一口气,这索尼显然是准备对他行贿,好在条约的问题上有所宽容应付。
    这蓟辽总督果然是个油水多的地方,怪不得有人宁愿大吹牛逼,也想捞到这个位置。
    十几万两,诱惑还是挺大的,不过袁枢还是忍住了,如今圣上那一个狠啊,这种卖主求荣的事情,是不能干。
    但是……十几万啊,咕!
    “这么说,这些金银是给本总督的?”袁枢问道。
    “这是自然。”索尼感觉有戏,若是能够减免一部分压力,这十几万花的也是值的。同时还能和这位新任的蓟辽总督拉近些关系。
    到时候就如同以前一样,只要这小袁贪得无厌,和老袁一样,私下资养他们,区区每年四百万,也并不是拿不出来。
    关键就看这小袁的态度了。
    不过袁枢却完全被朱慈带坏了,良心大大的黑掉了,一面命下人将财宝收起来,一面说道。“那么也就是说,这些金银也不用记在那八百万的帐上了?”
    索尼很想直接呼死他。
    “这样吧。”袁枢笑了笑,算是收了钱财,帮索尼出主意了。
    “听说你们的祖陵埋了许多金银财宝,或许可以……”
    或许你妹!索尼脸色黑沉,更想呼死袁枢了,这种事情真能提的出来!
    “再不济可以卖儿卖女,是吧。”
    索尼依然想呼死袁枢。
    “至于吃食方面,也不是大问题,观音土可充饥,随地可得。”搜刮鞑清的粮食,上层人肯定饿不死。
    估计百姓肯定会闹饥荒。
    饥荒也没关系。
    正好可以接受饿着的汉民入流入中原,扩大胜利果实,至于饿着的鞑子百姓,谁会在意他们的死活。
    袁枢跟索尼出了几个生儿子没**的主意后,索尼已经彻底无语了,他现在发现,辽宁皇帝是很不要脸。
    莫非就是因为手下都是这种不要脸的货色?
    最终,索尼赔了十几万财富也没能谈下来条约的执行标准。
    无奈之下,只得拿一些战马,铁矿等资源,抵扣了剩余未交付的款项。
    然后……
    然后……明军也没食言。
    福临小皇帝被放了回去。
    真的放了回去。
    喜极而泣的满臣们把福临重新拥入皇宫……然后很快发现……他们的皇帝丢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
    他的鸡儿不见了。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换回来的皇帝,竟然是个没吊的货色!
    当时许多满臣就怒了,这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活生生的被耍了一遍,恶狠狠的骂着朱慈,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鸡儿是不能复活的。
    报仇泄愤也是不可能的,再多的借口在无力继续出征的前提下,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辽宁皇帝的强大已经深入人心。
    代善作为新的摄政王,和其他满臣商议后觉得,只要辽宁皇帝活着一天,和大明的战事想也别想。
    现在他们只打算保有现在的土地,然后慢慢恢复力量再说。

第二百六十七章 忠烈
    辽东的事情基本托付给袁枢和阎应元来处理,已经被怼出脑溢血的建奴短时间内是无法积蓄力量继续为祸。
    京畿附近,战乱频发,百姓苦不堪言,并且由于连续用兵,京城的亲军也疲惫不堪。
    远征辽东,彻底荡平建奴之乱的事情,在目前看来还是为时过早。
    大军远征,对于后勤,对于民力需求可不是想当然的事情,建奴二十万入关,实际调用的民夫后勤数量,是远远超过作战部队的数量。
    所以说,目前朱慈所要所的是进行一定的休养生息,最近的目标是让汉地十八省彻底臣服在大明的统治之下。
    不过……这看起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鞑清退却之后。
    自然而然的是对于各部将领,和那些为了大明浴血奋战的士兵的论功行赏。
    在军会之上,朱慈和众将讨论过后,拟定了每个主要参战将领的功劳大小,以及可以获得的相应封赏。
    战功排名第一的,毫无疑问的是高杰无疑,当初允诺拿下李自成可封国公,高杰因此得封兴国公。
    虽说是国公,不过当时他的兴国公之位是流爵,也就是他儿子是无法继承的。
    但是因为这一次战功累积下,流爵自然而然的提升为世袭罔替的级别。
    同时邢夫人凭夫而贵,加上这一次守城战的出力,亦得封兴义伯。
    夫妇二人同时得爵,这在大明的历史似乎还真没有,当这样的封赏下达后,高杰的忠诚度基本刷到了百分百。
    高杰在家里养伤的时候,接到封赏的圣旨,激动的连滚带爬的朝着皇宫的方向跪拜,哭泣。
    战功第一是高杰毫无疑问。
    但战功第二就发生了一些争论,王先通作为京城主将在这一次的京城守卫战中表现的中规中矩,但是毕竟守到了最后,功劳也是不能怀疑的。
    论其为第二有理有据。
    但是……阎应元在通州守卫战的表现,似乎更加亮眼一些,以通州小城之力硬是抗住了多尔衮大军的疯狂喷射,长达一个多月之久。
    如果没有通州的超长发挥,京城恐怕很难在朱慈返回之后,能够完璧归朱。
    所以关于谁是第二的问题,军会之上,开始争执起来,不过说起来,王先通这人性子比较平静,待人还是很和气的,在军阁之中有着极好的人缘和口碑。
    支持王先通受为战功第二的人,似乎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况且阎应元已经被打发去了辽东,怎么讨论他的功劳,他也不可能来争取的。
    不过无论军阁内的将领怎么样的表达态度,最终的拍板定论仍然是朱慈。
    这还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京城虽得以保全,但实非臣之功劳,乃是众将士戮力合心也,阎总兵以弱兵拒收通州,其才昭昭,功不可没,臣不如甚多。”
    王先通还是很识趣的,不论真心假意,这份谦逊就足以赞赏。
    所谓的封赏,就必须让众人心服口服,朱慈大手一挥,那么并为第二好了。
    王先通得封新国公,阎应元则封为江阴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