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则又道:“要不你做严嵩,从现在起,对上以忠对下以恩,敛财搜刮,然后把贪来的钱奉上,虽落得奸臣之名,但也能使社稷得保!”
孙承宗再次笑了起来,摆手道:“我哪有严分宜二十年不倒的本事!再说,孙某将来仕途到哪一步都不知道呢,你就让我学那些首辅的手段!”
“可这就是陛下的用意!非是我让你提前有做首辅的准备。”
徐光启说着就又道:“清丈田亩不行,让你敛财搜刮又不愿意,那这样,我还有一个主意!”
说着,徐光启就道:“在我家乡松江一带,棉布与织造业发达,因此,收丝之牙行甚多,这些牙行靠着赚取中间差价盈利,十分丰厚,日进斗金都算小的,但我大明商税只是收过关之榷税与交易之契税,这种中介之商倒是未有税征,你可以上疏建议朝廷加征商税,尤其是这牙行之税!如今不只是松江,江南、京师都遍布大小牙行,征这些税不伤农不伤小商贩,岂不两全?”
孙承宗忙慌张地站起身来,惊惧地道:“此事万万不可!谁不知道,开牙行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阁老尚书做靠山,我要是建言征收这些牙行的商税,我身败名裂没什么,还会害了陛下的!亏你徐子先想得出来!”
徐光启则摇头道:“那我没法子了,不从商税上想办法,难不成又要在田赋上加征?”
孙承宗道:“自然不行,你们南方加征田赋倒是无所谓,反正有副业撑着,可我们北人百姓要是再加征就真的要成哀哀饿殍了乃至生乱了!”
徐光启突然又说道:“汉时为征匈奴不得不收盐铁为官利,何不我们也建言让陛下同意官营一些产业?与成化朝开设皇店皇庄类似,你应该知道,当时也是东虏作乱,最后我宪庙皇帝以皇庄皇店之利练强军而犁庭东虏巢穴!使得辽东百年内再无东虏之患,直到最近李氏养寇自重才导致东患又起。”
孙承宗听后有了兴趣,点首道:“但也因此使得时人对宪庙颇有非议,认为其夺民之利,操纵百官,故而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一说。”
“主强臣弱,自然会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一说,不过是言官之论而已,他们巴不得阁老尚书这些重臣跟天子对着干,听他们的话!可这天下到底是言官说了算还是天子说了算,我们为臣者是忠于言官还是忠于天子?”
徐光启问了起来。
“自然是天子。”
孙承宗回道。
“所以,以官营取利乃是良策!你刚才说得对,只要是加税,无论是加哪方面的税都得牵一发而动全身,唯独这赚钱是不用牵连太多人,只需出资派人经营即可,朝廷直接找富贵者要钱自然难,但如果朝廷赚富贵人的钱则少些难度,而且,改皇营为官营,以朝廷名义取利,既可以实现宪庙朝之效又可以避免时人诋毁君父,最多只是说你孙稚绳善敛财而已!”
徐光启继续说了起来。
孙承宗则突然又站了起来:“此主意甚好!就当扩大官营之利!到时候陛下之內帑可以专用于军,民用之财则完全可以官利补之!”
孙承宗说着就笑道:“到底是你徐子先,会想新点子,对了,陛下让你荐举养闲或致仕的老将为教职之事,你做的如何,可有眉目了?”
徐光启回道:“我翻遍了兵部武选司万历朝三大征的武将档案,倒是选出了一批还未过世的老将!正准备到时候面呈陛下,你还别说,陛下还真是圣明烛照,也难为他能想到,让这些老将解甲归田和留在内地简直是浪费,就应该养在朝堂为我大明培养后进!都说东虏之酋善战,我大明如此多将才,万历朝三大征也才过去二十余年,不愁就没有比他努尔哈赤强的!”
孙承宗笑了起来:“你徐光启既要替朝廷练兵如今又要替朝廷选将,倒是颇有谭襄敏(抗倭名臣谭纶)之风!我还没问你呢,你最近常来这京营校场附近是为何事呢?你倒是告诉我,怎么天天爱往这里跑?荒郊野外的!”
徐光启朝京营校场方向看了看道:“陛下说了,办讲武堂不能光有老将坐堂当先生,还得有管新武监的优秀青年武官,都说京营武备松弛,我现在每天来这里就是想看看还有没有还坚持操练的武将,我就不相信诺大的京营,全都是不习操练的武官。”
孙承宗听后笑了起来:“京营武官中有没有还勤于操练武备的我不知道,但在我国子监里,我倒发现一举监天天练习骑射之术,说是东虏乃将来大患,欲报效国家之士当不忘君子六艺,以备将来为君王沙场点兵!”
徐光启听后大惊:“是吗,此举子倒是个人物,叫什么名字,徐某倒想认识认识!”
孙承宗笑道:“卢象升,字建斗,南直隶常州宜兴人!改日,我带他来见你就是!”
第十九章 选将
徐光启听后更为惊讶:“还是我南直隶的,这更稀奇了,如今天下士子尤其是江南士子多爱红妆,涂脂抹粉,惺惺作态如女子样,阴柔至极,倒是没想到南方士子中还有这类异数。”
“你自己不也是异数吗,整日和那些西洋人打交道,什么几何、枪炮、日心之说,我就不明白,这些西洋之学真比东林诸公所论更利于我中华?”
孙承宗说着就质问起徐光启来。
徐光启则忙摆手道:“我不跟你逞口舌之争,你们自己都说了要声声入耳,我徐光启听一些外夷之声,也没什么吧。”
孙承宗见此只好偃旗息鼓:“行,我们不争这些,我们就看看这些京营的武备,当今兵部尚书是张鹤鸣,此人一心都在辽事上,常催促辽东经略熊廷弼尽快解决东虏,只怕从未管过京营,如今京营这些武官越发懒怠了,这都要日晒三干了,也没个操练的。”
徐光启同孙承宗一样,看向京营校场的方向,说道:“辽东之事十分复杂,表面上只是剿东虏,事实上许多辽地军镇都怀有自己的心思,熊廷弼不过一文臣,指挥不动谁,拿什么进剿,张鹤鸣跟石星一样,只知道替朝廷省钱,却不知道前方有前方的难处。”
说着,徐光启就露出了失望之色:“得了,今日又白来了,没个勤于操练的武官!”
但就在徐光启话刚一落的时候,前方传来山岗林子里就传来整齐了的喊杀声。
徐光启忙站了起来。
孙承宗也忙站了起来。
两人只看见金色艳阳下,一排明军正穿着粗布箭袖衣在整齐的跑步。
这让两人不禁相视一笑。
“这次没白来!”
孙承宗先笑着说了一句。
而徐光启这时候突然一拍桌子:“来人!”
这时候,徐光启的随身护卫忙走了上来:“老爷有何吩咐?”
徐光启则道:“持本老爷禀帖,去请营中操练士兵的主官来!就说本老爷有请!”
半个时辰后。
一壮如铁塔的武将神色不安地跟着护卫来了徐光启和孙承宗所在酒馆。
如今的大明文贵武贱的现象非常严重。
即便是二品武官在七品文官面前都只有下跪磕头的份。
何况徐光启和孙承宗都是天子身边的经筵讲官,属于文官中的清贵官员,而且徐光启还兼着河南道御史,等于还有言官的参劾权,而孙承宗是国子监祭酒,乃大明的小九卿之一。
所以,即便是总兵级的武官在要见徐光启和孙承宗时也是很紧张的,何况一个京营普通武官。
正因为此,这武官一来到徐光启和孙承宗面前就直接跪了下来:“京营把总周遇吉见过两位上官!”
孙承宗忙扶住了周遇吉:“这位将军万勿如此,您是天子禁军宣力之臣,岂能跪于我等身前!”
徐光启看了孙承宗一眼,心中诧异孙承宗对武将的态度倒是不似大多数文官。
诧异之余,徐光启也因受孙承宗影响而语气和蔼了几分,忙道:“你说你叫周遇吉?”
“末将正是!”
周遇吉回道。
徐光启笑了笑,就伸手道:“您请坐!”
周遇吉便坐在了徐光启下首,且只坐了半边。
徐光启见此说道:“将军乃行伍之人,怎么坐得却如女儿一般?”
周遇吉听徐光启这么说这才大马金刀地重新坐好,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讪笑道:“末将失礼!”
孙承宗这时候落座下来:“将军不必拘谨,这里没有其他人。”
孙承宗说着就指向徐光启:“他叫徐光启,时任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经筵讲官奉旨替天子选将选兵以练之,如今天子刚刚登基,有意重振我大明武备,铸铁军为天子师,以壮国威,而息四方干戈,故而,他要见你是为天子而来!”
孙承宗说完,周遇吉立即望北而叩:“吾皇万岁!”
徐光启因此微微一笑,他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把总是可造之材,听了孙承宗的一番言语后居然也知道该向谁表忠心。
徐光启这时候也忙道:“京营武备松弛,官兵多操副业,为权贵砌墙执仗之役,不练骑射,这些我们都知道,即便如将军这般武官也会常奔走于显贵之门,以求晋升,为何将军还能做到坚持操练?可否告知于本官?”
周遇吉忙起身回道:“末将不敢欺瞒两位上官,末将乃辽人,家父死于东虏之手,故而末将从小就知我官军之败坏以及有志将来征战沙场以报父仇!”
徐光启和孙承宗点了点头。
徐光启还开口道:“将军以后可常来鄙人府中一叙!他日,本官必替朝廷荐举将军!”
周遇吉听后颇为感动:“谢上官!”
孙承宗只是莞尔一笑,他没有表态拉拢周遇吉,毕竟徐光启拉拢武将是天子允许的,他如果再拉拢就容易被质疑。
所以,孙承宗只是开玩笑地指着徐光启对周遇吉笑道:“他家是松江富户,不收土仪!所以,你只需记住他是替天子办事,不必过于感他的恩!”
众人听后皆笑了起来。
此时,一锦衣卫策马而来,且突然停在楼下喊道:“敢问楼上可是孙祭酒与徐詹事?”
孙承宗和徐光启忙站了出来:“正是我们。”
锦衣卫忙道:“陛下宣见二位,着二位即刻进宫!”
……
次日。
文华殿。
朱由校见到了徐光启和孙承宗。
朱由校先问着徐光启:“荐举老将来京担任教职的事准备的如何?”
徐光启忙拿出一本名册来:“陛下,臣已经拟好要荐举的老将名册,请您过目。”
朱由校让魏忠贤把徐光启手里的名册接了过来。
朱由校打开名册一看只见上面写的名字有:
左都督光禄大夫郭琥
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骆尚志
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牛秉忠
遵义副总兵陈策
石砫宣慰司宣慰使秦良玉
除了秦良玉,朱由校对另外四人都不是很熟悉,因而他便让徐光启给自己阐述一下。
于是,徐光启便遵从朱由校的旨意对朱由校和在场的孙承宗说了起来。
第二十章 老将介绍
“这郭琥是嘉靖四十二年就开始守边镇的老将,善出奇谋,时人皆称其文武双全,在山西镇守任上以奇谋破土官张同勾结鞑虏之叛,后因年迈致仕。”
“这骆尚志是南兵猛将,善使火炮与火器,其所练浙兵得戚家军之精髓,在平壤之战中是攻上平壤城的第一人!后因北兵所妒,不为时任大司马所喜,所以辞官归隐。”
“这牛秉忠致仕前为宁夏总兵官,善统骑兵,身经百战,斩敌首千级,镇守宁夏十余年间,鞑靼不敢入侵!”
“这陈策善统水师,曾率麾下广东兵随总兵陈璘统援朝,在露梁海一战中击败倭寇水军,后又剿灭珠池盗李茂有。”
“这秦良玉本为石砫宣慰司宣慰使马千乘之妻,后马千乘被诬致死,其子年幼,故而由秦良玉承袭其夫位,万历二十八年杨应龙作乱,秦良玉与其丈夫连破杨应龙叛军七个营寨,为南川平叛中战功第一,其麾下白杆兵尤善步战!”
徐光启说完后就看向了朱由校。
朱由校听后甚为欣悦地点了点头:“有善出奇谋的,有善操火炮火器的,有善统骑兵的,有善水战的,有善步战的,爱卿这份名册真是思虑周全,颇有远见,当立即拟成奏疏呈上,朕得尽快召这几位国之柱石进京!”
徐光启忙兴奋地拱手道:“臣遵旨!”
“我大明底蕴非凡,自太祖以来,良将迭出,何等顽敌没有见过,何样险境恶战没有经过,区区东虏,只要我们自己不乱来,就不会解决不了!等这五将进京,就开始训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