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为难的陆炳
从西北到京师一路颠簸,而今曾铣在诏狱之中。
他坐在一张原木桌子之前。几个锦衣卫围着曾铣。为首一个人说道:“曾大人,我敬你是一条好汉,也是朝廷大臣,也想给一些体面。你为什么到这里,你自己也是清楚的。就不用我等兄弟给你解释了。”
“你老老实实的听我们的签字画押,免得皮肉受苦。而且你不签字画押,我们锦衣卫就没有办法了?不要这样幼稚了,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即便不用你自己想想,也想想你的家小。”
曾铣看着手中的口供,上面写着很多条,但是曾铣只看见三个字:咬夏言。
虽然,夏言失败的原因是政治上的,但是夏言毕竟是大明大学士,还是有些能说得出来的罪名。
这就好像后世很多大佬倒台之后,都有这样那样的罪名。
锦衣卫作为嘉靖的臂膀,自然要执行嘉靖的意思,给夏言栽罪名。
曾铣淡淡一笑,将手中的口供,扔在一边,说道:“大丈夫行事,已许国家,何惜家小,事已如此,无话可说,然我终不能负夏公。这分心意,或许也传不出去,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即可。”
“要用刑吗?来吧。”
几个锦衣卫却不敢轻易动手,最后还是有一个锦衣卫出来,来到旁边的房间之内。
而陆炳就在这里喝茶。
这锦衣卫将曾铣的话,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陆炳叹息一声。
如果是二十年前,陆焕甚至会亲自拷问,让曾铣尝尝锦衣卫的家伙。不管是谁?陆炳从不手弱,当然左顺门的时候,一百多个朝臣,陆焕说下手,就下手了。也没有丝毫犹豫。
只是而今却没有当年的心力与勇气了。
他毕竟不能不为陆家着想。
大明锦衣卫指挥使都是一个什么下场,陆炳岂能不知道,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特殊那一个,但是上了年纪之后,才会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那一个,其实都不是。
陆炳沉吟片刻,说道:“将曾铣单独关押,不要虐待,不许任何人探视,另外找人,仿造曾铣的笔迹,给我抄写一边口供,署曾铣的名。”
立即有人答应一声。
锦衣卫之中什么样的人才没有。
很快就人仿造曾铣的笔迹,将口供笔录都弄了出来。陆炳拿来细细看了看,一时间看不出破绽。
但是陆炳也知道,其实也是有破绽的。
只是那又如何?有陆炳背书,真假还不是陆炳说了算,纵然嘉靖知道了,也不会计较的。
这也是陆炳对曾铣唯一能手下留情的地方了。至于其他的事情,都不是陆炳能够决断的。
陆炳将供词揣在怀里。
立即进宫。
嘉靖仅仅是扫了一眼,就没有多问。更没有问是真是假,而是随手对黄锦说道:“交给内阁,告诉严嵩,朝廷不能乱。”
内阁之中,严嵩接到供词,也听了嘉靖的口谕。
自然明白,嘉靖的意思。
嘉靖虽然在两人之间,选择了严嵩。并不是说,嘉靖对严嵩就非常满意。他对严嵩的告诫,其实就是让严嵩将风波范围缩小。尽量降低朝廷动荡。
当然了,严嵩自然是愿意的。
别人可就不愿意。
严嵩以曾铣的供词为名,草拟圣旨,要让夏言下诏狱论处。
只是这一封圣旨,被吏部尚书给封还了。
吏部尚书闻渊资格太老了,快八十岁的老人,风风雨雨几十年,任官都超过五十年了。这份资历,在朝廷上下,无人能及。而要将夏言下狱,首先要剥夺夏言所有官职与封赠。然后才能下狱。
这个程序,就好像高官下狱之前,先开出党籍一样。
这一件事情,是绕不过吏部的。
闻渊对夏言虽然不满意,但是大体还是认可的。所以在夏言当政的时候,闻渊也没有与夏言唱反调的意思。但是而今严嵩秉政,老尚书岂能将严嵩看在眼里,更不要说严嵩一上台,就搞出一处冤案。
曾铣这个人,闻渊还是了解的。不能说一点错处都没有。但不管怎么说,都朝廷有功之臣,总是要优待的。流放,罢官回乡也就罢了。毕竟是皇帝的意思,闻渊也不好说什么。
只是严嵩可不是这样吧的。看严嵩准备的罪名,根本就是往死里弄的。
甚至弄死曾铣还不准备停手。
还想弄死夏言。
这样闻渊很不满意。而闻渊这个吏部尚书,号称吏部天官,从权利上,乃是六部之首,可以与大学士平起平坐的。特别是闻渊又是老臣。真发作起来,严嵩真不大好办。
严嵩只能下令,让人去请闻阁老到内阁谈话。
但是很快传话的人就回来了,说,闻尚书说了。人老了,腿脚不灵便,有事情严阁老到吏部去谈。
让严嵩脸色铁青,说道:“知道了。”
严嵩虽然已经掌控了朝廷大权,夏言在家中处于一种半软禁的情况。但是他对朝廷的控制力,此刻还不如夏言,所以对闻渊有些无可奈何。因为嘉靖当初让这样老臣担任最关键的吏部尚书,未尝没有制衡夏言与严嵩的想法。
只是夏言不管软的也好,硬的也好,能让老臣服从他的战略。私下里也不敢不恭敬以待。
此刻严嵩像如夏言用雷霆手段,将这个老臣,一举拿下,却也是没有办法的。
不过,此刻闻渊挡住的不仅仅是严嵩的路,还是嘉靖的路。严嵩没有办法,嘉靖不会没有办法的。
严嵩立即起身去了西苑,很快。
西苑就传令,让闻阁老入宫面圣了。
闻渊听了,一点也不意外。整理了一下衣服,大步流星的进宫去了,一点不像他说的腿脚不灵便。
玉熙宫中。
嘉靖正位高坐,严嵩在一侧垂手而立,恍惚之间,似乎占据了黄锦的位置。
闻渊目光扫通过严嵩一眼,就当没有看见,躬身行礼道:“老臣拜见陛下。陛下召见老臣是正好不过了。老臣正有一件事情,要禀报陛下。”
嘉靖听了微微一愣,目光扫了一眼严嵩。心中暗道:“这老臣,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嘉靖之所以召见闻渊,自然是听了严嵩的话,觉得闻渊是要保夏言。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嘉靖在做决定之前,不管有多少犹豫,但是在做决定之后,就不会有丝毫的留情。
因为朝令夕改,乃是朝廷大计。
既然他选择了严嵩,还对夏言留情,就是让朝廷局面继续混乱下去。所以,不管夏言冤不冤,嘉靖已经铁了心,将他拿下来了。
所以,听闻闻渊似乎有阻碍的意思。二话不说,召见询问。准备解决这个问题。只是闻渊的表现,似乎出乎嘉靖的预料之外。
嘉靖说道:“老尚书请讲。”
闻渊说道:“陛下,内阁大学士夏言已经病了好多天了,虽然夏言于朝廷有功,于社稷有劳,只是身子骨实在是不好,还不如老臣,然内阁事务繁忙,也不能等他病好再说,以老臣之见。莫不如去夏言大学士之职,让他回乡养病。另选贤能充实内阁。”
“陛下,以为如何?”
嘉靖目光看了一眼严嵩,心中顿时明白。
夏言已倒,这一点双方都有共识。或者说,嘉靖的意志所在,已经成为事实了。谁也挡不住。
但是后夏言时代是什么样的局面,夏言倒下,这一大片政治权力,当如何分配,却是有很大的意见冲突的。
严嵩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他想独霸内阁,即便不能独霸,也要做到夏言那份上。但是闻渊却不一样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 老臣闻渊
闻渊这位老臣,年纪大了。仕途上也没有多少指望了。
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而今他的精力,将吏部那一摊子事情,弄清楚都有些困难了。更不要说再进一步,执掌内阁了,如果他年轻一点,哪怕仅仅年轻十岁,他也有几分当仁不让。
而且却是不行了。
只需看历史的严嵩,严嵩在前期多少手腕,可以说是高明,但是临倒台连出昏招,能被严世蕃糊弄。严嵩之倒台,与其说严世蕃牵连,不如说严嵩精力不济了。
而今闻渊也是如此。知道自己已经不能承担繁剧的朝政了。当吏部尚书,还可以选几个得用的下属,还分担政务,但是内阁大学士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这也是闻渊愿意与夏言合作的原因。
只是,他可以与夏言合作,却不可能与严嵩合作。
无他,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严嵩倒夏,闻渊一开始就是一种旁观的态度,反正他这个老臣,并不是夏言的嫡系。夏言为人也霸道,没有求到门前,也没有什么政治交换,闻渊才不会无端为夏言卖命。
只是,严嵩为人处世太不堪了。在倒夏之后,立即发动曾铣冤案。这触犯了闻渊这位老臣的底线。
且不说,复套之事,闻渊也是赞同的。即便不说复套,曾铣也不是能随便处置的大臣。
前文说过,自从刘天和之后,大明帅臣边臣,就缺了不少。最少并没有那种能执掌三边,或者宣大,令胡儿不敢南下牧马的边臣了。而大明现存的能打仗的大臣,曾铣不能算首屈一指,但也不出前三之列。
即便他是夏言的党羽,出于清除异己的考虑,要搞掉他。
闻渊也能接受。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宰相也要换换人。
只是曾铣可以流放,可以贬官,可以罢职闲居。但不能死。
毕竟,不管严嵩等人怎么说,闻渊都看得明白,大明边事情况并不是太好的。只要曾铣还活着,他日朝廷有事,一纸文书,就能让曾铣官复原职,再加上曾铣在边关的旧部。说不定能挽回危局。
再说,曾铣的罪名,也罪不至死啊。
但是对于严嵩来说,事情不是这样的。
如果曾铣是没有能力的大臣,那种因为攀附夏言而上来的大臣,严嵩反而能手下留情。毕竟,这样的人上来的时候,不是凭借自己的真本事,下去之后,也很难自己爬上来。
他们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
但是曾铣不同。
曾铣向来以知兵闻名,虽然说夏言对曾铣有知遇提拔之恩,但是说一句不客气话,即便没有夏言,以曾铣的才能就没有出头之日吗?不,无非早晚而已,要知道统率十万大军,能如臂使指,这种指挥能力。就是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高级人才。
正如闻渊想保全曾铣,为国家惜才。而严嵩是绝对不能让曾铣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即便朝廷将来在边事上有挫折,那有如何?大明底子厚,人才之盛,又不是光曾铣一个。无非是多吃几次败仗而已。又伤不到他严家。
但是曾铣如果因战功起复的话,以两者之间矛盾,严嵩就多了一个死敌。才是严嵩要担心的。
夏言闲居三年,又重新起复的事情,可是严嵩永远的教训。当时严嵩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点。而这一次自然要思量周全。
所以,从这一件事情上,闻渊就与严嵩尿不到一壶里。
其实闻渊早就想在嘉靖面前搞严嵩一把,奈何不要看周梦臣进西苑如同家常便饭。但是对某些官员,乃至于闻渊这个吏部尚书,更多是通过这奏折沟通,而且奏折要过内阁这一关。
今日可算是得了机会,自然一开口就是大招。
嘉靖问道:“不知道,老尚书以为谁可替补内阁?”
嘉靖本来以为闻渊是硬保夏言,既然不是,事情就可以谈谈了。
而且吏部本来就是管人事的,虽然不能决定内阁人员,但是开出一个名单,供皇帝挑选,这还是责任之内的事情,后世明朝后期的廷推就是吏部出名单的。然后内阁六部九卿共议的。
闻渊说道:“举贤不避亲,老臣以为臣尚可。”
嘉靖听了,大吃一惊,说道:“老尚书欲自荐吗?”
闻渊说道:“陛下英明,老臣正有此心。”
说实话,闻渊如果有选择的话。他也不愿意自荐,实在他看看了手头的人选,实在是没有人啊。
因为闻渊要与严嵩争得不是内阁大学士,如果选几个人增补内阁大学士,闻渊手中有的是人才。但是闻渊想与严嵩争的是内阁首辅,或者闻渊干脆想将严嵩给踢出去。这个人就难选了。
要么是资深六部尚书,在六部之中反复横跳做过好几个部的尚书,在中枢十几年了。
要么就是有内阁大学士的资历。毕竟没有这个资历,一上去当内阁首辅,能撑得住吗?
但是很抱歉,这两样那一个都没有合适的。
至于资深六部尚书,碍于严嵩与夏言之间斗争形势,很多大臣都没有六部任上待多长时间,就被踢下去了。也没有什么资深六部尚书可言。至于内阁大学士,如果翟鸾能苟到现在。与闻渊两个人合谋,未必不是一个干翻严嵩,冲击内阁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