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之垣回道。
    “所以要变法!天下之利自当为天下均之,如天下之负担由天下人负之一样。”
    高之壁回道。
    “此次进京要求陛下变法者估计不会少,而且很有可能将成我大明乃至整个华夏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盛事!”
    耿之垣接着又捏紧着拳头,眉飞色舞地说了起来。
    高之壁也附和道:“徐原一(徐乾学)、张贲园(张尔素)也从京城来信跟我说,他们已在京师动员许多学堂的学生,乃至商旅,到时候会罢课的罢课,罢市的罢市,一同去都察院,向朝廷请愿,请求陛下下诏变法!”
    “另外,许多留学生也表示会一同参与,言既然要天下一统为中华之文化,就当变成利于天下永世安宁之法,使士为天下四民之首!还天下以自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工匠贵于士大夫!耕作者反而不用缴税,如同有优免之权,倒是士大夫和商人无优免!”
    耿之垣听后很激动地点了点头,道:“我现在恨不得长对翅膀,立即飞到京城去!到时候就算是与同道者一同被镇压,掉头殒命,也无憾言!”
    “你们快看这份报道!”
    “陛下竟然下诏休沐三个月,要天下百姓尽皆进京面圣,且一律官营服务免费,也就是说,陛下不但知道了我们要为变法之事上书请愿,干脆还把所有百姓都叫来京城!”
    “那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士子和商人参与进来,只怕到时候许多工人、农夫等市井乡野之愚夫愚妇也会参与进来。”
    王依言这时候将一张报纸递了过来,且很是不快地说了起来。
    耿之垣忙结果报纸看了看,然后顿时把报纸重重地拍在了桌上:“岂有此理!变法事,跟务工务农者何干!他们获得的权利与自由还少吗?!让他们也讨论变法的话,那这天下就变不了法!”
    ……
    “让一让!”
    “让一让!”
    “陛下说得对,既然有人要为变法请愿,那就得让天下人都参与进来,务工者和务农者怎么就不能参与进来?只要是大明的一份子,都得发声,这才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工,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大同机械的学堂工史载举着行李箱一边往人群里挤着,一边不时地回头对跟他一起的技术员李远辉说着。
    李远辉笑道:“我活了七十多年,还是头一遭遇到这种事,陛下让全天下的人休沐进京去看他,而且直接休沐三个月,坐车免费、坐船免费!真正是没想到的盛事,大明何时竟富到这种地步,全天下的人都可以不用工作,先休息,一切由朝廷自己买单!”
    “不过,如今,厂里反正也没什么事,负责出海的几位官爷每天都愁眉苦脸的,不是说瓷盆滞销,就是说高压锅不得不当普通锅卖,又说必须要减产,如今好了,他们不用愁眉苦脸,陛下给天下人休沐三月,工厂许多产品直接因此停产!”
    “朝廷这是在把钱往外洒呢,就因为天下各国只有我大明有各类机器,别的国家没有,即便是有,也是从我大明进的,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不过,因此奉召进京的人是真的多呀!都赶上过年回家的场景了。”
    史载说道。
    也如史载所言,因为朱由校一道诏书,积极进京的百姓有很多。
    尤其是在天津、江汉、江南等各处官营工厂工业基地的工人们。
    大家反正都不差钱,又的确对天启皇帝有着崇高的敬意,自然也都愿意奉旨进京看看。
    有坐船的,有坐车的,更有骑马从关外赶来的。
    一时间,整个华夏大地,所有的人流都在往京城汇集。
    ……
    “我们请求朝廷立刻变法!”
    “立宪章、限君权!”
    “给地方自治之权、还民自由!”
    “精简机构、裁撤冗官、冗员、冗工!”
    “还利于民,削减官营专营之业!”
    便服出现在都察院附近阁楼上的朱由校看着已经先抵达京城而喊起自己口号的士子们,问道:“现在是多少人?”
    “已经是两万多人,目前还在增加。”
    朱慈炜回道。
    朱由校听后点头道:“先不理会!你安排人在城内城外的人流聚居区,设置专门的买卖摊位,以方便百姓做生意!这人多了,生意就会活跃起来。”
    “是!”
 第六百九十二章 陷入天下百姓的汪洋大海中
    在许多士子和商人已齐聚于都察院外要求朝廷变法时,已有越来越多的工人、农民等阶层的百姓陆续抵达京师。
    以致于,大明京师城,一下子,人满为患。
    城内已拥挤不堪,摩肩接踵的。
    随便眺望一眼,就能看见密如浩如烟海的人头。
    城外也好不到哪里去。
    大小客栈都住满了人。
    连带着许多民房都兼营起了住宿服务。
    甚至也有不愿花钱而在外搭敞篷的,放眼望去,城外敞篷连接成片,似乎一下子驻扎了百万大军在城外一样。
    而都察院门外,也来了越来越多的百姓。
    正齐聚在都察院门外要求朝廷变法的士子商人们看见越来越多的百姓出现,就如犯了密集恐惧症一样感到难受,甚至心慌。
    尽管来的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不是荷枪实弹的官兵。
    因为一下子涌入数百万百姓到京师。
    使得来都察院门外大街的百姓,加上原住在这一带的百姓,一下子也有数万之多,塞得整个街道满满当当。
    而这数万请愿变法的士子商人也就如被大海吞噬的小溪一样,一点也看不出任何足以让人惊骇的阵势来。
    “百姓也太多了,也太嘈杂了,我们的呼吁,彼此都听不清了!”
    耿之垣此时就郁闷地吐槽了一句。
    但说后没多久,他就被,向他走过来且没注意到他的一孔武有力的工人给撞退了几步。
    耿之垣正要斥责,却又被后面走来的人给撞了一下。
    而等他反应过来时,之前撞他的那孔武有力的工人已经走远了。
    甚至,一时,因为络绎不绝的人流越来越多,就像是后世黄金周某热点旅游区的场景一样,这些人流直接逼得耿之垣不得不继续退了好几步。
    跟在他身边的高之壁也不得不退了几步:“这还怎么呼吁朝廷变法?!这样下去,我们聚集齐的队伍会被冲散的!”
    “我算是明白陛下为何要下旨召天下百姓进京了,这是要让我们陷入天下百姓形成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使我们因此被湮没呀!”
    耿之垣一边随着人流走一边说道。
    他不得不跟着走,因为他如果站住不动,就会后面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撞着,直到被撞倒,踩在脚底下为止。
    如果那样的话,被踩死的可能都会有!
    耿之垣等数万名要求变法的士子和商人形成的阵势因此被人流冲散。
    等到后面,耿之垣都不知道自己跟着人流走了多远,甚至他都已经找不到高之壁和王依言等同乡好友了。
    “高兄!”
    “王兄!”
    “你们在哪儿了?!”
    耿之垣因此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即使他现在前前后后都是人,而且没有一个对他充满敌意的人,但他因为对这些人都很陌生,所以,也就感到无比的害怕起来,以致于害怕的大喊,害怕地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伙伴。
    高之壁和王依言也在寻找着耿之垣等同乡好友,跟随着人流寻找着。
    但这些人流似乎没有来和去的方向,就像是在做不规则的布朗运动一样,让人毫无头绪,只能随波逐流,以致于他们根本无法找到自己的同道之人。
    而百姓的数量还在增加。
    以致于虽然人流一直在京城内外流动,但却有一种全都处于静止状态的错觉。
    但只有身处于人流中的耿之垣等人才知道,现在的他们随着人流密度增加后,产生了多大的无奈。
    他甚至再大声喊几声要变法的口号时,其声音都能迅速湮没于人群中。
    哪怕他要求变法的口号喊的再大声,都没有一个人会因此注意到他。
    “现在还听得见要求变法的呼声了吗?”
    朱由校这里则问起了朱慈炜。
    “听不见了,即便有数万士子商人请愿要朝廷变法,现在都因为京城人流太多而仿佛没有任何声音一样!”
    “还是父皇英明,竟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此事!本来还以为真的是天下人都要求变法,现在真的让天下许多人来了京城后,却发现天下人好像都静默了一般,似乎对朝廷现在所行之政没有任何异议!”
    朱慈炜回道。
    “所以,真正的民众心声听不见的!”
    朱由校笑着回了一句,又道:“还得靠我们自己去发现。”
    接着,朱由校又问:“罢市的情况如何?”
    “各处商铺已陆续开始营业,这么多人流,商人们都赶忙着经营了起来,深怕错过了发财的机会,哪里还愿意罢市!”
    “如父皇所料,顺天府添置的各处摊位也都被突然多出来的许多商贩占满,所以,不但没罢市,反而商业比昔日还要繁华些。”
    朱慈炜笑着回道。
    “罢课的情况呢?”
    朱由校又问道。
    “也没再有学生老师罢课,甚至他们连学校都不敢出了,外面满大街虽然都是百姓,非匪寇强盗,亦非得瘟疫的病人,却让士子们都避之如虎!似乎,外面的百姓会生吞了他们似的。”
    朱慈炜说着就笑道:“父皇,您是没看见,有士子因为被人流冲散而哭着要回学校的样子。”
    “这就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就算不惧怕生死,也会惧怕这天下百姓形成的力量,而他们要么融入他们,跟着一起走,要么就只能躲藏起来!但若要想逆着百姓人流来,就只能被踩踏而死!”
    朱由校说着就吩咐道:“随朕去承天门,着城中锦衣卫让百姓们来承天门见朕。”
    “遵旨!”
    ……
    耿之垣这时候已经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处于京城哪个位置,他甚至都已经无法决定自己下一刻要去哪儿,乃至他下一刻是该走还是该停,他都无法决定。
    尽管他现在是又累又渴又饿。
    虽然旁边商店已经拒绝罢市,而开了铺子。
    但因为人太多,他已经没法再进去寻得一处位置吃点茶汤饭食什么的。
    另外,他也嫌弃和这些工人农民坐一起吃饭。
    耿之垣现在只想回家,他觉得自己现在痛苦极了。
    “我要回去!”
    “我要回江南!”
    耿之垣因此哭了起来。
    ……
    “陛下口谕,百姓们都去承天门面圣!”
    “陛下口谕,百姓们都去承天门面圣!”
    “陛下口谕,百姓们都去承天门面圣!”
    而就在耿之垣痛苦万分之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锦衣卫开始喊着让百姓们去承天门的话。
    “去承天门!皇上在那里!”
    “去承天门!皇上在那里!”
    “去承天门!皇上在那里”
    ……
    许多百姓其实也不知道承天门在哪儿,但只是跟着喊了起来。
    而因此形成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一下子整个静默的人流似乎不再处于静默状态。
    耿之垣只得收起眼泪,继续跟着人流走,他现在其实也辨不清承天门在哪个方向,他现在甚至也不想去什么承天门见君王,但这都已由不得他。
    但庆幸的是,耿之垣所在的人流离承天门其实比较近,所以,他很快就跟随着人流来到了这里,且停滞在了原地。
    而且,耿之垣还真的看见了正在门楼上的大明天子朱由校。
 第六百九十三章 中华万岁庶民的力量
    此时,朱由校就看见承天门外的人群已多得无边无际,密得似乎针都插不进去。
    这让他不由得嘴角微扬起来。
    来的百姓的确很多,也很热情。
    不少人甚至还带着本地的奇珍异宝来,有意要呈献给他们爱戴的皇上。
    因为他们确确实实的感受到,天启朝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他们知道这不仅是跟他的勤劳有关,是跟如今的皇帝有关。
    毕竟他们在以前的皇帝当政的时候,也很勤奋,甚至是勤奋很多,可并没有像这四十多年里的生活富裕。
    故而,有百姓提着穿山甲,有百姓捧着沾有泥土的人参,有百姓则在身上背着犀牛皮或虎皮、鳄鱼皮,还有直接牵着食铁兽来的,更有骑着大象来的。
    但因为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