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内阁让给别人了。周梦臣无关一身轻,正可以教授太子。有周梦臣这样的元老重臣坐镇宫中,想来外面的臣子,也不顾敢轻视太孙。
而且太子妃同样没有意识到他的几封书信意味着什么 。
面对如此好事。
李云珍就有一句话,说道:“好。”
于是,本来还在犹豫的冯保,接到了太子妃的书信了。立即做出了决断。
而宫中很多人见到了太子妃的书信,虽然没有立即倒向太子妃,但很多行动都迟缓了。
原因很简单。
嘉靖老了。
宁欺白首富,莫欺少年穷。
运来天地同借力,时去英雄不自由。
宫中是最势利眼的地方,而今嘉靖没有几个月的消息,已经暗暗流传了。谁都知道,太孙是皇宫的新主人,而太子妃是太孙的亲生母亲。
她就代表着太孙。
今日为了陛下得罪了他们,陛下尚在还好,一旦陛下去了,那该怎么办?
这些太监们日日接触到皇帝,对皇帝并没有寻常百姓的崇拜感,剥掉层层的滤镜,他们知道,嘉靖不过是一个垂死的老头而已。
当然了,他们也知道这个垂死的老头也是很厉害。
所以,很多人都是两不得罪。
再加上黄锦万万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黄锦与陆炳是一对搭档。黄锦一是在嘉靖身边伺候。陆炳也在嘉靖身边, 但是常年不见人那种。因为他要处理各方事务,是那种嘉靖一叫就到,不叫就在身边的情况。
黄锦一直跟随陆炳,很多事情都是交给自己的徒子徒孙去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黄锦其实很多时候并不能实时掌控第一线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也就罢了。
这种情况下,就出事了。
内阁首辅周梦臣加,未来的太后,足够掀起一场极大的波澜了。
甚至周梦臣都没有想过事情会顺利到如此地步。
嘉靖猛地咳嗽两下,脸色苍白。
他看着周围的人。眼中的杀意也就慢慢消散了。
事到如今,嘉靖也没有与人拼命地想法。他问道;“周卿,你想怎么收场?”
第五十五章 收场
嘉靖的语气之中,略带讥笑之意。
怎么收场。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周梦臣难道还想收场?嘉靖对太子妃这无知蠢妇,居然做出如此决断。与他死去了儿子,简直是天生一对,蠢的惊人。
说实话,嘉靖对于完全失控的局面,连最坏的打算就已经有了。比如,周梦臣为今日之曹操。他也是理解。只是,周梦臣还想收场?
周梦臣不知道什么叫作开弓没有回头箭。他难道不知道,一不做,二不休。
周梦臣今日的作为,已经大大的冒犯了皇权。是的,太子妃是蠢货。毕竟大明选皇后从来是从小门小户选的。这就让皇后的政治觉悟不高。
这是大明皇后太后的通病。
如同弘治皇后,她如果政治觉悟高,也在选嗣位皇帝的时候,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最后晚景凄凉之极。而历史上万历的生母李皇后,也不会听风就是雨,让高拱回家。虽然张居正变法很成功。但是张居正当时的权力,的确是超出了首辅权限了,威胁到了君权。
太子妃也是如此。
太子妃从来没有在一个皇帝角度看事情。她仅仅想将一切维持原状。等孩子长大就是了。
至于什么制衡,是前朝的事情,她根本没有多想。
但是嘉靖却相信,每一个成年皇帝,都不会忍受当这样一个皇帝的。
周梦臣做下此等事情,还想收场,只要他朱家还是皇帝,这一年事情就收不了场。
而且周梦臣说收场这一件事情。反而正说明了周梦臣之前说的,他没有别的心思,即便有别的心思,也仅仅限于当一个全权臣,而没有别的心思。
所以,嘉靖这才答应下来。
周梦臣说道:“英国公与成国公作乱。当罢其爵位,下诏狱论处,当召回丰国公为枢密院使统领京营。京营有此乱,当宣边军忠良之军补充京营。京营则分出一部分军队,出外戍边。”
“江南新法履行不利,当派重臣除外督查之,臣以为高拱合适。”
周梦臣深吸一口气,说道:“明年,臣也会致仕还乡。请陛下放心,臣对大明忠诚之心,天日可鉴。”
周梦臣这一句话,却是实话。
有人说,只要我掌控发钞权,就不在乎谁有政权。周梦臣是,只要整个天下在我的规划之中,就不在乎谁做皇帝。
可以说未来十年之内,皇帝对内阁干涉权力是最低的。而张居正也不是白给的。可以说张居正卸任之后,留给下一任的是一个权力极大的内阁。
而权力这东西没有人嫌多。
下任不管是那一任首辅,都会下意思把持这样的权力。
这与皇帝英明与否无关。
如果皇帝强势,如嘉靖一般,顶多是压制住内阁,也未必能撼动内阁根本。就好像嘉靖一朝,嘉靖强势不强势?但是内阁权重,大部分都是杨廷和定下来的。
嘉靖也只能干涉内阁人选上下大功夫,在内阁内部形成制衡,但是他没有能力将杨廷和的制度全部废除,将嘉靖朝的内阁,变成成化弘治年间的内阁。
同样的问题,周梦臣当初的选择,就注定了。他只能做改良,不可能将大明给推翻了。所以他想要的就是文官地理想状态,那就是圣天子垂拱而治。
嘉靖的思路是旧的,在他的思维之中,权臣除非篡位,否则都会被清算的。霍光的下场,已经说明了一切。
而周梦臣的思路是新的,在他看来,晚明时期,就是臣权越来越重,君权越来越轻。如果万历也不会躲起来这么多年。只是没有新的思想领导这样行为,最后形成了朝局的瘫痪。
周梦臣退下来之后,并不是不做事了。他可以用更多的精力与心力投入到其他地方,比如新政治思想的建设。
到时候,融合文官士大夫愿望:“圣天子垂拱而治”的君主立宪制,就跃然而出了。
同样一件事情,思路不同,看法就不同。
嘉靖一口答应下来了。
不过,再怎么答应。今日所谓的收场,不过是君臣冲突一个暂时的休场而已。
今日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太多太多了。
只是碍于种种原因,将来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不是周梦臣与嘉靖了。
对于很多人一夜很长,对于很多人一夜很短。
很多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知道,京营之中似乎发生了什么事情,具体什么事情,却也不知道。只是觉得京师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周梦臣出宫的时候,陆焕与冯保就在外面等着。
周梦臣大步在前。陆焕冯保在周梦臣身后一个身位。周梦臣说道:“陆家在海外的领地,你派人去看没有?”
陆焕说道:“不需要看,我信得过你。你既然说了海外分封,那一定能成。”
周梦臣不得已才寄出这样的筹码。
因为周梦臣很清楚一件事情,他麾下的人心不齐。即便周梦臣用嘉靖的大清洗来威胁他们,愿意跟随周梦臣也不会太多的。
人心这东西,委实难以琢磨。
周梦臣只能给别人更大的好处,才能让别人跟谁。
周梦臣给陆焕的好处,就是追封陆炳为荆国公,世袭罔顾,并在海外留出一些地方。让陆家占有,虽然明面上没有什么,但其实近乎古代世家大族对当地的掌控。
周梦臣对这种情况发现是有些后知后觉得,等他发现,徐家对台湾,唐家对吕州的控制权,远远超过了国内世家大族对当地的控制。
原因很简单。
在海外,朝廷即便是设立了官府,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很多事情都要当地头面人物将百姓组织起来。比如开垦土地,比如疏浚河道,等大大小小的事情,朝廷官员很难管到。
而且事无二主。一件事情有好几个人说了算,定然是做不成的。而谁带领大家做了这些事情,影响力自然要在一般人以上。
在这种经营海外,驱逐,吸纳土著,将海外的土地变成了大明的土地过程之中,自然会形成一个或者两个豪强世家。似乎依旧消失在中国历史之中,五家七姓一般的世家,又冒了出来。
周梦臣发现这种现象,是不可逆的。
就是应该朝廷的力量不足,朝廷做事的成本是很高的。在海外这些地方,如果都让朝廷来做的话,南洋巡抚衙门的经费,要再翻几翻不止。而用民间力量,就好多了。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大明的海外扩张,这样的情况,只会多,不会少。
这也是为什么周梦臣在海外搞出一支私军的原因。
纵然周梦臣不在乎钱,但是这种时代红利。估计也就在未来一二百年才会有的。错过了。子孙后代与其他人完全不是一个起点了。
而今他也将这个作为筹码。来吸引助力。
陆焕才愿意出头,因为他知道,锦衣卫作为皇帝最贴身的护卫,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周梦臣会怎么样,他不知道,但是陆家如果不早做准备,定然必死无疑。
在海外立足,对于别的家族来说,定然觉得形同流放。但是对陆家来说,未必不是好事。毕竟陆炳当初为嘉靖做事太卖力了,虽然说,陆炳后来醒悟了,才多栽花,少种刺,但是太迟了。
陆炳当初做的事情,很多人是不会忘记的。
陆焕必须为陆家找出路,否则,嘉靖一断气,陆家的下场就堪忧了。
历史上,嘉靖一死,嘉靖一朝很多谏官的案子,立即翻案了。同时进行的是将陆炳的身后名打入深渊。
第五十六章 洗牌
陆焕如此冒险,也有几分被逼的。
“好。”周梦臣说道:“陛下的身体,你是知道的,经过这一事,应该没有多少时间了。在此之前,你守好宫中,不要出事。东厂由冯保执掌,你们两个通力合作。”
陆焕与冯保齐声说道:“是。”
周梦臣说道:“等事情了了,陆焕你就带着陆家去海外,二三十年之内,好好经营。至于之后的事情,就看天意了。”
陆焕说道:“下官明白。”
周梦臣对冯保说道:“等事情了结,锦衣卫指挥使是德平伯的,即便不是德平伯,也是德平伯世子的。但是宫中的事情,东宫却是没有多少人的。即便有一些内臣,一时间也历练不出来的。该怎么做,你是宫中老人,不需要我提醒。太子妃是一个心善的,你好生待之。”
德平伯,乃是太子妃父亲的爵位。
太子妃是比太子还好糊弄的存在。但是周梦臣不准备欺负老实人。毕竟,权力这东西失衡太快的话。容易引起周梦臣不想看到的局面。
毕竟周梦臣是真决心要退的。周梦臣相信张居正的能力,但是权力这东西,最容易侵蛀人了。周梦臣也不知道,张居正如果掌控了远朝历史上的权力,真会老老实实吗?
人心不值当试探。故而周梦臣要给太子妃一些权力。
当然了,周梦臣选德平伯父子,也是知道,德平伯父子值得太子妃信任。其实也抓不住锦衣卫的权力。
笑话,真当一切权力机构只要当上主官,就能控制一切,就没有宰相出于郡县的说法了。
至于冯保,让冯保回到他历史上的定位。冯保必然全力保护新帝。毕竟,这是他权力的源泉。如此一来,就形成内阁权大,却不足以威胁皇宫的安全。
周梦臣希望这样的关系,今后能够稳定下来,政归内阁,祭由宫中。
冯保说道:“多谢师傅。师恩如海,今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
周梦臣听了,只想冷笑。
如果真的师恩如海,当初为什么还犹豫那么久,非要等到太子妃的书信,才肯下场。
不过,无所谓了。周梦臣在官场上见惯了尔虞我诈。根本不在乎冯保的心思。说道:“还有一件事情,需要你们来做。”
冯保与陆炳立即说道:“大人(老师)请吩咐。”
周梦臣说道:“查抄成国公府与英国公府。”
这一晚,就有两国公府付出代价了。其实,周梦臣在决定军制改革的时候,就与大明所有的国公作对了,毕竟,勋贵的一切影响力都在卫所制度之上。周梦臣将这一切都颠覆了。
他们岂能高兴?
而且大明五大国公,魏国公,黔国公,都被收拾了。定国公府早已权力不大了。毕竟定国公府出于中山一脉,而中山王一脉的影响力在魏国公府手中。本来在军中就势弱。反而不敢多管闲事,而今却是幸存下来了。
将旧勋贵清算,让新勋贵上台,也算是军制改革最后一环。今后大明顶端的勋贵,大多都是新勋贵,他们自然会维持而今的军制。
周梦臣不知道新军制能维持多少年,但是想来,一百多年之内,大明定然武运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