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这里成了整个印度半岛除果阿、达卡外的第三大经济中心。
    当联盟军到达这里时,朝鲜和倭国的官员都不禁感叹,他们国内最繁华的汉城和江户都还没有这么多工厂。
    总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居然出现在了落后的印度半岛。
    不过,自从朱由校这个大明皇帝出资设立大明世家开发公司,主动殖民世界各处后,被首先殖民的孟加拉湾沿岸一带,不仅仅是工业发达,农业也变成非常地发达。
    因为迁移到这里的大明百姓带来了大量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
    农业也是讲技术含量的。
    不同段位的农民在同一片土地种植同样的粮食,基本气候一样,结果也不同。
    如光是插秧这种农活都有许多技术细节。
    而在农耕技术方面,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的汉人,在这个时代自然是最能打的。
    历史上,将陡峭山陵都能变成一垄垄梯田,而获得丰收的汉人,在印度半岛的恒河平原上,自然能开垦出更好的良田。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经济变动。
    第一次是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先民,因食物资源短缺,走出深山,来到河谷平地,通过发展种植和治水而定居下来,进而产生文明。
    第二次是经济重心难移,随着北方土地因农业开垦过度而逐渐退化加上战乱,大量北方百姓开始南移,一直到南宋完成转移,使得南方大量丘陵和平原得到开垦,而逐渐成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
    而第三次则是历史上到了明清时期,南方最适宜农业的地带垦殖也接近临界点,许多农民无地可种,因而产生许多流民,这些流民很多时候甚至是大规模的出现,如成化年间,荆襄地区就出现数十万流民,若处置不当,就几乎可以酿成明末陕西一样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这些流民为开垦荒地,不得不上山下海,所谓上山便是去不适合农业种植的山地开垦出梯田,而也因此这一时期许多福建、广东的客家人大规模涌入南赣山区,而下海便是大量流民去填湖围田、海滩造田,甚至漂洋过海去开垦东南亚的荒地,进而引发了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土著屠华事件。
    现在,朱由校所统治的大明就处于这一时期。
    但因为他所主导的大明朝廷主导把流民大规模迁移往东南亚和南亚,所以现在的大规模汉人迁徙主要是出海,往长崎、东南亚、南亚这些地方迁徙。
    因此,如今的孟加拉湾沿岸的陆地已经成为了大明汉人移民的聚居区,有是被官府移来的陕西人、山西人,也有自己移来的福建人、广东人、浙江人。
    也就造成这一带是处处稻花香,村村见汉文,甚至都能见到汉人祭祀祖先的祠堂、妈祖庙这些文化符号
    不过,与国内一样的是,虽然大家文字相同,但因为迁移来的人口籍贯不同,所以造成村村不同音,一村一个方言。
    当然,因为争水而发生大规模械斗也是有的。
    但对于朝廷也有好处,而且朝廷还刻意为之,因为不同地域间的汉人互相制衡,给了朝廷派遣到这里的官员分制他们的机会,而避免他们形成独立的汉人政权。
    也使得官府可以收得上税粮。
    这一带已经成为大明的大粮仓,甚至大有印度熟、天下足的趋势。
    抛开民间交易的粮食不算,光是官粮都不少,整个呼格里港的运粮官船就没断过。
    这些官粮现在皆是大明经略西北和东北后勤粮食来源。
    朝廷没有将西征和在东北拓边的粮食负担压到中土百姓身上,而是转移到了这些对外开垦的农业区。
    毕竟大明本土现在因为气候不好,灾害不断,很多时候还需要反哺。
    不过,对于现在的大明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情况还是比历史上的崇祯时期好很多。
    因为国库充裕和没有战争,所以朝廷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去兴建水利、增建公共卫生工程,另外,大量无地百姓迁徙往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区,使得这些百姓不用去南赣、陕南、荆襄、夔东、云贵这些地方毁林造田、填湖造田,对自然的破坏度也变小,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所以等到现在的天启十八年,历史上的崇祯十一年,朱由校发现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无论是烈度和还是频率都要小很多。
    话转回来。
    当联盟军的统帅张同敞在抵达郑和港,看见散落在田野间的白墙黛瓦,和穿着明式汉服的汉人后,就有一种自己还没离开中土的错觉。
    不过,当张同敞抵达离莫卧儿统治区最近的汉人聚居地——王景弘城(巴特那),看见城外脏兮兮地土人以及一看就很落后贫困的村落后,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没在中土,而是来到了大明于海外新设的郑和省。
    。
 第五百二十七章 攻略恒河平原
    “元辅所言果然没错,没有汉人的地方,没有我华夏文明的地方,是真的落后且贫困,他们连简单的耕作都完成的那么粗糙,只怕制造复杂的机器就更加难以完成了!”
    “从他们身着的衣服可以看出,他们身上的布料也很粗糙,只怕难以指望这些土著能产出像苏绣蜀锦那样的良品出来。”
    站在王景弘城城台上的张同敞居高临下地看着城外耕作的莫卧儿土人说道,一种自己属于高级文明的自豪感也因此油然而生。
    连随同他一起的朝鲜都元帅李贵和监军姜安宗,以及倭国幕府司代酒井忠朝此时都有一种自己比这些莫卧儿土人更高等的自豪感。
    “大将军有所不知,他们还算比较富庶的土人,毕竟离我们郑和省近,越到里面越落后,他们等级分明,贪婪的贵族和卑劣的平民都有!”
    郑和省的总督范景文回道。
    “蛮夷就是蛮夷!野蛮的很!他们自己粮食产量不如我们,平民也因为羡慕我们这边富庶,主动逃过来当奴隶,可他们贵族却因此妒恨,屡次兴兵来抢掠我们的庄园!如今朝廷有意灭了此国,是好事!”
    张献忠因为是这一带的大乡绅,所以在张同敞率兵来到王景弘城时,他也同这里的官员来了这里见张同敞,向张同敞介绍这里的士绅情况。
    已经改名李自成的李鸿基也和张献忠一样,成为了这里的大乡绅,变成了他们在历史上最讨厌的人,而现在也都大腹便便、穿锦着缎,与张同敞、范景文成为一个阶层的人。
    因为莫卧儿帝国时常带兵侵略他们庄园的缘故,所以,他们现在和大明朝廷站在一起,支持朝廷对莫卧儿帝国用兵。
    接下来不久,张同敞便制定了与莫卧儿帝国作战的计划,且让酒井忠朝率领联盟倭军为先锋,先向恒河上游前进,攻占戈格拉。
    现在的莫卧儿帝国还处在非常强盛的时代,其皇帝沙贾汗非常有能为。
    而现在让他头疼的就是大明帝国在孟加拉的扩张。
    虽然他已不得不放弃阿富汗,结束了与波斯的战争,而集中兵力意图收复孟加拉湾沿岸的疆域,但因为大明世家开发公司在这里的雇佣兵和大明正规军都拥有更好的火器和火炮,所以他的军队到现在也无法彻底收复这些地方。
    不过,大明的军队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再主动进攻莫卧儿帝国。
    当现在大明决定对其主动出击时,莫卧儿帝国还并没有充足的准备。
    所以,当幕府到达戈格拉不远处时,这里的莫卧儿守军在得知这一情况,守将才向自己的总督求援。
    轰!
    轰!
    轰!
    联盟幕府军现在装备的是大明卖给他们的重型步战长炮,威力很大,攻城效果很好。
    所以,没多久,戈格拉城的城墙便被轰开豁口。
    “撒丝给给!”
    “为发扬儒学而战!”
    联盟幕府军也因此很积极地冲了过去,大声喊着,没多久就冲到了城墙豁口,开始架云梯攻城,最终攻下了戈格拉。
    但联盟幕府军的倭人天性残暴,喜欢恃强凌弱,再加上,大明许给他们的好处也是他们可以任由劫掠非汉人区域,所以,这些幕府军在攻入戈格拉后直接屠起城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物理性地减少着这里的土著数量。
    而且因为这些倭人从心理上就没有把莫卧儿的土人当成人,所以手段也很残忍。
    总之,这些倭人在明帝国的汉人面前有多卑微,此刻他们在莫卧儿的土人就有多猖狂。
    而在进占戈格拉城后,这些联盟幕府军继续如蝗虫一般,根据张同敞的指挥,往贝勒拿斯前进,士气非常高。
    但沙贾汗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自然非常愤怒,且非常惊愕:“怎么会出现倭寇!”
    当然,沙贾汗不会坐视联盟幕府军队这样对残暴的行为,也无法坐视倭人在他地盘上肆意攻略。
    所以,沙贾汗不得不从各处征调兵马意图寻找联盟幕府军报仇。
    作为联盟之一的大明军队和朝鲜兵马其实也瞧不上幕府军的残忍行为,但对于大明而言,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是需要借倭人的刀来大量减少土人比例的,所以,张同敞等明廷官员都选择了无视。
    而联盟中的朝鲜兵马则还是主要用来运粮和营造相应工程。
    因为朝鲜军队的战斗力一如既往的不行,只能做这些活计。
    在进占戈格拉以后,朝鲜的兵马则在李贵和姜安宗的带领下开始在这里烧毁土人尸体并立起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画像,以标志着儒家文明对这里的占领。
    大明自己的军队则负责在幕府军被沙贾汗的军队包围后对沙贾汗实行包围,使得沙贾汗无法实现消灭和阻止幕府军的目的。
    “他们是来自东方的强盗!他们在毁坏我们的文明,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设立他们崇拜的人物塑像!陛下,我们该怎么办?”
    沙贾汗的大臣悲痛欲绝地对沙贾汗说道。
    不久前在贝勒拿斯经历一场惨败的沙贾汗对此也感到很郁闷,道:“这一切都是因为东方的那个大明帝国导致的,他是罪魁祸首,可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甚至连他的走狗倭寇都打不过!我们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胡作非为!”
    “报告!阿拉哈巴德城失守,总督尼莫桑投降!”
    而在这时候,沙贾汗麾下一官员又报来了最新消息。
    沙贾汗听后更加的绝望,道:“怎么办,离德里越来越近了,我们能有什么办法阻止这群强盗的西进?”
    众臣默然,他们也感到很绝望。
    ……
    “敕旨:戈格拉更名马欢,设县!贝勒拿斯更名为李至刚县!准平户王购得三千顷马欢县良田,兰溪王购得两千顷李至刚县良田,英国公购得王景弘县一千顷良田……”
    而在这不久,大明这边则已经开始对这些地方改名,并将这里的良田开始陆续出售给国内的权贵,使其成为这里的种植园主。
    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些就在这里定居的大乡绅自然也购买了些。
    对朝廷粮食来源和这一带农业情况比较了解的富贾巨商们,自然很积极地从朝廷手里购买这些土地用于开发。
    而也因此,朝廷靠此赚了不少收入,而使得债券价格不停地大幅度上涨,许多买了朝廷债券的人都因此跟着发了横财。
    。
 第五百二十八章 朕不想当什么仁君
    “哈哈,我这也算是生财有道吧,当初拿出一半存银买下朝廷战争债券,如今竟已因此豪富!”
    张岱指着自己满箱由红纸包着的银币对自己的一干亲友说了起来。
    其友赵介臣也跟着笑道:“早知道,我当初也多买点,不过也好,也发了点财,果然如元辅在公报上所言,如今朝廷要以诚治国,现在还真的信守承诺,将攻占恒河平原良田之利,分与了我们这些为朝廷的投资者,倒是萧兄,不知有没有后悔。”
    说着,赵介臣就和一干因买了战争债券而发财的人看向了萧于伟。
    萧于伟有些面子挂不住地道:“此乃不义之财!有何好赚的!他毕淄川说是以诚治国,其实就是不要脸,想操纵朝廷尽夺天下之利,而弃礼道于不顾而已!且用一些蝇头小利收买士民,使天下粗浅愚笨之人,皆被他蒙蔽,甚至称赞他为治世之能臣!我看他若在乱世,倒必是枭雄!”
    “你管他是能臣还是枭雄,他既是大明的首辅,自然当为大明牟利,使我等生财,不至于越来越贫,以致于连听戏斗鸡的钱都没有!难道他要为莫卧儿牟利?可他又不是莫卧儿的首辅!”
    张岱回了一句。
    “就是!就是!”
    赵介臣等士子响应着张岱的话,都觉得张岱说的有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