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明朝当暴君- 第3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因此,以往之朝,是以文抑武,现在是中央文武制衡,地方以武抑文!”

    何伟崧说道。

    “利国公可觉得任由武夫如此操纵地方之治,会利于社稷安宁吗?”

    朱慈灿不由得问着朱燮元。

    朱燮元虽然是以军功起家,但他是文臣士大夫出身,所以,更愿意大明继续以文抑武,也就说道:“若是宗社长存,自然当不令武夫当道!陛下即位之时,重视武将,也是无奈之举,皆因当时军备不振,文恬武嬉,而若是后世之君,欲使天下太平,第一要警醒的,自然是五代之祸!”

    “五代之祸!”

    朱慈灿喃喃念了起来。

    眼前苏州各市镇街道巡防所官兵在催促许多大族家的缙绅士子登船的情景,让他此刻对所谓的五代之祸感受更加强烈。

    因自小便喜欢与文人亲近的缘故,朱慈灿很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士大夫的角色之中,而因此对这些巡防所的官兵产生了厌恶之感。

    一时,朱慈灿看见几个巡防所的官兵还直接推搡几个不肯走的士子,也就颇为气愤地走了过去,训斥道:

    “住手!你们这是侮辱斯文!不敬孔孟!”

    这几个官兵不由得一愣,但因见朱慈灿穿的是郡王服,也不好爆粗口,其中一原是白杆兵哨官的田鸿回道:

    “他们不肯再走!还说些讥讽朝廷的话!我们不能不管教管教。”

    “管教?”

    “你们有何资格管教?”

    “他们乃是读书人,本就比尔等金贵,如今不过是因迁族之令逼迫,而他们又不能舍弃亲族,就只能迁移他乡,尔等怎能无半点礼敬之意!”

    朱慈灿说着就向这几名士子拱手道:“鄙人乃皇次子朱慈灿,不知几位贵公子唤何名?如今发生这样的事,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但请放心,鄙人会尽量劝谏父皇,将来送尔等还乡。”

    “原来是二皇子殿下!”

    “请二皇子殿下为我们做主!”

    “这些个巡防所的官吏简直就是酷吏,我们不肯迁走,他们却强行锁拿我们,如今还要殴打我们!”

    这些士子因此朝朱慈灿告起状来。

    “谁说他们比巡防所的官兵金贵?”

    皇长子朱慈炜这时候带着一干官吏走了过来。

    朱慈灿见是朱慈炜,碍于儒家倡导的兄友弟恭之道,虽然心里讨厌自己这位冷面寒心的兄长,但还是拱手行了礼,且问道:

    “皇兄难道认为,弟所言不对?这些读书人将来难保不是国家才俊,而这些由武夫充任的乡间巡防所官吏,能由他们金贵?谁为国家栋梁,还需要多问?”

    朱慈灿说着就看向朱燮元:“正好,利国公也在这,且德高望重,也请利国公秉公而论,孰贵孰贱。”

    朱燮元只想和稀泥,因而道:“这个嘛,一个是为保境安民,一个是潜心向学以报效朝廷,皆为民,自当皆为贵也!”

    朱慈灿颇为失望。

    而朱慈炜这里则对眼前的一干的巡放所官兵问道:“你们都过来,站在二皇子面前,站成一排,解掉上衣,给二皇子看看,看看你们的伤!”

    “是!”

    这些巡防所官兵也就都站了过来。

    朱慈灿之前的一番言论,说实话,也的确让这些巡防所官兵心理有怨气,所以在这时候也就都按照朱慈炜的吩咐照办起来。

    当一排赤着上身的巡防所官兵站在朱慈灿面前,朱慈灿看见这些人身上各种兵械留下的创痕,甚至有些还是断臂时,也被震惊到了。

    “他们皆是昔日近卫军或白杆兵以及其他大明军队的退伍老军人,这些伤都是他们灭虏平叛留下来的创伤,可以说,为朝廷都流过自己的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二弟,你真觉得,他没有你所说的那些士子金贵?”

    朱慈炜对朱慈灿说着:“你自己不知道,可以请教一下利国公,大明从建国之初,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如今两百余年,未亡国未灭种,靠的是谁在浴血奋战?!”

    朱慈炜说着就指着他身后的那些士子:“靠他们?还是说,只靠他们?那你让这些士子也解掉上衣,给百姓们看看,是谁在保护他们!”

    朱慈灿一时哑口无言,脸红红的。

    这些士子也有些无地自容。

    “我,我,只是觉得,他们至少不能那样粗鲁!”

    朱慈灿最后有些底气不足地解释道。

    “想被礼待,就得先为国为民立功!”

    “你是皇族子弟,不能两眼只注意到读书人有没有礼待,而应该注意到,如何才能让这个国家更好,另外,朝廷官府不是寺庙里的菩萨,天天笑脸相迎,他是杀人的机构,有灭门破家之威,本国百姓被其爱护,也被其管束甚至是驱使,你若只愿以仁爱示人,就别参与进朝政官场的是非中来!”

    朱慈炜语重心长地朱慈灿说着。

    朱慈灿则看着自己皇兄说道:“皇兄岂不闻保民而王?不以仁政爱民,则民如何拥君?”

    “民可不知君是谁,你应该读读《天演论》,知道优胜劣汰之自然法则,也应该去了解何谓文明!别只抱着孔孟之学,虽可令你温良恭俭,也会使你迂腐!”

    朱慈炜说着就道:“把违抗朝廷政令,暗中篡改大族名单的官吏,以及行贿腐化官员而妄图逃脱迁族之祸的乡绅,都押过来,就在这阊门外斩杀!以儆效尤!”

    “是!”

    不多时,一干被五花大绑的官吏乡绅都被押了上来。

    苏州阊门一带在成化时期开始,就是人流密集之初。

    来往船只甚多。

    在天下极盛的天启朝,自然更加夸赞。

    所以,当这些官吏乡绅被押了过后,就吸引了许多百姓商旅围观,甚至有些准备开航的船只也都停了下来。

 第六百四十七章 江南大族迁来印度后

    皇次子朱慈灿也看向了这些被皇长子朱慈炜勒令押来的一干官吏乡绅。

    一时,朱慈灿注意到这些人犯里竟有不少他都认识的大儒。

    “皇兄!徐开法徐公、蒋超蒋公等皆是大儒啊!你也要斩杀他们?”

    朱慈灿也就颇为惊讶地问着朱慈炜。

    朱慈炜点首:“王法无情!不严惩几个不安分的,这分迁大族就不能顺利进行,这些大族子弟就不会老实!”

    “可他们学问渊博啊!若杀之,乃朝廷之损失!”

    朱慈灿说道。

    “父皇没有规定,学问渊博就网开一面,只规定怀孕之妇可免死,以及忠臣烈士之遗孤可免死!”

    朱慈炜回道。

    “皇兄可否看在皇弟的面上,饶恕徐公、蒋公二人?”

    朱慈灿问道。

    朱慈炜因此大声责问起来:“人论感情就能成为乱法的理由吗?!”

    “我看你是糊涂了!”

    朱慈炜因此气愤地说了朱慈灿一句。

    “杀!”

    说着,朱慈炜就将手一挥。

    咔嚓!

    咔嚓!

    咔嚓!

    这些押来的人犯皆被枭首。

    在场的百姓皆被惊吓得面如土灰。

    有的女子甚至还因此尖叫起来。

    而在场需要跟随宗族一起被迁走的士子们也都面容失色。

    朱慈炜接下来则看着在场要被迁去印度的士子们:

    “你们不过读了些书,懂得些知识,但不代表你们就高人一等,都扪心问问,你们为朝廷做了什么,不过是让你们迁族而已,都那么大怨言,看看你们身边的巡防所官兵,他们是连命都敢为朝廷出的!去印度后,功名和土地照样有,又有什么可怨的。”

    说着,朱慈炜就离开了这里。

    这次,他没再给朱慈灿送什么理,叙什么兄弟情。

    他知道自己与朱慈灿理念不合。

    朱慈灿也只看着朱慈炜远去背影的一言不发:“严刑酷法,使人畏威而不慕其德,将来一旦势危,会有人为你守志乎?”

    朱慈灿说着就来到了徐开法和蒋超等被处决的大儒面前,忍受着生理上的不适,朝这些被自己皇兄处决的大儒深深鞠躬,且道:

    “得罪!吾兄不知仁恕之道,以致于尔等落此下场,以致文运受损,吾在此替兄赔礼!”

    礼部右侍郎陈伟崧见此颇为感动,且跟着行了一礼。

    朱燮元都跟着被感动起来,心道:“如皇次子能为天子,必是仁主啊!”

    而在阊门附近的士子见此皆感动的热泪盈眶。

    连见到这一幕的吴道登也不禁感叹道:“若论诸皇子之贤,唯二皇子可称也!”

    朱慈炜回头看见了这一幕,一时拉下了脸。

    无论朱慈灿这样做是基于感性,还是基于理性,这都是他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殿下为何一脸不高兴?”

    唐爱明在朱慈炜来到这里时,就见他脸色难看,也就问了起来。

    朱慈炜则摆了摆手道:“没什么!”

    但突然朱慈炜又问起唐爱明道:“你说得人望者,能得天下乎?”

    唐爱明没想到皇长子会突然问这个,不由得回道:“那不一定!得人望者,不一定得民心,大部分老百姓没有表达自己诉求的能力,臣小时候和父亲是流民,饥不果腹,当时唯一的心思就是能吃饱饭,而当时最得人望之人,并不知道我们这些流民的心思是这个,或者没在意我们的心思是这个。”

    朱慈炜听后点了点头:“你说的意思,我明白了!”

    朱慈炜接着长舒了一口气,说道:“迁大族对民心并无损失,只是会损人望,这不重要!”

    “对,不重要,书生造反,十年不成,读书人不满是没有用的,关键是百姓满意不满意,这次分迁大族,利于抑制兼并,底层百姓可是很愿意的,另外,这些迁走的大族等到了印度后会发现,朝廷其实待他们也不薄,虽让他们远离故土,但却比留在本土更舒服。”

    唐爱明笑着回道。

    ……

    印度,大明新设立的汤和府。

    吴道登看着这里的千里沃野,十分惊骇:“这里原来真是良田遍布,敢情朝廷没有唬我们!”

    “过来凭户票领取家奴,这些家奴皆是由官府分拨给你们这些新迁之民,以助你们在这里垦农!每人配两家奴!”

    大明在印度一直扩张的过程中,抓获了许多土人。

    而往这里移汉民,大明朝廷自然剥夺了这些土人在这里的土地占有权,而全部收归朝廷所有,并由朝廷分给移来的汉民。

    这些土人自然也就成为奴隶,等着被发配。

    吴道登没想到在这里汉人还能有自己的家奴。

    一时,吴道登倒觉得自己这一房吴氏族人来印度似乎不怎么糟糕。

    “朝廷真要给我们这么多田?”

    吴道登甚至还问起在这里的一名大明吏员。

    这吏员回道:“骗你们做什么,因为战争,土人被我们雇佣的倭奴杀得差不多,所以这里是地广人稀,正愁没多少人种地呢,不过,这里与中土不同,是要收田赋的。”

    “收田赋?”

    吴道登惊愕地问道。

    “没错!朝廷不能把打下来的田白分给你们吧。”

    这吏员回道。

    “这里有青楼,还有赌场,还汉土分治?汉人打死土人,纳银赎罪即可,纳不起银,也只需服役就可,不判死刑?”

    “汉人不限制纳妾数量?汉人不限制土地交易?汉人不限制放贷?”

    “独尊儒术?科举只考程朱理学?”

    吴道登在这里汤和府城详细了解了印度总督府在印度地区的制度后,颇为兴奋。

    不仅仅是吴道登,连士子陆符也在随自己族人迁来这里后,在书信里,对黄宗羲称赞这里:

    “这里才是我汉人最为自由的好地方!这里,对汉人宽刑,且治以仁政,儒士更是受到特别礼待,甚至还有优免之制!”

    而陆符在向黄宗羲称赞印度时,还特地问着印度总督张同敞:“张制台,敢问,为何大明新扩之新地——印度,与本土之政不一样。”

    “这是陛下的意思!本土皆是汉民,无尊贵之分,自然是以万民为本,无等级之分,但这印度不一样,土人依旧甚多,而要维持稳定,逐步汉化,只能暂时允许等级存在,汉人在土人之上,而土人内部还继续分着等级,只有这样,土人中的贵族才愿意帮助我们汉人去压制他们下一层的土人。”

    张同敞回道。

    “人有尊卑,礼法有序,甚好!”

    陆符因此点头说了一句,笑道:“早知如此,不用朝廷勒令,我陆某就自己先来这里了。”

 第六百四十八章 大明中央帝国接下来的战略

    “分迁大族的事目前进行的还算顺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