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彪佳点首说道。
“下一笔火器的买卖,只怕就得是和倒幕联盟间的买卖了。”
张有誉则突然说了这么一句。
而祁彪佳只是微微一笑。
接下来,幕府军因为有大明军队的帮助,且换上了从大明采购的新式装备,而连战连捷,收复了许多失地,将倒幕联盟驱除回了九州一带。
甚至连萨摩藩大将桦山久高都被活捉,而被德川家光下令处以极刑。
这样一来,毛利秀是彻底坐不住了,不得不再次求见张有誉,并答应了张有誉之前提出的所有要求。
另外,毛利秀还乞求大明给予他们倒幕联盟以帮助,让他们保住自己的家园,避免被幕府军残杀。
“我汉家文化素来是有仁爱之心的,对万事万物皆怀以仁,既然你们是为自家家园而请,且又心向王化,我们自然不会不理,当年李氏朝鲜险遭灭国,我朝神庙便因仁德而下旨援之,如今也是一样,本官会为你向我大明天子请旨。”
张有誉因此说道。
毛利秀表达了感谢。
没多久,朱由校就复旨准予倒幕联盟采购大明火器,且允许大明水师官兵以个人名义凭个人意愿加入倒幕联盟,进行人道主义援救。
之所以是个人名义,是为了在说辞上好听点,避免不好解释此事。
而接下来,因为倒幕联盟的军队也用上了大明的火器,且有了大明指挥官的帮助,再加上倒幕联盟为守住自己势力范围而作战积极性很高,所以,幕府军最终在企图攻打倒幕联盟的老巢遭遇惨败。
德川幕府的攻势因此受挫。
德川家光得知此事后暴怒,当场拔出刀来,朝眼前的空气劈砍了几刀,且大吼道:“过分!过分至极!有明国在,我幕府连实质性的统一都做不到!”
“将军请息怒,我们现在必须接受这一事实,且无力改变,明国才是真正决定我们倭国命运的势力,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当如何使明国认为我们幕府是可以继续合作的人,对于整个大和民族的利益,我们已经无力保障,也无法再替所有倭人做主,我们的宿命只能是傀儡,或者是被抛弃的傀儡。”
重臣伊达宗纯这时候德川家光说道。
大明主动在倭国扩大利益,乃至全面介入倭国内政后,倭国的民族性自然也会跟着觉醒,这是无可避免的事。
他们的统治阶级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看着大明在自己的地盘上作威作福。
如同历史上黑船事件以后,倭国会出现维新一样。
现在的倭国统治阶级的所有人,包括德川家光自己,也会对如今的大明帝国产生不满。
伊达宗纯也一样,但他现在不得不提醒德川家光的是,他们现在没办法对抗大明,只能妥协,甚至向其献媚。
德川家光因伊达宗纯这么说不由得收起了刀,并苦笑起来:“傀儡!你说得对,我们现在只能做傀儡,甚至尽量做一个最令明国人满意的傀儡,才能让明国人满意,才能有继续替明国统御倭人的资格。”
说着,德川家光又道:“但这真的很令人愤懑,我现在分分钟都想切腹!如此,方可以无视我大和民族的耻辱!”
噗!
重臣柳生宗矩突然一刀切向了自己的腹部,忍着剧痛,看着德川家光:“将军说的对,既然如今幕府的安危已是控制在明国的手里,那臣纵然武艺高超、学问精通,对幕府也还没有任何价值,与其看着我大和被汉人如此欺压,还不如切腹自尽!将军再见!”
说着,柳生宗矩就把刀往回一拉,整个人倒在了地板上。
德川家光和伊达宗纯等看着这一幕,久久不语。
……
朱由校看着市舶司呈递上来的,关于倭国为购买大明军火而输入的粮食账单以及倒幕联盟的白银赔偿单,久久不语。
他知道大明如今赚这么多,是成功利用倭国的内乱赚到的是,是霸权主义的结果。
而在想到后世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所看到的一幕幕后,朱由校才笑了起来,道:“还是对外牟利来得快呀!敕旨吏部,对此次参与倭国倒幕运动的大明官员皆予以褒奖,官爵升一级,妻子封荫皆加一级。”
第五百零八章 只能再苦一苦外夷
毕自严称了一声“是”,就对朱由校笑说道:“也亏是如此,才能把目前陕西连续五年旱灾和肆虐于北方的蝗灾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转嫁给外夷,不然国库即便充裕,也无法在支撑起这样大的灾害的同时,还能维持这么多军队在北方拓边。”
“确系此理,据驻朝鲜和倭国、安南的大臣们奏报,如今朝鲜和倭国、安南皆是饿殍遍野,每天都有外夷百姓因饥饿起事,本来他们国家倒是风调雨顺,不似我大明这般灾害频繁,但因其粮食大量流入我大明,故而常不足食,再加上为购买我大明出口的奢侈品而享受更奢侈的生活,其国内肉食者横征暴敛更加严重,所以,民生更加艰难。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挨饿的就是我大明百姓,起事则会发生在我大明境内。”
朱燮元跟着说了一句。
刘鸿训也跟着说道:“这也是天意,天意要如此,只能苦一苦外夷们。”
“不但要苦一苦外夷百姓,还要苦一苦外夷藩主,也该让他们承担一些治国的压力,不要只想着从天朝身上捞取好处。”
朱由校这时候说了一句,又道:“但只要他们有对天朝的足够忠诚,天朝还是得保证他们的权位,能推翻他们的只能是朕,余者皆无决定之权!”
“臣等明白!”
毕自严等辅政大臣这时候说了一句。
“眼下,倭国内部分裂成幕府派和倒幕派,现任天皇站在幕府派一边,是德川家光的亲外甥女,太上天皇站在倒幕派一边,因为对德川幕府擅权不满才愤然将天皇位置给了自己女儿,接下来,这两方谁更愿意为我大明谋取在倭利益,就支持谁,但也不必把另一方逼入绝境。”
朱由校继续说起对倭国的安排来,然后又道:“对于朝鲜,据锦衣卫奏报,其国内士大夫对我大明如今的对外霸道之策略很不满,甚至有主张不再承认我大明为宗主国的,对此必须加以打击,想办法也去朝鲜挑动一方势力主动起事,到时候也使其处于分裂状态,只有他们分裂,才利于我大明!”
“谨遵陛下谕示。”
毕自严等回了一句。
而朱由校则继续说道:“再说说内政吧,塞外和海外驻军移民,都需要内地能够大量提供人力,而且,随着我大明的疆域越来越辽阔,可控制的区域也越来越广,就需要更加多的人口,尤其是汉人的数量,因为我们需要汉人数量在某一地区占据主要。”
说着,朱由校就起身对毕自严等辅政大臣道:“所以,你们主持一下廷议,议论接下来如何增加帝国人口,一些旧有的礼法得改,如鼓励寡妇守节这样的礼法就得推翻!”
“陛下说的是,现在朝廷的确需要有更多的汉人数量,礼部得对礼法有新的注解才行,不能过分强调寡妇守节之事,另外,得鼓励生育,如今朝廷因从对外赚进不少外利,赈灾、养兵、教育等之余,还有节余,不如出补贴,对有一定子女数量的家庭予以褒奖和补贴,从鼓励守贞洁到鼓励生孩童。”
毕自严回道。
“这个倒是,凡小孩生得多的,无论男女,在五人以上者,由官府拨款为其修建‘光荣牌坊’,为民者,多生小孩子嗣,就是为社稷做贡献!而溺婴者,加大处罚力度,同故意杀人,一经查实,判斩立决!”
朱由校吩咐道。
“遵旨!”
“另外,现在倭国、朝鲜等地不是流民四起吗,想必插标卖首之女性很多,着有司专挑干净之女孩买入,由朝廷公养,然后由礼部教坊司组织相亲,给申请娶妻者安排官派妻,相当于国家发女人。”
朱由校继续说道。
“遵旨!”
……
事实上,现在的大明,汉人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一是因为土豆、番薯粮食推广后,再加上朝廷通过把灾害转移到国外,由外夷承受这个代价的办法,使得饿死的几率大幅度减少。
二是禁止开办青楼这些场所和禁止弃女婴后,生育子女的女子人数大量增加。
三是大明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以前贫穷没人嫁的军户现在因为取消了卫所制,且成为工人而收入增加,所以都能娶得上媳妇,而使得愿意生育子女的越来越多。
但大明现在不停的开边,且各类大型工程的投资也在增加,所以,即便人口大量增加,也还是很需要人口。
何况现在增加的人口基本上都还是儿童和少年,真正能用的青壮还是不够的。
这也就导致现在的大明出现了一个问题,问题就是各年龄阶段的人口断层比较严重,能用的青壮显得不足,而需要提供教育的少年儿童却是大幅度增加,所以,教育的成本是很高,而对外开发的速度却不得不因为青壮不足而有所限制。
“停止旌表贞节烈妇?说这不合乎天道人论?不利于子嗣昌隆?!”
当礼部发表如此钧告于《邸报》上,并在《皇明报》上做出相应解析后,关于不再鼓励寡妇守节的钧告依旧在朝野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而言,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此时,理学大家孙奇逢在看了这样的钧告内容后就大为惊讶地从官帽椅上坐了起来,且至交好友李毓说道:“这简直是岂有此理!何时,寡妇守节竟成了不提倡之事,这简直是有悖于三纲五常!”
“朝中诸公为增加汉家人口是真疯了,他们这样做无疑是断了一些士族靠贞节之妇来维持门楣与乡梓地位的机会!”
李毓也跟着说道。
“倒也不算断,多生几个不就照样可以靠子女繁盛来光耀门楣吗?”
这时候,同为理学信仰者的刘源渌走了来说了一句,且道:“如今看来,我刘某得为宗族再增加一牌坊而纳妾,以使子女繁盛啊!”
同刘源渌一样,大明接下来结婚与纳妾成风,原因无他,都是为了让家里子女繁盛而得一个“光荣牌坊”。
而大明无疑因此进入了人口更加爆炸的时期,这无疑给大明现在推行的平民教育增加了更大的成本。
朱由校让毕自严等想办法如何开源节流,使朝廷国帑更多,而能应付将来急剧增加的教育成本。
毕自严则在廷议后对朱由校说道:“启禀陛下,大臣们也没别的法子,说国内商税已很高,再加商税已不妥,田赋虽低,但即便加到史上最高,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还容易苦着普通自耕农;所以,为了不苦着我大明的孩子们,最终只得出一个法子,那就只能再苦一苦外夷!在满剌加、濠镜、果阿三处钞关增收关税!”
。
第五百零九章 鼓励奢靡之风
“这样的话,影响的是来我大明做贸易的西洋诸番,他们的收益会因此下降,但他们本就是用直接从美洲、非洲这些地方白抢来的黄金白银交换,又非是他们自己辛苦赚来的,他们花起来自然不会心疼,对他们加税是可行的。”
朱由校说着就道:“准!你们立即廷议出一个具体加税方案来。”
“遵旨!”
毕自严回了一句。
大明发展到现在要想维持霸业,且不让国内的权贵士绅受损,只能是无可避免地掠夺他国。
好在,现在替皇帝朱由校辅政的重臣们要比以前的大臣们更有经验,已经知道该去这样做,不用皇帝教。
毕自严甚至已经是这些人里最积极于去这样做的大臣。
因为他没办法再说服自己去相信如果像以前一样对外夷怀仁就能使大明一直昌盛下去。
因擅长搞钱法的他在朱由校身边待久了以后,也渐渐清楚,大明能像现在这样强盛和富足,皆是靠赚取外贸和掠夺外利而来。
不然,大明早已因为内部越来越繁重的问题而消亡。
“吾皇圣明,在即位之初,不顾一切阻力,整顿内政,发展科技,方才有今日控扼天下之功!不然,吾等士大夫,只怕早已苟活一半,殉节一半。”
毕自严因此在回到政事堂后,就因提起如今大明可以将经济压力转移给外夷时,而对刘鸿训和朱燮元两辅政大臣如此说了起来。
“殉节者或许不少,但一半的话只怕难,以仆看,我士大夫其实到这之前都没意识到过民族利益至上有多重要,而大部分都只是宗族利益至上,或有愿舍家而为大明尽忠者,但平心而论,不会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