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了眼前的景象。
周梦臣这些日子一直在工地,动用了他一切能够动用的办法。甚至用火药去炸。好在文莺湖这里的土质地面。也是比较软的。方便挖掘。
而此刻,整个工程已经差不多了。
所以周梦臣提前将御河给堵上,是准备将御河的水全部导入新挖掘好的文莺湖。而文莺湖之中,预先设了取水地,还有建立在大坝上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御河不是干涸了,今年大秋收,周梦臣觉得,还是能够保证的。
夏天总是要下一点点雨吧。
吴廷翰说道:“如果师傅在的话,看见你有此作为,定然非常欢喜,老师早就说过,水旱之灾,从来不是鬼神所致。不过自然现象。寄希望于什么龙王河伯都愚夫愚妇的行为。”
“这才是苍生正道。”
周梦臣说道:“师兄说的是。”
吴廷翰说道:“好了,你不用配我了,正事要紧。”
周梦臣说道:“师兄,今日您来的正好,文莺湖今日就要蓄水。你正好来观礼。”
吴廷翰说道:“哦,没有想到我这老头子来得正是时候。这人热闹我是一定要凑的。”
“师叔。”吴国赏问道:“御河是桑干河重要支流,你如此截断御河,让下游怎么办,特别是西山运河,本来就是很缺水了。”
周梦臣说道:“今年是没有提前蓄水,不得已才截断御河,其实而今御河也没有多少水,能将文莺湖装满三分之一,就不错了。今后就不会了。而且我其实在修建西山运河的时候,也留了一手。”
吴国赏还没有说话。
吴廷翰说道:“是这轨道吧。”
周梦臣说道:“师兄英明。正是。”
吴廷翰来得时候,就看见沿着西山运河两侧都有一道开凿出来的道路。都是水泥铺成的,是比较结实的。当时他没有多想,而今一件这些轨道车,顿时明白了。
如果说,周梦臣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西山运河的航运功能自然是假的。但是周梦臣确实也是没有想到,旱情对西山运河影响这么深。不过,如果说周梦臣一开始就没有沿着西山运河修建铁路的想法,那更是假的。
周梦臣发现在设计一开始,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修建船闸,整修河道,工程量都巨大,需要一条道路,别的不说,这蒸汽机怎么进山啊?
而且太行山毕竟不横断山脉,再加上桑干河水流冲击之下,除却少不部分艰险地段之外,其实是很容易修建道路的。否则,朝廷就不会在这里放上一个百户所了。
这就说明,这里虽然通过大队人马比较难,但是寻常百姓或许从这里经过的。
加上修缮开凿之后,就可以形成一道可以铺设铁路的道路。而且周梦臣在施工的时候,特别给徐杲打了招呼,在这道路上,徐杲可是下血本了。是高规格严要求。
周梦臣也不卖关子,将自己的设想说了出来。说道:“有轨之车,从来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秦朝就以此征伐天下,我看史书,发现此车速度极快,一日可达数百里。我当时就想过,如果我能在草原上修建一条驰道,则草原但凡有事,朝发夕至,何至于弃关外各地。酿成而今的局面。”
“而且蒸汽机能用于船,也能用于车。如果能在铁轨上运行蒸汽机车,只需烧煤,就是不粮之军,不秣之马。对朝廷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
吴廷翰听了,陷入沉思之中。好久说道:“你说的这些真能做到吗?”
周梦臣说道:“这是弟子一个设想。成与成。还在两可之间。但是总要试试吧。如果不成,最多不过数万两银子的花费,但是如果成了。则是社稷之功。”
“这个险值得冒。”
周梦臣才没有觉得成与不成在两可之间,他是觉得一定会成功的。只是经过上次讲学之后,周梦臣感到了大同民间对气学的支持。周梦臣胆子也就大了起来。一来担心这股气学热情,仅仅是建立在自己的威望之上。倒是自己什么时候离开了,气学也就没有了根基,自然要趁热打铁。
二来,周梦臣忽然觉得,他之前似乎胆子太小了。而今他其实已经涂了一层金身了。只要不搞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东西,即便是严嵩想动他,也要考虑一些代价。
他周梦臣早已不是无名小卒了。
所以,他才积极主动地向吴廷翰说,其实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支持者,想办法将整个气学都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
因为周梦臣考虑过,而今他面临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他弄出什么新发明。毕竟,他的社会地位,不过是朝廷而是士林都对周梦臣有最大的宽容。他即便弄出飞机来。士林中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最多将周梦臣的所作所为列入志怪之中。
周梦臣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一项新发明,一种新改革,该如何推行?如何让人接受?
所以,周梦臣改变自己之前,悄悄的将东西造出来。不,而是在没有造出来之前,就开始造势,将更多人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之中。让这一件事情一开始就成为舆论的焦点。
将每一个新发明,都变成气学的普及活动。
当然了,这也是大同如此氛围之下,周梦臣才敢这样做。
第四十六章 吴廷翰的震撼
周梦臣这番言语给吴廷翰带来很大的震撼。
他细细看着这很普通的马车。也没有进行什么改装,无非是下面的车轮因铁轨进行了一下小小的改动。改动不动,即便是下了铁轨也是能用的。只是周梦臣给他带来的概念,却让他好像不认识眼前的车。
一日数百里。而是不是骑兵,而是马车,可以携带物资的马车。可以重载的马车。
吴廷翰太明白这代表着什么。
不说别的。单单他这一路北上,用了一两个月。耽搁时间最长的。就是陆路,虽然就长度而言,这一段陆路,并没有占打总里程的一半,但是耗费的时间,近乎三分之二了。
无他,马车是跑不快的。
在这个时代的路况之下。很多是马车行进的速度,是要比人走路速度慢得多。
因为要加速的话,即便马能受得了,车能受得了,马车上的人也受不了。
这没有减震的情况下,坐在马车上颠簸得厉害,如果再让马儿全速奔跑。即便设定一个绝对不可能翻车的情形。也足以让人将五脏六腑都给颠出来。
吴廷翰在马车之上,第一个感觉就是稳。他感觉,再看上一路光滑的铁轨。当然了,这铁轨都是简易轨道,但是该有的都已经有了,也要比寻常官道好上不少了。吴廷翰不用自己计算,凭借自己的直觉,就能感到这马车,要比一般马车要稳多了。
吴廷翰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说道:“师弟,你说的真能实现吗?”
周梦臣说道:“我想是能的。这一切都是本门学问指导之下才能成功的。正如师父著作中说的,学问一定要经世致用。否则就是虚妄之学。本门学问,如何经世致用,就是如此。”
吴廷翰看着周梦臣有些不敢相信,用颤颤巍巍的手抚摸着一节铁管。这是马车上的一个扶手。
这也是大同与其他地方的不同的。
作为整个文莺湖水库的配套工程。朔州监在大笔资金之下扩建,而扩建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加大钢铁产量。另一个方面就是增加机器,特别是蒸汽机。
尽可能将生产过程之中,能用机器的不用人力。
前者已经很见成效了。虽然说高品质的钢材。质量还有些不稳定。这些钢材都是炮钢。周梦臣想将北京城下那一门炮批量化生产。只是而今总是遇见这样那样的困难。
有些事情就是要慢慢的磨,急不得。
但是这种普通的钢铁,已经非常便宜了。
以至于马车上一些部件都用铁不用木头了。毕竟木头还要上山砍木头,然后经过阴干等等。但是铁处理起来很是简单。
铁作为一个日常用品,已经深入到大同千家万户之中。不要小看着一点点成就。其实很了不起的。
因为中国古代冶铁的历史虽然很长。但本质上,铁一直是一个比较金贵的东西。寻常百姓家除却几件农具,都用不切。不,甚至一些比较穷的农民。连铁制农具都用不起。
整个大明都是这样的。
而今大同铁的价格,已经与寻常木头差不多了。
当然了,这种价格是在工坊之中计算的价格。寻常百姓或许没有这么便宜。但即便如此,也是对大同农业生产力很大提高。
吴廷翰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他才对这一根看似普通的铁扶手,如此珍重。
他更明白的一点就是,其实王廷相的经世济用,与周梦臣如今语境之中的经世济用是有差别的。虽然都是说,要学实用之学。但是实用之学,也是有差别的。王廷相的经世济用,更多是指一些传统官僚都要学习的这知识,比如查账。判案,农业,水利,甚至兵法,军械等等。这都是当官要接触到的领域。并不是指这些技术方面的经世济用。
毕竟王廷相虽然对技术没有多贬低,依旧受到了大明传统思想的影响。他更多的是指现在的官员,自己当官,几乎什么也不做,将具体事务交付给师爷,甚至连奏疏都不自己写。表示愤慨与抨击。
不过,吴廷翰还是很有变通之道。
他抬起头来说,说道:“好,这才是真正的经世济用。”
很多人以为古代大儒都很古板,其实不然。这是一呆板的思想模式而已。具体来说,即便吴廷翰算是继承了王廷相的衣钵。但是真正说起来,吴廷翰与王廷相的思想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甚至可以说,吴廷翰之所以能继承王廷相的衣钵,还要说一个人。那就是薛蕙。
薛蕙也是王廷相的弟子。但是师徒两人却因为理念不同,最后分道扬镳。
在嘉靖初年,王廷相写了阐述气学观点的著作《慎言》。并将这本书寄给了弟子薛蕙。让薛蕙看看,薛蕙却因为书中观点不同,与王廷相辩驳,王廷相写出了著名的《答薛君采论性书》。作为对心学有力的进攻。
但是这依然没有挽回他这个最心爱的弟子,薛蕙转投心学门庭。
这是王廷相心中的大痛。也是吴廷翰得已继承王廷相衣钵的原因。
当然了,学术之争,没有那么多你死我活。虽然薛蕙即便临死之前,与王廷相的关系也不错。但是学术上却已经是冰炭不同炉了。
可以说,王阳明的弟子与王阳明本身的思想都是有些差别的。
在吴廷翰看来,经世济用之说,固然是王廷相提倡的。但不是王廷相学说的根本,也不是吴廷翰学问的根本。乃是实学一脉的根本。实学一脉乃是丘浚之后,也算是源远流长。比如高拱而今就属于这一脉的。
气学学者很多时候,都是一手气学,一手实学。而号称气学之中正宗,也就是关学,关学乃是张横渠一脉相传。时代在关中传播。虽然已经沦落为一地地方学派。但是关学弟子一般都是文武兼备的。
两者看似二而一,一而二。但是对到底侧重不同。
经世济用是实学的题眼所在,何为经世济用就很重要了。但是对气学来说,这个问题就等而下之了。
吴廷翰看出这些技术发展的潜力,毫不犹豫地将经世济用的概念,划到周梦臣经世济用的概念上。之前经世济用是什么意思,已经不重要了。反正今后,经世济用就是这个意思了。
为了学说的更广泛地传播,做出一些不涉及根本的修改,也不算什么。
吴廷翰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看见这些东西。本来一些怀疑,早就烟消云散了。毫不犹豫地投向了周梦臣。
“师弟。你要小心了。当今之事,从来不是对的。就可以的。今日之事,我会守口如瓶的。在没有见到实物之前,你千万不要给别人说起了。”吴廷翰说道:“你要提防小人。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周梦臣说道:“师弟明白。”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过来,对周梦臣说道:“大人,时候到了。”
周梦臣说道:“那就放水吧。”
“是。”
片刻之后,滚滚御河水从一条引水渠源源不断的灌入了文莺湖之中,虽然文莺湖加宽加深了。而御河因为干涸也水量也少了不少。但是依然将本来是深坑的文莺湖化作一片碧波。
看上去非常喜人。
只是周梦臣的眉头也仅仅是稍稍解开而已。文莺湖毕竟不是什么大湖。真正是大湖的话,即便周梦臣再怎么加急,也不可能在两三个月之内完成。
第四十七章 参观大同书院
周梦臣想起今春以来的形式,不由得紧皱眉头。
今年旱情太严重了。
严重地让周梦臣有些措不及防。
本来周梦臣还保留十几万两,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