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皇长子!他可是嫡长子,如今已过弱冠之念,竟依旧未被立为太子,只怕就算藩邦各国也不能理解的。”
王崇简回道。
“公现在为诸帝子先生,当知道皇长子习性如何?”
张天植这时候又问了一句。
王崇简意味深长地看了张天植一眼。
历史上,这两人后来都降了清,且都不怎么安分,即便是到了清朝为官,也依旧和陈名夏等一起搞党争。
如今,因为大明未亡,这两人也就还是在大明为官。
但两人的本性还是未改,还是喜欢结党营私。
这也是难以避免的,无论大小,在一个集体内,总有喜欢投机钻营、结党营私的,似乎不这样不能证明自己聪明厉害,就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你是知道的,现在是皇嗣们一起读书,一个先生要同时教授数名皇嗣宗室子弟,故而,我也没法过多的了解皇长子,否则的话,岂不是有结党之嫌,但我在教习时暗中观察过,皇长子和其他几位皇子一样,都还算敦厚聪慧。”
王崇简回道。
“如此看来,我们倒也不必一定要把前程押在皇长子身上,但可以暗中放出风去,就说皇长子希望有大臣出来说话,进谏陛下,使其早定国本!”
张天植回道。
王崇简听后点了点首:“还得放出陛下已有意立国本,只是未下定决心这样的风来,会有想敢赌者上疏立国本的。”
“正是此理!”
张天植笑了笑道。
……
于是,不久之后,整个大明的媒体界,便掀起了关于立国本的舆论,有说皇长子已等不及,暗授大臣言国本之事的,也有说辅臣在朝堂上提了立储之事,而圣意有所触动的,总之,各种谣言开始出现。
朱由校听到这些谣言后,倒也没惊慌失措,他只对已被任命东厂提督的韩赞周说道:“先不必去查谣言起于何处,静观其变!”
“遵旨!”
韩赞周回了一句。
“传辅臣们来!”
而接着,朱由校又吩咐了一句。
第五百四十九章 限制大明富贵者叛国出海
虽说有谣言说辅臣在御前提到了立储之事,但朱由校并没有因此怀疑自己的辅臣们,怀疑他们会擅自把在政事堂议论的事散播出去。
因为他相信他的辅臣们没有这么傻。
虽然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在大明还是新兴事物,但朱由校对于媒体为某些目的而捏造新闻的手段,可并不陌生。
故而,朱由校没有大动干戈,而是依旧选择宣见辅臣们来讨论此事。
待毕自严等辅臣一来,朱由校就捏了捏嘴角边的胡须,道:“坊间流言,你们想必也听见了,果然是所料皆中啊,有不安分者,真的还想上演一次国本之争!不过,你们就不必劝朕早立国本,以定人心了,朕可没神庙那么好脾气,真要敢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及君权,朕可不管你们是谁!”
“是!”
众辅臣回了一句。
接着,毕自严就先说道:“陛下圣明!煽动起此谣言者,其目的实则在于限制君权,因一旦立了国本,便可分天子之权,可名正言顺地以未来储君之名义,做不利于当今天子之事!”
“朕非贪权者,但朕可不愿意让皇权被这些别有用心者窃据!”
朱由校回了一句,又道:“朕知道,因为朕,权贵豪强在我大明,一不能肆意欺压汉民、二不能操控官府、三还得与庶民同罪,四连烟花柳巷这样的风月之所都没有,以致于不能挥金如土、骄奢淫逸,五还得被越来越多读书而明理后的庶民批判,以致于有时候被驳斥的毫无尊严,不能体面!
他们现在,要么离开大明,去旅顺、去江户、去汉城定居,要么就想着法的要让大明回到以前贵贱有别的时代!故而,现在依旧想着通过立国本的事,跟朕作对。”
“但问题是,现在大明许多读书人,尤其是大量出身贫贱,但因陛下大兴新式平民教育,而开始明理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他们想回到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如今进士都多到选官都只能等的地步,总不能让未做官的进士接受在已做官的进士面前低人一等吧。”
刘鸿训说道。
“正如刘公所言,这的确是不可能,但别有用心者,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一直在提倡精简进士数量、举人数量,倡导治学者当宁缺毋滥,言当今许多进士都是不合格的,有的还以‘国朝已许久未出新建伯(王阳明)、杨慎这样的大家’为由来质疑如今朝廷所行的开启民智之教育,而明里暗里的希望朝廷搞弱民之术!”
朱燮元回道。
“大家怕是有,只是他们不愿意承认一些人为大家而已。”
朱由校冷笑着回了一句,接着就一挥手道:“这些流言蜚语先不管,打蛇打七寸,他们让朕不快活,朕也让他们的日子不好过!”
“陛下的意思是控制他们向外迁居?”
毕自严问道。
朱由校点首:“元辅果然知道朕的意思!”
说着,朱由校就道:“大明已不是当年,许多士民已没那么好骗,他们在中土掀不起浪来,但得防着他们背叛国家,带着大量钱财、技术去朝鲜、去日本,乃至去西洋番,甚至一个劲地针对大明,现在在吕宋岛发生的事就是明证!
外藩的事,朕不便干涉,但本朝的人休想在中土赚了朝廷和老百姓的钱,被朝廷培养出来后,去贡献给别的人!”
“传旨!着东厂调查统计各银行将储蓄规模较高者,以及家产价值较高者,无论皇亲贵胄还是士绅权贵,以及富贾巨商,都得登记造册,若要出海必须向东厂申请,若擅自出海乃至有出海一年未归者,直接视为叛国,冻结其储蓄,抄没其家产!只有在大明本土,朕才会承认其财产私有之权!”
朱由校说道。
“是!不过,陛下,这样的话,他们只怕会更加积极于立国本之事,毕竟对于这些自私者而言,若不能换居他国,就只能寄希望将来换个天子。”
毕自严回道。
“这无妨,朕岂会让他们如了意?”
朱由校冷笑着说了一句。
接着,朱由校又吩咐道:“凡上本言立国本事者,皆留中。”
“遵旨。”
眼下,魏忠贤早已作古,虽未像历史上一样位高权重,但在这一世,他却得以善终。
而韩赞周则是接替他的东厂提督。
而在数月后的这一天,韩赞周就来到朱由校这里,向朱由校禀报道:“皇爷,调查结果已经出来,按您的旨意,包括皇族在内,其家产皆已统计完毕。”
“很好,立即按此调查去办!”
因此,没多久,对富贵者迁居海外的限制就开始执行起来。
这一天,前浙江左布政使李懋芳就在准备举家迁居长崎前,就在宁波市舶司,被驻于此的东厂官员给拦了下来:“李方伯,请问您举家出海是为什么?”
李懋芳也不好说自己全家是要去长崎定居,也就撒谎道:“自然是旅行!”
“旅行可以,但请做好登记,据调查,贵族家产颇丰,设若你们一年不回,朝廷将会直接抄没你们的家产,且封存在银行的储蓄。”
东厂的官员回道。
“你们!”
李懋芳大怒,但一时也不好说什么,只道:“既如此,我们不出去了。”
于是,李懋芳只得打道回府。
无独有偶,许多想迁居海外的富贵者皆因此朱由校的最新旨令而不得不留在中土。
而这自然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只能出去逍遥,却不能在外定居,意味着我们只能留在中土,任由朝廷宰割!这简直让人无法接受!”
刑部右侍郎戴明说此时也对此向张天植、王崇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陛下到底是陛下,只准我们在大明发财,却不准我们把在大明发的财,花到外番去!如此的话,我们只能想办法改造大明,让大明变成我们心目中的大明!”
王崇简先说了起来。
张天植也跟着站了起来:“如今只能让陛下尽快把国本定下来!”
第五百五十一章 皇帝把文官们玩弄了(第三更求订阅)
毕自严则将两份奏疏举过了头顶:“陛下误会了!”
“老臣这两份奏疏,一份是奉旨拟的,一份是老臣上的一道,关于请陛下准臣回山东,立一所与经济贸易有关的大学!”
“老臣愿拿毕生积蓄,老臣在官营产业之宏利,为大明培养更多懂钱法的才俊,如此也算是造福乡梓,老臣认为,乡梓若有名校,便会人杰地灵,从而富庶起来,另外,老臣也欲将平生所知之钱法传授于人,恳请陛下准予。”
朱由校承认,毕自严的确算是这个时代很卓越的经济学家,已是著作等身,如果真要去教书育人,也的确利于国家和民族。
于是,朱由校笑了起来:“难得你有如此心思!准!把奏疏都拿来了吧。”
说着,朱由校就令道:“朱笔!”
王承恩便将朱笔承了来。
朱由校接过朱笔后就开始亲自批阅毕自严的奏疏。
第一本奏疏,是毕自严上疏议定国本的,朱由校直接批了个“真是年老昏聩,罢官夺职,保留爵位,致仕回乡!”
第二本奏疏,是毕自严恳请准他在山东建国立经济类大学的,朱由校也直接批道:“准!着山东督抚、学政与地方府县官予以配合。”
至此,天启朝的第三任首辅便这样离开了朝堂。
只是这次不是殉职,而是被罢官还乡。
不过,这个罢官还乡是令毕自严欣喜的,当他出来时,就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在看见依旧围堵在宫门外等他的一帮文官时,他倒也不再感到害怕。
“元辅!如何?”
张天植问了一句。
“元辅不会没有提立国本的事?”
王崇简也跟着问道。
毕自严则直接把自己被罢官还乡的奏疏递给了他们:“自己看看吧,老夫已直言立国本,方使天下安的事,陛下龙颜大怒,我这奏疏刚一上,就被批革职!”
“告辞!”
毕自严说着就离开了这里。
“没想到,元辅真的敢言!”
“元辅果然是大事不糊涂,忠直正派,真是吾等楷模!”
“我们误会元辅了,元辅并非尸位素餐之辈!”
许多比较单纯不知事的文官因此交口称赞起毕自严来,甚至开始同情毕自严被罢官夺职。
不过,张天植则面色有些难看起来,且因此瞅了王崇简一样,不由得对王崇简低声说道:“你信吗?”
王崇简苦笑:“白纸黑字,还有朱批,不信还能怎么办?”
“可是这样的话,我们还怎么逼人替我们出头!这一下子,陛下成功将立国本的事变成了换首辅的事!”
张天植说道。
王崇简脸色也非常难看,说道:“那就只能让陛下任命一个就不得不换一个!和神庙朝一样,先是申时行,接着是王锡爵……直到他逼不得已立定国本之时,倒要看看,他还要不要大明江山,使天下国本不定,辅臣也跟着不定!”
毕自严这里也在离开后看了张天植等文官一眼,冷冷一笑,心道:“等着瞧吧,陛下可不是那么好惹的,老夫走了,陛下正好收拾你们!”
说着,毕自严就对自己的心腹幕僚吩咐道:“吩咐下去,先去青州,拜会泰西算学大儒龙华民龙先生。”
……
毕自严被罢官回乡后没多久,刘鸿训就继任为首辅,而温体仁经廷推,递补入政事堂,担任辅政大臣。
和毕自严一样,刘鸿训在成为首辅后也被许多文官逼着对立国本的事表态,向皇帝建言定国本,也是拿皇长子来威胁。
刘鸿训倒是不愿意像毕自严离去。
这一世,他没有像历史上一样被流放,身体也就没受到什么损害,所以还活到现在,且依旧健朗。
也因此,刚刚做首辅的刘鸿训还想有一番作为呢。
毕竟如今的皇帝是支持首辅做事的。
所以,刘鸿训也就不得不对朱由校直言道:“陛下,臣实在是没有办法,他们把臣逼得太紧,以致于,臣已无法做事,故请陛下念在为天下安定的份上,还是对立国本之事给个说法吧,如此百官心安,皇子们也心安,天下人皆跟着心安啊!”
“朕已经想好了立储之事,你替朕去传谕群臣,让十五岁以上皇嗣与郡王以上宗室,伯爵以上勋贵,以及在京三品以上大臣到勤政殿听宣。”
朱由校早就想好了对策,就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