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话,督抚文官们就不用为了弥补亏空,而强行加征于庶民,而西厂也不能为了完成缴税任务而强行加征于庶民,因为他们没有加税之权,而督抚文官们只负责清丈田亩,如果他们造成大户少田小户多田那就是他们失职,要么贪污要么失察,那到时候西厂收税复核时发现不对而上报后被查明的话,就别怪朕对他们不客气!”
朱由校说着就露出了狠厉之色。
“陛下圣明!大明的确当将征税之事设为专门的衙门来管理。”
方从哲回了一句。
“那就拟旨吧,西厂设总督、总管、提督三个堂官之职,皆为正二品,不相统属,可互相参劾,可互相稽查;
第一任总督就先让户部尚书汪应蛟兼任,他是户部尚书,最清楚大明有多少欠税;
第一任总管让司礼监随堂太监李永贞担任,此人在查抄经验丰富,刚查抄不法晋商不久;
第一任提督用戚金,此人忠诚可靠,又刚在辽东杀完东虏,杀气正盛,正适合震慑那些不老实补缴税赋的人。”
朱由校吩咐了起来。
“是!”
方从哲说着就又问道:“陛下,戚金乃悍将,任其为西厂提督,是否有些不当,毕竟这是征税而非征战?”
“征税比征战更重要也更难,这征税就得用悍将强兵才行,朕不但要让西厂提督由悍将担任,西厂的人全都用帝国精锐;何况,不打仗的时候,朝廷也不能白白养着这些边军营兵们,得让他们在替朝廷征战之余替朝廷征税,毕竟他们是在收他们自己的军粮;
你拟旨,除急调戚金率三千浙兵回京外,急调升为蓟辽参将的赵率教率两千边军与山海关参将满桂率两千边军进京听用,再着在京城养伤的秦民屏和陪近卫军训练的一千白杆兵以及锦衣卫选两千校尉出来,一并临时组成西厂的人,皆称税监。”
朱由校说道。
方从哲听后愣了片刻,他没想到陛下会直接动用大明现在最能打的军队组成西厂去征税?
这是去征税还是去打仗?
而且这规模加起来有上万精兵了,一个戚金外加三个参将,这谁还敢抗税?
方从哲有些担心真这样征税,估计会破家无数,杀人无数。
“正好也让这些边军营兵们知道知道朝廷给他们发军饷的不易,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收个税有多么难。”
朱由校这时候说了一句,就又道:“立即拟旨,调兵组成西厂的旨意先不用发通政司,出现在邸报与皇明报上,先保密,以密旨的方式给这些将领,然后秘密调兵回京。”
“是!”
方从哲和刘若愚立即回了一句。
而接下来,方从哲便开始拟写设西厂、调兵组建西厂的旨意。
……
户部尚书汪应蛟还不知道他已经被皇帝预定为西厂总督,他此时的正着急忙慌地赶来了宫里,并急着要见朱由校。
朱由校因此在政事堂宣见了汪应蛟。
汪应蛟因此一来到政事堂便立即禀报道:“陛下,臣刚刚得知南直隶巡抚萧近高和苏淞巡抚孙承宗的奏报,今年南直隶的税粮逋赋已达去年所缴税粮的八成左右!也就是说,今年南直隶一省就几乎无多少税粮可以进京!这今年的漕粮明显是要断运啊!”
这时候,魏忠贤也赶了来。
朱由校忙问着魏忠贤:“何事?直接说!”
“回皇爷,奴婢前来例行汇报,东厂负责调查物价的人禀报,京城粮价已连续大涨十五日,皆因漕粮未及时运到。”
魏忠贤回道。
朱由校的确有让东厂例行汇报物价情况尤其是粮价,所以魏忠贤也就每天都会来汇报一下。
朱由校听后脸色沉了下来,心道:“漕粮断运的事到底是发生了!”
说完,朱由校看向了在政事堂的方从哲和汪应蛟,先问了起来:“对此,两位爱卿可有良策?”
而方从哲也内心喟叹了一下,心道:“果然发生了,陛下即位一来,以严治国,对文官士子尤其是江南士绅们支持的东林党过于严苛,光是勾结内宦与贪墨军饷两案就诛杀上千人,这漕粮断运的事会发生毫不意外。”
上架感言
这本书今天中午十二点就要上架了。
当初写这本书,是因为作者之前写过一本木匠皇帝。
但当时作者年少,涉世未深,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只看了几本明末文,所以虽然靠那本书第一次上了三江和强推,但个人感觉当初的确没写好。
也就想着以现在的阅历重新写一下。
总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让这本书得以坚持到现在,甚至还意外地上了三江和强推。
我本来以为自己上不了三江的。
因为我发现写明末皇帝文的太多了,而且一个比一个写的好。
然后,我又发现自己收藏涨幅不是很理想,三江前也才八千多收藏,我之前总结发现三江的书大部分都是万收以后才上的。
所以,我以为自己上不了三江,结果没想到居然得到了三江推荐。
在这里感谢编辑。
也再次感谢读者们的支持。
咦!
怎么成了三江感言。
反正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前面简介或书名或前面内容写的不好,所以收藏不是很多。
能上三江可能是后面写的还行吧。
但总收藏是同期最少的,希望首订不是最少的吧。
但无论如何,走到这一步总算要强推上架了。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订阅,支持一下首订吧。
毕竟首订的数据很重要。
这本书,我不能说写的好吧,但至少是认真在写的,没瞎写。
但也因为认真,所以中间心态崩过几次,也骄躁过几次,但说白了还是心理承受能力没到家。
现在要好些了。
所以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了,毕竟尽力就好。
当然订阅肯定是希望越多越好。
我存了七章存稿。
先一次性爆五章。
如果订阅还不错的话,就再多爆两章。
至于以后的更新,你们不用担心。
作者是要靠这本书恰饭的。
是需要靠你们这些愿意为看书付费的读者朋友们养活的。
所以,只要成绩还过得去,能够生存和还债还有养活家人,作者肯定会努力更新。
每天保底三更,外加时不时的加更。
当然,希望成绩不要太差吧。
上本都市书四万多收藏上架,结果收订比二十五比一,希望这本不要这么拉胯,毕竟这本才一万五收藏,如果收订比二十五比一就真的凉凉了。
拉订阅完毕。
码字去。
第一百三十二章 漕粮断运无忧 (求首订)
朱由校对漕粮断运的事其实早有准备。
不然他之前也不会真的敢那么强硬的对待文官。
事实上,朱由校早就通过设立市舶司和外贸局,用抄家和抄没晋商得来的白银,让这两个部门囤购了不少粮食,再加上抄家所得的粮食,加起来已经有数百万石,以备不时之需。
因为朱由校知道白银只有花出去了才能变得有价值,不然一直放在库里就只是贵重金属而已。
而现在朱由校之所以还要问策方从哲和汪应蛟,则是要看看替自己执政的文官重臣有没有应对这种危机的能力。
户部尚书汪应蛟先说了起来:“臣之前已让各地督抚今年竭力催缴税粮,尤其是南直隶和浙江这两个税粮缴纳最多的地方,让他们尽量不要拖欠而误社稷,毕竟目前辽地今年军粮需求增加了不少,但是臣没想到他们还是积欠了税粮,且欠的更多。”
“如今这漕粮要是不能及时运达,那九边将士就会断粮,轻则士兵哗变,重则恐有大变,还有白粮若不及时运抵,京城也会断粮,到时候京师上下都会挨饿,眼下京师存粮也就够支应三个月!”
汪应蛟继续说了起来,并又道:“臣认为眼下唯一之计是先把各地地方藩库和常平仓的存粮调集进京和九边,以避免发生大变,然后要催缴税粮,等漕粮催缴到了后再运抵各地藩库与常平仓存用,不然一旦把地方上的存粮调进京,那将来一旦地方有灾情或民乱,地方就无法支应。”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
在他看来,汪应蛟到底也不愧是老臣,对于应付这种漕粮危机倒也没有慌张无措。
这时候,方从哲也跟着说道:“启奏陛下,臣在这之前已密信于河南、南直隶、浙江、山东、湖广这些地方的巡抚,让他们尽量用地方藩库购粮存粮,以备急用!臣认为,这漕粮虽然断运,但若真采取大司农之策,先调地方存粮进京,再将催缴的漕粮还于地方是可行的!”
“甚好,立即拟旨如此照办!”
朱由校说了一句,然后问向汪应蛟:“如果要解决支应这次漕粮和白粮断运的危机,得需要地方运来多少粮食?”
“四百万石左右!”
汪应蛟想了想回道。
朱由校因此点首,然后立即又吩咐道:“地方上的存粮早晚用了都得还回去,不然如汪卿所言,一旦地方上有大灾或大变,地方督抚就无法有足够的钱粮应付!所以,设西厂的事得抓紧,给戚金、赵率教、满桂这些人的密旨再加上一条内容,以最快速度进京,谁要是阻拦,杀无赦!另外,谁要是拖延,朕也会严惩不贷!”
……
南直隶。
苏淞巡抚孙承宗为了税粮一事将苏淞几个有代表性的豪绅巨宦请到了巡抚衙门。
其中就有申时行次子申用嘉、王世贞后人王士骑,徐阶后人徐元庆、董其昌之子董祖和等。
“诸位都是本地望族之族长,其家又都是名门显宦,又世受国恩,如今这夏粮秋税却一直积欠,眼看漕粮就要中断,还请诸位发动一下乡邻,积极缴纳税粮,如此,本官也免于勒令差役下乡催缴,以使民患加剧。”
孙承宗先端着茶对这些乡绅巨宦说了起来。
作为亲东林的他不到万不得已倒也没想和这些江南士绅翻脸。
毕竟孙承宗也知道这些江南士绅势力极大,在朝中有很多达官显宦与其有姻亲世交之联系,在地方则也控制着大部分田地钱粮与人口。
“今年南直隶数府大灾,苏州和松江两府与太仓州更是水患肆掠,百姓们颗粒无收,我等大户为避免民变发生,已经开仓放粮,而余粮已没多少,所以税粮只能积欠着了,还请抚台明鉴!”
申用嘉这时候淡淡说了一句。
孙承宗听后脸上露出不悦之色:“今年苏松一带,水旱皆无,诸位真当本官如三岁小孩一样好糊弄吗?”
徐元庆则也神色严肃地说了一句:“我们说有水患就有水患!抚台只管这样上奏便是,何必多问!”
孙承宗不由得拂袖站了起来:“你们是真要与朝廷作对,你们可对得起朝廷对你们的优待隆恩吗?!”
“朝廷对得起我们江南士绅吗!视我士子若刍狗,说杀就杀,我们就是要让朝廷知道,屠戮士大夫的后果!抚台自己也是士大夫,你难道就真愿意看见朝廷如此对待我士林中人吗?!”
王士骑这时候突然一拍桌子质问起来。
“没错!这件事本就是当今天子的不对,再说也不是我们几家有意欠税,这天下士绅家都不愿意缴税,我们也没有办法,解铃还须系铃人,抚台只需向朝廷奏明实情就是,如果朝廷能让天子下罪己诏,赦免一干士子,严惩奸臣贼子方从哲、徐光启等,该缴的漕粮,我们也还是会缴。”
董祖和按照其父亲董其昌的意思也对孙承宗说了起来。
孙承宗自然知道现在税粮严重收不上来和陛下态度强硬有关,但他也知道当今天子也不是一个肯让步的人,而他也不可能去触天子霉头,也就只依旧问道:“诸位难道真不怕天子乎,也真无视忠孝之礼,也真的要与朝廷决裂?”
孙承宗怎么说也是巡抚,手握当地兵权,如果他要强来也是可以的,所以,也就干脆语气森严起来。
“抚台何必如此动怒,我们并无此意。”
申用嘉这时候说了起来,并白了有些鲁莽的王士骑与董祖和一眼,然后又说道:“如抚台所言,我们也都世受国恩,哪会造朝廷的反,哪敢眼里没当今天子;
但我们断断不能容忍奸臣徐光启之族为祸乡里,甚至走私通倭,我们本欲让抚台查抄徐家,但抚台却屡屡以徐家并无为祸乡里与通倭之实证为由替其掩护,我们固然可以理解为抚台是不愿意得罪徐光启这奸臣;
但现在抚台就真愿意为了徐家而让朝廷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