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仅仅是需要时间而已。
张居正听了沉思片刻,说道:“如此说来,这一件是难点,就在殷兄手上了。”
周梦臣说道:“这怎么说?”
张居正说道:“而今军器局下辖大大小小的吏员一百多人,你看看你的计划中有他们的位置吗?”
周梦臣细细想想了,苦笑说道:“真没有。”
是的。周梦臣不会直接管理工厂。或许刚刚开始运行的时候,周梦臣要去蹲点。但是完全运转之后,周梦臣一定会放手的。问题是,周梦臣放手给谁?放手给那些吏员吗?周梦臣自然不愿意。
不是周梦臣对他们有什么歧视。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他们对于这些厂子的管理,其实就是欺上瞒下,上挤下压,根本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但是在周梦臣改革之后的各厂负责人,最少是要懂技术,懂数学,懂流程。
几乎就是现代一个车间主人了。
这样的位置,这些玩弄手段是好手的胥吏能做吗?
自然是不能的。
“而今即便能用,我也不用。”周梦臣说道:“王恭厂火药厂的事情,我真不敢再有一次了。”
第三十五章 请改革军器局疏
周梦臣而今一想到王恭厂那一出。已经觉得冷汗淋漓。在看过,工部的一些档案之后,冷汗更多了。
无他,周梦臣差到工部下面火药库的爆炸记录。
虽然天启年王恭厂的爆炸,可以说青史留名。但是并不是说,除却这一次之外,工部下辖的各种火药厂库就没有爆炸过了。只能说频率毕竟少,但是还是有的。只是明代管理越往后期越混乱,这种事故也就越多。甚至到了崇祯年间,弄得隔一两年就有一次。
真不知道是事故,还是担心查账。
周梦臣自然不知道之后的事情,但是依然查到某一爆炸,烟云呈灵芝状。大有遮天蔽日之态。
做灵芝状与做蘑菇状有多少分别?
爆炸威力如此之大。更不要说,周梦臣而今是工部主事。王恭厂在周梦臣的管理之下,如果出了事情,即便周梦臣不被炸死。难道就不负责任了。更不要说,王恭厂虽然有些偏。但是依然在北京城中。而今北京城外都已经有房子了。一旦发生大爆炸,会炸死多少人?
一想到这里,周梦臣就不寒而栗,颇有几分咬牙切齿了。
殷正茂眼睛微微一眯,好像是猛兽看见了猎物说道:“之前劝你,是觉得你还要用他们。不过既然已经下定决心了。这些人就且看我手段吧。”
周梦臣听了,也松了一口气。虽然周梦臣不用他们了,一下子砸了一百多人的饭碗。这些人放在后世,都能算是国有企业的中高层了。如果再加上他们的家庭牵扯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安置他们,周梦臣也有一些头疼。
此刻见人有接手,周梦臣自然乐意。
至于殷正茂能不能做好?周梦臣还是比较相信的。他不是相信殷正茂,毕竟他与殷正茂相交的时间还不长,虽然觉得殷正茂为人不错,条理清晰,但是这人做事如何?周梦臣却不知道的。
他相信的是张居正。
虽然而今张居正而没有成长成为后世大明首辅。但是而今他面对的事情,也不是后世的军国大事。张居正推荐的人,周梦臣自然信得过。
周梦臣说道:“好,如此上面的事情我负责。下面的事情殷兄负责。等上下都打通之后,再推行改革。”
随即几个人就周梦臣详细条陈进行了讨论。
在周梦臣的中心思想上,进行了一些修改。形成了《请改革军器局疏》周梦臣誊抄一份后,立即上报自己的上司屠楷。
屠楷看了一眼,二话没有说,就让周梦臣去找尚书李士翱。
李士翱细细品读了,周梦臣的章程。也没有多说,直接工部的名义递给了内阁。
毕竟这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大,这是涉及到了祖制,自然要上朝廷谈论的。即便说小,周梦臣的改革方案,也是要花一笔钱的。毕竟每年四万两的拨款,也不是一下子给的。都是按月发放的。
周梦臣手中也没有小金库。
即便上任工部主事有小金库,显然是中饱私囊的,军器局各厂账目上也没有多少钱。周梦臣整个改革计划,即便要钱不多,但是一些启动资金还是要有的。
工部帐上也没有钱。即便有钱,李士翱也不会给周梦臣的。
前文说过,面对复套这个财政大缺口。夏言虽然在嘉靖面前拍胸脯没有问题,但是他的没有问题,是在压缩其他各项开支的基础上。就那工部来说,工部今年几乎所有大工都停了。能压缩的款项也都压缩了。
而且夏言帮李士翱升官了,李士翱也不能不表示一二,自然将工部小金库一部分钱给了夏言。
当然了,这个给,并不是贿赂。而是交到户部的账目上了。
李士翱而今也穷的数着指头过日子。只能可能支持周梦臣的改革。李士翱给周梦臣面子,以工部名义将他的章程递上去,已经不错了。
周梦臣奏疏很快到了夏言的手中。
按理说,周梦臣这个六品工部主事的奏疏,优先级并不高。但是奈何周梦臣不是普通工部主事。
夏言看了周梦臣的奏疏,闭目沉思片刻。又看了一遍。然后洗洗品读一遍,心中暗道:“果然是刘天和的关门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惜,刘兄去的太早了,没有好好教导,以至于误入歧途。不过,这番为国之心,倒是可以期许的。”
夏言是清流上来的,他最大的功劳是帮助嘉靖皇帝制定一整套礼仪。比如天地坛,分成天坛,地坛等事情上。
这让夏言的实务水平,并不能达到一流名臣的水平。
这是夏言的短板。但是真正的政坛大佬,并不需要自己亲自处理政务,更多是要有看人识人的眼光。夏言的看人的眼光大体还是不错,举荐资历不足的曾铣驻守边疆,果见其功,派刚直的朱纨处理浙江海盗,虽然朱纨的办法近乎于两败具伤,但是也有成效。
宣大总督翁万达,也多赖提携。
所以,他即便他对周梦臣很多观点,都不很不喜欢。但是对周梦臣治事之才,却是非常欣赏。
毕竟,这奏疏看似是周梦臣一个人作品,其实张居正参与其中。
两人双剑合璧。周梦臣考虑方案本身,而张居正考虑如何让朝廷通过,故而夏言看来,周梦臣看似标新立异,但是各种说法丝丝入扣。让他挑不出错来了。
当然了,夏言对周梦臣的文章也是有所了解的。隐约觉得,这好像不是周梦臣的文风。但是这也没有什么问题。
而今虽然养师爷幕友并没有风传天下,但是周梦臣如果找一二人才辅佐自己,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能用人,能聚众,反而是一种能力。
只是夏言一想到,周梦臣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顿时觉得眼前的文章不好看。只觉周梦臣就好像是一块沾了狗屎的糖。内心之中矛盾之极,不知道这周梦臣该打压还是该重用。
他思量好一阵子,暗道:“这都太远了。且看他一次复套之中的表现吧。如果表现好了,异日功名未必在刘兄之下。”
夏言如此想,就已经有将周梦臣当成边疆重臣培养了。
毕竟刘天和是曾铣之前嘉靖朝最著名的文帅了。夏言难免想,师徒相承。
当然了,这或许也有夏言觉得大明文帅似乎有一些青黄不接。别的不说,如果刘天和尚在,由刘天和担任复套重任,夏言的压力会减少很多。
曾铣的资历还是浅薄了一些。
虽然夏言心中已经准了周梦臣的奏疏,但是却没有批,而是直接放到一侧。在批完这些奏疏之后,将周梦臣的奏疏放在最上面,令人送到玉熙宫。
经过上一次事情,夏言已经知道周梦臣在嘉靖心中的分量。他如果不准。皇帝也会准的。反而让皇帝对他的态度更不好。他如果准了。皇帝或许反而会怀疑周梦臣与他之间是否有什么交易。
毕竟夏言上一次对周梦臣的态度,嘉靖可是历历在目。
所以,夏言根本不着一字,这奏疏让皇帝批。
果然这奏疏到了司礼监。黄锦一看居然有周梦臣奏疏,自然记在心上。送到嘉靖手边的时候,更是放到最上面第一个。嘉靖批阅奏疏的时候,第一个就拿到了。
嘉靖看了周梦臣的名字,忍不住说道:“这倒是一个稀罕事。”
的确,周梦臣在嘉靖身边更多是以宠臣的身份,而不是朝廷大臣的身份,故而周梦臣有什么奏疏也是直接通过太监传递,不走内阁这一条线。而今周梦臣的奏疏居然从内阁递过来,说明周梦臣的身份已经是朝臣了。
第三十六章 准奏
嘉靖对别的奏疏,一般都不会看的很细。但是对周梦臣不一样。
他细细品读一番。恍惚觉得他读得不是周梦臣的文字,反而是一位青年有为大臣的文章。这让嘉靖有一种不真切的感觉。
人与人交往,第一印象最重要。
嘉靖内心之中其实也很别扭。
嘉靖一方面未必不知道修仙殆政对朝廷的伤害。但是他却承受不住死亡的恐惧,与长生的渴望。
嘉靖虽然与这些求长生的道士们相交,但是内心之中未必有多瞧得起他们,不要看严嵩百般让嘉靖衬意,但是嘉靖内心之中有多瞧得起严嵩。不过是用他而已。
天下之人,嘉靖最瞧得起谁?
恐怕嘉靖自己都未必明白自己的心。不是别人,就是杨廷和。
杨廷和对嘉靖有再造之恩,没有杨廷和,嘉靖未必能上位,毕竟当时嘉靖虽然是第一人选,但却也未必没有备选,杨廷和也一度将嘉靖压得喘不过来气 。
嘉靖虽然最后扳倒了杨廷和。但是其中风险,却是嘉靖一辈子最危急的时候。
嘉靖如此骄傲的人,他看得起的人从来不是属下,臣子,而是对手。
杨廷和就称得上嘉靖的对手。
虽然嘉靖对杨家可谓酷烈之极。杨廷和告老了也不放过,杨廷和的儿子女婿,全部流放。甚至杨廷和死了,都不许杨慎奔丧。多年来,有多次大赦,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杨慎杨家不在赦免之列。
嘉靖对杨家如此不留情面,固然是有他性格之中刻薄的一面。但也有对杨廷和的看重。
或许这种细微的心思,嘉靖自己都没有发现。
只是他对周梦臣宠信之极,但更多是邵元节,陶仲文的待遇转到了周梦臣身上,也将周梦臣当成道士之流。此刻却发现,似乎他看错了。
嘉靖看了周梦臣的文章,思忖在三,说道:“传周先生进宫。”
黄锦立即领命去了。
过了一会儿,周梦臣就来了。
嘉靖将这奏疏给了周梦臣说道:“周先生,你有什么想法说说吧。”
周梦臣说道:“是。”随即将内容再次讲解一遍。
嘉靖偶尔发问,都被周梦臣圆满的解答了。当然了,这也是嘉靖本来就没有为难周梦臣的想法。不过有一件事情却要问清楚的。他说道:“周先生,朕记得你当时你只是承诺造战车而已。而今如此大动干戈,到底是什么想法?我看你在奏疏之中的承诺,只要原料足够,产量最少翻一翻。而今京营不堪战,朝廷财政紧缩,造这么多武器做什么?”
的确,武器需要的角度来看。
京营已经废了。这谁都知道。
附属于京营的军工作坊,也没有什么价值。
因为各地边军的兵器一般都自己来生产。甚至有一些要供应朝廷。供朝廷调配。
在戚家军崛起之后,浙江都司就给朝廷上贡了好些年鸟铳,因为大家都觉得浙江鸟铳好。
但是在周梦臣看来,这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一支军队,有自己的土地,有自己军工企业。除了钱什么也不需要朝廷的。而偏偏朝廷的主力京营已经不能打了。
这简直是内外失衡。
周梦臣说道:“陛下,先师刘公对未能为陛下整顿好京营,而遗憾万分。臣请问陛下,为什么一定要整顿京营,盖因边军日重,非朝廷之福。”
嘉靖听了,叹息一声,说道:“刘公之去,朕折肱骨。这样的话,已经很少有人对朕说了。”
周梦臣心中暗道:“不是很少有人给你说了。而是你不愿意听了。”不过,周梦臣此刻无心拆穿嘉靖的自我感动,说道:“朝廷祖制以京营坐镇京师,震慑天下,只是正统之后,京营日衰,以至于今日。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臣无心揣测边将之心,只是边将军权日重。朝廷不得不多做考虑。”
“臣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有三。”
“第一,将对边军兵器生产大多数安置于京师,形成新的内外制衡格局,毕竟而今大明军队无火器不可用。”
“第二,臣这一套生产体系,是生产数量越多,就越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