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说道:“这事情,徐阶既然不想办。就让陛下决断吧。”
严世蕃说道:“为什么?这明显的好把柄。”
严嵩说道:“是不是把柄,不是我们说了算,而今陛下说了算。不要忘记,周梦臣在京师的靠山,就是陛下,不是徐阶。徐阶再怎么折腾都改变不了这一点。”
“关于任何关于周梦臣的事情,看陛下怎么想。”
严世蕃说道:“父亲,这也太小心了吧。”
严嵩说道:“我这一辈子有今日也就两个字:‘恭敬’。对陛下的事情,一点也不敢疏忽,而我家有今日。就是因为你太放肆了。都到了这个时候了,你还吸取教训,好好反省吗?”
严世蕃梗着脖子,不说话。
严嵩失望的看了一眼他们,说道:“算了,这一件事情交给我吧 ,将奏疏给我留下。去办你们的事吧。”
严世蕃听了,立即起身不打一声招呼,大踏步走了。
罗龙文向严嵩行礼之后,微微躬身,退了好几步,走到了门外,才转过身来,去追严世蕃了。
严世蕃见罗龙文追了过来。低声问道:“准备的怎么样了?”
罗龙文说道:“老爷,这事情太过重大了,而且太医他们也不是吃素的。需要好好准备才行,否则出了事情…………”
“我知道。”严世蕃说道:“其实老头子说得没有错,圣眷才是最重要的。宫里那位,将天下玩于股掌之中,要下面人生,就不能死,要下面的人死,就不能活。老头子在的时候,一切都好说。但是老头子来了。我们还要活着。”
“你做的这一件事情,关乎你我今后的性命,否则老头子驾鹤西归之日,就是你我下狱之时。”
“我不甘心,你甘心吗?”
罗龙文呼吸有些急促,说道:“自然不甘心。”
他想起自己出生入死,才算取得了徐海的信任,结果,周梦臣一句话,就将一切推倒重来。他的所有努力都被置之不顾。这种没有权力,被人随时否定的无力之感,他一辈子也忘记不了。
而且他终于借助这一件事情,成为了严世蕃的心腹幕僚。见识过了什么叫做人间富贵,见识了什么叫做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见识过什么叫做为所欲为。
他根本不想再回到从前。
严世蕃转过头,拍拍罗龙文的肩膀,说道:“好好做,今后富贵荣华与君共。”
罗龙文说道:“在下一定竭尽全力。”
严世蕃点点头,说道:“还有注意保密。”
罗龙文说道:“请老爷放心,这一件事情,知道的人除却我之外,全部是死人。”
严世蕃微微点头,就大步离开了。
只是罗龙文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参与这一件事情,除却他之外,全部都是死人,死人自然不会泄密。那么当他没有价值的时候,严世蕃为什么要留下一个活人?
严世蕃也不知道,他虽然竭力保密,但是他很多不正常的举动,也被盯上了。只是不知道这一件事情,何心隐知道多少。徐阶又知道多少。他以为的万无一失,却不想早就被人盯上了。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嵩应该是不知道这一件事情的。严嵩此刻还在盘算着怎么在嘉靖面前说征日的事情,并针对征日这一件事情,对应嘉靖不同的反应,自己该如何去做等等。却不知道他儿子已经给他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二十九章 嘉靖的倾向
第二日,等嘉靖午睡过后,内阁班子就来求见了。
嘉靖每日作息规律,也很忙的。忙得养生,忙得研究长生之道,总之他每天只留下一两个时辰,过问国家大事,也就是他午睡过后这一段时间。
等内阁的人来了之后,嘉靖例行询问道:“今天有什么事情吗?”
严嵩立即出列行礼说道:“有一件事情,关系重大,我等不敢自专,只能请陛下御裁。”
嘉靖问道:“什么事情?”
严嵩立即将周梦臣的奏疏递给了黄锦,黄锦接过,然后恭恭敬敬给了嘉靖。
嘉靖打开一看,心中暗道:“这个事情啊。”
嘉靖虽然日常处理政务的时间不多,但私下里看锦衣卫的情报与各地密奏的时间却不少。毕竟他也担心被内阁架空。
甚至密奏的效率要比内阁的效率要高,没有那么多的流程。
嘉靖自然是看过周梦臣的密奏。
他第一时间就心动了。就是为了钱。
嘉靖是穷怕了。大明的财政危机是整体的,朝廷没有钱,大内有钱也不行,外面的臣子们,就会叽叽歪歪的要钱,弄得嘉靖也不安生。
嘉靖简单计算了一下日本金银比的事情,就知道这是一笔多么大财富。
他自然倾向于出兵。
不过。作为皇帝。嘉靖不可能将自己的意思表达的那么直白。而是问道:“诸位觉得,周梦臣此战胜负如何?”
严嵩问弦音而知雅意,立即说道:“周大人乃是我朝第一名将,日本小国,岂能对抗大明天威?”
嘉靖又问道:“用兵几何,朝廷能否支撑?”
严嵩说道:“陛下,臣等愚昧。此事恐怕要问方尚书了。”
嘉靖说道:“那就将方钝叫过来。”
严嵩听到这一句话,对嘉靖内心之中的倾向,已经判断的七七八八了。谁都知道,方钝与周梦臣之间的关系非常亲近,让方钝过来,他不可能不为周梦臣说话。
果然,片刻之后,方钝过来,看了周梦臣的奏疏。心中微微有一些担心。
方钝想起了元朝两次进攻日本的下场,也担心周梦臣的征日计划会出问题。只是他不会在这个时候,拆周梦臣的台,说道:“回禀陛下,臣不知道此战耗费几何,但是 臣知道,自从倭寇起来后,江南江北浙江福建,死伤不可计算,屡屡失陷县城,财物损失何止千万之数?故而,此战不应该看耗损如何,还要看今后能不能令海波平息,如果能,那么花再多钱也要打,如果,不能,再就完全没有必要。”
嘉靖称赞道:“此乃老成谋国之言。”
严嵩立即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老臣也想明白了。不过老臣也有一点想法。”
嘉靖说道:“有什么想法?”
严嵩说道:“周武昌所想,不过是绝倭寇,而不是破日本,此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日本乃是太祖所定,十五不争之国,臣以为当先礼后兵。”
“我国多次遣使日本,令其治倭寇,日本都置若罔闻。今日,当令周梦臣巡视海上,到日本之后,先礼后兵,如果他日本能知错就改,愿意治理倭寇,我等自然不为己甚,如此对天下人也有一个交代。如果依旧冥顽不灵,天朝亦有后至之诛。庶可两全。”
嘉靖听了不由点点头,心中暗道:“严嵩办事,还是那么妥帖。”
虽然说,周梦臣有充足才理由,而且嘉靖也知道,单单言语警告,也不可能让日本人收手。但是严嵩加得这个补丁,却也是大有用处的。更多是对内,而不对外。
不管怎么说,日本都是不征之国,再加上天朝用兵,也要堂堂正正。先礼后兵。
不能随随便便就打,这不是天朝的风范。而今按严嵩所言,周梦臣是巡日,而不是攻打日本。不过,在其中发现了日本的奸谋,果断处置而已。
如此反对的力量也会降到最小。
而且巡日,也代表了大明的傲慢之处。
其实日本人这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承认大明的宗主国关系。只有少数幕府将军承认这一点。而大明这边是不管日本承认不承认,日本都是大明的藩属。
所以,周梦臣到日本,是代天子巡视藩国。而不是访问外国。
这也是嘉靖满意严嵩的地方,只有嘉靖想办,严嵩都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办法,减少阻力。给落实下去。从来不与嘉靖唱反调。
嘉靖说道:“好,就按首辅的意思去办吧。”
当日这一封圣旨就明发天下了。
数日之后,就到了周梦臣的手中。
周梦臣终于松了一口气。有这一封圣旨,他的行为完全是合法的了。
只是他也担心,此去日本到底能不能从日本搞出一大笔钱,来满足嘉靖的胃口。似乎九州也没有什么金银矿产。特记得石见银山在本州岛上的。
不过,这都是后话。
周梦臣到时候想办法就是了,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筹划征日之事。第一件事情,就聚集兵力,将在赣州一带的兵力给调过来。
周梦臣决定才除却水师之外,要带五万大军,其中闽军六个营,浙兵四个营,还有周梦臣自己的护卫三千。不过这三千人从骑兵变成了步兵,毕竟马不好运。
让马儿过江,都是一件比较棘手的问题,更不要说让战马远渡重洋了。好在大同骑兵,并不是没有战马就不知道该怎么打仗的军队。
这些军队都要从闽西地区陆陆续续的撤回来。
周梦臣也见了从这边回来的唐顺之。
此刻周梦臣对唐顺之的态度截然不同了,如果说,之前派唐顺之去,就是派一个不干扰戚继光指挥的文官,而今周梦臣看唐顺之,的确有文帅之才。
这样的才能在整个大明文官之中,都是稀少的。
周梦臣自然极为重视。
迎出二门,站在滴水檐下面,接待了唐顺之。
两人行礼过后坐定,周梦臣问道:“闽西一带,情况如何?”
唐顺之说道;“暂且安堵,只是不出数年,必反。”
周梦臣听了大 吃一惊。他这一问,虽然不是随口问的,但也觉得唐顺之刚刚从那边过来,战事也停当了,也应该说一些喜讯,万万没有想到唐顺之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周梦臣立即问道:“这又从何说起?”
唐顺之叹息一声,说道;“我也不想面对这个事实 ,但是我看过地方志与朝廷的资料,从开国到现在,闽西,赣南,粤东地区,平均两年就有一次起事。我实地调查过才知道,这里山峦起伏,内外交通不便,虽然商贾,也只能内部跑跑,很难沟通内外,而粮食。三年之中,有两年百姓都是亏歉。如果将这个数字拉到十年,则十年之内,产出都是负的。民生多艰,再加上山外对山民有歧视,宗族横行,武断乡曲,稍有不称意之处,就高举反旗。”
“我这一次,不过是扬汤止沸,不过三五年之内,就会再有一场起事,可能没有这一场闹得如此之大而已。”
周梦臣听了一阵沉默。
年年种粮食入不敷出。也只要大战之后,腾出一点点空间,让他们有一点点发展的劲头,而今很快这些因为军事造成的空隙,也会被百姓填满。紧接着,内部问题,外部问题。总体上经济问题,就会聚集在一起,然后再次燃起火光。大明朝廷总体上对百姓造反,仅仅是诛杀首恶,对胁从很是宽大。等于有相当一批有造反经验的人聚集在当地。
死灰复燃也就必然了。
第三十章 移民之急
周梦臣说道:“君刚刚从此地而来,可有长治久安之策?”
唐顺之是说道:“本来是没有的。但是听说了东海五卫,就有一个想法。”
周梦臣心中有一些联想,说道:“可是移民海外?”
唐顺之说道:“正是如此。”
“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南安府,赣州府,吉安府,抚州府,建昌府。山势交错,沟壑相连,百姓于山中谋一生何其难也,张琏不过草寇,于潮州聚众不过万数,一入此地,转身一变,即有数十万众应和。非张琏有过人之德,实乃此地,民不聊生。朝廷用过不知道多少办法,即便是先师阳明公巡抚赣南,也不过数十年前的事情,当时力行保甲,一时大安。不想三十年后,崩坏如斯。实在是其土不能养其民。人口滋生,为求一生,不得不振臂一呼,以螳臂当车之勇,求暂活一二年间。唐某之才,远不如先师。于此又能有什么办法,暂抚百姓,行以仁政。能安堵十年,恐怕就是奢望了。想来唯有移民于外。”
“而南方各地,早已地狭人密。西南与苗人争田,屡有战事,各地土客之争。为一口水井,伏尸百计。”
“釜底抽薪之策,也唯有移民宽乡,才让百姓有喘息之机。”
周梦臣细细听完,只觉得心脏一紧,好像被什么东西抓了一样。
周梦臣从来没有细细思考过这个问题,人口过剩这四个字,看起来那么简单,但背后的残酷,却让人心发凉。而周梦臣不得不承认,整个大明大部分地区都进入这个过程之中。无非是程度深浅而已,总体上来说,南方人口过剩的程度,是要胜过北方的。
北方战乱还有其他原因,人口滋生并不是太过剩。而且北方是有人口迁徙的地方,比如辽东。
很多人都以为闯关东这样的情况,是在清代才有的,其实在明代就已经有了。在靠近鸭绿江一带,在明初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