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大明- 第3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怎么可能出什么问题?
    只能是自己之前得罪了严嵩。让严嵩不快了。
    既然严嵩不愿意继续之前的关系,仇鸾还不愿意继续给严家父子,伏低做小的。
    仇鸾回到京师之中,抖擞精神,开始整顿人马。毕竟,他虽然不准备与鞑子决一死战,但是该有架子还是要摆出来的。只是他丝毫没有感觉,宣大军中多了不少新面孔。而这些新面孔从不同的角落盯着仇鸾。
    当然了,这也与仇鸾所部有关,仇鸾的部下就是宣大军,大同军是什么样子,就不用说了,而宣府军,虽然比大同军要好一点。但是仇鸾对宣府军上上下下也不是太熟悉的。
    才会出现这个情况,军中被锦衣卫渗透了,仇鸾还不知道。
    当然了,锦衣卫在对内非常好用。但是在对外就不好用了。


第八十四章 通州之战
    通州作为北京东边门户,也是漕运转为陆运的要地。是非常之重要的。
    王抒得令之后,昼夜不停来到了通州城。
    只是王抒来的快,鞑子来的也不慢。
    几乎王抒到底通州城的同时,鞑子先头骑兵已经到了。
    虽然仅仅有数百人,但是看上去声势浩大,不可一世。
    还好通州是水陆要冲,河流比较多。鞑子骑兵不能直接冲到通州城下,必须过河。
    王抒二话不说,点齐了漕兵数千,让他们架船在河上列阵。在船上放置弓弩,鞑子不来则罢。一来,则强弓硬弩射之。
    不过,王抒也知道。这样是撑不了多久的。
    首先是兵员,漕兵是什么兵。就是运河上的船夫与搬运工。他们多少年没有打仗了。指望他们能出多漂亮的仗,却是休想了。
    其次是地利。
    诚然河流是通州的地利,通州是运河北端,好几条河流在这里交汇,但是北方的河流是与南方的河流不一样的。即便不干涸,河流的宽度也是有限的,决计是挡不住大队骑兵的。
    而今能挡住鞑子先头部队,不是因为漕兵多能战。
    而是鞑子人数太少了。
    等鞑子大队到了,就不好办了。
    王抒看见通州城外,连绵数里的通州仓。立即下令道:“给城中所有官员将领士卒发一年的粮饷,不过都要去城外通州仓领。并传令百姓,凡是帮助朝廷将粮食从通州仓运入城中,搬一石,赏一石。”
    “只有今日,过期不侯。”
    王抒亲自坐镇通州仓,只见通州乃至于通州附近的百姓,全家出头,扶老携幼都来搬运粮食了。
    要知道,北方旱田,一年收成也不过二三石。如果除却成本,赋税,地租之外,一亩土地未必能有一石粮食的收益。而今只需抗上两石入城,就有一石是自己的。百姓们可不是拼命的搬吗?
    只是,通州仓的粮食太多了。而且除却官府的粮食之外,通州这里还是有很多仓库的。
    这些仓库都是商人们转运的物资。只是这个时候没有人去管。
    无数百姓打着火把搬运物资。远远看过去,就好像是地面上有一道星星点点的火光组成的长龙。每一个光点都在一点点的移动。
    就这样一夜过去了。
    王抒红着眼睛,盯着通州仓中粮食。
    粮食太多了。多到一夜过去了,运输的还没有到一半。
    只是这个时候,却是要王抒决断的时候了。
    因为前线传来消息,漕兵崩了。
    数千漕兵在河上,距离河边尚有一段距离,双方只能用弓弩射击,按理说,这样一来,能阻挡一段时间不是问题。奈何人不行一切都不行。
    鞑子也不是都不会游泳的。
    毕竟蒙古其实也有很多河流湖泊。鞑子用了看似很不可思议的战术击败了漕兵,就是游到船上。
    没错。漕兵常年在运河之上,平日一个比一个会游泳。但是面对咬着兵刃游过来的鞑子,只敢射箭,不敢下去肉搏。而且漕兵所谓的强弓硬弩,都是纸面上的,对付一下盗贼还行。但是对付鞑子精锐,却是远远不行的。
    甚至出现了,有几个鞑子光着膀子,身上挂了好几根箭矢,居然能跳到船上。
    凡是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漕兵就好像被针刺破的气球一般,顿时瘪了。就是一场大逃亡的开始。
    也幸好漕兵们还知道,架船逃走比较快,否则将船丢给鞑子,可就欲哭无泪的。
    阻挡鞑子时间更长的,不是漕兵们的战斗,而是鞑子渡河行动。
    王抒得到消息之后,看着通州仓,虽然知道,这里都是民脂民膏,但是也没有其他办法了。王抒一声令下,道:“放火。”
    早已准备好的火头,从好几个地方点燃,沿着预埋的火油与火药,不一会功夫,就蔓延了整个仓库。最少有一百万石粮食,就此葬身火海之中。王抒看这熊熊烈火,叹息一声,最后一个回到了通州城内。
    在通州城门关上的同时。鞑子骑兵的烟尘已经到了通州城外。
    俺答看着眼前熊熊烈火,只觉得心疼无比。这一百万石粮食,足够俺答部吃上大半年了。大明居然说烧了,就烧了。真是好大的手笔,好厚的家底。让俺答眼馋极了。
    同时也感到了蒙古与大明的差距。
    在俺答看来,这一把大火,也是大明实力的一种体现。俺答内心之中刚刚冒出灭明的念头,就被他自己掐灭了。毕竟对比蒙古,大明太大,太富了。
    萧教主却不知道俺答心中所想,他靠近说道:“大汗,大明官仓是没有了。但是运河作为大明南北要害,有不知道多少商人的仓库都在码头附近,不是一把火能烧掉的。”
    俺答精神一震,说道:“辛爱。”
    辛爱乃是俺答的长子,他立即出列说道:“儿子在。”
    俺答说道:“带你的人去码头一趟,好好看看。”
    这肥差,俺答自然要留给儿子了。
    辛爱领兵而去了。
    果然萧教主判断的不错。
    虽然漕运最重要的是为官家转运粮食,粮食作为大宗货物,也是运河转运最多的商品,以至于每年通过通州入京的粮食在四百石上下,都会在通州仓转运的。这才是通州仓为什么有这么多粮食的原因。
    但是随着大明商业的繁华,运河之上不管是夹带也好,用官牌也好。总之,很多货物以这样那样的名义运输着。当然了也有正常的商船。这些人的货物到了通州码头也是要转运的。
    而王抒也知道这里有不少东西。
    但是是奈何无能为力。甚至王抒为了抢运粮食,将大量的运力都占用了。通州附近,几乎所有的男丁都投入转运粮食之中,谁去给商人运东西。不得不已,这些商人只能尽量让物资从水上走,装上船,沿着运河去天津最好不过了。
    只可惜,太慢了一点。
    漕运码头上的东西,被辛爱一扫而空。几乎看花了眼。
    可怜辛爱也算是鞑子的王子,但谁哪里见过大明的繁华。各种各样的布料,金银首饰,等等东西,却是辛爱从来没有见过的。辛爱内心之中,不由感叹道:“我要是能生在大明多好啊。”
    辛爱的收获,是鞑子所有人中最肥的。但并不代表其他人的收获就小了。
    大明在经济上,其实呈现出长江经济带与运河经济带的交汇的趋势。运河上的通州,临清,清江浦,等一系列城市,都是非常繁华的。甚至是一些城市最繁华的时代,比如清江浦。当时是大明鼎鼎的繁华地带,在后世都没有人听过来。
    通州是运河最北端,依靠运河,不管是官面还是民间都是相当富裕的。更不要说多少年没有战乱了,上一次战乱,还是正德年间刘六刘七之乱。掐指一算也都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
    当然了,通州有刘六刘七的遗产。就是通州城墙。
    在刘六刘七之乱后,整个北方都出现了一波加固城池的高潮。包括通州城在内,没有城墙的修建城墙,有城墙的翻修城墙。如果看地方志的话,就会发现河北地区很多城池都是这个时代重建或者翻修的。
    这一份遗产,也救了通州。
    四十年前加固的城池,虽然不敢说天下第一流的城池,但是绝对不是而今的鞑子能够攻克的。即便城中并没有多少士卒,大多都是王抒临时征召的民壮,当地壮丁百姓。但是依靠通州城也足以自保。


第八十五章 兵临城下
    俺答失去了进攻通州的欲望,一方面是通州城的确坚固。王抒作为文官,野战不行。但是坚守城池却是能够做到的。
    另外一方面是,俺答吃饱了。
    的确是吃饱了。
    京畿地区数十年没有遭过兵事,富饶的很。
    俺答这一番劫掠,很快就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打败明军,而是怎么将抢劫到的东西带回丰州滩。这个时候,俺答还攻什么通州城。他现在就有撤兵的想法了。
    只是萧教主费了这么大的心思,才营造出这样的局面。怎么肯让俺答就这样走了。
    萧教主说道:“大汗,而今明军云集京师,各路勤王之军都过来了。如果大汗不能大破各军,最少牵制各军。在明军的尾随之下,诸军的收获,又能有多少带回草原之上。”
    “欲求退,先求进。好容易入关一次,就此离开。大汗就甘心吗?”
    俺答听了,缓缓的说道:“如此,各部都抽出一部押送各自的战利品回家,其余各部与我一并去北京城下,见一见大明皇帝陛下。”
    “是。”下面的将领凛然听命。
    在此之前,俺答的威望还不高。但是今日一战,俺答的威望,直追他的祖父达延汗。下面各部都凛然听命,不敢有违,蒙古人从来是服从强者的,而且即便是达延汗也没有带兵来到北京城下。从这个角度来看,俺答今日之功业。已经不下于达延汗了。
    俺答大军在通州城下的动向。
    立即被王抒看在眼里。他非但没有高兴之处,反而一脸惊恐,下令道:“来人,选城中勇士,出京师报信。鞑子主力向京师去了。”
    而今城外到处有鞑子的游骑,通州与北京相距不远。但是非勇士不能至。
    即便不用勇士来报信。鞑子主力转向京师的消息,北京城中也是知道的。
    首先知道的是杨守谦。
    保定巡抚杨守谦,也是勤王来的最快的一支人马。被派到京城之东防守。
    杨守谦本部不过数千人。大半是民夫。面对气势汹汹的鞑子,根本抵挡不住,一战而溃,溃兵逃进了北京城外。前文也说过,北京城墙早就限制不住北京的建筑物,很多建筑物已经外溢到了京城之外,特别是京城南城,更是如此。
    盖因北京城修建的时候,是将大都城的北城墙作为北京的南城墙。也就是原来大都城的一些街巷,都变成北京南城墙外面了。经过多少年的恢复。这里人烟繁华之极,几乎不下北京城之中。
    除却南城发展的最好之外,其他城外都有这样那样的建筑物。
    杨守谦的溃兵失去了组织,也更谈不上军纪,乱入北京城外的街巷之中,劫掠百姓。虽然很快被锦衣卫给平定了。但是北京本来绷紧的神经,这个时候顿时断了,城外的百姓,就好像是人潮一般,涌入北京城中。
    给城中带来极大的压力。
    陆炳亲自坐镇,将手下的得力人手全部派到各城门去。只要一个目的,就甄别有没有混在人群之中的白莲教徒与鞑子。
    这个年代的情报战,还没有发展出很精密。这种潜入的人手,都是临时找的。而不是专门训练过的。锦衣卫眼睛很毒辣,很容易分辨出来,那些是白莲教徒,那些不是。
    当然了,这也是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
    只是在战事,宁可杀错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甚至有官员下令,不许百姓进城躲避。就是担心有鞑子的细作,也担心增加城中的负担,毕竟京师的物资储备虽然不少,但是对比京师这么多人,只能说,也不算多。
    这里的乱象,也仅仅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乱事还在中枢。
    玉熙宫之中。
    嘉靖召见各大臣,询问战守之策。
    此刻嘉靖也有一些紧张,毕竟兵危战急,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嘉靖说道:“鞑子前锋已经过了通州,杨守谦兵败,不日,就到了北京城下,而今局面,你们给朕一个准话,该如何是好?”嘉靖目光从严嵩,徐阶,张治,李本,六部尚书,还有仇鸾的身上一个扫过。
    严嵩咳嗽一声,说道:“陛下万金之躯,不可置于悬危之境,老臣以为当谨守城池,待各路勤王之军到了,再与鞑子决战不迟。”
    严嵩是完全不想冒险。
    只是求稳而已。
    严嵩对军事上的情况并不是太懂的,而且也更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没有绝对优势,他是不准备与鞑子作战的,让鞑子抢够了,老老实实的回去再好不过了。何必冒险打一仗。
    嘉靖听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