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明朝当暴君-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向高说了一句。

    “清丈田亩的事,暂时还不宜推广至其他各地,以及接下来的火耗归公,以臣之见,得先有其势才能行其事,一是朝廷能用之人太少,如今天下,读书人大多由私学所培育,而官学所培育的读书人少,甚至有重私学而轻官学之象,而私学不被朝廷把控,只被地方乡绅士族把控,其培育之士子自然就更为地方乡绅士族说话,甚至若有富商出资建书院培育士子,那士子就会只为商人说话;

    二是陛下虽已有亲军羽林卫等,然数量还是不够多,难以让陛下控扼整个天下。”

    政事堂,方从哲对于汪应蛟提出继续在其他布政司进行清丈田亩的建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方从哲在朝堂斗争上已经不惜对自己的政敌大开杀戒,但他在具体的改革事宜上倒是比一些支持革新除弊的大臣要温和一些,不赞成立即推行。

    朱由校自然是同意方从哲的观点。

    因为他也知道只在南直隶进行改革,他可以拉拢北方军事地主和朝中部分大臣完成此事。

    但对于整个天下,他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话,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支持,需要有更大的权势。

    所以,朱由校也在这时候说道:“元辅所言极是,无论是大量培养出能为朝廷实心做事的官员,还是继续壮大亲军,都还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钱才行,而这钱自然一时不能再从国内士民身上强征,得继续用革新技艺和对外牟利的法子,不过,眼下钱的事还可以慢慢来,毕竟在南直隶催缴的逋赋和抄没的资财依旧还有很多未用,如今又抄没了曲阜伪孔之族,国库依旧充盈的很,所以,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先兴官学、练兵马,兵马的事自有朕亲自来,而兴官学的事,朕意让元辅替朕操劳,元辅得替朝廷培养出大量真正为国为民的士子,即刻拟旨,着内阁会同礼部改革天下学政礼制,曲阜和天津这两处地方以及其他皇庄由礼部直接负责改革,而其他地方各地督抚督办此事,并由提学使具体负责。”

    “臣遵旨!”

    方从哲回了一句。

    “而对于学政和礼制改革事,朕先提一些要求,元辅到时候会同内阁与礼部诸卿廷议然后上本推行,首先,就如元辅所言,当令天下学校皆在学堂挂大明天子圣像,每逢入学日、万寿节等重要日子,需行大礼拜君,要使天下子民清楚,让他们得慧而知礼的,首先是朕,至于古之圣人,不过是一家之师,师恩岂能重于皇恩?

    其次,就是要增加官学数量,要使社学兴盛,让更多庶民之子女可以有入学启蒙之机会,接下来,朕会拨予更多的钱粮,甚至会让地方留下部分税赋收入用于治学,但是这些用于治学的钱粮要用于兴盛乡村社学之用,如富庶之地方,社学可以免束脩,甚至官府要对愿意进学且优秀之寒门子弟予以奖掖与资助,而不是让地方富绅做这个事,另外,为鼓励一些无意于功名的士子在社学启蒙农家子,而非是去达宦名门家做西席,当给社学之先生授予一定品级的官身以及提供一些科举便利,如院试、乡试、会试增加一科名额,专门用来录取愿意在乡间社学启蒙孩童的士子。”

    朱由校说后又道:“皇庄各屯社学以及曲阜、天津两地社学,凡入学者,皆免束脩,且赐午膳一道,凡皇庄各屯与曲阜、天津两地所募先生,皆授予林郎之官衔,且设社学学正一官,为从八品,吏部存档,将来作为教谕、教授乃至国子监官员、提学使之选,所需钱粮皆由朕的内库出。”

    各处皇庄和曲阜、天津两地现在因为相当于是朱由校的私有领地,所以,他这个皇帝可以直接在这三个地方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资源,当然,以朱由校的财力,他现在也只能先在自己的私有领地振兴教育,直接在全国这样搞,他的內帑就算再增加一倍也是不够花的。

    所以,对于其他地方,朱由校便让内阁会同礼部以及各省督抚量力而行,富裕的省份也可以像自己这样直接对在社学教书的先生给优厚待遇,给入学的儒童免学费,甚至包一顿乃至两顿饭,而不富裕的胜负,官府就补贴少点。

    但朱由校会根据各省的社学兴办情况对各省督抚、提学使进行考成。

    所以,朱由校也不担心这些地方官员不积极治学。

    “什么?!陛下要天下所有学堂皆不再挂至圣先师之像,而是挂天子像,还要制定出各学堂拜君之礼仪?”

    方从哲在得了朱由校的旨意后就立即会同内阁大臣和礼部堂官进行了关于学政和礼制改革的廷议,而也因此,礼部尚书孙如游在听完方从哲转述天子的圣意后,当场就惊讶地站了起来。

    “怎么,难道大宗伯不认为天下人读书时当更知道忠君,而不是尊师?”

    方从哲因此问了起来。

    “下官没有此意,下官只是觉得,世人入学读书需先拜至圣先师乃自古以来的成例,如今骤然改为拜天子,实在是太过于突兀,何况这读书之地,又非朝堂,需要的是习圣人教义,而非敬拜天子之地。”

    孙如游说了起来。

    “那看来大宗伯眼里,君王不配出现在读书之地,只配有至圣先?!看来,大宗伯心里没有天子,没有一颗忠心!来人,备轿!仆要将此事奏明陛下!治这不忠之臣的罪!”

    方从哲也不继续劝说孙如游直接扬言要去皇帝那里告孙如游的罪。

    孙如游见此不由得想到了郑三俊的下场,忙道:“元辅且慢!下官没有此意,下官忽然觉得,此举甚为圣明!尊师岂能重于忠君,各学堂是当挂天子像,而非挂圣人像,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人之师者多矣,而以往只挂至圣先师像实在是有些不妥,颇有只尊其一人为宪之象。”

    孙如游说着就擦着头上冷汗而笑了起来。

    方从哲见此微微一笑,看向其他官员:“诸公呢,谁拥戴此议,谁又对此有异议?”

    韩爌和王象乾以及礼部左右侍郎皆互相看了看,然后起身回道:“我等没有异议,此乃善政!当速推行!”

 第两百零九章 阁老叶向高落水了

    韩爌、孙如游等以前比较亲近东林党的朝廷重臣此时违心地支持此项意在加强皇帝的改革,也是没办法。毕竟他们现在可不敢违拗圣意。因为他们也清楚现在的皇帝陛下有方从哲一些文官支持,他们如果执意违拗圣意,下场只会很惨。而如果他们老老实实地支持改革,还能在将来致仕后得一笔不菲的荣养银。所以,不是傻子的他们也就如此回答了起来。而方从哲则因此笑了笑,他就知道这些现在还在朝堂上的重臣不会有谁敢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所以,方从哲接下来便道:“甚好!那接下来,就请诸公细议一议,如何推行此事,到时候好让礼部写成题本,上呈天子,然后以此为纲,着令各部司推行!”“是!”韩爌、王象乾、孙如游等因此回了一句。……“启禀陛下,臣已经跟内阁其他大学士以及礼部堂官们议了,他们皆认为此次学政与礼制改革新政皆为善政,甚至他们还说此次新政,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由此可见,朝中老臣们还是很公忠体国的,这次学政与礼制之新政推行必会顺利。”方从哲在接下来后就进宫向朱由校奏明了廷议学政与礼制改革的廷议结果。朱由校因此点了点头,他能猜到底下的文官肯定不会那么情愿,方从哲肯定是用了些威吓的手段,但他也懒得拆穿,也只当底下的大臣们真的支持,也就说道:“既如此,那就立即推行,合计需要花多少钱粮,要尽快报上来,需要增设哪些官位,也报上来,会同户部、吏部诸堂官再议一议。”“是!”方从哲回了一句,然后又道:“等与户部、吏部议定后,便是做礼部和督抚执行此次新政,但臣担心,地方官员会借治学之事而大肆加征火耗之税,进而盘剥百姓,故臣认为当将火耗归公,由朝廷制定火耗之标准,如此即遏制地方官员随意加征,也能由朝廷中央来把控这笔火耗的用途,是留于地方治学还是留在中央作为养廉荣养之费,皆当由陛下亲断!还请陛下明鉴!”朱由校之前提到过火耗归公的事,但因为西厂和户部忙于催缴逋赋也就暂且搁置未提。不过,方从哲倒是记住了此事,而且他想到现在朝廷在南直隶实行清丈田亩事且又不得不暂停清丈田亩事后,户部和西厂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也就主动提了出来,让户部和西厂开始搞火耗归公,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自然也是加强皇权。朱由校对此颇为欣悦,毕竟方从哲没等他这个皇帝主动再次提出来就主动建言火耗归公,这让朱由校觉得方从哲已经越发上道,是真的在积极地完成自己这个皇帝的政治构想,算是一个合格的首辅,能想到皇帝想要什么,甚至还能在合适的时候主动提出来,而不是明哲保身的等皇帝主动吩咐。这让朱由校对方从哲更加放心了些。“准!元辅到时候就和户部、西厂议议火耗归公一事。”朱由校直接同意了方从哲的建言。但朱由校也主动考虑到了这里面的难处,问:“到时候各省督抚会不会不愿意这样做?一旦谁不愿意,爱卿可有合适的人选代替不愿意这样的督抚?”“启禀陛下,臣已有所准备,若到时候出了差池,臣甘愿领罪!另外,说到这里,臣还有件事要奏,这次山东巡抚潘泰礼因阻挠皇命而被近卫营的千总张同敞打死之事刚刚报上来,臣认为此事当不追究张同敞之罪,因为张同敞是携皇命而去,所以,无论是基于纲纪还是亲疏关系,当宁信有皇命者之言,而不信公论,只因国朝当以皇宪治天下,而不以公论治天下,若以公论治天下,则置陛下于何地?所以,臣票拟让有司治潘泰礼阻挠皇命之罪。”方从哲回答后就把山东巡按的奏本递了上来,且道:“此乃臣的票拟,请陛下御览!”“元辅票拟甚为妥当,司礼监立即批红。”朱由校回了一句,他其实早已通过东厂和张同敞自己的奏本知道张同敞杀巡抚的事,但朱由校一直没有表态,他就是想看看文官们的态度,如今方从哲这样表态,他自然是很满意,毕竟这意味着,方从哲没有代表文官集团强行要自己这个皇帝给文官集团一个交待的意思。而方从哲则因此拱手道:“臣谢陛下采纳臣之票拟。”接着,方从哲继续说道:“如今山东巡抚也就空缺下来,臣荐举让四川巡抚徐可求调任此职,另外,臣荐举在四川参与平叛有功的四川右布政使朱燮元升为四川巡抚,这样,至少山东和四川两地将来执行火耗归公是没问题的,因为臣记得这二人曾在做地方巡按时建言过当由朝廷统一制定火耗条例,以避免地方官吏肆意盘剥百姓!”“准!”朱由校承认方从哲很会执政,居然因潘泰礼被杀的事而想到通过调任巡抚官为接下来的火耗归公之事做准备,而不是在这潘泰礼这件事上没完没了,甚至借此机会联合文官集团们和皇帝对着干,算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而非是只为了争权夺利的政客。……而也因此,朱由校下定了一个决心,并传见了魏忠贤。朱由校不由得问道:“近来,东厂可有查到背地里有哪些大臣不老实?尤其是名望很高的那位!”魏忠贤知道皇帝想问谁,忙回答道:“回皇爷,现在大臣们比以往都小心了不少,但这世上就没有不偷腥的猫,他们不少人还是会露出些马脚,您说得那位就是如此,他虽然没做什么,但与他走得近的人却突然去了河南洛阳!”“福王?”朱由校突然想到了这人。一时,朱由校不由得握紧了拳头,突然说道:“魏忠贤!”“奴婢在!”魏忠贤回了一句。朱由校说道:“我大明从来就没有什么山中宰相,只有首辅,而首辅也必须是忠于朕的人,对于这些不忠的人,你东厂得拿出些手段来,该落水的落水,该暴毙的暴毙。”魏忠贤明白了朱由校话里的意思,知道皇爷是觉得叶向高已经没有制衡方从哲的必要了,因此回道:“奴婢明白!奴婢这就去办!”“退下吧!”朱由校笑了笑,心道:“有些时候,对于这种非常之人,只能用非常之法了,毕竟这些老奸巨猾的人,要想查出实证来,难于登天,不管你们想没想给朕搞一次意外,朕得让你们知道,朕也随时能给你们来场意外!”……福清县福禄山。“阁老啊,李某入闽,是来游山玩水的,不如您带李某去爬山可否?”李之藻因来福建拜访叶向高,所以,也就主动要求叶向高带他去登高望远。叶向高因想到李之藻和杨廷筠、徐光启这些人走得近,而徐光启将来很可能是制衡方从哲的人,毕竟徐光启也很受天子恩宠,所以,他也就欣然答应,也没想到会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