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的就是占据盐场的盐商,在周梦臣看来,这是绝好的生意了。不用担心产品销路,一直组织生产就行了。晒盐的成本很低。朝廷的收购价定然有利润的。
朝廷加价转卖,加价这个钱,就是盐税。可以说,官府省却了不知道多少麻烦事。
至于经销型的盐商,从此之后,就只能赚一个辛苦钱了。各盐场都是自己的盐区的。也就是食盐销售区,在这个区域之中,朝廷并不管。任他们去竞争。
甚至周梦臣决定当政之后,也要将食盐销售区渐渐取消。
这样才能最低的盐价。
不过藤祥心中还是没有自信。说道:“这一件事情真要我做吗?”
周梦臣说道:“我本意是让宫里来主持这一件事情。毕竟此间利益太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自然要陛下抉择了,但是想来陛下没有心力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自然有黄公公为陛下操心。”
“但是黄公公也不可能来此间,定然要有人为黄公公分忧。藤兄与我相识于微末之中。对藤兄我是从来是信的过,有些事情我就直说了。我一直盯着内阁那柄椅子。而藤兄难道没有想过是司礼监的宝座吗?”
“没有几样功劳,藤兄又如何去争夺司礼监的宝座吗?”
藤祥一听,心中顿时有一些悸动,脸色严肃双眼通红,就好像野兽看见了猎物。说道:“请周兄放心。我不会让周兄失望的。今后,你我哥两,有太多相互扶持的时候。这人情,兄弟我记下来了。”
第一百四十二章 荒政
周梦臣对太监没有什么想法。
他仅仅将内廷当成一个权力机构,内廷之中的人,也是名利中人。不会因为多出一个什么,或者少出一个什么有所变化。而且在大明权臣与太监互相勾结。已经是大势所趋。
即便张居正也与冯保相互勾连。这也是后世很多人评价张居正的污点。
但是在周梦臣看来,不算什么。
太监掌控的权力太大了。在大明政治体系之中,太监是不可或缺的一足,如果仅仅在下面当官,与太监接触少一些,也无所谓。但是进入大明最高权力场之中,竭力排斥太监,是相当不理智的。
藤祥未来是周梦臣在宫中的合作伙伴吗?
未必。
周梦臣这一次,是卖人情给内廷势力。而不是给藤祥。不管藤祥能不能成,成了最好,即便不成,黄锦也要承周梦臣的情。
周梦臣与藤祥商议过后。周梦臣立即将林润给拉住了。并封存所有卷宗。
仅仅是封存而已。并没有结案。
封存代表而今不查了。不代表接下来也不查了。
当然了,也周梦臣的能力。即便是已经结案的案子重新启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些麻烦。周梦臣这也是再向外表态。如果有些人不听话,周梦臣随时可以定向查案。
那时候,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过,藤祥还是比较给力的。
在周梦臣废除盐政旧规,启动新法的时候,朝野上下,一点波澜都没有。
盐政这样的大事,周梦臣不可能自作主张。必须上报朝廷。
不过,有徐阶在,朝野的反对者本来就不多。徐阶的威望可以压制一切,而大部分文官在其中都没有什么利益。毕竟这些利益被严党侵占了。还有少数文官的利益,比如汪道昆。
汪道昆家里就是盐商。盐商在政治上的不安全感,让盐商非卖力的督促子弟读书。而大部分盐商子弟,都不大行。毕竟生在富贵之中,有花不玩的钱,少年时候,多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有少数人才能坚持下来。有所臣成就。
比如汪道昆。
周梦臣自然不会不给汪道昆面子,他不仅仅给面子,而是非常给面子。他手中稍稍倾斜一下,就让汪家成为盐商之中一派的领袖。
汪家也非常识趣,他们立即愿意捐出十几万两,在扬州办一座三分书院。专门教授气学,所有老师都是从大同书院与六艺书院中请来。
这于三分之名,可不是三国。
而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三分。而且三分书院,更是将扬州有名的建筑,三分楼纳入其中。三分楼又叫三分明月楼。
可见扬州人的自傲。人家说二分无赖在扬州。扬州人非要建三分明月楼。说明,天下三分明月夜,三分无赖在扬州。而三分明月楼。更不会孤零零的。
而是在一座小湖边上,周围亭台楼阁绵延无尽。
可谓是花园式书院。
如此一来,气学在江北也有了一分根基。
就如此,一番狼狈之后。扬州城之中的新秩序也渐渐形成了。
周梦臣也不可能长久在扬州,他准备回南京坐镇,毕竟他将整顿军备的事情,完全交给李遂,自己也不是很放心的。但是临行之际。
他带着林润做了最后一件事情。
就是巡视盐场。
第一座盐场,选择的地方是周梦臣比较熟悉的地方,也就是盐港。
这个盐港就是当初,大破倭寇的地方。
只是此刻已经没有一点点战斗的痕迹了,唯有长得几十里的荒草,依然让人有一种走在聊斋片场的感觉。
不过,周梦臣身边护卫从来没有少过,千余骑兵护卫,沿着数年前大军开出的道路前进,虽然大军从这里面穿行已经数年之前的事情。但是当年的道路依然留下来不少。
毕竟大军行军开辟出来的道路,很多时候都是原始的道路的鼻祖。
最明显的就是云滇之间的道路,他们的大路,几乎就是当年明军进入云南的行军道路。
大军走过之后,也有百姓来往。渐渐的就成为一条路了。
周梦臣挖了一把土,轻轻的松开。用指头沾了一些,用舌头舔舔,然后吐掉,说道:“这里的土地,盐碱已经不多了。其实可以开荒种地了。”
林润说道:“大人的意思我明白。在所有盐场都从煮盐法改为晒盐法之后,这里所有的草荡,我都会交给地方上。解除禁令,让百姓开垦。按朝廷之法,三年不缴纳赋税。”
周梦臣心中摇摇头。暗道:“到底是刚刚从上面下来,根本不懂世情。”
大明开荒政策,从来是一样的。那就是三年不交税,三年之后,只要在朝廷登基了这荒地都是归个人了。但是奈何这政策早就败坏之极了。
一来,而今大明荒地已经很少了,大部分荒地都是有主的。只是地主慌着而已。很多百姓都弄不清楚,费心开垦好几年,却成为了人家的佃户了。
二来,即便开垦出来的。在衙门落户,却是一道不好迈过去的坎。胥吏们上下其手,只需动动手,这土地就是别人的了。
几年辛苦毁于一旦 也没有说理的地方。
如果交给地方,只有两个结果,被当地士绅开垦出来,这些士绅一下子有了巨额的财富。另外一个结果是,这些士绅也无力开垦,或者几方面,利益谈不拢。
这些荒地也只能是荒地,并永远荒着。
这就是北方有很多荒地的来源。
而且周梦臣知道,这一片土地还有其他问题,第一是黄河与淮河的问题。
看治河就知道,黄河夺淮,淮河入江是常有的事情,而导江与导海,一直是有争议的,导江就是刚刚说的,黄河夺淮,淮河入江,从长江出海。
而导海不是挖一条河到大海,因为在古代大部分是做不到的。他们做的是,将河水导入运河之东,大片大空地之中。就是这些草荡之中。
如果这里都成为良田,到时候该怎么办?
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大部分时候,治水的人都希望是导河。毕竟黄淮的水量虽然不少。但是对长江河道,特别是下游河道,不会有太大的冲击。对百姓的损失比较小。但是这里有一座扬州城。
反正不能两全。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盐碱地的问题。
这里能够长草,草长的还很旺盛,就知道,这里土质盐碱的成分已经大大减少。否则真正的盐碱地几乎是寸草不生的。至于这里盐碱的原因,与大量的水流沉在这里有直接关系。
而治理盐碱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水不住的冲刷。将土地的盐分分解掉。
一旦动用水利。都不是一家一户,乃至于一些士绅能够做到的。要么一地的士绅联合起来,要么就是官府来主持水利工程。
周梦臣想得就是后者。
他准备在这里设几个县。从附近招徕流民。在官府的支持之下,大面积开垦土地,然后将土地分给每一个人,制造一批自耕农。也就是为国家增加一些元气。为百姓多留一些人命。
只是这一件事情, 不大好办,其中有种种关隘之处。最重要的是,他如果仅仅是南京兵部尚书是做不成这一件事情的。好在,他不仅仅是南京兵部尚书,还有总督六省的名分。虽然这个总督六省的名分,已经到了末期,随时都要交上去,而今周梦臣也不会轻易动用这上面的权力了。
第一百四十三章 徐徐图之
穿过这一片草荡。关于荒政的事情,也被周梦臣暂时放下来了。
大海在周梦臣的面前舒展开来,直接蔓延到了天边。
而一座盐场也呈现在周梦臣的眼前。
这一座盐场,就是整个江北第一座盐场。
远远的看上去,就好像是稻田一般,在海岸之上,形成一道道方格状水池。这些水池就是盐田。总体上来说。就是将含盐量比较高的海水引入盐田之中,借助日照增发。
然后根据海水的浓度,引入不同的池子之中,然后分析出来,就成为大片片的白色颗粒。也就是海盐。
周梦臣对此还算满意。
盐田技术来源,有两处,一处是福建的熟练盐工。毕竟汪道昆作为福建巡抚。在很多方面支持周梦很的工作。而福建的晒盐法在元明之际,就已经存在了。
另外一处,自然是周梦臣的弟子们。有几个大同书院出身的弟子。此刻能捧着厚厚的笔记本。给周梦臣讲解具体情况。
而林润却是满眼不可思议的看着眼前的东西。
特别是那些盐工大多是操着福建口音,更让他有些不可思议。因为林润也是福建人。
只是作为福建林家出身。他混的圈子与这些盐工所在的圈子,差了十万 八千里,谈不上没有正眼看过这些盐工。但的确么有认真交流过,或者确认过晒盐法。
而今看着大片盐,不经过任何燃料的蒸煮。就这样出现在眼前。本来就有一些震惊,他更想不到,这样的技术,既然是他家乡百姓的杰作。更是震惊非常。
如果说,林润不相信,晒盐法那是假的。
林润倒不是相信晒盐法,而是相信周梦臣。
周梦臣在大明官场之上,有命的是点石成金。很多神奇的办法,层出不穷。有一个晒盐法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他万万没有想过,这晒盐法是这样的。
他之前,只是相信周梦臣所之晒盐法应该是胜过煮盐法,但是而今才发现,这哪里是胜出,简直是革…命性的超越。
林润说道:“晒盐需要几天?”
一个盐工说道:“回大老爷的话,这要看时候。看天气。如何夏天最热的时候,四天就能出盐,如果冬日的话,十几天也能出盐,不过,也要看天气,如果一下雨,很多事情都要重来。”
林润指着眼前一块一两亩地的盐田,说道:“一次,能出多少盐?”
盐工说道:“这不大好说,但是一般也有上百石吧。”
林润一愣。大明沿海有多少煮盐的盐场。林润一时间都说不上来。
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大明有两淮,两浙,长芦,河东,福建,四川等盐运司。除却几个内陆的盐运司之外。其余的盐运司下面都有大大小小不知道多少盐场。
今日这个盐场,规模并不是很大。
毕竟从周梦臣决定推行晒盐法,到而今也没有多长时间,盐场太大的话。也不好改造。
林润默默盘算产量与成本。过了一会儿。就放弃了。一来数字太大,他的心算能够不够,二来,这些数字都不是太确定的,上下浮动太大了一些。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晒盐法代替煮盐法,会让食盐成本大大下降。
林润来到周梦臣身前,向周梦臣行了一礼,说道:“下官代天下百姓谢谢大人,大人让天下百姓吃上了便宜盐。”
在古代盐一直是战略商品。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垄断食盐供应,代表了相当大的权力。甚至能左右当地的政坛变化。
而老百姓什么都不卖,什么都自给自足,但是盐是万万不可能自给自足的。必须对外购买。盐价增高,甚至能成为老百姓生活成本之中,最高的一部分。
便宜盐与便宜粮食,再加上没有战乱,这几乎上就是盛世的硬标准之一。
周梦臣说道:“若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