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大明- 第5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七十一章 新横渠书院
    并不是周孟冲很身上有王霸之气,能让人见到之后,纳头便拜。而是冯理看到了潜力。
    只是冯理觉得他已经是对周梦臣这个年轻人高估了,但而今看来,哪里是高估,分明是低估。
    他也发现周梦臣的学说,于王阳明心学,不,与儒学根本不同之处。
    从根底上来说,儒学都是入世之学。这是儒学的根本属性。很多人批判王阳明心学流于禅宗。心学的学者反驳的时候,也都是拿住了这点,那就是我们心学从来是讲究入世的,讲究入世教化百姓,使得人人成为圣人,如此大同世界自然会到来的。
    在这个逻辑之中,王阳明以讲学为第一等事情,即便在生命最后关头,因病从广西回乡的时候。依然念念不忘讲学。为什么?是因为王阳明,是以讲学作为教化天下百姓的工具,是他作为儒者入世的实践与工夫。
    而冯理之前没有明白。而今却看明白了,如果说心学的核心在于讲学。而气学的核心在于科研。通过造物,或者其他方面的改变,来入世。
    冯理心中暗道:“我还是年纪大了,反应太慢了。之前就应该想到了。如此说来,周梦臣哪里在儒学之内另开一片天地,这分明是脱胎而出。我也明白为什么他要高举气学大旗了,理学已经容不下他了,呜呼百年之后,是气学代替理学一统天下吗?我却是看不见了。”
    理学是理学,气学是气学。但是气学与心学也可以都是理学,而周梦臣的气学却不是理学。
    这里面说得好像绕口令一般。细细说来理学,乃是唐代发端,宋代发展,到了朱熹这里成为高峰。而气学与心学,都是与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张载与二程其实有过交往的。张载在的时候,气学还算是独立门庭。但是张载不在之后,气学已经算是理学的一支了,而心学也是一样,宋代就有,也是从理学之中分出来的。到王阳明这里算是大成了。但是即便如此,王阳明也没有否定朱熹。认为心学是补理学的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心学也是理学的一部分。
    而在冯理之前,觉得周梦臣不错,是周梦臣将气学大大推进一步。这里他认为的气学,乃是理学之中气学一脉。而今冯理才赫然发现。周梦臣虽然百般掩饰,其实,他的气学根底上已经脱离两宋以来的理学范围,形成了上承荀子,张载与二程,朱熹一脉的理学截然不同的学问。
    毕竟周梦臣做的种种掩饰,在冯理这样的大儒看来,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一眼就能看破。
    只是他之前没有往那边想而已,而今听周梦臣的书院计划,简直是从上到下,重塑了学术生态。在两宋时期,理学就以讲学的方式开战。而今讲学也是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方法。
    周梦臣的新方法简直是颠覆性改造。
    而且让冯理找不错破绽。所以他调整了对周梦臣的评价。他以为周梦臣而今的学术成就,相当于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前。很多人觉得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才变得厉害了,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龙场悟道对于王阳明来说,就好像华山论剑对王重阳来说,华山论剑之前,王重阳已经创立全真教,是天下有数的高手,但华山论剑之后,夺得九阴真经之后,王重阳武功名声大传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对于王阳明也是一样,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前,就学过很多东西,文章,骑射,佛道,在遇见刘瑾横行,才觉得这些都没有用,专心于圣学。触怒刘瑾,被贬龙场,途中还遇见的刺杀,九死一生,他本可以逃,但是依旧去了。在龙场才算是学术大成。但是在此之前,王阳明依旧是天下士子之中响当当的一角了。
    所以,冯理给周梦臣这样的评价,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而今冯理看来,周梦臣建立起的整个完整的体系,从结构上,已经亚于此时的心学。只是没有流传开来,天下人不知道而已。甚至周梦臣在他眼中,已经是一代宗师,不在王阳明之下。
    当然了,他也看出来周梦臣对朱熹的近乎完全的背离。
    奈何,此一时彼一时也,如果在明初的时候,周梦臣这样做,根本就是大逆不道。但是现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关学先师薛瑄是理学大佬,对程朱理学可是虔诚得很。而到了他的徒子徒孙,却一个个另选出路。甚至到了冯理这一代要后继无人。
    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比对程朱理学研究最深的关学门人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程朱理学前头无路了。正因为无路,所以,关学门人一代代找出路。而南边在心学这条新路上涌现出不少人才。固然有南方人才之盛要胜过北方,但也有两者在学术上的难度,并不一样。
    甚至晚明学术整体特点,就是对朱熹的否定与背离。
    所以,冯理根本不在乎周梦臣的学问对朱夫子有多少否定,他只是重新评估了周梦臣气学的潜力。他思忖片刻看了韩邦奇一眼,下定决心,暗道:“关学后辈,就挂在周梦臣这颗大树上了。”
    于是他说道:“你的意思是,横渠书院要进行改造?”
    周梦臣说道:“不仅仅是改造,还有扩建。”
    冯理微微捻须说道:“原则上我没有意见,只是,这钱从什么地方?”
    任何事情最后也是要落在钱上,关学一脉,颇有古风。当然了也与关中的情况有关系,大部分关学大佬都不是太富裕的。与韩邦奇的家境差不多,都是不大不小的地主,威望高,但是手里面却没有几个大子,与江南很多士大夫万贯家财,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扩建,或者建立书院,这些人谁不想啊?无非是没有钱?
    周梦臣说道:“区区俗事,何劳两位前辈,都交给我吧。我来处理,只要两位应允就好。”
    改造一个书院,需要多少钱?这就要改造成什么样子了。如果仅仅建成大同书院的架子,不投入太多研究经费的话,也没多少钱,几千上万两,就算是到顶了。但是如果加上科研经费,那就不好说了。
    不过,即便周梦臣自己掏钱,砸锅卖铁,这一件事情也要做成。
    因为横渠书院的影响力太大了,几乎辐射整个大西北。是大西北的儒学圣地。横渠书院按照周梦臣的改造方案来教学,那就说明,气学在整个大西北正式登堂入室了。
    对推进气学发展有太大的好处了。
    与好处相比,区区一点钱财,又算得了什么?
    当然了,周梦臣也不会自己花钱的。毕竟有人愿意出钱,周梦臣又何必当这个冤大头。
    谁愿意出钱?晋商。
    不是周梦臣一遇见事情,就从晋商头上薅毛。实在是晋商在整个大明也都是数一数二的富裕,再者,横渠书院的地位,寻常商人想掏钱,还掏不了的。如果没有周梦臣,晋商估计连掏钱都找不到门。
    毕竟关学一脉,最重气节,非常有骨气,从杨爵身上就能看出来,他们即便是穷,也不会随便要商人的钱。
    甚至晋商为了与关学一脉搭上关系,再多的钱都愿意掏,别的不说,看张允龄家里的孩子考中进士,入了翰林,可谓前途远大,从此改换门庭。其他晋商,就没有想法?


第七十二章 不同的弟子
    想要弟子有好的教育,关中一代,比横渠书院好的书院,就是关学一脉的其他书院,如三原书院等。但是一般来说,都不敢说自己的书院比横渠书院好。毕竟横渠书院的地位特殊。
    在这里读书,即便不中进士,将来认识几个中进士的同学,也是极好的。
    书院规模不大。招生的人员就少。一般除却关学一脉自己家的孩子,还有贫寒学子之中的佼佼者,其他人根本进不了。
    如果出钱,能到这里读书,晋商真不介意花钱。
    本来历史上的晋商,在投入教育,资助学子上就很舍得花钱的。周梦臣拿自己的面子去化缘,周梦臣并不觉得晋商会不出钱。
    周梦臣能想明白的时候,冯理或许想不明白,但是韩邦奇却是明白的,冯理想不明白,不是冯理智慧不足。而是冯理不理解周梦臣与晋商的特殊关系。韩邦奇却是知道的。
    韩邦奇说道:“既然贤侄如此说,我们哪里会信不过,那就静候贤侄佳音了。”
    周梦臣说道:“定然不让两位失望。”
    这一件事情,就此定了下来。
    随即,又将杨节与冯从道两人叫了进来。果然不出所料,两人听了当场拜师。周梦臣饮了拜师茶之后。很随意地问道:“你们拜入我门下之后,首先要补课,补得不是别的,而是数学。我门下弟子,别的可以不会,最基本的数学,一定要懂的。等你们数学补得差不多了。我再看看教授你们什么吧。”
    周梦臣对弟子就是这样,且不说,他而今没有什么时间教授弟子。即便当初有精力教授弟子的时候。也是因材施教,看弟子们对那方面的感兴趣。往什么方向教授。让他们自己去扩展自己的领域。
    只是,周梦臣这个办法,在这里却碰了壁。
    冯从道比杨节稍稍大一点,为人也沉稳。周梦臣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并没有什么异议。但是杨节却不一样了。杨节说道:“老师,弟子有疑问。”
    周梦臣看了冯理与韩邦奇,此刻明白,杨节为什么被他们两个看重了。学贵有疑。不迷信权威。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是真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并不是每一个人学生都能直面长辈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一句话,有问题甚至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本身就是成为一个大学者的前提。
    周梦臣说道:“你有什么问题?”
    杨节说道:“算学之术,学生还是懂一点,前番老师讲学,提起数学之道,用于为工为农,皆有十分助力。学生也都懂。只是学生无心为工匠之学,星象之学,学生要学的是究天人之变,致古今之理,这算学,学生是不是就不用学了。”
    周梦臣听了,心中一动。暗道:“我而今的弟子,与之前的弟子可不一样了。”
    对与中下层出身的弟子,他们目标更实际一点。能出人头地自然是愿意的,如果不能出人头地,那么有一技之长,也不是不可以的。对于更上层的东西。没有太多的认知,或许想法。
    但是他而今面对的是大明精英阶层。杨节这样的人,被两位大佬目为关学将来学术上的接班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杨节今生不入仕,在朝野之间也都是有影响力。再加上杨爵的光环。也就是说杨节根本不用为生活操心。他唯一要面对的是儒学本身。
    而儒学本质上是一门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是综合社会学科。所以,杨节一开始就如此激烈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而杨节这样的弟子,或许是周梦臣将来弟子的主流。
    毕竟,大明的精英都在士林之中,甚至周梦臣收得工匠出身的弟子,自己都觉得他们高出一等。如果有些学生只能想要周梦臣名字光环,或者周梦臣自己的政治资源。那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这些人也未必能在学术上有什么成就。而真正在学术上,在儒学上有所成就的弟子,反而就是杨节这样的人。
    当然了,周梦臣也很遗憾。专精于技术问题的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在未来很多年,都不会被重视。这是风气使然。即便周梦臣也无法扭转。真正被重视的,都是研究儒学或者物质本源的学者。
    不过,周梦臣心中也有准备。毕竟,在西方科学家也叫了好多年的自然哲学家。
    周梦臣也要学会,怎么与这些士大夫打交道,一方面固然要让他们慢慢地接受科学家工程师的地位,另外一方面,周梦臣不介意让他们用另外一个眼光看世界,谁说社会科学就不用数学了。其实社会科学研究用得数学工具,反而很多。
    周梦臣说道:“你如果仅仅想做什么,的确你的数学不用学太多。不过还是要学的。这样吧,我给你布置两个任务,你选关中任何一个县,查阅从洪武年间到而今的人口变化趋势,与赋税征收趋势。并得出你自己的结论。是多了,是少了,为什么呢?”
    “我提醒你两点,第一,注意数据的真实性。第二,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数据之中,反而隐藏着真相,你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个真相。因为任务施政手段,都是在这个真相之上才能成功,一旦错位,那就是很大的问题。”
    这样的任务,周梦臣不会交给别人来做的。原因很简单,时代不一样,县衙里面的数据,比如黄册什么的。即便而今已经是一堆废纸了,那也不是寻常人能够查阅的。唯独如杨节这样的人。虽然不在官场,但是因父亲杨爵的遭遇,得到了官场很多人普遍同情,身后还有整个关学作为背景,才能顺顺利利查阅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