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明朝当暴君- 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秦良玉倒是听了进去,问:“既如此,陛下,为何我大明没人也去运这些金银?”

    朱由校道:“这就说来话长了,以后会去的!”

    然后,朱由校便又说道:“以前的大明朝廷收入主要靠田赋,可若田地不增加,天下田赋就有限,就算是一年里风调雨顺,也只是数千万石田赋,而人口却是在不停增加的,光养活新增加的人口都很艰难,就遑论开疆辟土了;

    故而,王朝每经几代后,便会丢疆失土,可如今朝廷主要收入已不是田赋,而是商税和关税,那接下来只要开疆辟土的地方越多,拥有的人口够多,那就可以更多的出售大明商品,收更多的商税和关税,所以,我们是得转变思想,得主动对外去开疆辟土,而非像以往一样,为节民财,不得不内收其势,弃地丢城;

    袁爱卿刚才所言没说错,就得扩军,就得让更多的大明将士持火器去给大明挣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回来!”

 第四百二十五章 优化军功爵制度与永免天下徭役

    “可是陛下,天下之地,唯我中国之地最富,天下之人,唯我中国之人最多,其他地方多为人烟稀薄、土地贫瘠之地,即便得到后恐也对不起所花军饷。”

    毕自严这时候说道。

    “有些地用来耕作自然贫瘠,但若是开矿开海,则会是富饶之地,这得看为政者怎么开发,李冰父子肇建都江堰前,蜀地也算不上是秦国大粮仓,善治之臣就在于使穷山恶水变成富庶之地,开疆辟土的事,朕交给将士们,但如何把开出来的疆土变成增加大明国库收入之地,就靠你们这些治世之臣了,如果你们做不到,就退位让贤,如果退位让贤也不行,那就只能让利于新贵新民,如方家一样,把官营股份让出来。”

    朱由校这么回答后,毕自严只得回道:“是!”

    “如此说来,现在的关键是,得鼓励将士开边,增强军备。”

    徐光启回道。

    “这个容易,只要肯赏军功,将士们巴不得天天有仗打。”

    熊廷弼回道。

    “是得赏,不但要赏,还得优化军功赏赐之制度,赏银、官爵、荣誉,不要把最高之赏限制得太低,另外要实行更严谨更周密的军功爵制度,公爵什么标准,侯爵什么标准,还有要多分出些爵位来,公有郡公、县公,侯、伯这些也细分,伯以下也得多分出一些官爵来,最低的官爵门槛得降低,杀一敌者,便可得之,总之分出使我大明将士积极于沙场建功,使天下儿郎,要么寒窗苦读、要么沙场建功,富贵不只一条路,将方家所让出之官利,划拨到军功赏,每年所增加的分润皆增加在军功之赏上面。”

    朱由校说着就道:“大明已经多少年没有因军功而授人王公之位了!可见武德的确没重现昔日光辉啊!总的让朕在将来有机会也搞一个大明的凌烟阁功臣画像集吧,不然,何敢称大帝圣君?!”

    秦良玉听后抿了抿嘴,神色有些兴奋,皇帝陛下想要以军功而封几个王公,她自然也是很心动的。

    “你们立即去办!”

    朱由校接着就斩钉截铁地吩咐了一句。

    “遵旨!”

    “你立即带信回去给族里,就说老爷我的话,族中所有少爷,凡两次以上乡试未中举者,全部改习武,备考讲武堂!不然,军功封爵就成别人家的事了!另外,族中人若有好兵法武艺者,可转为习武,族资拿出部分来建一所武学私塾。”

    “如今陛下这么说,老夫已意识到,今后天下形势有变,重抑武将会变成,武并举,甚至武贵于!你们几个明年改报讲武堂!”

    “大明开疆辟土难以避免,不然就是割我们自己的肉,新的一波王公贵族将会出现,这个机会,我们宗族得抓住!”

    在朱由校与大臣们议论今后要对外扩张以及优化军功爵制度,甚至将原属于方氏一族的官利用于军功赏分红后,朝中公卿大臣们就立即开始暗中为自己宗族筹划起来,并立即开始要求宗族改变对家族子弟的培养方向。

    这些人离皇帝最近,了解朝廷大势也更快,自然反应也最快。

    武臣们知道朝廷要大肆开疆辟土乃至优化军功爵制度,甚至连皇帝陛下都决定要在将来封些王公,而证明自己算是大帝圣君后,自然也非常激动,知道自己这些人的黄金时代真的要来了。

    而因此,报名考大明讲武堂的士子开始远超录取的名额十余倍。

    各类兵法的书也开始大卖,甚至关于戚继光、俞大猷、徐达、常遇春、乃至岳飞等人的故事也开始越来越受欢迎。

    帝国开始越来越尚武。

    兵部从军械制造总局的战船与火器采购订单依旧在加大,连带着蒸汽机的需求也跟着增加,使得铁矿石与煤炭的需求量也开始暴增。

    当大明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决定在帝国出现蒸汽机后所获得的生产力,宁肯转化为用来开疆辟土的枪,而不是放弃新科技的应用,然后割让自己的利益给新增加的帝国人口后,就注定大明这台国家机器要开始他对外扩张的步伐,而没法停止。

    “启禀陛下,枢密院上题本言,接下来,当扩兵五十万,在九边各镇,各增加一个近卫军一样建制的军。”

    “启禀陛下,兵部上题本言,预计明年需增产八十万支燧发枪、五万门天启六年制火炮、七十四艘战舰等,需银币一千零六十万余元。”

    “启禀陛下,工部上题本言,目前铁矿缺口达三百万斤,绿矾缺口达一百万斤,烧碱缺口达六十万斤、煤炭最缺,眼下蒸汽机大规模运用,预计需增加八百万斤煤炭,另扩建蒸汽机制造厂,预计耗银两百余万元银币”

    大臣们此时就如此向朱由校禀报着。

    重工业经济因为扩军而依旧飞速运转着,在这些需要被朝廷兵部和工部大量采购的兵械与矿石背后,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工人来完成这项生产任务,并因此获得财富。

    这些财富来自朝廷的税收,来自官营产业的贸易收入,而又终将通过这些工人之手流入到民间商人的手里。

    “全部按票拟批红!”

    朱由校在看了这些题本后,回了一句。

    接着,朱由校并又说道:“工人和商人的数量接下来肯定会快速增加,单纯土地过活的地主和自耕农的收入无疑会越来越不如以前,但粮食还是很重要的,朕之前说过,一旦商税收入超过田赋收入一半,便免天下徭役,现在便敕旨天下,从此永废徭役之法!”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袁可立喜不自胜地下拜回了一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他辅政大臣也跟着激动地回了一句。

    毕竟这真的是上千来未有之善政。

    “饶是景之治、贞观开元,也未有过如此之事,天下徭役尽免,这真正是国朝极盛之象征!”

    而在高呼万岁后,毕自严就先忍不住地又说了一句。

    “徭役素来便是累民之政,甚至多有服役而毙命者,进而影响一家之生产,如今尽废徭役,无疑会使百姓生活更加安宁,而民变之事更少矣。”

    袁可立也紧接着笑着说道。

    “但我汉家人素来是勤劳的,一刻也不愿意闲着,如今免了徭役,农闲之后,他们大多数必不愿意闲居乡里,坐吃山空,必然会进城务工,但路引制度对士绅管禁不严,对庶民却是管禁甚严,接下来,得把路引制度改改,让百姓们可以自由选择去何处务工,也算是让民间富裕的劳动力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使勤者更加富裕。”

    朱由校这时候则提出了进一步的谕示。

 第四百二十六章 改革路引制度与起居注

    因皇帝下谕,辅政大臣们必然是得遵旨进行廷议颁行的。

    于是,在免徭役之诏令下达后不久,内阁就又下达了改革路引制度的诏令。

    诏令规定,允许百姓去全国各地务工迁徙,且其子女也可在随父母就地入学,但需携带户票。

    在入城与住客栈驿站等各类社会活动时,需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大明在籍户民,以便官府查验身份。

    虽然,路引制度在如今的大明,早已名存实亡。

    但这个制度,在许多地方,对百姓的自由劳动与迁徙自由依旧有所限制,比如逃亡的军户与百姓就因怕被治罪还难以再被编户,但现在允许百姓去外地务工迁徙,逃亡的军户与百姓就不用担心因为逃亡而被治罪,而可以重新在外地重新成为户民。

    顺天府房山县。

    被安排至琉璃河挖水渠的当地百姓们此时正在这里服役。

    他们已经在这里服役两个月。

    但随着天启九年的新年将至,他们现在已经是归心似箭,都想着尽早回家,与家人团圆。

    不过,让他们绝望的是,他们的徭役要到明年开春才结束。

    所以,他们现在不得不藏起这份思念,而继续给官府无偿打工。

    “典吏黄老爷来啦!”

    而在他们一个个在为官府辛勤服役时,水渠北边传来了差丁的声音,他们因此吓得不得不更加卖力起来,毕竟如果被县衙的人发现他们偷懒,他们是会挨打的。

    没多久,房山县黄典吏就来了这里,并对着这些服徭役的百姓喊道:“都停下手里的活听着,刚刚县里得了上面的谕旨,皇上开恩,诏令天下,盛世之朝,普降天恩,故永废徭役,在役民夫可以选择领两元银币为路费以及户票回家,也可以与县里重新签订契书,为县衙雇工,雇银由本县知县确定,以完成相应工程,本县太爷,已定雇银为三钱一里。”

    说着,这黄典吏就指了一下左边:“想回家的,就都站到这边来。”

    然后,这黄典吏又指了一下自己右边:“想为县衙做活挣银子的,到这一边来。”

    民夫们听后喜不自胜。

    “真的吗,黄老爷?”

    “永废徭役,是说以后大家都不用服徭役了?”

    “我以为要把服役时间拖长呢,没想到直接干脆不用服役了!”

    ……

    民夫们因此纷纷说了起来。

    “圣旨岂能有假?”

    “没错,是以后大家都不用服徭役了,除非天下要换皇帝,不过,就算换了皇帝,也不好意思再要天下人服徭役了。”

    黄典吏说着就不耐烦地道:“赶紧的做决定,我还要去下一处工地宣旨呢。”

    “官府给银子,我还是把钱挣了再回去,回去也没农活可干,待在家里也是白费粮食。”

    “我也一样,先干到快过年时再回去吧。”

    如皇帝朱由校所料,底层的百姓大多数的确还是勤劳的,听闻官府给银,依旧开始挖水渠,没多少要领路费回家的。

    不过,百姓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官办工程比以往的效率也快了许多。

    只是花的工程款多了不少。

    但这对于如今的大明朝廷而言,多花的工程款倒也算不上什么。

    “陛下突然下诏永废天下徭役,这实在是让人没想到啊!纵观古今,就算是汉文帝、唐太宗,这样的明主也未能做到这一点,可事实上,我们这位陛下所做之事,并无半分与这些明主相似之处,严刑酷法、苛责士绅、强征税赋,甚至专门复设西厂来收税,而且还用边军精锐收税,到现在更是把商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后,就因此永免天下徭役,以公之见,这样政令值得记入史册吗?”

    朱由校下诏永免天下徭役的事,也在朝臣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此时,兵部右侍郎梁廷栋便对翰林院掌院学士李建泰说起此事来。

    李建泰则也拧眉说道:“按理,这样的善政,值得在史册上留下一笔,可已往仁主,皆未有此善政,即便有轻徭薄赋,也未敢尽免徭役啊,如果将这事记在史册上,后世之君,会不会认为,施严政才能使国家富足,进而不再需要民众服役?”

    “正是此理,翰林院就不该记载此事,使后人真要以此为由,而不认为如今这位。”

    梁廷栋说到这里就把声音压得更低了些,道:“而不认为如今这位天子是无道昏君、暴君!”

    李建泰点首:“等我回翰林院,翰林诸清流私下说说,让修史的翰林为圣德起见,不记此事,而使后人不知道如今这位陛下曾废天下徭役!”

    “没错!李公此举甚为正义!如今那位想以此挽回自己于后世之声誉,故而假惺惺地要永废天下徭役,可把天下徭役废黜,朝廷开支无疑加大,是支撑不了几年,等过些年,还是会恢复徭役,至少会恢复庶民之徭役,如此朝廷还是回到官绅一体纳粮之前,如今所谓废徭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