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辛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色辛亥- 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京城各部大肆扩充,造成如今饷械俱缺的局面,黄兴束手无策,只有扼腕而已。好在还有蔡济民指挥的湘鄂赣联军,一直坚守着前线,直到与北洋军暂时休战,仍牢牢地掌握着浦口港,总算军事上不是太难看。

    黄兴约束不了各军,不是他无能,实在是他并无把各军整合成自家私军的心理,用后世的话说,他实在不是个军阀或枭雄的料子。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但这也正是黄兴之所以为黄兴的根本所在。

    黄兴想起上海方面转发过来的王麟的那封电报,电报中,王麟坚称自己不是担任大元帅的适合人选,“无论从何种角度,大元帅一职非克强先生莫属”。嘿嘿,此子的性子,看来还是个可jiāo之人,可是自己也无颜接受他的推让啊。况且,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使得自己不便担任此职。

    黄兴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不就大元帅一职。

    “一鸥!”黄兴突然高声喊道,吓得正在斗嘴的军官们赶紧停止了争吵,暂时安分了下来。

    很快,从mén外跑进来一个胖胖的少年军官。他是黄兴的儿子黄一鸥,黄兴从香港启程时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此时他是黄兴的副官。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早在7个多月前的广州黄huā岗起义之时,他就追随在父亲黄兴身边,差点父子同殉革命。

    “父亲,什么事?” 黄一鸥虽然已经18岁了,但脸上还是有几分青涩,他的少年朋友们偶尔笑他是“虎父犬子”,他也只是羞愧的笑笑,不以为恼,他不缺少胆量,但限于天分,他的能力确实远远无法和他父亲少年时候相比,不过,他父亲的宽厚勤勉的性子,他倒是继承了十成十。

    “给上海方面回电,就说‘顷接孙中山先生来电,他已启程回国,不久可到上海。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就任大元帅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为鉴戒。肯自我牺牲的人才能从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是故,兴决不就大元帅之职,等待孙先生回国,再组临时政fu。’记下了吗?记好了就拿去拍发。”黄兴一字一句地念完,等黄一鸥记录在了纸上,又接过来检查了一遍,方才吩咐他退下去。

    望着儿子渐渐离去的背影,黄兴脑中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与孙文共事以来的点点滴滴,又想着自己当前的为难处境,胸中忍不住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滋味。

    革命党中人皆道“孙氏理想,黄氏实行”,一定程度上自己与孙文的组合确实是黄金组合,革命党能有如今这样的声势,孙黄携手实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两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协和,许多复杂微妙处,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我们唯一的域名哟!
………………………………

第155章 孙文归国

    

    第155章 孙文归国

    黄兴思绪飘飞,暂且跳过不表。

    时间很快又过去了两天,转眼间已经到了1911年12月21日,这是孙中山先生电报中声称他所乘客轮将要抵达香港的日子。

    一大早,香港码头已经挤满了迎候孙先生的革命党人和各界民众。如今的广东都督胡汉民,以及广东军政fu要员朱执信、廖仲恺等人,还有前一天刚刚赶来的日人宫崎寅藏、池亨吉,迎着冰冷的海风,也早早就守候于此。

    上午九点左右,孙文所乘法国客轮“丹佛“号,在众人望眼欲穿的目光中,终于缓缓驶进了港湾。客轮停靠之后,其他客人差不多已经全部离开了轮船,自美绕欧一路而来的孙文先生,才身穿着笔挺西服,头戴着博士帽,在数名革命党人士和日本友人平山周的簇拥下,一脸从容地走下海轮的舷梯。

    孙文出现的一刹那,守候在码头的人们,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群中记者们的镁光灯也立刻接连不断地闪起,孙文一边扶着舷梯往下走,一边微笑着向人们挥手致意。

    在孙文掩饰得很好的笑容下面,他的心情此刻却微微有些苦涩。

    早在武昌起义之后没多久,在美国丹佛市的他就已经收到了黄兴催促他尽快回国,好主持革命大局的电报。不过,当时他认为,他尽速回国,于革命大局并无多少补益,反不如先游说美欧诸国,从外jiāo上取得各国的支持和承认,以及争取列强的贷款,才是他对革命的最大贡献。

    然而,他完全没有预料到,欧美列强对他的态度是出奇的冷淡,不但贷款他是一文也没有拿到,就连最低限度的外jiāo支持,也没有任何国家肯对他“俯允”。甚至一直暗中大力支持他的革命事业的日本政fu,也婉拒了他访问日本的要求,只有他所敬重的犬养毅和头山满,给他发来了电报,鼓励他不要灰心,并说将派宫崎寅藏和池亨吉来他身边帮助他。

    此时此刻,面对着欢呼的人群,孙文暂时压制了那些不快的想法,优雅地向着迎上来的胡汉民等人走去。

    “孙先生,请问您对目前的国内局势有什么看法?”

    “孙先生,请问您对当前的革命会拿出什么方略?”

    “孙先生,请问您这次回来带来了多少贷款?”

    “孙先生,……”

    孙文一走近人群,记者们立刻争先恐后地大声提问。

    “抱歉,抱歉,孙先生旅途十分劳累,暂时不便回答诸位的问题!”孙文的随员中走出来一个高大的年轻人,对着四周连连拱手。他是在美国丹佛市时就追随在孙先生身边的两人之一,名字叫做张展,美籍华侨,耶鲁法学系毕业的高材生,一个月前才经孙文介绍加入同盟会,短短时日,已经深得孙文信任,与黄云苏同为孙先生这一路上的哼哈二将,既任秘书,又做保镖。不过,他对后来赶到孙文身边的日本làng人平山周,极为排斥,如今孙文对平山周远不如以前热情,他的劝说也起了一点效果。

    见到孙先生走下了轮船,胡汉民等人也立刻围了上来,把孙文拥在了中间,随即由卫兵开路,领着孙先生,往早早就预订好了的宾馆急急行去。

    不多一会,孙文一行就来到了下榻地点,身后是一大群的民众和记者尾随。然而,此处mén口早就安排有卫兵守卫。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宫崎寅藏等人,拥着孙文进入了宾馆之内,其他众人则都被挡在了mén外。

    “先生归国,要做何打算?”一到内室,胡汉民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北上沪宁,组织临时政fu。”孙文回答得言简意赅。

    “先生明鉴,万万不可!” 胡汉民焦急道。朱执信、廖仲恺等人纷纷附和。

    “为何?”孙文反问,眼前之人都是他的“亲信”,他深信这些人是不会误导他的。

    “先生您想,现在清朝人心尽去,如今与革命党对峙的不过是袁世凯的北洋班底。前些日子南北谈判已经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推翻清室,就选举他为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这个人,城府很深,居心叵测,由他上台,革命不算成功!先生北上沪宁,必然会被各方推为临时首领,但是沪宁方面,内争不断,饷械俱缺,根本无力北伐,湖北方面,能够守住武胜关已是万幸,如此一来,就不能迫使袁世凯下台,先生就算被举为大总统,也是徒有虚名!” 胡汉民语速如珠,侃侃而谈。

    孙文眉máo一扬:“展堂(胡汉民字)的顾虑不无道理。”

    胡汉民继续说道:“为先生计,莫如留守广东,先成割据之势,整军经武,联合西南数省,待实力具备,再发动北伐,一举扫除袁世凯,做名副其实的大总统。”

    朱执信、廖仲恺等人也纷纷从旁附和,显然这是他们早就一起商量好的主意。

    孙文凝神不语,沉思了一会,方才展颜答道:“世人都说袁世凯不可信,不仅你们今天说,康梁也这么说。我岂能不知道?但是,我们因势利导,利用他,可以尽速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之满洲,胜于用兵十万!清室既倒,就算袁世凯想继续为恶,旧势力的基础也必远远不如从前,那时候要打倒袁世凯,自然也就不是难事。所以,目前最要紧的是推翻清室,建立共和。我若不至沪宁,则咱们革命党的一切对外大计主持,不是他人可以胜任的!”

    胡汉民见孙文主意已定,知道不便继续劝说,遂慨然道:“孙先生既决计北上沪宁,汉民只有辞去广东都督,随shi先生左右。”

    孙文点点头,欣慰地说道:“展堂与我同谋革命事业已七八年,你的学问、道德、力量、才干,我是深知的,不要说做都督,就是做大总统,也绰绰有余。你能在我身边,是我的一大臂助。不过你随我离开广东之后,由谁代理粤督合适?”

    胡汉民答道:“副都督陈竞存(陈炯明)最为合适?”

    孙文这才注意到,陈炯明没有来迎接他,不过想想也就释然,广东虽然光复月余,各地残留势力仍有不少,地方并未完全安宁,负责军事的陈炯明必须坐镇广州,不便轻易离开。

    “我稍微休息休息,你们都去准备一下,休息好了,我还要尽快乘轮船去往上海。克强和英士都一再发电报来催促我到沪主持大局,我不能再耽搁了!”商议既定,孙文立刻吩咐了下去。

    ;是我们唯一的域名哟!
………………………………

第157章 总统合是孙文做(二)

    

    第157章 总统合是孙文做(二)

    “静江兄,该你落子了。上海吴淞码头万人企盼着孙文到来的时候,数千里之外的两湖大都督府,王麟却忙里偷闲,找来了张静江手谈一局。

    “唔!”张静江看了一眼相争不下的棋局,有些感慨,“世事正如一盘棋,两军相逢勇者胜。都督,这棋下到这里就算了吧,再下下去就没意思了。今天是孙先生抵沪的日子,我脑子里老想着咱们同盟会的旧事,这心里七上八下的,无心落子啊。”

    “静江兄,何出此言?”王麟细声问道。

    “都督刚加入同盟会不久,或许对咱们同盟会的历史不怎么了解吧?” 张静江反问,镜片后面的双眼,罕有的流露了忧郁的神色。

    王麟暗叫惭愧,有些心虚地连忙摇头:“前些日子听遁初兄讲过一点,不是很清楚。”王麟的身份,原先不过是文学社与共进会合并之后发展进来的一个普通成员。这两个组织本来也只是为了策划两湖革命,才组织起来的,两湖光复之后自然也就停止了组织活动。宋教仁等人来到武昌之后,身为两湖大都督的王麟,和原先文学社、共进会的全部成员,也就都合并进了同盟会。(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不过,同盟会目前的组织松散得很,王麟身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新会长,却别有怀抱,暂时并没有整顿会务的想法。他的根脚如此,要是他自承熟知同盟会的历史,恐怕会吓张静江一大跳吧。

    “我是1906年3月加入同盟会的,不过在这一年之前,我已经认识了孙文先生。”张静江娓娓说道,“同盟会主要是由三股力量合并而来,孙先生领导的兴中会,黄克强、宋遁初等人组织的华兴会,以及蔡孑民(蔡元培)、陶焕卿等人的光复会。成立之初,黄克强在留日学生中威望独重,许多人有举他为首领之意。然而,黄克强当场表示,孙先生革命历史最长,在海外华侨中素有名望,更主要的是只有孙先生才提出了完整的革命纲领,所以他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如此一来,孙先生才顺利成为同盟会总理。黄克强则被众人举为仅次于孙先生的庶务干事,负责主持同盟会的日常工作。孙黄携手,一个在海外奔走,鼓吹筹款,一个在内地实行,艰辛冒险,革命党的声势就这样越来越壮大起来。”

    “曾听人说‘孙氏理想,黄氏实行’,原来如此。”王麟chā言道。

    张静江轻轻地叹了口气:“话虽如此,孙黄之间却并非没有嫌隙。同盟会成立之后,重要骨干多为原华兴会成员,孙先生身边得力亲信不过胡展堂、汪兆铭寥寥数人,孙黄二人又都是个性很强、极有主见的人物,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1906年冬天,同盟会集会讨论革命方略,并讨论了未来中华民国的国旗。孙先生主张沿用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认为这是牺牲的战友陆皓东设计的,兴中会诸烈士和惠州起义都有人为此流血,不可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