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大明-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真要说起来,不过鞑子主力一半。
    即便周尚文找到了鞑子主力,也并没有改变敌强我弱的战略对比。
    前锋三部,大约有三千骑,全部战没,虽然收拢了一些溃兵,但是依旧战死一千多到两千骑上下。在很多将领,看来先锋受挫,士气动摇,而今不是与鞑子决战的时候。
    周尚文看出了诸将的游移不定。说道:“我周某人与鞑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太明白鞑子的本性了,鞑子从来是南下劫掠当营生来看的,要想打败鞑子,就要知道鞑子,怎么想的。如果有一块耕田,虽然肥美,但是中有毒蛇出没?你会怎么办?”
    “马芳,你来说。”
    马芳是周尚文爱将,而今才二十多岁,身形矫健,一身好武艺,他本是大同人士,少年被鞑子掳去当马奴,十几岁杀了鞑子夺马而还,按朝廷规定,从塞外归来的人都任官录用,更不要说马芳是带了好几个首级南下,就在军中任职。
    马芳说道:“自然杀了毒蛇。”
    周尚文说道:“杀了毒蛇,也很有可能被毒蛇咬伤,一旦咬伤,必死无疑?”
    马芳会意,说道:“要么请别人来杀,要么就放弃这块耕地,反正其他地方还有土地。”
    周尚文说道:“这就是鞑子的想法。鞑子本性如此,吃了我两千骑,他自然至少折损这个数字,甚至更多。我大同精骑三万骑,他们没有这么好的牙口,一口吞下,即便有,他们最少伤亡六七万人。俺答伤亡这么多,他大汗之位,就坐不稳。”
    “我在行伍五十年,打胜仗他法,敢胜,敢败,敢死而已。”
    “而大明国力胜鞑子百倍,纵然今日我们大同镇打空,尚有曾总督,宣大军,辽东军,京营,不过数年,就能重建大同军,而鞑子一旦伤筋动骨。想要恢复元气,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今日之战,我敢死,俺答不敢,我敢败,鞑子不敢。”
    “他既然都不敢,那么我就敢胜他。诸将还有什么疑虑吗?”
    “今日就用我等之性命,与鞑子赌上一把,看他敢不敢将鞑子十年元气都伤在此处,将军赌胜马蹄下,吃我们这口饭,马革裹尸才是归属,不是今日,还是何时?”
    “诸将各归本部,随我出击。”
    诸将一并起身,说道:“是。”


第八十八章 大军的交谊舞
    俺答看明军在南边微微整队,三万骑就开始轻装,将干粮吃了,干粮袋扔了,将水喝了,将水袋扔了。还有身上各种杂件,全部扔在地面之上,留一个两个人这里收拾。
    随即摆开阵势,旗帜飞扬,弓张刀扬。
    就好像山崩之将发,黑云之压树,只等一声霹雳,就倾盆而下了。
    鞑子各部不等俺答命令,就已经警戒起来。号角一声接着一声。传到了俺答的耳朵之中。
    俺答手死死的拽着缰绳,任身下的战马不住嘶鸣,用前蹄在地面之上刨坑。似乎连战马都感到了空气之中大战的低气压,躁动非常。
    俺答心中怒气迸发,恨不得一声令下,与周尚文在此决战。
    但是他不能。
    他要考虑全局。
    他这一次出击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打破明朝复套计划。
    俺答如果征召所有人兵马,绝对不会仅仅有不到十万骑,最少能有十几万骑之多。他之所以带了一半主力,就是为了引曾铣出兵,一但曾铣提前出兵,他好找到破绽击败曾铣。
    而今与这里周尚文决战。
    首先能不能胜,俺答都没有底气。
    因为很简单,夫战,勇气也。
    当初越人与吴人交战,交战之前,这越人前三列自刎而死,吴人皆惊,随即被越人打败了。
    那么为什么吴人皆惊?随即士气低落?
    因为吴人发现他们低估了这一战的残酷。
    虽然战场上是会死人的,但每一个士卒上战场都没有想过自己要战死。打到一定程度,敌人会崩溃,很少有战死到一兵一卒了。而越人用三百死士,让吴人惊惧,以为后面的越人都如此一般的死士。那么一战胜负暂且不论,战斗残酷将是惊人,他们很难活着回去。
    而明军三支前锋做的其实是一样的事情。
    这三名将领,以少击多,以决绝的态度,战斗在最后,甚至鞑子在这一战之中死的人比明军战死的人还多一些。
    这就是困兽犹斗。
    而今面对三万明军骑兵,又是边疆久负盛名的老将周尚文。周尚文的韧性,鞑子又不是没有见识过,黑水之战,周尚文亲身当饵,让鞑子怎么打,就是打不死。
    今日大战之前,俺答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周尚文会被击溃吗?恐怕不会,自己能吃下周尚文吗?如果能伤亡有多少?如果不能,明军宣大军,乃至山西军,或者曾铣会来增援?
    如果增援的话,他拿什么来打援。
    难不倒打成焦灼之后,真聚集全国之兵,在这里与明军决战吗?
    俺答一时间内心之中权衡利弊,下不了这个决心。
    同样的一场战事,对于彼此的意义却不一样,大明这里压上的大同镇所有精锐,最多算上大同镇,而俺答这里压上了却是自己政治影响力,全国一半的兵力甚至更多。
    不仅仅俺答在权衡。
    俺答下面各部也在权衡。
    鞑子政治结构,更类似于部落联盟。
    每一个部落首领手中的兵力,都代表他们地位。他们想的更多,刚刚打明军前锋的各部伤亡不小,但是收获也不少,而今俺答主力没有损伤,也就是现在政治结构能够保存。这些收获还能保住。
    但是一旦俺答建立的政治结构被打破了,损伤本钱拿到的东西,真能保住吗?
    说实话,未必。
    从战略上来说,大明与鞑子之间,就好像的大富豪与一个穷小子对赌。大富豪输多少都不在乎,赢一把就能翻本。而细分到政治结构上,其实大明将领本应该比鞑子各首领,更敢下本,毕竟手中的兵是朝廷的。死朝廷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对自己的地位并不会有影响,反而是助力,但是鞑子却不一样,各部的战士都是首领维系地位的本钱。
    所以,鞑子不想与明军决战,不仅仅是处于战术上的考虑。
    只是明军很多将领,不管是自己不会打仗,或者各种其他私心什么的。甚至因为募兵制盛行,渐渐的将自己的兵马当成了自己的本钱。很难将这种国力,制度上的优势发挥出来。
    这种优势,你让周尚文说,他也未必能清清楚楚的说出来。但是多年征战,早就让总结出发挥优势的战法。
    如同而今,俺答的犹豫表现在排兵布阵之上。
    骑兵的优势在于速度,在于主动出击。而俺答却没有主动进攻,或许他在心中觉得,而今他与周尚文都是有身份的人了,打仗不是让下面人上,怎么一上手,你要你死我活,这太不友好了一点。
    周尚文却不惯着他。见鞑子行动缓慢,大笑一声,说道:“鞑子怯了。”二话不说。拍马而下。
    只是周尚文一不留神,马芳带队已经冲到他前方了。代替周尚文成为全军的锋矢所在。周尚文年轻的时候,也是勇冠三军,但是而今毕竟老了,七十多岁,能骑得马,舞得刀,吃得肉,已经不错了。
    再求他战场表现如年轻的时候,就有些过分了。
    而马芳是周尚文部下第一勇将,周尚文三个儿子都不是对手。周君佐也算将种了。但是与马芳过不了一个回合,甚至在军中传马芳的外号,就是马王爷。可谓是声威赫赫。
    所以马芳冲锋在前,与鞑子骑兵一接,顿时势如破竹。
    俺答的犹豫,让周尚文得了先手,自然是毫不留情。
    俺答见状,反而下定了决心,一声令下,鞑子骑兵前队做后队,后队做前队,居然跑了。
    可以说双方大军对峙,真正交锋的反而,是前三支军队,与马芳带中军这一冲。
    如果这个时候,一般将领自然大喜过望,奋起直追,却不知道这就中了鞑子的诡计了。而周尚文经验何等丰富,鞑子一撅屁股,就知道他拉得什么屎。不就是曼古歹吗?
    明军马力不如鞑子骑兵,如果硬追的话。时间一长,就会出问题。马力一旦出问题。等鞑子反身回杀,优势反而鞑子手中了。那个时候即便是敢拼命,也未必能拼出多少鞑子来。
    在一场赌局之中,俺答虽然怯了。但是应对之策,也在水准之内。
    不过面对这样局面。庸将看不出鞑子的诡计,追上去,自然是大败而回,更上一层的将领,看出诡计,就不追了。但是鞑子与大军脱离接触之后,就再次有了战略级别的主动权。对于周尚文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抓不住鞑子主力的位置。
    所以周尚文的决定就是追。
    周尚文不仅仅追,还广发探马,传令给沿途各堡。让各部步卒纷纷出兵,不挡鞑子大路,但是在鞑子退路之策,建立营地。大做声势,似乎封锁关卡,将鞑子封堵在关内。
    这些营地就成为周尚文补给站。如果鞑子攻营地,自然不可能攻下来,要知道这营地每一座少说也有一两千人之多。周尚文大军与鞑子大军相距不过半日功夫,鞑子如果能在半日之内攻破明军准备很长时间的营地。茨林堡之战,俺答就不会打得这么憋屈了。
    而他提着骑兵不远不近,不即不离的跟在鞑子后面。甚至每日还交锋一两下。
    这种追击也可以说是送客式的进攻。
    如果俺答能接收自己的无功而返,周尚文也能接受,这种送客式的追击,将俺答送出关墙。
    不过周尚文自己不肯接受,他知道俺答也不肯接受。所以双方都在暗自布置,在边墙附近,就有一场对决,但是看谁能算计了谁?
    此刻如果从更高的角度俯视,十几万大军,在好像在边墙附近跳交谊舞。接触,分离,接触,分离。


第八十九章 谁伏击谁?
    很多人以为大明边墙仅仅是一道长城。
    其实不然。
    大明边墙是很大一片过度的地带。甚至不同时期,不同的战略形态下,也在不一样的地方修建边墙。
    就拿现在的大明边墙来说,前后最少有三道之多,可以说是重重叠叠的。
    只是有些边墙已经废弃了。
    有些还正在使用之中。
    不过随着大明与鞑子战略态势渐渐凝固下来,而今正在用的这一道边墙,也慢慢成为了后世所谓的明长城。
    此刻周尚文提三万大军出了拒羌堡。就已经是一片开阔的草原了。
    而往西北方向,还有一座永乐年间留下的土城,但却已经没有大明驻军了。这一战总体上来,鞑子仅仅越过边墙数十里而已,双方的战事虽然残酷,但并没有对大同镇内部有太多的破会,可以说是边境线的纠缠。
    周尚文看着眼前渐渐开阔的地势,心中暗道:“是时候了。”
    果然,只觉得大地微微震动。鸟兽惊飞,深藏在草丛深处的兔子,本以为谁都发现不了自己。而此刻也觉得好像地震一般的颤动,不敢再躲在兔子窝中,立即飞窜了出来。
    成为两军交锋之前的点缀。
    果然俺答不甘心无功而返,一路上千方百计的设伏,但周尚文何等老辣,怎么能让俺答抓住破绽。
    俺答索性不玩那个花俏。
    在周尚文刚刚出塞一二十里的地方,迎头痛击。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有原因的。
    第一,这里地势开阔,便于俺答发挥兵力优势。大明边墙修建一般都是因地而建,依靠地势,拒羌堡这一段长城也是如此。虽然这里山并不算太高,更多是丘陵高地。但是对于骑兵依然有所限制。
    而今就不一样了。
    这里虽然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但是最少是一大片平地,十万骑兵作战,都能铺得开。
    第二,俺答疑心,如果他再往北走一点,周尚文就收兵了。
    毕竟,敌强我弱,深入草原之中。大同的骑兵都在这里,步卒也很难支援上来,这样不利于明军的处境,周尚文是绝对不会带大军自蹈险境的,虽然这一战,双方都心有不甘,但如此收兵,周尚文的战略任务也算完成了。
    他毕竟是大同总兵,首先的不是杀敌多少,而是保护大同一镇不受侵害。
    虽然没有杀敌多少,算起伤亡,大概明军还要吃亏,但是总算将敌人给逼走了。
    周尚文也知道,如果不给与鞑子一次重创,鞑子卷土重来,也是分分秒秒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周尚文率部出了边墙的缘故,背后二三里就是边墙,周尚文可以是倚城而战,即便战有不利,也不至于大损。
    但是更深入草原,就敬谢不敏了。
    可见两方对战场判断有暗通之处,于是这郎有情,妾有意的,双方战事就此掀起的了。
    双方在此地鏖战近日,不分胜负。
    虽然周尚文兵少,但是在周尚文老将的带领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